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區域整合對外貿易增長迅速的解決途徑
時間:2022-04-27 04:13:00
導語:剖析區域整合對外貿易增長迅速的解決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外貿易的激增一方面拉動了我國經濟增長,一方面又產生了許多問題。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固然重要,但由此所產生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因此,深入分析產生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并找出解決方案就變得尤其重要。文章認為增加國內貿易是解決對外貿易激增的最佳方案,而區域整合形成的區域市場一體化又可以促進國內貿易:區域整合和區域市場一體化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對外貿易;外貿貢獻度;貿易順差;區域整合
一、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突出特點之一就是對外貿易增長速度快于國民經濟總體增長速度,快于同期世界貿易增長速度。從1978-2006年,我國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率為16.57%,其中出口年均增長率為17.19%,進口年均增長率為15.93%。我國貿易的持續快速發展,使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1978年我同貿易進出口總額為206.4億美元,居世界貿易排名第32位,2006年我國貿易進出口總額達17607億美元,居世界貿易排名第3位,僅次于德國的20225.6億美元,美國的28922.6億美元。
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研究已經很多,不同的學者通過研究得出的結論也不相同,張建剛認為直接從國民收入恒等式出發來測算“外貿貢獻度”存在低估外貿對經濟增長貢獻程度的嫌疑,因此,他考慮了出口變動對消費、投資和進口變動而引起的GDP變動之間的關系,設計了包含出口、進口、投資、消費和國民收入的相對較全面的回歸模型。測算出出口每增長10%可以促進GDP增長1個百分點,而進口每增長10%將會減少GDP近0.8個百分點。廖進中等以我國為例對1982-2003年的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做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進口對我國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汪浩瀚通過理論分析和經驗證據表明,一國外貿規模對該國的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外貿易的變動往往成為決定一國經濟增長趨勢的關鍵因素。王坤等人利用了1978-2002年的數據對我國貿易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了二者之間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系。
總之,我國的對外貿易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和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和影響,這是不可否認的。具體表現在:一是進出口規模的擴大與結構優化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增加了國內稅收及就業,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二是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為世界各國特別是主要貿易伙伴提供了巨大的商機,促進了世界經濟貿易的持續發展。當然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對外貿易也引發了許多的問題。
二、激增的對外貿易引發的問題
隨著我同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額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從1978年206.4億美元的貿易額到2007上半年我同進出口貿易額達9809億美元,2007年很可能要超過2萬億美元。強勁的對外貿易增長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對其進行歸納如下:
(一)外貿依存度快速上升
我國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從1978年的9.74%上升到2006年的65.79%,逐漸增加的外貿依存度意味者我同經濟的增長比過去更依賴于外部需求,我國經濟呈現出明顯的外需拉動型。由于我同的外貿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日本、韓國、東盟、我同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過度依賴外部需求為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大國的經濟發展應該依靠內部需求來拉動經濟的增長,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對外貿易,其中投資增加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最主要源泉,近幾年來,進出口貿易的增幅要大于消費的增幅,據已有的資料表明自我國加入WTO以來,凈出口對我國GDP增長的拉動力逐年上升,2002~2005年從1.3%增長到23.7%,2006年更是增長到37%。
(二)貿易順差的擴大增加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和貿易摩擦
