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易條件變化以及決策
時間:2022-11-25 10:45:00
導語:中國貿易條件變化以及決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貿易條件介紹
貿易條件這一概念很早就在經濟學經典理論文獻中出現了,但由于受傳統國際貿易模式一定是正博弈過程的影響,貿易條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長期以來沒有引起學者們的廣泛討論和研究。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普雷維什(RaulPrebisch,1950)和辛格(HansSinger,1950)提出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惡化的觀點之后,關于貿易條件的研究才持續不斷進行著。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施開放政策以來,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占全球貿易總額比重的大幅提高,貿易結構也有較大的改善,那中國的貿易條件變化如何、影響中國貿易條件變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中國將采取什么樣的政策措施使中國貿易條件向有利的方向變化?
貿易條件是反映一國貿易利益和貿易地位變動的基本概念。根據馬歇爾的提供曲線,貿易條件說明了國際貿易為兩國帶來的利益范圍及各國在利益分配中各占的比例。但是由于利用馬歇爾提供曲線的假設前提是物物交換下供給等于需求,因此根據提供曲線研究貿易條件只適用于抽象的理論分析,同樣不能具體地定量地得到一國一定時期貿易條件變化情況。在貿易條件的實證研究中,采用進出口價格指數和數量指數編制不同指數形式對貿易條件變化進行評價。在貿易條件評價指標的不斷完善中出現了不同側面反映貿易條件變化的各種形式的貿易條件指數,最主要的有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單要素貿易條件、雙要素貿易條件等四種形式。本文主要考察價中國格貿易條件和收入貿易條件。價格貿易條件(NetBarterTermsofTrade,NBTT,也經常被稱為凈貿易條件、凈易貨貿易條件或凈實物貿易條件)是指一國出口商品價格指數與進口商品價格指數之比,反映的是一國出口單位價值商品能獲得單位價值進口商品的變化,體現的是貿易利益分配的公平問題。收入貿易條件(IncomeTermsofTrade,ITT)是通過價格貿易條件指數乘以出口商品數量指數而得到的,反映的是一國出口商品的總體進口能力的變動情況,即出口收入變動所能獲得進口商品的變化,體現的是通過國際貿易獲得效率的問題。
二、中國貿易條件評價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online數據庫和《中國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對中國1980年至2006年的價格貿易條件和收入貿易條件進行評價。中國的進出口價格指數形成了比較明顯的對比,出口價格指數在大幅度波動中降低,而進口價格指數則是在小幅度波動中提高,并且進口價格指數提高的程度大于出口指數降低的程度。正是在中國出口商品價格指數的大幅度波動下降、進口商品價格指數的小幅度波動提高和進口價格指數提高的程度大于出口指數下降的程度的共同作用下,1980年至2006年這27年問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指數總體趨勢是有較大波動的下降,與1980年相比,中國貿易條件除1981年都處于惡化之中。這說明中國出口單位價值商品所能獲得的單位進口商品是減少了,中國在國際貿易利益的公平分配中處于不利地位。但從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波動的幅度看,這種波動具有一定的收斂性,用每5年的價格貿易條件指數做一次移動標準差分析,所得到的標準差變動也呈現出比較明顯的下降趨勢,說明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程度是在減輕的。
中國出口增長指數快速持續提高,由1980年的100,提高到了2006年的4430.14,也就是說2006年中國出口商品數量是1980年的44倍之多,年平均提高指數達到了115.70。雖然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指數在1980年至2006年間有所下降,但幅度僅為17.57%,遠不足以能抵消出口數量的迅速增長幅度。因此,在出口商品數量增長的強大推動下,中國收入貿易條件指數變化是持續上升的,即中國的收入貿易條件持續改善。這說明中國出口商品的總體進口能力在不斷提高,中國通過國際貿易獲得了更高的效率。由于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程度在減輕,特別進入21世紀之后惡化程度明顯下降,使得中國收入貿易條件近幾年的改善幅度相當大。
三、中國貿易條件變化的原因分析
根據貿易條件的計算公式,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直接原因是中國出口價格指數下降和進口價格指數上升,收入貿易條件改善的全部依賴于出口的增長。從中國出口和進口價格指數可看出中國進口價格指數的上升對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影響程度大于中國出口價格指數下降的影響,并且中國出口價格指數下降對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影響程度有下降的趨勢,相反,中國進口價格指數下降對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影響程度有上升的趨勢。影響中國出口價格指數下降和進口價格指數上升的因素有很多,比較突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工貿易增長迅速
