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摩擦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13 09:29:00

導語:中美貿易摩擦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美貿易摩擦分析論文

摘要: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中美兩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同時兩國之間的經濟摩擦也不斷出現。中美貿易摩擦近年來主要集中在“反傾銷”、“知識產權”、“人民幣升值”、“反補貼”四個方面,而產生摩擦的根本原因就是中美貿易不平衡。如何看待和解決中美貿易失衡已成為影響未來幾年中美經貿關系乃至兩國外交關系的關鍵問題之一。

關鍵詞:中美貿易摩擦;中美貿易不平衡;雙邊貿易

一、中美貿易摩擦現狀分析

在某種程度上,中美經貿中主要摩擦問題的出現都與貿易不平衡有關,而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是指在中美兩國雙邊貿易中,中方存在貿易順差,美方存在貿易逆差。

根據中方統計,在1984—1992年的九年里,中方一直處于逆差地位,自1993年始轉為對美順差。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對美順差呈大幅上漲現象。根據美方統計,從1983年開始美國出現逆差,2000年升至838億美元,美國對華逆差在該年首次超過日本,并成為美國最大貿易逆差來源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特別是近兩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大幅上漲。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1—11月累計貿易順差為2381.3億美元,據此估算,2007年全年順差將突破2500億美元,沖高至2600億美元。中美貿易逆差的不斷擴大已經成為中美兩國發展正常經貿關系阻礙,同時也成為美國對中國產品征收反補貼稅、要求人民幣升值、保護知識產權等問題的一個重要借口。根據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統計數據,截至2007年,美國成為迄今為止對華發起貿易摩擦案件最多的國家。從近年來這一問題發展變化的角度看,其色彩的政治濃度要遠遠大于經濟,從而成為中美關系中的一個焦點。

種種跡象表明,今后中美貿易摩擦的熱點仍將在紡織品進口設限、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市場經濟等問題上。

二、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在世界經濟發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中美兩國作為全球兩大經濟體,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貿易摩擦,這些給中美貿易關系增添了諸多不確定性。

(一)美方原因造成的兩國貿易摩擦

1.經濟低迷與新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

近年來,美國經濟的低迷與中國的“和平崛起”形成強烈反差。根據美國商務部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首季,美國經濟僅增長1.3%,增速低于分析人士原來預計的1.8%和去年第四季度的2.5%,是過去四年來的最小增幅,而住房投資下降仍是導致經濟減速的主要原因。歷史經驗表明,貿易保護強弱與經濟發展狀況有一定的聯系,因此只要經濟衰退或美國國內產業競爭力下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就會重新抬頭,并且會采取限制進口,鼓勵出口的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相關手段,中美貿易發生摩擦不可避免。

2.美國國內政治因素的影響

美國總統大選每四年舉行一次,自冷戰結束以來的歷次美國總統大選中,美國對華政策都是兩黨總統候選人相互攻擊的重要議題,這也是贏得選舉最方便的武器之一。20世紀90年代至今已經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共有三次,從這一時期的情況看,每逢大選臨近,兩黨總統候選人就會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各種問題顯示強硬立場,發表頗具貿易保護色彩的言論,這幾乎成為一種規律性的現象。因此中美貿易摩擦會隨著美國大選而呈周期性。

3.遏制中國發展是美國全球發展戰略的目標之一

中國的社會制度,價值觀念,意識形態以及“非西方文明”的特質決定在其強大后必然會與美國的全球利益發生沖突。正如布熱津斯基認為的“2015年美國將會失去世界霸權地位。”因此,美國不可能讓一個日益壯大并可與之抗衡的敵人出現。因此,美國總是找出諸多借口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如“中國威脅論”,“鼓吹人民幣升值”等,中美貿易摩擦也因此不可避免。

(二)中方原因造成的兩國貿易摩擦

1.外貿依存度過大成為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要導火線

外貿依存度是反映一國經濟對外開放程度的一個指標,一般用年進出口總額與當年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來表示。1978—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16.7%,比國民經濟增長快7個百分點,外貿依存度從1978年的10%提高到1990年的30%,2007年已超過了70%。世界銀行認為,中國外貿依存度經過十多年的時間就趕上了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表明了中國經濟開放取得了顯著成就。

筆者還認識到,外貿依存度的提高也伴隨著一些風險和問題。從中國一些產品對美國市場占有率來看,存在著過高的風險。如2005年,中國出口的玩具娃娃占美國該類產品進口總額的88%,鞋類占64%,軟面箱包、手提包占51%。可見,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性較大,在這種關系下,一旦美國挑起貿易爭端,中國只能被動應付。

