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德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07:07: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校德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小學語文教學要進行所謂的素質教育,就一定要依據《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全面落實和完成小學語文的教學任務。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內容主要由以下四方面構成。
(一)能力的訓練。能力的訓練就是要訓練小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像寫字和寫作閱讀能力等;與此同時,還要進行一般能力的訓練,像觀察力之類的最基本能力的訓練;同時要進行識記訓練和讀寫訓練,要堅持反復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強化。其中,語感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語感是語文素質教育的最具有深刻意義的東西,只有綜合運用語感功能,才能提高語文能力。識記訓練可以促進語感訓練,語感訓練又為識記訓練提供良好的契機。語言文字是交際的工具,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因此一定要讓學生多動手參與,多表達,表達包括書面表達和口語表達。
(二)品格的鍛煉。品格的錘煉就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品德修養的鍛煉。這方面主要是對學生語言的完整性等最基本的訓練,另外還要有語言構造方面的知識訓練與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速度等方面的訓練。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既要有堅持語言文字品格訓練的意志,又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訓練,比如年級的不同、班級的不同、內容的不同等。以上的這些看似不重要的訓練,都能從各個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培養他們表達自我的最基本的能力。
(三)習慣的培養。語文習慣主要是寫字和讀書的習慣,以及閱讀和識記的習慣,還有思考的習慣等。一個有著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學生,他的一生都將從這些習慣中受益,因此,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為了使我們的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并能迅速適應現在的學習以及以后的學習,我們在日常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培養他們善于觀察生活,獨立思考,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
(四)情感的陶冶。情感陶冶就是讓學生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能夠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熏陶,能夠讓我們的學生獲得健康的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語文教育本身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特點,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應注意滲透思想感情和審美體驗等方面的教育,既要把工作做足做充分,又不能越過語文教育的本職,真正做到傳授知識和思想教育的統一。小學語文的學習首先要從學習聽、說、讀、寫等最基本的能力入手,但貫穿始終,就是要教學生做人之道,也就是讓學生在思想上受到訓練和啟迪。真正體現語文學科文道統一原則。首先,課本中所選文章是文道統一的。其次,語文教學過程要體現文道統一。要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語言的學習和做人的學習結合起來。
因此,在小學語文素質內涵的要求下,我認為在實施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時,應該具有以下幾點策略。
(一)端正對語文教育的認識。小學語文學科落實素質教育的好壞,不僅直接關系到本學科教學的整體質量,也關系到其他學科的教育質量。因此,要樹立小學語文教育的基礎性認識。小學語文學科是具有很強基礎性的學科,它不僅要對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進行訓練,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啟迪 ,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明確教學的目標。我們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要始終把素質教育作為指向標,要堅定不移地遵照課程計劃和《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對于每一節課都很重要,它指出了教學的主要目的,規定了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等,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活動的依據。
篇2
以生活實踐為主導的德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規律,在受教育者積極參與的良性互動中,培養、發展和鞏固其良好品德的活動過程。鑒于此,高職院校的生活實踐德育必須以一定的平臺為支撐,如搭建文明養成、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主題的平臺,讓生活體驗、職場體驗、社會體驗為主線貫穿其中,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注重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悟道德行為的樂趣、意義和價值。
(一)搭建三大德育實踐平臺
1.以文明養成為主題的平臺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認為:“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同樣,良好的習慣也是文明道德形成的基礎,學校的德育實踐工程分別從自我修養、行為規范、文明禮儀、文明習慣四個方面組織開展針對性活動,通過開展禮貌教育、禮儀教育、守時教育、誠信教育、尊重教育、美的教育、愛心教育、孝道教育等,促進學生養成文明習慣。如制定校園文明行為“十提倡十反對”,著力打造校園文明素養教育文化(包括樓梯文化、走廊文化、宿舍文化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文明素養,成為言說得當、行皆中矩的人。
2.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平臺
將德育實踐與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相結合,在學生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著重培養學生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具體通過加強專業技術社團建設,如汽車之家、機電之友、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所有的社團歸各學院負責,由學院安排專業教師指導社團開展活動。同時,依托團學工作平臺組織技能競賽月、社團成果匯報等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在社團中獲得提升專業技能的機會。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開創性、個性發展的教育環境和良好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技能和專業競賽活動,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鼓勵和扶植具備自主創業條件的大學生進行實踐,形成了以專業為依托,以項目和社團為組織形式的“創業教育”實踐群體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