中國以加工貿易方式的出口由1981年的13.31億美元增長到了2006年的5,103.55億美元,占總出口的比重由5.14%提高到了52.67%;以加工貿易方式的進口由15.04億美元增長到了3,214.72億美元,占總進口的比重6.83%提高到了40.62%。加工貿易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兩頭在外,原料和中間投入品主要靠進口,而資本、技術密集型的中間產品,其價格往往缺乏彈性,且易受出口國壟斷,會使中國進口產品價格居高不下。同時加工貿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存在制約,首先,迅速增加了中國制成品的出口量,造成出口商之間惡性競爭,使出口價格上漲受到抑制;其次,在目前這種一體化的國際生產體系中,由于中國處于生產的下游或終端,多為簡單的加工和組裝發展階段,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只是跨國公司的“裝配車間”。增值率不高導致出口價格難以上漲。相反,隨著加工貿易進口需求絕對值迅速增加,導致國內加工企業對國際燃料、原材料等初級產品和成套設備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鑒于國際初級產品市場價格在最近20年中基本上處于上升趨勢,進而使進口初級產品的價格指數趨于上揚。
(二)國際市場比較集中
中國的進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或地區發達程度基本上都高于中國。2006年出口最多的前10國家或地區的出口總額占中國總出口的68.73%,前3個國家或地區占46.48%,僅向美國和日本的出口就超過了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2006年進口最多的前10國家或地區的進口總額占中國總進口的63.60%,前5個國家或地區就占將近一半,達到49.22%。中國的出口市場過于集中,以至于在主要經濟體經濟發展低迷的情況下中國出口產品價格受到較大的影響。如美國經濟時好時壞,日本經濟則長期表現不佳,美國和日本都是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其經濟的發展狀況對中國出口影響很大。一方面,美國和日本經濟不景氣引起的需求下降,將直接影響中國的出口;另一方面,出口市場的經濟低迷容易引發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導致貿易摩擦,使中國出口受阻。
(三)FDI大量流入
中國FDI吸收量由1984年的26.51億美元增長到了2,001.74億美元。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吸引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FDI企業進出口比重由原來比較低的水平提高到了2006年的58.87%。根據國際收入轉移的貿易條件效應一般原理,收入轉出國的貿易條件將趨于惡化,收入轉入國的貿易條件將趨于改善,可以得出這樣的推論:中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應該趨于改善。但FDI的凈流入并沒有帶來中國貿易條件的改善,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吸收FDI主要流入勞動密集型行業,易造成出口企業的惡性價格競爭。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要出口產品的貿易結構在國際貿易中始終處于不利地位: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以低素質勞動力為基礎的產業發展導向不能維持國際競爭優勢,從而陷入“比較利益陷阱”,并造成了中國對經濟發達國家的依賴。二是FDI形成的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執行“轉移價格”,影響了中國進出口價格。目前在中國投資的外國企業,為了達到減輕所得稅負、轉移資金和利潤、逃避管制等目的,往往采取高價進口中間產品、原材料、機器設備,而低價出口制成品的經營策略。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國進口產品的高價位;同時,即使不考慮國家出口退稅等支持措施,而把勞動生產率差異、技術水平差距等因素考慮在內,外企的出口價格水平也明顯偏低。跨國公司的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進口價格卻降低了出口價格,在FDI企業進出口比重接近60%的情況下,直接導致了中國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
(四)關稅下降使進口需求擴大
加入WTO后,由于關稅大幅度下降,進口商品的價格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由于進口需求強勁,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實際進口商品的價格沒有明顯下降,這一點通過計算進口價格指數能得到很好的驗證。一個貿易大國征收關稅,能使出口品的相對價格降低,生產者就會生產更多的進口品,而消費者會消費更多的出口品,這樣,出口品的相對供給減少,相對需求增加,從而出口品的世界相對價格會上升,貿易條件得以改善。而在關稅下降時這一情況正好相反。中國加入WTO后,關稅一直下降,而中國又是一個貿易大國,因此,貿易條件的惡化與此有一定的關系。
四、改善中國價格貿易條件的對策
從中國價格貿易條件和收入貿易條件的變化看,中國近30年參與國際貿易重要特點之一就是損失一定的公平獲得了更高的效率。這樣的結果就是中國雖然發展成為了貿易大國但并沒有成為貿易強國。中國參與國際貿易能否即提高公平程度又能獲得效率呢?針對上述原因,通過以下的努力可有效防止中國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降低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公平損失程度,保持收入貿易條件的持續改善,進一步提高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效率獲得水平。
