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建筑工程課程改革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14 02:05:00
導語:職校建筑工程課程改革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適應新世紀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顯著特征,也是高職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和實踐工程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新時期高職院校改革創新的重要內容。文章結合建筑工程專業教學改革實際,對高職建筑工程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工學結合建筑工程課程改革
一、工學結合下的課程改革背景及意義
建筑工程專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能適應建設管理等第一線需要的、能為社會所接納的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但是近年來,我國建筑工程專業的高等職業教育徘徊在一個怪圈中,一方面是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面是每年大量的高職畢業生融入人才市場,但是就業率并不是很高。
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企業對于高職教育所培養出的畢業生并不滿意。這就對高職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質量提出了新的挑戰。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了高職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必須具備鮮明的特色,要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推進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思路,已經成為當前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突出問題,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首先,工學結合下的建筑工程專業課程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人類社會正處在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折的關鍵時期,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包括高技能人才的在內的知識型勞動者就業崗位和需求不斷增加。總書記曾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推動技術創新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要通過學校教育培養、企業崗位培訓、個人自學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這一指示為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其次,工學結合下的建筑工程專業課程改革也是高職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目前,國外發達國家有關高職教育工學結合理論已經被教育理論界所接受,并且在具體實踐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而我國的高職教育進入了由注重規模發展轉向內涵建設的關鍵時期,工學結合理論與各個教育環節的滲透、結合,真正實現市場化條件下學校與企業的全方位融合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文章基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的基礎上,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基于工學結合模式下的建筑工程專業課程改革進行了初步探討,并提出五種具體工學結合下的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二、基于工學結合下的課程改革探討
1.優化課程教學內容,結合社會建筑專業的認證實際。在各門主干專業課程相互獨立的教材中有許多重復內容。針對目前多內容、少學時,又要給學生擴展一定的信息量和留有必要的思考空間,開闊學生視野,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工程訓練的實際情況,必須優化重組主干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
(1)把專業課程中內容混合的課程中的基本原理部分從原課程中剝離出來,整合為學科基礎平臺課程,將專業課程內容整合為少學時的專業選修課。
(2)對專業課程中重復的內容進行整合,并在合適的課程中講授。例如,關于柱下獨立基礎的設計,在基礎工程和鋼筋混凝土設計課程出現重復,此內容應在基礎工程課程中與其它常用基礎類型統一講授,使學習更系統。
在對專業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優化的同時,也要立足于社會需求的實際,也就是以社會上各種建筑工程專業的注冊資格證書考試內容為導向,如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注冊建造師等,將專業課程內容最大限度的和社會要求相銜接。
2.突出專業課程的職業定向性,以就業為導向。專業課程的職業定向性是和“學科本位”的課程觀相對應的。傳統的建筑工程專業課程內容的設置,都是按照國家對學科教學的要求設置的,并沒有突出專業課程的職業傾向,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建筑工程專業的通才,工程方面的知識都學,但是沒有側重點。工學結合下的建筑工程專業課程設置要徹底改變“學科本位”課程觀,突出專業課程的職業定向性,以職業崗位能力作為配置課程的基礎,實踐性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在教學劃的制定、教材的編寫、教學方法改革等各方面都要有所體現。同時,教學要以就業為指導,以職業崗位群為依據,以職業技術能力為參照,從培養目標出發,改革和優化理論教學體系。構建以專業職業崗位技術必需夠用為度的理論教學體系,強調實用性和針對性,不要求完整性與系統性;對一些傳統的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和重組,創建一批新課程,強調理論與實踐等相結合的理論教學體系。可以針對職業崗位的具體要求,如施工技術、工程測量、工程監理等,設置課程專門化方向,教學計劃、教材內容、教學方式都有所側重,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生的業務規格定位相一致。
3.強化實踐教學,以實踐促進教學。工學結合的精髓是實踐訓練。建筑工程專業是實踐性要求非常高的一門學科,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動手技能,必須強化學生的相關課程的實踐教學。例如,對于“鋼結構”課程,從畢業生的崗位技能要求出發,應加強學生鋼結構深化設計能力的訓練,根據課時安排情況,設置為期一周或兩周的鋼結構深化設計訓練。課題的選取可以是虛擬工程,也可以是實際工程,但要注意工作量適中。將課題下達給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按照實際圖紙分解過程進行鋼結構設計,并最終能初步達到建筑工程施工的目的。通過這一實踐教學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圖紙深化技能,還讓學生了解并掌握了常見建筑鋼結構的構造,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學生動手能力訓練與工作崗位技能需求的對接。公務員之家
4.校企聯合教學,推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其核心是校企聯合。具體到建筑工程專業的工學結合,課程教學應尤其要加強施工技術的技能訓練,而這部分的職業技能訓練必須借助學校和企業的聯合來共同完成。比如,對于建筑施工技術一門課程,可以重點選擇規模大、管理規范、技術先進的施工企業作為學校的校外實習基地,借助施工企業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和具體的施工項目,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的培訓。同時,高職院校要深入建筑企業進行調研,對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信息進行充分研究調查,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用人崗位的能力要求為內容,以培養高技能、高實踐性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積極探索和實踐校企聯合,推行“訂單式”培養模式,以期實現零磨合頂崗的畢業生。
5.培養“雙師”素質教師。師資水平是實現工學結合職教模式的關鍵,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目前,從總體上看,一些高職院校的建筑工程專業的師資狀況難以滿足完善工學結合模式的需要。一方面,從事建筑工程專業的師資對職業教育本身缺乏應有的認識,職業教育觀念淡薄,常常用普通高等教育的眼光看待職業教育。另一方面,教師職業技能狀況也不太理想,有的教師缺乏一定的實際操作技能,不能有效地指導高職學生的學習與實踐,實際教學也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普教化傾向。改變這種現狀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實現:一是從企業中選聘工程師、技師到學校經過教學業務培訓后任職;二是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企業實踐、考察,鼓勵教師通過職業技能評定獲得有關技能考核等級證書。這樣,建筑工程專業教師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工”與“學”結合的“雙師”素質人才,在相關的課程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地傳授取自于工、用之于學的力學知識。
培養高素質的高職人才,是高職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新形勢下的基于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建筑工程專業課程教學知識點涉及面廣,與部分專業和實踐課程聯系密切,課程改革更需要在探索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耿潔.構建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框架設想[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1).
[2]馬憲亭,尹新愛.關于工學結合模式的思考[J].機械職業教育,2009,(4).
[3]王正榮等.高職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 上一篇:大都市管理體制和治理模式探究論文
- 下一篇:數字新媒體發展態勢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