3.以社會實踐為目的的平臺
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絕不能僅僅依靠在學校里和書本中去感悟提高,而應該更多的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為此,學校為學生組織了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假期見習、畢業實習、“三下鄉”及深入農村、城市、企業開展社會調查等。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打破學校相對封閉的格局,讓學生有機會面對社會各種道德實踐的情境和場景,德育內容也由學生單純的道德知識的學習轉化為道德知識學習、道德認識能力培養、道德行為習慣養成的統一。組織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督促學生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從學會奉獻開始,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作為宗旨,大力倡導“隨手公德”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助殘敬老、愛心助學等活動,讓學生在服務社會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讓敬老助殘、愛心幫扶、關愛未成年人、文明宣傳、道德實踐等服務活動成為學校學生業務生活的主旋律。
(二)設計符合學生特點的三個德育實踐體驗階段
不同年級的學生存在差異性,因此,對學生德育效果的提升也是一個漸進和逐步提高的過程,鑒于此,學校德育實踐活動設計根據學生年級不同分為三個不同的體驗階段。
1.生活體驗階段
這一階段,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從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入手,從學會做人開始,根據行為規范教育的總體目標和學生的成長規律,確定實踐體驗目標。圍繞學生校園生活,設計出了各類德育實踐活動監控辦法,活動也以學生生活體驗為主,如校園內公共區域的衛生打掃、協助門衛安全督查、學業上一對一輔導低年級學生、系院安排的勞動周活動等。而這個階段的學生布置給他們的假期實踐任務就是讓他們每天在家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1個小時,開學后,學生們都表示已經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偉大和自己個人的不足。在這樣的生活體驗中,學生不僅學會守時、守紀、自我控制、尊重他人等基本道德規范,培養了專心致志、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養成了互相合作的良好習慣,而且掌握了處理日常生活事務的本領,擁有了自律、處理應急事件等關鍵能力,為今后走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2.職場體驗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學生入校一年以后,我們根據“職場體驗、實境訓練、頂崗歷練”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逐步引導學生將實踐轉移到職場上來,利用組織學生進行專業實習、崗位見習、頂崗實習,既鍛煉學生的崗位技能,又讓學生了解職場,形成職業道德;同時,利用學校團學工作平臺組織職業生涯規劃、校園職場招聘等活動,突破了傳統就業指導模式,邀請企業專家、行業精英為學校人才培養診斷把脈、建言獻策,將校園文化活動和畢業生就業指導完美融合,讓學生逐步適應職場生活,培養學生的自信、自立、自強意識。
3.社會體驗階段
這個體驗主要是面向臨近畢業的學生。學生之前已經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服務社會的活動,如“三下鄉”、“四進”社區及其他扶貧幫困、義務勞動等體驗到了服務社會的快樂,也對社會有了一定的認識。到了臨近畢業的最后一年,學校將德育實踐活動與學生的社會體驗結合在一起,緊緊圍繞暑期實踐、公益,讓學生走進社會去實踐,去體驗,參與社會管理,促使學生正確認識社會、認識自我,提升思想境界。如安排學生走進街道社區擔任助理,協助社區開展各項活動等,都有助于學生通過實踐提高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
(三)落實德育實踐的三項舉措
由于德育實踐的核心是強調學生的實踐體驗,因此活動要求以每個學生為主體,自主完成規定的德育實踐活動。在德育實踐活動的組織上既有圍繞活動目標設計的個體活動,又有通過社團平臺、志愿團隊等開展的集體性活動。為確保該項工程實施到位,我們可在實踐體驗環節通過以下三項舉措來進行落實:一是過程記錄。對于學生的實踐活動,首先要自我記錄在特定的“德育實踐證”上;其次每項活動都須有相關的認定人(見證人)核實簽字,認定人可以是班主任、輔導員、任課教師、門衛、宿管員、保潔員、社區負責人、家長、系院部門領導、各班班長、團支書、勞動生活委員等。二是成果統計。每學期的德育實踐活動的統計匯總工作,輔導員(班主任)為統計匯總的責任人。輔導員(班主任)可以在每周班會上詢問每個學生完成的情況及體會,進行交流并提出指導意見;每月小匯總一次,在班內公布;每學期總匯總一次,上報學工處。三是考核獎勵。根據要求,每學期每生需完成一小時的德育實踐活動(分為四次完成,一般活動每次按十五分鐘計算),完成的為合格,未按時完成的為不合格;德育實踐不合格者將取消在校期間的一切評優、評獎資格,如“三好生”、“獎學金”等,對在德育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學校給予表彰獎勵。
二、“生活德育”模式的幾點創新
篇3
關鍵詞:德育教育;傳統思想;應試教育
小學教育以德育教育為重點,就需要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學生可以接觸到的各個角落中,為學生塑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環境。當德育教育步入具體實施階段,就會發現小學教育依然重視文化知識的教育高于德育教育,從而造成了小學教育的內在要素之間出現了偏差。
一、小學教育中,導致重智育輕德育的因素
1.傳統思想的影響
從中國的傳統觀念角度來分析小學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主要源于讀書的功利性。在中國古代社會,讀書是提高社會地位的途徑。
2.應試教育的影響
學生從小學開始,就要不斷地面臨各種形式的考試。要使自己能夠獲得知識上的提升,就要提高學習成績,以獲得升學機會。那么在課程的設置上,就必然會偏重于應試科目,而忽視學生的品質培養。
3.學歷是步入社會的“敲門磚”
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將來在社會上立足,提高生活質量。在這種觀念影響下,“好好讀書才有出路”順理成章地成為學生學習的座右銘,從而導致學歷觀念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所形成的惡性循環。
二、解決重智育輕德育的策略
小學生的教育是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目的的。幫助小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并輔之以德育理論知識的引導,可以在小學生的意識當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從目前來看,考試依然體現為公平性,特別是在升學、就業等方面,考試就越加顯得重要。力求豐富考試方式,將考試設計為考查小學生的智力,以利于在做出客觀評價的同時,對于考試形式不斷地完善。
