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策略研究

時間:2022-09-08 09:24:58

導語: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職業培訓和教育對落實新生代農民的職業技能的提升,融入城市,促進個體成長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在我國市場經濟結構轉型的過程中,發展農民工職業教育工作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求,更是城鄉發展與建設的基礎。本文結合供給側結構改革對職業教育的意義,探尋農民工職業培訓與教育的現狀,提出針對性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

現階段,職業培訓與教育問題是影響農民工完成職業轉換,融入城市的重要因素,注重農民工職業培訓是新經濟形勢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效路徑。與傳統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在從鄉鎮農民轉換到城鎮技術工人的轉換中對技能培訓與教育的需求要更加強烈,更加突出。

一、供給側改革與職業教育關系

在經濟學領域,供給側改革主要指通過提升供給效率,利用改革的手段促進各大生產要素的結構、創新的優化與調整,以此達到去除約束、增強活力、釋放潛力的目的。在教育培訓領域,供給側改革對職業教育的影響有以下兩個層面:首先,供給側改革是經濟改革的標志,不僅是職業培訓改革的語境,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其次,供給側改革與我黨在三中提出的全面改革的思想相符合。由供給側著手,針對結構因素的經濟改革,包括所有社會領域,同時也涵蓋著職業教育領域。

二、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的現狀

1.職業教育缺乏均衡發展。現階段,我國發達地區的教育體系比較系統、完備,教學水平高;然而欠發達或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比較落后,體系不完備,師資匱乏,人才培養機制滯后,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根據相關調查,新生代農民工(以下簡稱新農民工)76.56%主要流入經濟落后的城鎮或西部地區,其中91.21%的新農民工教育程度或接受職業培訓程度較低。欠發達和西部地區的職業教育資源無法滿足當地的教學要求,并且難以滿足新農民工在該地區的崗位需求,主要表現在我國職業教育資源供給不均衡、配置不合理等層面。而植根于供給側角度,落實職業教育的資源平衡,促使職業教育落實學校件、區域間的均衡配置,構建新農民工教育資源的科學配置,落實均衡化,有利于提升推進我國新農民工職業素養的提升,以及整體勞動力質量的增長。2.精準化教育服務的缺乏。在新時展語境下,職業教育的重要功能是滿足地方市場經的轉型和升級、培養出企業、社會歡迎的優秀勞動力。然而這便需要我國職業教育在教育資源供給層面做到足夠的精準化。以當前情況來分析,職業教育的精準度依舊難以達到精準化教育的標準。新農民工的城市融合是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在此視域下,新農民工既是產業結構改革的有效來源,更是增強生產率的關鍵因素。然而如何有效促使新農民工在市民轉化、職業轉換中取得成功,取決于職業教育與社會就業的有效銜接。此外,大量的新農民工卻難以利用職業培訓和教育的手段轉變為優秀的勞動力。針對新農民工的教育供給不論從實際操作還是從制度設計角度都不完善,難以為新農民工精準的培訓與教育服務。3.職業教育缺乏個性化服務。在進入新的經濟形態以來,職業教育機制在發展中得到有效的完善和不斷的創新,然而就教育供給的結構層面,依舊存在僵化的現象,在結果評估、學科設置、課程安排以及培養方式等供給面上出現著同質化的問題。地區與地區間、學校與學校間沒有明顯的差異性。而新農民工的發展與成長的過程是個性化的、特殊的過程。教學管理者及工作者沒有充分認識到農民工的個性需求,將導致職業教育的質量及效率受到限制。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新農民工對工種技能的需求較為分散,有的是園藝師、有的是快遞員,有的是糕點師,而有的是焊工等。個性化需求較為寬廣,幾乎覆蓋所有產業。然而在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以及內容編排上,均呈現較為單一的現象。難以滿足新農民工發展的需求。所以,基于供給側改革的職業教育應發揮經濟市場在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決定性效用,努力在考試評價、課程設置、培養方式等層面滿足農民工的個性化需求,以此為其提供多元化、多樣化、符合農民工自身發展的選擇。

三、推進職業培訓和教育的途徑

1.教育機構。職業教育機構主要指職業院校、技術學院、開放大學、社區教育等教育結構,其中主要以職業技術院校為主,其它各類職業培訓機構為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職業教育機構應積極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學研整合”的教學資源供給改革,設置企業和社會歡迎的培訓項目或專業,為新型農民工提供職業技能教育服務。在課程上,教學機構應緊貼市場,面向農民工個性化需求,努力幫助其通過有限課時的培訓,能夠直接進入用人企業,促使農民工和企業雙方受益。此外,由于新農民工進入城市的主要目的是獲取經濟效益的提升,因此在職業培訓的渠道與實踐上,會相對狹促,難以獲取有效的技能教育服務。因而職業教育結構應發揮其社會資源優勢,將技能教育服務帶進企業,開展靈活的、快速的、小批量的特色培訓。2.政府部門。有關政府部門是新農民職業轉換的推動者,是農民工對職業培訓和教育需求的達成者。在社會實踐中,政府部門應通過購買教育服務為農民工展開職業培訓工作。而針對沒有接受過職業培訓的新農民工的教育問題,相關政府部門,應在購買相關的職業培訓服務外,建立高技能勞動力公共管理中心,以此滿足新農民工的職業培訓需求。此外,針對獲得職業證書的新農民工,相關政府部門應積極采用“技能綠卡”模式,升級該部分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更新原有的技能知識。而對于考核合格者,可頒發技能綠卡憑證,并促使當地企業憑借綠卡,為新農民工安排對應的崗位。拓展農民工的就業渠道。以此提升職業教育的精準化,提升農民工的職業技能。3.社會企業。現階段,由于我國大部分農民工缺乏職業教育知識與技能,難以適應社會企業的崗位要求。對于企業來說,將其解聘,重新聘任新員工,將極大增加人力成本。況且新任員工在適應崗位需求層面上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用人企業應根據農民工的工種以及技能需求開展相對應的職業培訓,以此幫助農民工完成職業轉換。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企業在面臨競爭壓力以及生產實際的限制,而不能有效開展職業技能教育課程時,可通過與職業教育機構進行合作,通過校企合作,共同編制培訓課程,構建出滿足企業自身發展的教學體系。

四、結語

職業培訓和教育是我國新生代農民工發展的重要途徑,教育機構、政府部門以及社會企業應努力探尋職業教育的新方向、新模式,創新出能夠有效滿足當地經濟發展、產業轉型的職業教育的路徑,并為農民工全面融入城市,享受城市基本待遇提供基礎。尤其在供給側改革的層面上,加強職業教育改革,對推進我國城鎮化建設,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具有巨大時代價值和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程麗,薄遵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閾下農民增收路徑探析[J].知與行,2018(4).

[2]全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閾下高職教育大國工匠培育的使命與擔當[J].現代教育管理,2018(9).

作者:王初升 單位:上饒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