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開放知識結構體系論文
時間:2022-05-25 06:02:00
導語:形成開放知識結構體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讀、講、練、評四環節的課堂教學;常聯系,多比較,進反復;提倡標新立異,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高考歷史試題在能力方面的考查越來越高,但無論什么能力都是以基礎知識為依托、真正做到是學生形成完整開放的知識結構體系,切實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掌握質量、學生每天都在讀,但真正能讀懂讀通的卻寥寥無幾、主要講重點、難點,深化、擴展對重點知識的理解、精心設計隨堂和課下練習,進行限時訓練,提高解題速度和應變能力、講評時既要注意彌補學生知識上的漏洞、加強同類知識比較聯系,形成小專題、加強知識的橫向聯系和比較等,具體請詳見。
近年來,高考歷史試題在能力方面的考查越來越高,但無論什么能力都是以基礎知識為依托。即知識是能力的載體。離開了基礎知識,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全面、系統、牢固、準確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任何時候都是歷史復習的第一任務。而基礎知識的記憶和強化,主要是在課堂教學中完成的,為此,在教學中,做到基礎知識過關,即全面準確的掌握每個知識點的內涵和外延,同時加深學生對重點、難點問題的深層次分析、理解。真正做到是學生形成完整開放的知識結構體系,切實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掌握質量。
1.讀、講、練、評四環節的課堂教學
(1)讀:學生每天都在讀,但真正能讀懂讀通的卻寥寥無幾。課前發給學生學案(授課提綱)內容包括本節應掌握的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記憶、理解、運用、重點、難點、知識結構,要求讀書時象語文課中歸納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一樣,一框題一框題的歸納,最后總結出這節課到底在敘述什么。同時將基礎知識設計成填空題或選擇題,并附設一些小臺階的思考題。這樣,學生經過預習,上課就由被動的聽變為主動的學。
(2)講:主要講重點、難點,深化、擴展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如《太平天國運動》一節,我重點分析評價《資政新篇》革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背景下改造舊社會,救國救民的探索;)充分認識其進步性(是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空想性(沒有涉及農民最迫切關心的土地問題,不是農民斗爭實踐的產物,也缺乏實踐的社會經濟、階級條件),并深入分析《資政新篇》沒有實行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社會條件。社會條件包括:嚴峻的戰爭環境。階級條件:農民階級不是搞資本主義的階級。經濟條件:發展資本主義需要相對發達的商品經濟和保證流通的市場條件,在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村,在戰爭頻繁的地方此條件也不具備,是空想,不能實現。
(3)練:精心設計隨堂和課下練習,進行限時訓練,提高解題速度和應變能力。配備練習的原則是:一是習題要由淺入深,狠抓基礎,注意能力;二是練習形式的多樣性;三是精心選題、命題;四是對典型題例進行專門訓練,重點訓練、限時訓練,講解解題思路,有效的提高解題能力。
(4)評:講評時既要注意彌補學生知識上的漏洞,更要注重解題思路,技巧方法的點撥及審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對一些常見題型形成初步的解題模式。如選擇題中的目的類。如果是考查人物類(包括派別、階層)就要從其階級(階層)的利益出發。這樣,從一般到抽象,從而使學生上升到理性認識,掌握一定的規律。在講評中努力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點;分析不足、查找原因;傳授方法、培養解題能力。
2、常聯系,多比較,進反復
(1)加強同類知識比較聯系,形成小專題。在教學中,我采取了滾動式的復習方法。例如,學到隋唐文化時,就讓學生把以前學的同類內容如天文、醫學、哲學、史學等聯系比較一下,講到宋元、明清時繼續復習。這樣不僅鞏固、強化了基礎知識,而且形成了一個個小專題;形成由基礎知識、階段特征、基本線索構成的有層次的歷史知識網絡體系。
(2)加強知識的橫向聯系和比較
揭示階段特征,加強橫向聯系,不同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是歷史網絡體系中的"緯線“。歷史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在空間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內容上涵蓋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這些方面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這就使歷史知識本身具有一種橫向的網絡結構。階段特征揭示歷史不同時期各個方面發展的共性,在對歷史的認識中,起著統括全局加強橫向聯系,加強知識結構化的作用。如教學鴉片戰爭時,揭示階段特征,加強知識的橫向聯系的過程也是幫助學生掌握分析、歸納、概括等邏輯思維方法的過程。因此知識體系的建立以思維能力的培養,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把握基本線索,加強歷史的縱向聯系,基本線索是只是網絡體系的"經線”,把握基本線索不僅能貫通來龍去脈,更能起到明確趨勢的歸宿,揭示變化規律的作用。如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線索有三條: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侵華史、中國人民的抗爭史,中國人民的探索史。在教學中,既要把知識內容講清,更重要的是揭示出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把握基本線索,加強歷史的縱向聯系的過程,也就是幫助學生掌握和應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過程。這是世界近代史的最主要線索。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并最終形成世界體系,即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過程,又具體而生動的體現了社會生產最一般的規律,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理論;深刻說明了社會進步最根本的標志是生產力的提高,因此,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郵寄的滲透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教學。
當然僅僅靠課本和講解遠遠不夠,還應輔助必要的練習進行強化鞏固。
3、提倡標新立異,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
如以愛國主義主題為重點考查為內容,我就圍繞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和國民大革命等內容精選設計了大量習題、特別是一些主觀性開放性試題。特別是一些主觀性開放試題。如:(1)有人說:認為它是一次子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也有人說它是一次失敗的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你同意哪一個觀點?(2)關于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一種從對中國近代作用的角度去觀察,認為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另一種從運動的性質及內容去觀察,可能說是一種歷史的倒退和反動。”你同意哪種觀點?并闡述理由。通過學習,提高了學生多角度分析,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效果非常顯著。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
- 上一篇:會計概念結構定位論文
- 下一篇:公司企業迎新春晚宴主持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