人才的培養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目標。按照傳統的人才觀念,提高成績是成才的標志。隨著社會對于綜合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加大,在小學階段就要不斷地深化教育改革。隨著社會的多樣化,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同時,將多樣化的人才觀念樹立起來,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在解決小學教育不平衡的問題上,要將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放置在教育的突出位置,以為培養創新性的人才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要使小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在注重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更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時效性。對于培養小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篇4
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合作的發展是在校企分離、引企入校到向校企一體化邁進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在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史上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然而,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模式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發生了偏差。受限于小集體利益,高等職業學校往往優先考慮自身利益訴求,忽略了校企合作的本質——即一切教育成果依據企業為主導。企業在合作中淪為了校方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和效益的工具,企業自身利益被嚴重損害。盡管政府大力出臺相關措施引導企業積極與高等職業院校合作,但是事實存在的利益矛盾大大削弱了企業的積極性,這一問題始終未得到妥善解決。為了提升企業對于參與到校企合作工作中的積極性,高等職業院校必須轉變淺短的小利益團體思想,堅決摒除企業為我所用的狹隘觀念,把企業需要當作教學需要,把為企業培養有效德才兼備的高職人才作為教學目的,時刻以企業的眼光審視校園建設與教育方針,最終實現教育為職業服務的職業化教育最終目標。以這樣的標準或態度衡量當前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將會為正確把握高等職業德育教育的方向打下基礎。
二、強化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大多文化素養差、自我管理能力弱,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缺失。他們的這些缺點都需要校方加以矯正,而這樣的矯正對于道德教育工作的順利展開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這些高職學生絕大多數屬于家中的掌上明珠,普遍心理脆弱依賴性強,更由于高職學子大都經歷了中考,屬于義務教育階段受挫群體,對學業的不自信也十分普遍,厭學情緒突出。德育教育此時扮演了可以提供心理輔導的醫生角色,對于培養其正確人生觀、價值觀起到積極作用。由此可見,較之普通高中,高等職業德育教育的目標要更加寬泛、更加有目的性。
三、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對于強化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教育的作用
(一)使教育教學更加貼合實際情況、貼合本質
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與一般的理論聯系實際不同,它將學生學習的技能與工作實際相結合,使得學生能夠在真實而直觀的企業環境中鍛煉成長。校企合作是打破舊有的德育課程體系的有力工具,是實地了解企業文化并快速融入企業文化的有效途徑。在校企合作中,職業化訓練使得德育教育和學生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教育教學更加貼合實際情況、貼合本質。校企合作是強化高等職業德育教育的有力措施,這一舉措完全符合職業化發展的需求,使高等職業德育工作的現實意義大大增強。
(二)有利于改革高等職業德育教育,探索創新性的教學模式
通過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培養開展德育教育,改變了舊有的僅僅依照課堂課本知識、空談義理的教學方式,代之以靈活多變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得教學活動中增添了快樂。通過組織學生到校外德育教育基地進行學習和邀請校方合作企業有關專家到校開展座談會的形式,把抽象的、費解的德育知識立體化、形象化展現出來,延拓了教育教學的渠道,豐富了教育教學的方式。這樣多渠道多形式地對傳統德育教育模式進行改革,使高等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走出了校園,走向了企業,更加富有社會化氣息。
(三)對于高職學生主體作用具有積極意義
通過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培養的模式,學生可以更好地接觸到企業的真實環境及文化氛圍,加深理解道德修養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這樣的學習注重自我探究與研習,需要學習者不斷地強化自身的管理,提高自覺性,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
(四)有效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其職業化發展的能力
通過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培養的模式,使得高等職業院校有能力結合社會、企業對專業化技能人才的道德素養需要,以此為基礎深化德育工作的教學創新工作,引導學生培養優秀的職業素養,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最終實現培養可適應21世紀職業發展的大趨勢、適應新時代技能人才的目標。
四、強化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教育的具體措施
校企合作背景下,如何能夠培養企業所需人才是至關重要的。不經由大量繁瑣的崗前入職培訓就能使得高職學生迅速適應企業的工作和生活,是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都盼望的理想的模式。高等職業院校對于這一點的理解側重于職業化技能的培養,企業對于這一點的理解側重于綜合素質的培養,而德育教學正是彌補高等職業院校技能化教育缺陷,從而達到企業目標的有力教育形式。高等職業院校應當致力于完善道德培育體系,教學部門應當將德育教育教學工作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具備良好職業道德的人才是企業急切需要的。與此同時技能教育不能忽略,把職業道德教育有機地融合入日常教學中,建立目標管理體制,促進職業道德教育不斷系統化、科學化的軌道。
(一)改革德育教學模式,創新德育教學方式