由于我國出口的商品中勞動力密集產品占相當比重,且我國的勞動力成本較低使得出口產品具有價格優勢,造成出口貿易激增,貿易順差也跟著出現了急劇增加的趨勢。僅以2002-2006年為例,這幾年的貿易順差就分別達到304.26億美元、254.7億美元、320.9億美元、1019億美元、1775億美元。其實自我國1993年出現貿易逆差以來,就一直持續著貿易順差,持續的貿易順差直接導致外匯儲備的增加,截至2007年6月外匯儲備數額達到13326.25億美元。充足的貿易順差對于促進國內經濟和就業增長、支持國家戰略的實施和關鍵領域的改革、維護金融穩定等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巨額貿易順差的持續存在,不利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結構的調整,也增加了宏觀調控的復雜性和難度,增加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和貿易摩擦,導致國內經濟發展失衡。
貿易順差的激增使得央行必須投放更多的基礎貨幣,于是可能會出現基礎貨幣的激增,基礎貨幣的激增增加了央行貨幣政策實施的難度。國內的金融體系本來就很脆弱,基礎貨幣投放的激增又給金融穩定增加了威脅。由于我國持有的外匯儲備中大多是美元債券,巨額的貿易順差一方面隨著美元的貶值而在白白發生損失,一方面又面臨著歐美國家的指責,他們認為現行的人民幣匯率政策是他們出現巨額貿易赤字的原因,要改變這種貿易赤字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使人民幣升值,實際上這兩年來人民幣相對于美元已經升值了8.6%左右。對外貿易的激增還會使我國面臨嚴重的貿易摩擦問題,僅2007年以來,截至當年7月底,共有16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32起,涉案金額約為11.84億美元。
(三)大量透支我國的資源和能源
由于我國的出口是基于通過生產要素尤其是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比較優勢來參與全球分工。這種方式參與國際分工的好處是見效快,然而弊端也十分明顯,即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低端水平,主要利潤被外圍公司獲取。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的“加工工廠”,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和能源,造成了某些資源的枯竭和能源的劇減,同時伴隨著環境的嚴重污染。
(四)產品低價銷售
我國產品出口的急劇增加,使得國外一些國家聯合起來競相壓低我國產品的價格,由于國內的市場成了相對過剩市場,為了增加出口,某些出口企業往往會采取低價競銷的惡性競爭。這種內憂外困的局面使我國出口的產品面臨著嚴重的低價銷售壓力。
三、對外貿易引發問題的深層次分析
由于我國出口的商品具有成本比較優勢,客觀上刺激了產品的出口,增加了貿易順差。導致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的迅速,不僅是成本比較優勢。這其中既有我國經濟增長和全球經濟復蘇的影響,也有我國外貿環境改善的影響。如果對其進行深層分析,還會發現貿易激增的背后還有我同的經濟體制轉型和政府推動的作用。
(一)政府追求GDP的高速增長
人口多、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是我們的基本國情,政府為了增加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就成了主要任務,部分政府官員認為搞經濟建設就是追求GDP的高速增長。追求GDP的高速增長,就要增加能夠提高GDP增長的要素投人,于是增加投資、增加對外貿易和刺激消費就成了實現GDP高速增長的手段。據統計數據:1978-2005年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率為20.7%,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增長率為18.35%,消費總支出年均增長率為15.18%,可以得出投資是過去20多年來拉動我同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力量,重復投資也成了經濟過熱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以追求GDP高速增長為目標,使得考核政府官員政績的標準以GDP增長為主,外加地方政府官員的頻繁調動,使得地方政府官員對其轄區很難進行長期規劃,為了體現出他們的政績,他們大多只考慮其轄區的短期發展,于是為了提高其轄區GDP的快速增長出現了一系列的政績工程和面子工程。同時造成項目跟風現象的發生,看到別的轄區在搞什么項目,他們也要上這類項目,不管該類項目在其轄區是否適合上馬,不經論證就上項目,完全靠拍腦袋來做決定,于是頻繁出現同類項目重復建設的現象。重復建設的后果就是生產出來的產品當地不能完全消費,只好拿到別的地方去賣,由于國內其它行政區也是這樣的情況,為了保護本地產品,就出現了區域貿易保護的現象,這種區域貿易保護的后果就是不能使資源稟賦要素得到有效使用,造成了有限資源的浪費,同時也不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正是南于這種區域貿易保護使得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國內銷售反而沒有國外銷售容易,出現了對外貿易的激增以及國內產品在同外競相壓價的現象。這種無序的重復建設是以透支我國有限的資源和能源為代價,造成有限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甚至是浪費。同時,激增的對外貿易使人民幣面臨增值的壓力和貿易伙伴問的貿易摩擦的上升。
(二)我國的外貿體制改革成效顯著,外貿環境進一步改善
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從繁榮到低谷再到繁榮再至低谷的過程,我國對外貿易取得的成績并不容易,它既面臨著世界經濟發展不穩定性的風險,又面臨著我國加入WTO后對外開放度的增大帶來的壓力和挑戰。之所以還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除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外,還得益于我國外貿體制改革取得的成效以及外貿管理體制的完善為外貿發展創造的良好環境。
首先,通過清理、修訂和新頒布有關法律、法規加強了外貿領域法律法規建設,加快了對外貿易管理的法制化進程。制定與實施了貿易救濟法律法規制度,初步建立起應對貿易摩擦的“四體聯動”機制,為我國外貿發展創造了較為穩定的制度環境。
