送教下鄉服務新農村建設研究
時間:2022-05-08 04:44:15
導語:送教下鄉服務新農村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等職業學校開展“送教下鄉”工作是農業職業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的一種全新辦學模式,是解決農村教育資源和職業技術人員匱乏、城市師資相對閑置的一條有效途徑。把職業教育和生產技術送到田間地頭,直接與農民交流,根據農民的切身需要解決他們在生產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結合地方產業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職業技術教育,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服務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新型職業農民;產學結合;送教下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不斷完善和發展城鄉一體化機制體制,將先進的思想方法和技術手段運用到農村的發展建設中去;改變束縛農村發展的舊思想,提高農民獲得科技、市場等信息渠道的能力,培養農民自主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能力;積極推進農村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農民職業化,最大限度促進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廣大農村地區發展基礎比較薄弱,職業技術人才十分匱乏,若充分利用城市和農業職業學校的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積極開展“送教下鄉”工作以實現人才和技術向農村地區的輸出,進而實現科技向生產力的轉化,這對國家全面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業生產力和八億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服務社會、服務農村建設的質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等職業學校應根據教育部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聯合的《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中的要求,以“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目標,通過向農村派駐大量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及實踐經驗的職業教師,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轉變農民的生產經營觀念,促進農村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向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是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職業化的有效方法,也是中等職業學校面向廣大農村開展教育,實現“校村合作、送教下鄉”這種新型辦學模式的一條有效途徑[1]。為達到辦學目的,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針對農民學生整體知識水平較低、接受新鮮事物能力較差以及農民班學員組織紀律性較差等現實因素,在開展“送教下鄉,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服務新農村建設”活動中應集中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建立有效管理制度,強化責任機制
建立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監督機制是確保下鄉工作認真落實的前提條件,要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真正做到依靠制度管理各項教學事務和依靠制度約束教學人員的行為。為切實保障“送教下鄉”工作落到實處,保證教學效果,完成教學計劃,制定科學的行政管理制度、完善的教學管理體制、可行的監督機制和強化責任制是至關重要的。首先要成立“送教下鄉”工作領導小組,校長為小組組長,主管相關工作的副校長為副組長,領導小組成員應包括教務、學生、招生就業、財務等科室主任、鄉鎮主管相關工作的領導、教學所在村鎮現場負責人等。領導小組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本著自我推薦、嚴格篩選的原則選擇一名專業教師作為班主任進行日常工作的管理、聯絡協調各項事宜,選派若干熱愛農村工作,熟悉農業生產,業務優秀,專業對口的職業教師結合不同地區農村的特點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村鎮教學網點負責人應切實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做好任課教師的接待工作,安排教學地點,組織學生上課,解決現實存在的客觀問題和突發問題,幫助班主任管理課堂秩序。其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班主任和教學網點負責人除了做好學生的日常管理,協調任課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安排工作以外,還要經常深入課堂,監督任課教師的教學工作。通過聽課以及同學員們的溝通談話,及時了解教學動態、掌握學員接受情況并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定期向領導小組反應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領導小組以會議的形式對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進行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案,進而制定更加有效、合理的教學和管理規定。最后,各級管理人員、任課教師應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送教下鄉”工作中。領導小組除了建立科學的獎懲機制和監督機制以外,還要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高度,以黨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使命感選擇具有高度責任心的教師參與到這項工作中。
2結合地方產業特色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中等職業學校開展“送教下鄉”工作應結合當地農村的產業特點和農村人口的構成情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領導小組制定學習計劃應根據當地農村生產的季節性特點,以不影響農民開展正常的生產活動為基本要求,避開農忙時節,不額外增加農民的家庭負擔。教學大綱的編制既要包含農業專業理論的學習,也要注重結合當地生產生活的實踐,根據當地產業的具體情況以及當地農村學員的意愿制定不同的人才培養方案。首先要采取靈活的教學模式和開展有特色的教學方法。課程設置上既要滿足中等職業教育層次的要求,符合專業培養目標,讓農民學員掌握到相關專業的技術技能,又要充分考慮到農村學員既要從事生產生活又要進行專業技能學習,提高綜合素質的需要。課程設置一般可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公共課程設置、專業基礎課程設置、專業技術課程設置以及實踐課程設置。公共課程的學習主要使學員掌握一定的基礎文化知識,提高個人修養,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和經營管理水平;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術課程是整個教學環節的核心內容,通過學習使農民學員的專業理論水平不斷深化,專業技術技能不斷提高;實踐是檢驗和深化教學成果的有效方法,通過實踐課程的學習和交流,能有效提高學員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要根據當地產業結構特點,選擇合適學員,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領導小組和鄉鎮負責人員應以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目標,結合本地區產業特點及經濟發展規劃確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教學安排要考慮農時農事,教學內容和課程安排與當地農民生產需求保持一致,實踐環節與農業生產安排相一致。培養對象以年齡在20~40歲的初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歷的農村基層黨員干部、轉業軍人、返鄉農民工、種養大戶和農業專業戶為主,根據學員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以及興趣愛好和生產需要設置相應培訓課程,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真正為農村建設培養有用的職業人才。
3重視課堂教學規范教學管理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規范教學管理是保證“送教下鄉”工作高效運行的重要一環。為保證教學管理工作有序進行,教務管理部門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辦法、教學計劃、課程安排計劃和任課教師管理制度等規范條文。班主任和教學網點負責人要做好學員的日常管理,要嚴格考勤、規范紀律、嚴格檢查。班主任應針對農民學員素質參差不齊的特點約束學員的課堂行為,根據學員特點組建班級干部,成立學習小組,選擇學,建立責任明確、層層負責的教學體制和激勵體制,確保任課教師教學計劃的順利實施,保證學員順利完成學業,真正做到學有所用。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和現代農民對提高自身素質向新型職業農民轉型的迫切需要,傳統的中等職業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農村發展的需求,農業產業化、農民職業化的發展趨勢與農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生產技能落后、技術信息匱乏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涉農中等職業學校通過“送教下鄉”可以很好的解決以上問題。由于農村生產生活的現實特點,農村學員無法長期離開農村接受系統職業教育,職業學校將知識、技術送到農民手里,根據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實際滿足他們“實際、實用、實效”的學習訴求,采用科學的管理辦法和嚴格的教學體制,切實提升農民的農業技術水平,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服務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經濟穩步增長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本刊記者.中職學校向成年務農農民敞開大門——教育部、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解讀《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J].農村工作通訊,2014,(10):59-61.
作者:馬平 單位:遼寧省農業經濟學校
- 上一篇:農村初中化學師生互動策略
- 下一篇:農村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