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教育的舊有模式需要逐漸淘汰,針對其進行德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針對傳統教學只講空洞理論的教學缺陷,看書說教應當轉變為高職學生感興趣的豐富多彩的互動,把企業文化、實際生產、德育教學內容相結合,形成有機實體,從而充分地調動高職學子學習的熱情與主觀能動性,使德育教學工作更好地開展。具體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兩點。首先需要轉變教育教學的理念,把德育課程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推動德育教學工作與校企合作教學共相發展,共同進步;其次需要依據德育教學的具體內容,牢牢把握新一代高職學生特點,把德育教學工作寓于校企合作活動中,開展形式多樣而新穎的實踐活動,使高職學子在快樂中提升自身的素養。
(二)將優秀文化引入校園,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延拓德育渠道
首先,高等職業院校需要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學方式,把校企合作視為連接紐帶,邀請合作企業人員進入校園開展座談會等活動,一方面企業多了一個宣傳企業文化的平臺,另一方面學生多了一個初步了解企業狀況、文化、規范的途徑。其次,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實習,近距離感受、了解企業與企業文化。圍繞企業用人標準、崗位需求等,校方借此開展創新性的德育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這不僅豐富了德育教育的教學素材,更延拓了德育教育的教學渠道,切實有效地落實了學校與企業合作協議,幫助了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
(三)加大就業的指導力度,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企業價值觀
首先,明確校企合作目的。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和就業競爭水平,為企業培養高素質人才。德育教育在其中應扮演重要角色。高等職業院校需要以職業道德規章為主的職業道德教育,開展以教會高職學生做人道理的倫常道德教育,提升高職學生職業意識、職業理想、就業觀念等方面教育,培養高職學生成為一個道德操守優秀的社會人。其次,多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努力打造校企合作氛圍。一個方面,建立模擬企業環境實訓基地,使高職學生感性感受企業文化;另一個方面,組織學生實習,直接感受企業工作的壓力與職責。
(四)強化實習中德育教育力度,切實提高職學生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
篇5
如何增強德育課的實效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快樂的發展?關鍵在于:教師必須努力改進教學方法,要讓學生求之于知,激之于情,強之于志,悟之于理,踐之于行,養之于能。在德育課堂上要解放學生的腦,讓其自由思考;解放學生的口,讓其自由講。讓德育課真正“活”起來。
(一)把握教材,貼近生活,讓德育課充滿活力。1、以教材為基礎,貼近生活改革課程,落實內容是關鍵。德育教材不再是“授業解惑”的唯一課程資源,而是為教學服務的一個載體。課堂教學素材不再局限于課本,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專業的特點、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中國夢.我的夢”把祖國和學生緊密聯系在一起,“生活中的道德——從弟子規說開去”,把我和古人連在了一起;“三創一辦”、“林城綠絲帶”把每一個同學和貴陽連在了一起.......把活動引入教學,把行為規范的教學從書本上的條條框框變成真實、生動的行為要求和評價。通過課堂教學、漫畫比賽、文明語言征集、曬曬身邊文明事、文明風采大賽等活動,讓同學看到、感受到德育的力量。在進行案例教學的時候貼近學生生活:《職業生涯規劃》課注意選擇我校歷屆優秀畢業生的創業、就業的典型事例;《職業道德與法律》側重同學身邊的違法違紀現象、未成年人犯罪等等;讓學生感受到德育課的真,發現生活中的美,并學會在生活學習中能辨別真善美丑,規范自己的行為。在真實體驗中相信,在相信中去行動。既貫徹教材的思想又抓住學生的視線。這樣的課堂學生樂于接受,參與熱情高,才會有效觸動學生的情感,使德育課堂充滿活力。2、以職業生涯規劃為起點和主線,貼近專業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在中職的德育課教學過程中我們引導學生把失敗的過去畫一個句號,開始自己人生的新里程。把“職業生涯規劃”作為自己人生新的起點。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多為應試教育的失敗者,很多同學對未來感到迷茫,沒有目標,沒有動力。通過學習引導學生學會有目標、有規劃、有行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要求,結合所學專業,設計出合理可行的職業生涯設計發展方向,落實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行動計劃。讓他們既有“跳一跳,夠得著”的短期目標,又有不斷積累向前的中、長期目標。讓學生既能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又能養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為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和人生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我國各級政府部門大力重視職業教育,中職教育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時機。作為中職教育“出口”的企業需要大批懂技術、操作能力強、肯吃苦、講誠信、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技術勞動者。根據我校多年的跟蹤調查表明:各類用工企業對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畢業生,技能方面比較滿意,而對不少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操守、職業態度,責任感、誠信等內在品德比較失望。現在企業明確提出:招聘員工時,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團隊協作能力,然后才了解他的技能狀態。作為德育課教師對于社會發展、企業用人的新標準這些特征要有敏感度,要及時領會新的政策實質,把握住時代脈搏,心里明白要教什么給學生,要把學生培養成怎樣的人,教學就不會迷失方向。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學習的知識和行為是相脫節的。一方面,對學校的校規校紀清楚明白;一方面,遲到、曠課不斷違紀。分析有下面幾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同學和家長認為,現在還小,等到工作崗位就好了;二是學生自制力差;三是沒有涉及切身利益,不關痛癢,不計較后果。在新的課改過程中,我們把企業的要求結合到教學過程中,貼近學生專業相對應的職業角色。把學生置于職業環境中,在不斷的體驗中學生進步很大,效果很好。首先:把教室的布置、黑板報的內容與專業、職業、職業態度等結合起來,把具有職業特點的標語引入教室。例如“上學如上班,上課如上崗”、“今天的學習方式,明天的工作方式”“把最容易的事做好,就不容易,把最簡單的事做好,就不簡單”等等。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增強隱性教育能力。時刻對學生起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其次:我們把經常和我校合作的大企業的選拔人才的標準,工作規范要求引進教學活動中去,通過創設情境、角色扮演、對比試驗等形式,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體驗,在體驗中不斷成長。有同學紀律觀念淡薄經常遲到,曠課。我們通過誠信銀行的活動,讓學生比較分析。探究別人升職、加薪的原因;自己停步不前、降薪甚至下崗的原因。通過這類活動收到很好效果。班級遲到、曠課現象明顯減少;回答問題的同學增加,見面時互相問候和向老師問候的同學明顯增加。讓他們明白:人是社會的人,要承擔責任、要不斷進步。