2.出口商品結構低下,出口市場范圍狹小

現階段我國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條上的低端,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主要為勞動密集型和附加值較低的一些加工工業。由于缺乏技術含量和自主品牌,許多產品在消耗了大量資源出口后換回的只是少量的經濟利益,甚至還不斷地被指責為低價傾銷。我國向美國出口的商品主要為紡織品、服裝、鞋類等。這些價格競爭力較強的商品一旦大量出口極易引起美國的警惕,導致我國出口產品遭遇種種限制。3.應對貿易摩擦的能力有待提高

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時,承諾了“非市場經濟地位”、“特別保障條款”等不利條款,使我國企業面臨貿易摩擦時處于較弱的防護狀態。此外,企業的自我防護意識差,預警機制不完善也加重了我國在中美貿易摩擦中的損失。因此,應該進一步提高應對貿易摩擦的技巧。

三、中國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的相關對策

1.早日爭取“市場經濟國家”地位

加入WTO以來,截至2007年1月雖然已有66個國家先后承認了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但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已越來越多地成為套在許多中國企業頭上的“緊箍咒”。它不僅阻礙了中國企業更深更廣地參與和融入到世界貿易和國際經濟中去,而且導致中國出口企業在對外反傾銷應訴中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并且成為中國企業屢屢敗訴的主要原因。

對中美雙方來說,“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它代表著美國對中國經濟性質的理解以及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所取得成績的認可度。因此,中國應在政治層面上對美國等采取歧視性措施的主要成員施加壓力,迫使其早日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2.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提升出口產品結構

根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的自由貿易理論,在貿易過程中各方均能獲利,但中美雙方卻并非如此。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而美國在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在實際貿易過程中,美國在自由進口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時,卻對其國內企業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時設置諸多限制。顯然,美國對華貿易的限制制約了其比較優勢的發揮。因此,我國政府應當制定相應的政策大力扶持、促進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創造有利于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同時,還要注重運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從而使我國盡快擺脫長期處于低附加值的國際分工地位,逐步向高層次、高技術產業不斷推進和升級,降低同他國產生貿易摩擦的程度。

3.改變中美兩國相互依賴的不對稱性,由外貿拉動向內需拉動過渡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中美兩國經濟相互聯系、彼此依賴的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狀況,但這種依存是不對稱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中國部分產業與產品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較大,一旦對美國出口減少將會嚴重影響這些行業的發展;第二,中美貿易在雙邊出口總額中的份額不對稱,近年來中國對美國出口都占到中國出口額的1/5左右,而美國對華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比重較小。

因此,從長遠發展戰略來看,我國應將宏觀調控的著眼點更多地放在擴大內需上。我國擁有13億人口,國內市場十分龐大,而且經濟發展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潛在的市場需求是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在現階段,擴大內需應將滿足內需作為前提,滿足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包括貧困群體的要求。

4.以積極的心態應對中美貿易摩擦

從中國的角度看,我國目前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之一,因此,會出現所謂的貿易糾紛,但這并不代表中美貿易狀況惡化。從歷史上看,任何一個國家在崛起的過程中都伴隨著包括貿易沖突在內的各種各樣的沖突,這些沖突是無法避免的,關鍵在于如何尋找一條雙贏之路,在中國利益最大化的條件下,盡量減少對美國國內市場的沖擊,逐步消除美國對中國崛起的疑慮。

我國作為正在崛起的貿易大國,正處于國際貿易摩擦的高發期,中美貿易摩擦的頻繁發生已經成為我國對外開放中的重大問題。面對如此眾多的貿易摩擦,我們需要在思想上正視,在戰略上重視,做到“冷靜觀察、沉著應對”,在充分把握和理解WTO規則的基礎上,以科學和符合國際規范的手段來維護自身的經貿權益,弱化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經濟所帶來的種種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王勇.中美經貿關系[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7.

[2]劉佳.新貿易保護主義下的中美貿易摩擦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7,(4).

[3]宋泓.關于中美經貿關系的幾點不同解讀[J].國際經濟評論,2007,(4).

[4]吳早.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深層原因與未來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報,2006,(4).

[5]張守德.我國目前擴大內需的有效措施[J].商業現代化,2006,(24).

[6]齊東峰.美國利益集團對美中貿易摩擦的影響[J].開放導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