其次,穩步推進出口退稅和匯率機制改革。通過調整及完善出口退稅機制、調整與優化出口產品結構,調動地方政府及企業的出口積極性。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逐步促進企業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實現出口貿易的效益型增長。
最后,全面放開外貿經營權,為外貿發展增添了生機與活力。我國外貿主體多元化基本形成,集體私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能量將繼續得到釋放。當前,非國有經濟進出口活躍,其中外資企業在我國外貿增長中已占據主導地位,為外貿發展增添了生機與活力。
綜上所述,我國對外貿易的激增與國內的經濟快速增長有關,與地方政府形成的行政區域貿易保護有關,與我國的外貿體制的改革和外貿環境改善有關,也與全世界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的大環境有關。
(一)區域整合提出的緣由
雖然對外貿易能夠拉動經濟的增長,但是對外貿易激增也引發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可能就會惡化我們的外貿環境,使外貿受損,也不利于我們經濟的長遠發展。況且大國的經濟增長應該主要依靠內需來維持它的平穩增長,目前,我國經濟對外貿依存度過高,基本上成了外需拉動型經濟,這無形中給我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增添了不可預測的風險。
在生產不減少的情況下,要想減少對外貿易,就要想法把對外貿易轉移為國內貿易,這就意味著要促進國內貿易的增長。促進國內貿易的增長,就必須要擴大國內的市場,擴大國內的市場就要破解原來的貿易保護區域,把這些區域改變為統一大市場,即加速同內區域市場一體化的進程建設。加速國內區域市場一體化的建設,就要拋棄那些區域貿易保護的觀念,使區域分工更趨合理化、使有限的資源稟賦能夠充分被利用,在國內貿易的基礎上開展對外貿易,借此增強對外貿易產品的競爭力、優化我們的出口結構。而要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鑒于國內的實際情況和同外開展一體化進程的經驗,進行區域整合就是一條可行的途徑。
經濟學意義上的整合,指行為主體為了提高自身整體經濟競爭能力并以之抗衡外部競爭壓力的要求。“整合”的內涵至少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即產業組織整合、產業布局整合、要素資源整合和體制機制整合。從整合的內涵延伸到區域整合,則區域整合是指兩個或更多的地理上相近的經濟體在界定的地理范圍內消除人為的、行政的藩籬,調整區域產業布局和城鄉布局,建立更為緊密的經濟的、技術的、社會的聯系,實現區域內各次區域的優勢互補,最終走向一體化的過程。
在地域面積比較小的國家討論區域整合時往往是指國家之間的整合,如韓國、新加坡等面積較小的國家的整合;而對于地域面積較大的中國和美國來說區域整合不僅可以指同家之間的整合,也可以指一個國家內部各個不同次區域之間的整合,由于大國內部發展往往不均衡,所以這些國家不僅可以和其他國家進行整合,也可以在內部不同的省份或州之間進行整合,如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整合的北美自由貿易區屬于國家之間的整合,而我國的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區域的整合則屬于國家內部省份之間的整合。
(二)區域整合中的市場要素與政府推動
以厄恩斯特·哈斯(ErnstHass,1958;ErnstHass,PhilippeSchmitter,1966)、列昂·林德伯格(LeonLindberg,1963)、約瑟夫·奈(JosephNye,Jr.,1971)等為代表的新功能主義學派強調整合并非完全是由經濟和科學的因素決定,政治也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影響因素。新功能主義一語道破區域整合的真諦,那就是區域整合既需要市場也需要政府,原因如下:
從已有的區域經濟整合經驗來看,區域整合總會對一些地區發展比較有利,而對另外一些地區的發展就沒有那么好。因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不可能是平等發展的,這就好像是窮人和富人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一樣,因此,它們之間的經濟整合也會出現對發達國家有利而對發展中國家不利的不公平現象。正如北美自由貿易區內的美同采取農產品補貼政策,使得美國的農產品搶占了墨西哥的農產品市場,損害了墨西哥農產品的發展。
我國的疆域遼闊且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在我國進行區域整合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之間的區域整合有相同之處。假如把我國的整個市場看作是一個國際市場,則該市場是沒有政府干預的市場(因為不存在一個全球的政府對整個國際市場進行干預和協調),那么區域之問的自發整合引起的不公平和差距變大的現象將會在區域之間出現。這種情況即使在經濟發達的美國也存在。因此,如果完全按照市場自發的原則來整合我國的區域經濟,則市場整合程度越大就會使越多的發達地區的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占領更多的國內市場。因為它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擁有更多的資源,相對于落后地區的企業它們具有競爭優勢。
這樣并不意味著不發達地區就不要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如果它們不參與該整合就會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變得更火,而參與進來則可以更好地吸引發達地區的企業到本地來投資和吸收這些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更好地承接有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進行的產業轉移和技術轉移。因此,不發達地區參與區域整合的時候要更多地考慮區域整合給它們帶來的投資、管理經驗、技術轉移和產業轉移的好處,同時要避免區域整合過程中給當地帶來的生態環境和當地文化的破壞。