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二)探究學習,貼近崗位,讓德育課充滿真實。在以往的德育課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認為德育課講的都是大道理。假、大、空。隔自己太遠,與自己無關。在近幾年的德育課教學過程中,改變過去老師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方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課堂優勢,把德育課堂變成“和諧、緊張、活潑”,以學生為本的“高效課堂”,提升中職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在中等職業教育的平臺上幫助學生獲得技能的同時提高自身修養,培養良好的立足社會、服務社會的道德品行。1、減少純理論教學,把理論帶到職業情境中、日常生活中;中職學生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高,領悟能力不強。理論教學對于他們來說即枯燥又乏味。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把理論變成他們能理解又能接受的生活工作情境,并把他們帶入其中,我們的德育課教學才能收到效果。首先:精講、少講理論。把理論融入到案例、情境中去,升華、提高;其次:變被動為主動,在參與中獲得成功,在成功的體驗中提高理論水平;變老師“一言堂”為大家講;變點名回答為主動回答、互助回答等等。再次:創新學生的作業設計。傳統的作業模式機械、呆板,許多職專生對這類作業毫無興趣,有做也只是應付老師的檢查,有的干脆就抄襲甚至不做。面對這種情況,我對學生的課后作業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比如精心設計每門課的作業:既要鞏固知識又要提高認識,并把一些道德要求滲透其中。既有看書、聽課就可以做的作業,也有要查資料,認真分析才能完成的作業;有個人獨立完成的作業也有必須分工合作的作業。每學期作業的次數,這是基本態度。完成即可得到基本分;然后是作業質量:有自己思想或創新的,評價上一檔次。優秀作業定期展出,學生看到自己的作業被展出,積極性特別高。多樣的作業形式、不同的檢查方式、不同的目的要求,把以前學生討厭的作業,變成他們喜愛的一項活動。通過創新學生的作業設計,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可以強化他們學習德育課的興趣。2、采用活動化教學模式,把理論融入活動,在活動中提升行動“告訴我,我忘記了;做給我看,我會記得;讓我做,我才懂得。”這句諺語告訴我們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教學活動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在德育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活動化教學模式。一是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確定活動主題;二是選擇恰當的方式,如辯論會、演講會、課本劇表演、多媒體資料展示等等,;三是提出明確的目的;四是精心組織好活動課的過程;五是課后一定要做好小結,每次課都要有所收獲。挖掘教育主題中的情感因素,創設活動情境,師生互動,激活學習熱情,誘發辨析思考,開展行為實踐的活動化。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同學創設不同活動,達到不同的目標。大家共同進步。例如:針對遲到曠課現象的“規范意識”訓練、養蛋寶寶的感恩活動、“講文明、除陋習、建設和諧校園”的漫畫比賽、“我為林城添光彩”的志愿者活動、數控專業、機電專業的“安全知識大比拼”活動等等。在活動中學生提高認識,凈化思想,規范行為,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為今后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采用討論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尋找解決的辦法途徑、解決問題。啟發學生在學習中提出問題,各抒己見,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大膽推理設想,把問題拓展延伸開,并嘗試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既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又樹立了自信,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加強實踐教學: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精心組織學生參加“文明風采大賽”,提高學生素養;組織中華經典誦讀比賽,結合傳統節日開展傳統文化知識競賽、開設特色寫字課,組織學生演講、辯論、討論,提高學生普通話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開展“書香校園”讀書活動引導學生“三讀”:讀國學經典,讀名人傳記,讀做人與處世雜志,做到“要成才、先做人”。請心理學專家、社區工作者、律師、沙子哨監獄干警和服刑人員為學生講座,并要求學生以班級為單位組織討論交流,個人寫出心得體會。增強法律意識、規范學生行為。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進企業、社區,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既開拓眼界,又增強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
二、學以至用型評價方式,是德育課創新效果的檢測和保證
篇6
關鍵詞:中職教育 文學教育 學生就業 素質培育 能力培育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比之以往空前發展,同時,對于職業學校學生必備素質與能力的要求,比之以往也顯得更為突出與緊迫。
2009年1月6日,國家教育部印發了最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其開篇處指出:“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本課程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 而優秀的文學作品,,恰恰有很強的獨特的培育作用:
第一,文學的認識培育作用
文學作品可以幫助讀者在種種有意味的形象中了解人類社會生活的復雜內容,人性的歷史形態,人的情感、心理、命運等,較為容易地獲取生活層面以上以下的各種認知和體驗;同時,可以通過提供人間萬象的直觀“圖景”令讀者悟解人類社會生活的真實本質。這顯然可以彌補職業學校學生在這一方面知識和閱歷的不足。
舉一個例子。前蘇聯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有著極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在極強的藝術感染力的幫助下,學生們可以認識到沙皇統治下的那個蠻荒社會的殘酷狀況,從而感受到生活在今天的時代的確是應該加倍珍惜而大有作為的。還可以認識到作品主人公阿廖沙在極端艱難困苦中心靈的掙扎和不屈的奮斗,從而反觀自身在優越學習和生活條件下的種種短缺(諸如責任心、敢于克服困難的信心以及獨立擔當工作、獨立撐起生活等等的素質的不足),羞愧之余努力進行自我改造。
第二,文學的審美培育作用。
文學的審美,是指文學通過所描繪的社會生活圖景及作家滲透于其中的感受、理解和評價顯示出來的是非愛憎傾向對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行為取向等所產生的影響。
從古至今的許多優秀文學作品都富有多方面的強烈的審美作用。例如我國的《庖丁解牛》、《張衡傳》、《都江堰》、《藍領之星――解讀羅東元人生密碼》(報告文學)等,以優美的語言塑造了一大批具有卓越智慧的能工巧匠的感人形象并且敘述描繪了他們的非凡創舉。他們的“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都有很強的美感,都可以成為將來工作與生產在第一線崗位、主要以動手制造與創造為己任的職校生最適宜的審美對象,從而激發他們在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行為取向等方面都積極向上努力,激勵他們在第一線崗位的工作與生產中主動追求產品的制造之美和創造之美。