(一)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和產品差異化程度
中國出口產品絕大部分是制成品。通過提高制造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提高制造業產品的附加值,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水平和差異化程度。加大對高新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建立一批具有現代化水平的孵化器,加快知識向高新技術的轉化,加快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建立健全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創新體系,對企業的研究開發給予財稅支持、資助和信息服務,提高研究高新技術方向的市場性;加強企業與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使高等院校的高新技術成果能較快投入到產業中去,拉近技術主體與市場主體的距離。
(二)鼓勵加工貿易向縱深拓展
鼓勵加工貿易向上游產業延伸。通過加工貿易的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利用外資政策和稅收政策結合起來,消除加工貿易向上游產業延伸的體制約束和政策障礙,引導加工貿易向關聯度大的產業和經濟的縱深環節拓展。發揮內資企業現有的生產基礎和技術基礎,積極促進內資企業發展加工貿易,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調整加工貿易稅收政策,鼓勵加工貿易企業更多地使用國產原材料和零部件,促使加工貿易通過貿易和投資行為從下游裝配業到中間產品需求再向上游原材料工業的逐步延伸,提高原材料工業水平,延長國內產業鏈,推動中國上游產業和基礎工業的發展,促使加工貿易向縱深拓展。促進加工貿易向技術密集型生產環節和價值鏈高端延伸。通過產業政策的調整和各種財政金融措施,將加工貿易的發展納入國家產業政策范疇,實行加工貿易的產業評估制度,提高技術含量和加工深度,鼓勵加工貿易向技術密集型生產環節和價值鏈高端延伸。
(三)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
積極擴大海外市場,避免出口市場的過度集中。擴大與發展中國家(如東歐、南美洲、非洲、中亞等)及周邊國家(如俄羅斯、韓國、東盟、南亞國家等)的貿易往來,使中國的出口市場多元化,從而減緩主要貿易伙伴國經濟狀況及政策變化帶來的沖擊。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偏好與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根據需求相似說,發展與他們的貿易關系,不僅出口商品價格不容易下降,還有利于擴大中國商品的出口。根據引力模型,周邊國家具有地緣優勢,雙邊貿易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且中國相對而具有較高的發展程度,價格貿易條件改善比較容易。
(四)有選擇地繼續鼓勵引進FDI
大跨國公司和效率尋求型的FDI能帶來的溢出效應更顯著,能迅速擴大中間貿易品的出口,使中國比較容易地更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經濟生產體系之中,使中國的貿易政策傾向更穩定。建立包括FDI來源、目的和溢出效果等內容的FDI引進項目評估體系。通過對FDI投資主體的整體評估,說明FDI投資主體是否具有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體系;通過對FDI引進項目性質的評估,說明FDI投資主體來華投資是為了巨大的市場還是為比較低的生產要素成本;通過項目預期結果的評估,說明FDI對出口貿易、技術、管理和勞動力等溢出效果如何。制定專門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通過與目錄相適應的進出口政策和生產稅收政策,引導FDI投向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要素部門,投向國際化生產鏈條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產業或加工工序環節,提升加工貿易產業發展的層次。
(五)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借鑒浙江一些行業協會在協調同類商品出口方面的經驗,在國家層面建立相應的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做好出口產品規劃,防止國內出口廠商的惡性競爭。由于國內廠商問的惡性競爭,附加值原本就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被壓得極低,由此帶來了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國內福利水平的降低,并加劇了貿易摩擦。國內廠商的單打獨斗不但表現在產品的出口上,也表現在對原料的進口上。在國際原料價格大幅提高、際能源爭奪日趨激烈的今天,國內廠商應該聯合起來面對國際原料供應商,增加自身的談判砝碼。
(六)明確關稅政策的目標
在加WTO之后,關稅水平調整的余地不大,但可進行關稅結構的調整。結合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WTO要求的關稅水平,可以考慮采取以下措施:處理好進口關稅梯度結構和降低關稅總水平之間的關系,適當縮小關稅的有效保護率與名義關稅率之間的差距,盡量減少關稅所造成的扭曲效應。對進口需求彈性較高的產品征收相對較低的稅率,而對進口需求彈性較低的產品則征收相對較高的稅率。弱化關稅在增加財政收入和調節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適當考慮關稅保護就業的作用。
- 上一篇:感恩長輩祝福話范文
- 下一篇:賓館經理經營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