由于企業大生具有逐利性,他們到不發達地區來投資看重的是這里的市場、資源,而不是想把整個不發達地區都發展起來。所以,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之間要想達到融洽的區域整合、良性的市場統一和企業的公平競爭,就需要政府層面的積極支持和干預。即在區域整合時既需要市場也需要政府,兩手都要硬,兩手都要依靠。
(三)區域經濟整合中政府與市場相互作用
區域整合中政府和市場誰是主導力量,這就好像是問人的左手重要還是右手重要一樣。一種觀點認為,區域經濟的整合和區域經濟的一體化最根本的動力是市場的力量。因為企業的資本運作、企業間的產權交易、企業多種形式的聯合是區域整合的主導力量,這種整合可以讓市場自發地去完成。另一種觀點認為,在區域整合中排除政府的作用,是完全不正確的。因為從理論上講,政府力量的主要結果是創造一種制度環境,包括區域經濟合作中的規則、契約等,這些是市場力量不可能做到的。其實這兩種觀點都不是很全面的,前一種觀點過分強調了市場的作用,后一種觀點過分強調了政府的作用。
從已有的同內外區域合作的經驗來看,市場和政府這兩只手在區域整合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要相互作用。如在歐盟國家,僅依靠企業和市場的力量也可以實現資源的跨同配置,形成跨越國界的一體化生產網絡。但是,如果沒有國家——政府的力量,關稅、貨幣、爭端解決機制等障礙都不可能得到徹底的解決。從國內的珠三角和長三角發展經驗來看,一個充滿活力的經濟國的形成,必須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是要有一個高層政府協調機制。依靠該機制來打破行政分區的壁壘,這就是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的力量,在我國經濟的轉型過程中,如果沒有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區域經濟合作就是一句空話。第二是要有一定的市場力量和經濟發展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只靠政府的主觀愿望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區域整合是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整合的區域要有合理的產業布局、產業分丁和產業擴散。沒有這樣的市場經濟力量的基礎,沒有這樣的企業群和產業分工體系,區域整合就沒有活力。
因此,政府與企業是實現區域整合的兩只手,政府更多的工作是完成自身職能的轉換,建立開放、公平的市場環境,增加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加快區域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充當好守夜人的角色即可;而市場中的企業是區域整合中的主力軍、生力軍。兩者分工合作的好與壞,決定了一個區域經濟合作能否取得成功。
(四)區域整合和國內貿易的關系
實施區域經濟整合可以使該區域內的各次區域逐漸培育出一體化的市場,一一體化的市場可以避免原來區域分割市場所不能實現的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國內資源配置,使得國際資源配置過程得到國內資源配置合理化的支持,避免因區域市場分割而制約國內貿易市場擴大、產業結構升級和企業規模擴大的事情發生。以往各行政區域將開展貿易的注意力主要是向著國外貿易,使各區域不同程度地形成“對外貿易偏好”。因此,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很大程度上不是國內市場自然擴張的延伸,而是國內市場被分割為許多狹小的區域性市場導致國內貿易嚴重滯后的產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出現了對外貿易中“競相收購、低價競銷、多頭對外、肥水外流”的局面。
培育一體化的國內市場,發展國內貿易,可以使我們的企業在沒有國際市場的情況下也能依靠國內的龐大市場充分實現大規模生產。龐大的國內貿易一方面可以緩和由于激增的對外貿易帶給我們的壓力,另外給我們提供了依靠國內貿易也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的保障,龐大的國內貿易給我們的出口企業提供了一個“蓄水池”作用的平臺,當出口產品在同際市場上受阻時,可以轉戰國內市場;同時龐大的國內貿易可以給我們的企業提供增強競爭力“實戰演習”的機會,使企業在真正面臨進口產品以及進入國際市場之前能夠得到必要的錘煉。
五、結論和意義
對外貿易確實可以拉動我國經濟的增長,貿易順差也確實增加了我國的外匯儲備,但不可否認對外貿易不是經濟增長的長久之策,因為短時間出口數額的激增不但沖擊了貿易大國的既得份額,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使我國面對的貿易環境變得不容樂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對外貿易摩擦頻頻發生,涉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就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貿易順差的增大和外匯儲備規模的擴大使人民幣面臨著升值的壓力。
其實當一個后起國家出口達到一定規模時,很難保持較高的速度。戰后日本出口發展的歷史以及現在的德國出口事實便是最好的例證。2006年我國的出口達到9691億美元,2007年上半年出口達到5467億美元,全年的出口很可能要超過萬億美元。今后我們的出口面臨的壓力會越來越大,“中國制造”威脅論的產生更是把我們推上了風口浪尖。
從對外貿易數額上看我們是貿易大國,可仔細分析我國出口貿易的特征,會發現我同的對外貿易體現出一種以行政區為單位的分散格局,具有小國外貿的特征。造成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我國存在著嚴重的有貿易保護形成的區域市場分割,要想在我同形成一個經濟一體化的大市場增加我們的國內貿易,進行區域整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通過市場和政府推動形成的統一大市場可以基本消除行政性分權造成的區域分割,由對外貿易為主變國內貿易為主即由外需拉動型經濟為內需拉動型經濟。
- 上一篇:談論概率知識在現實中的應用
- 下一篇:投資理財專業職業化教育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