第三,文學的情感培育作用。
文學的情感教育關注教育過程中受眾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受眾的個體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情感缺失已成為我國當代青少年的共性問題。文學作品的閱讀和學習能夠幫助他們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啟發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感染和影響,從而實現豐富情感、感染情緒、同化情感、正確表達情感等培育目的。
在我國文學珍品中,《可愛的中國》、《我愛這土地》、《雷鋒之歌》、《誰是最可愛的人》等等優美散文和詩歌,以其真摯熾烈的情感歌詠祖國、歌詠英雄,其實質是歌詠偉大的精神和崇高的素質。這些篇章都以情感取勝,可以感染學生對于祖國、對于英雄的熱愛與崇敬之情,從而使自身的情感修養得到潛滋暗長的提升。
第四,文學的情商培育作用。
情商(EQ)又稱情緒智力,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力和智商相對應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總的來講,人與人之間的情商并無明顯的先天差別,更多與后天的培養息息相關。
情商包含了自制、熱忱、堅持,以及自我驅動、自我鞭策的能力。
被譽為“情商之父”的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接受了美國心理學家彼德?薩洛維(P.Salovery)的觀點,認為情商包含五個主要方面:
1.了解自我,能夠察覺某種情緒的出現,觀察和審視自己的內心體驗,監視情緒時時刻刻的變化。它是情商的核心;
2.自我管理,調控自己的情緒,使之適時適度地表現出來;
3.自我激勵,能夠依據活動的某種目標,調動、指揮情緒的能力;
4.識別他人的情緒,能夠通過細微的社會信號、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與欲望;
5.處理人際關系,調控與他人的情緒反應的技巧。[1]
“情商”的實質,應該是一個人立于世上生存與成就事業和良好人生的極為重要的素質和能力。
職業學校的學生進入社會以后所需要的“情商”,應該是上文指出的“較強的毅力、抗壓力,恒心、耐心、平常心,和甘于犧牲、甘于淡泊的精神等對應的素質;較強的協作意識、合作能力、大局意識、團結能力”。這是一些職校生突出缺乏的素質與能力,特別需要利用優秀文學作品給予精心培育。
篇7
1.注重綠化面積忽視人文關懷
由于受不同歷史背景和文化氛圍的影響,不同植物在不同國度,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城市和不同的區域有其不同的文化含義,它們構成了植物潛在的特征。植物利用自身特有的形態、花色、果實給人類帶來愉悅的心情和無限的遐想。植物不僅是各類造園要素中最具生命力的因素,也是體現大自然風景的基本元素,更是文人墨客敘事、抒情、表達情感和表述哲理的對象。英國造園家克勞斯頓指出,園林設計歸根結底是植物材料的設計,其目的就是改善人類的生態平衡,其他的內容只能在一個有植物的環境中發揮作用。
當今,多數的住宅區環境設計忽略人的需求,綠地被理解為一大片草坪,中間隨意栽上一些喬灌木樹木,周邊用灌木圍擋起來。設計缺乏人性化,景觀和植物配置不能以人為軸心,不能提升人的價值、不能滿足人的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隨著汽車越來越多,綠地改造停車場隨處可見,但有些停車位周邊栽植了女貞、合歡、欒樹等喬木,其果實、花絮、分泌物卻經常污染汽車和環境,缺乏人文關懷。
2.注重景觀營銷忽視植物多樣性
植物是城市住宅小區景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綠色的、有生命的、它通過光和作用為大氣層輸送氧氣,它能夠凈化被人類日益污染的環境,它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防止風沙災害,它能夠改善人類的生活環境。美國設計師Druse指出,植物的選擇應該是以適宜本地生長的鄉土樹種為主,讓其生長環境盡量符合其野生條件的要求。喜蔭植物的種植環境就該適度遮光、喜濕植物的種植環境就應該水分充足,這樣才能展現他們在自然中最美麗的一面。然而,不少城市住宅區植物配置未按因地制宜、疏密有致、虛實對比、內外結合的原則設計,不注重植物多樣性和季節性,大量引入外來樹種既不利于本地植物群落的維持,又造成經濟浪費。具統計,西安外來植物占到了一半以上,而本土植物的比例相對很小,主要集中應用少數種類,如白皮松、楊樹、山桃、側柏等。
二、城市住宅區景觀設計中植物配置存在問題的對策
1.盡早介入設計,同步進行植物配置
當代城市住宅區景觀的好壞差別很大,一些國外公司和國內的大型地產公司的設計思路和步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在開發初期方案策劃階段極為嚴謹和規范,樓盤的定位、建筑主體的風格以及園林景觀、配套設施的設計幾乎同步開始,這樣以來各部門的設計人員才得以充分溝通、及時調整,直觀的理解各方設計的理念,完善的表達出該住宅區所要需要的最終的意境。景觀設計和植物配置方案要在樓盤早期及時對基地現場進行踏勘,收集資料,在全面認識整個基地現場的基礎上,同時充分發揮現場及周邊環境的各種因素,遵循整體性原則,形成整體統一的設計理念。
2.因地制宜選擇植物,突出本地植物景觀特色
在住宅區景觀設計形成后,進行植物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其個性特征和周邊的環境因素,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把各種植物的優勢展現出來。我國幅員遼闊,植物種類繁多,每種植物都有各自適宜生長的條件,倘若為了尋找創新點和新鮮感,創造有異域風情的住宅區,非將異地樹種強栽于本地,那么只有兩個結果,一個是植物水土不服最后死亡,另一個結果就是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去養護一些效果不怎么好的景觀樹。
因此,我們在進行植物景觀設計時,首先要立足于所處環境的立地條件,認真分析園林植物的生物學特點和其對環境的要求,做到種植的植物不僅能達到即時效果,更能長期適應,保持良好的姿態改善環境。西安地區住宅區植物景觀應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資源,突出本地景觀特色,應以喬木為主,適當提高常綠樹數量,以豐富季相景觀。行道樹應改變過于單一和雷同的現象,適當白蠟、七葉樹柏類等鄉土樹種。此外,還應多利用一些抗性強和觀賞性高的鄉土植物,如薔薇科的桃類、櫻類、黃護、丁香等,以更好的體現地域性特色。
3.利用生物多樣性原則,豐富植物群落
春風輕拂,百花盛開,爭奇斗艷,姹紫嫣紅。植物物種多樣性是住宅區景觀具有服務功能的重要前提。物種多樣性不僅反映了群落或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變化度或均勻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生態學家認為,在一個穩定的群落中,各種群對群落的時空條件、資源利用以及相互作用類型方面,都趨向于相互補充而不是直接競爭。現代植物造景已經由傳統的以視覺為主要創作目的的造景模式,轉而為注重生態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堅持生物多樣性原則、群落構成原則及綠地功能原則營建的景觀結構在現代園林植物造景中占有重要位置。
合理配置喬木、灌木、花卉、藤本、草本地被等各種植物,包括對原有的自然植被以及單株或組合植物進行整理或修飾,充分發揮其自身形態、線條、色彩等自然美,配植出園林功能和觀賞特性俱佳的植物景觀。通過應用不同的植物群落來體現垂直和水平結構及季相景觀盡量豐富群落植物種類,同時要體現季相變化,春季百花盛開,夏季綠樹成蔭,秋季落葉歸根,冬季枝條優美,使人們感受到植物的四季變化,創造出三季有花可賞,四季有景可觀的景象。
4.遵循人性化原則,體現植物文化內涵
在日本櫻花被視為吉祥之物。福州的小葉榕象征希望,象征旺盛的生命力,象征不屈不饒、開拓進取、奮發向上、堅忍不拔的精神氣質。桃花、李花的繁華使人們賦予其“桃李滿天下”。因梧桐樹干通直高大、樹冠繁茂、葉缺如花、皮青如翠,才有“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等贊美。觀竹能使人自持“有節”、“不屈”、“常青”、“虛心”高潔的氣節(金荷仙,1998)。植物之所以能構成植物潛在的特征,這是因為人們對植物形狀、顏色、姿態不同的感知產生不同的聯想。因此,我們設計構思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熟悉并掌握植物的文化寓意,才能更好的對植物加以利用,從而進行人性化設計,方便人們的生活起居。
篇8
一、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觀念
小學教師是實施小學素質教育的主體,教育觀念的轉變直接影響著素質教育的進展,要落實小學素質教育,搞好課程改革,教師首先必須轉變觀念。長期以來,小學教育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直是以一張考卷的考分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唯一依據,嚴重的背離了素質教育的軌道。
二、抓教育技能訓練,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整體素質的高低,決定著素質教育的落實程度。要使教師的素質提高,必須抓好教師的基本技能。因為,教師基本技能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技能,對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搞好素質教育、落實課程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教師除了要具有“三筆字”“簡筆畫”“普通話”“思想教育”“電教知識”等一般小學教師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強“語言”“板書”“教具學具的使用與制作”“組織管理”與他人合作、開發課程資源及“教學機智”等基本技能。
1.語言。語言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手段,教師的語言能力可以直接決定教育效果的好壞,同時也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效率。小學教師的語言必須準確、精煉、有條理、生動形象。例如,數學語言是利用一些數學的名詞術語、關系符號來表達數學概念、結論或說明解題思路的語言。教師不僅自己要做到正確使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而且要求學生隨著年級的升高,也能逐步學會使用數學語言。例如,把算式(65+35)÷(40-35)讀作“65與35的和除以40與35的差,求商是多少”。這樣,不僅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利于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總之,語言修養是與思想修養分不開的,每一個教師都要下功夫進行語言基本功的訓練。
2.板書。板書是小學教師的第二基本功。教師的板書對學生理解概念、系統掌握知識有極大的影響,并對學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師的板書應規范、有條理、重點突出、簡練明確、布局合理。板書的方式要不拘一格,有的用表格式,有的用提綱式,有的邊講邊板書,也有的在新課結束時系統板書。不管以何種形式進行,一節好課的板書,在教學時猶如一幅具有整體結構的藍圖,把教學的重點和關鍵,鮮明而又形象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之中,起到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
3.教具、學具的使用和制作。在小學教育中,有些學科知識比較抽象,而小學生又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要解決這個矛盾,恰當地運用直觀教具就十分重要了。使用和制作教具、學具也成為小學教師的另一個基本功。首先教師要能夠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以及兒童的年齡特征,選擇恰當的教具和學具。例如在小學數學學科中學習幾何初步知識時,低年級可多用大小、顏色不同的紙或其他材料剪幾何圖形;中年級可多用釘子板;高年級可發動學生自制教具。其次,使用教具要突出對象的本質特征或發展過程,使用時要注意恰當的時機,做到適時、適量、適度,以達到直觀的目的。教師還要具有操作使用電化教學手段的基本功。
4.教學中的組織管理。教學中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不僅表現在課內的教學環節中,如收發作業本、使用學具、訂正作業等都應有統一的常規,反映在教師敏銳的視察力、說話的感召力和行動的感染力方面。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神情、言語、氣氛上洞察學生的內心活動,做到及時發現問題,正確解決問題。教師的講話要有鼓舞力,要有激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要以教師自己謙虛好學的精神、自信和不怕困難的樂觀情緒來感染學生,以自己的一切行動來有效地組織學習。
5.課程資源的開發。在未來的新課程中,將出現課程資源的概念。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保證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學校和教師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力量,教科書不應該也越來越不可能成為惟一的課程資源了。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去組織、去開發、去利用,教師應當學會主動地創造性地利用一切課程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教師還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里學習和探索。
三、落實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1.改革學科課程。學科課程是義務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科課程的改革主要應圍繞下列3個方面進行。
(1)學科課程必須堅持德育首位。現代教育必須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使學生既有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發展的科學文化素質。學校開設的各門學科都必須滲透思想教育。那么,各門學科又怎么滲透呢?這主要從3個方面進行:①注重挖掘各門學科的思想教育內容,有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②注重學生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③注重“三風”(校風、教風、學風)建設。
(2)把原來單一的學科課與活動課程結合起來。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學生“全面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去獲取新的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我們只有通過活動課程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才能使學生動靜結合,書本知識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發展語言與認識事物相結合,掌握基礎知識與發揮特長相結合。
(3)國家統一課程與地方課程配合進行。學校必須開足國家規定的全部課程,不能削弱音、體、美課程,適當增加一些地方課程,把勞動教育與地方課程掛起鉤來,既有育人性,又有社會性。
2.把活動課程落到實處。活動課程是義務教育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使活動課程落到實處,必須從幾個方面去抓:①學校要成立活動課程領導小組;②學校要把活動課程排入課表;③活動課程有專人指導,檢查、落實;④活動課程要做到有組織、有目的、有內容、有計劃、有場地。通過活動課程的改革,使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道德情操、知識能力、身體心理全面地、和諧地發展。
3.創設環境課程。環境課程是一門新型的、比較隱蔽的課程。它包括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的教育,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學校開發環境課程的途徑有:(1)加強學校環境教育。學校環境教育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經常的、大量的教育,利用學校環境教育可以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例如:①留心觀察學校周圍的人和事,引導學生寫有正面教育意義的文章或小評論;②利用黑板報、壁報、畫廊、宣傳欄等,搞好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記者、小編輯,充分發揮課間一分鐘新聞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國旗儀式,進行國旗下的講話活動;⑤張貼名人畫像、名言、宣傳標語、舉辦各種展覽;⑥開展使用禮貌用語,凈化學校教育環境。(2)開展社會環境教育。社會環境教育應是一種比較廣泛的、長期的、普遍的教育,利用社會環境教育可以使學生擴大視野,拓寬知識面。例如: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觀察體驗社會生活,深入社會調查,參觀訪問,了解國情,了解工農業生產、科技衛生、教育事業改革創新、發展騰飛的大量的社會信息。(3)進行家庭環境教育。家庭環境教育應是直接的、隨時的、經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環境教育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場所,孩子的成長、培養、成才都與家庭教育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必須要創設一個很好的家庭環境。
四、改進教學方法
要使學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發展,體現素質教育,除了有一套良好的教材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先進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學取得良好成效,體現素質教育。
所謂教學方法,是教師為達到一定教學目標所采用的一種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方式。但方法不能只限于幾種,它應隨教學任務、教材及教學對象而不同。如:講解法、練習法、實驗法、啟發式談話或發現法等,都是在一定情況下適用的。總之,無論那個學科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都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既要重視學習的結果,又要重視學習的過程;既要重視傳授知識,又要重視培養能力,體現素質教育。
篇9
論文摘 要:現代體育與人文環境之間有著本質和邏輯上的聯系:一方面,人文環境是現代體育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它以內化、同化和默化等多種形式制約人們對體育本體價值的認識水平,這種水平制約著現代體育的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另一方面,現代體育的發展是人文環境優化和凈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豐富人文環境內涵最生動、最直觀的媒介之一。
體育教學人文化是現代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國家和社會大力提倡體育教學人文化,大、中、小學的體育教學也進行了相應調整,但是,其中更多的是形式方面的調整,內在的、實質的改革卻不多。現代體育教學改革要側重于體育教學的人文化,體育教學的人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既要在物質設施與內容上進行改革,也要進行理論上的更新和制度的改革,最終確立人文在體育教學中的應有地位。惟有如此,體育教學才能真正走上人文化之路。
1.體育課教學人文化符合高職體育教育的特點
高職教育的教育內涵是動態的、發展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實施加快了高職院校改革步伐。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目標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培養學生從事體育運動的意識興趣、習慣和能力。
培養面向21世紀的素質人才,是高職教育的本質所在,所說的素質包括專業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及身體素質。“提高勞動者素質”這一點已經寫進我國的《職業教育法》;其中集體主義精神及頑強意志的培養,現代體育理念的形成,良好身體素質的奠定,現代專業技能的培養等,無不與體育教學發展有密切的關系。
2.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人文化
2.1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觀的人文化
現代體育教學觀的人文內涵就是要求我們從“人”的角度去理解體育教學的真正含義,“人”永遠是體育教學的出發點。無論是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教學效果的評價等,都應以人為本,堅持人文化的取向。體育教學,健康第一。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身和心兩方面的和諧發展,是體育教學人文化的基本內涵。
作為高職院校幾十年的體育教學,所走的是一條曲折的道路,在教學實踐中,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壓抑學生個性的現象比比皆是。這種“無人”現象,意味著體育教學人文化的迷失。
2.2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人文化
人文化的體育課程教學模式,首先表現在它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組織上,以“活潑、自由、愉快”為主調,主張嚴密的課堂紀律與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相結合,強調信息的多向交流與教學環境的優化。在教學方法上,強調趣味性、情景性相結合,變“厭學”為“樂學”。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要求“授之有趣”。綜合運用快樂體育教學模式、情景教學模式、發現式教學方法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學會學習的能力。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人文因素的缺失,具體表現在:
第一,教學目標單一化;運動異化為動作技能的不斷重復和強化,生動活潑的體育活動演化為枯燥呆板的身體練習。
第二,教學組織方式、方法簡單化;長期以來,強調嚴密組織、嚴格紀律,重視教師主導者的地位與作用。教學中缺乏真正的互動、交往,教學過程極少涉及探究性的活動。
第三,教學內容教條化;突出地表現在教學中唯大綱、唯教材至上。體育教學大綱中部分項目與學生的自身條件和興趣愛好差異較大,也不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第四,教學評價機械化。以往的體育教學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以運動技術技能教學為中心進行考核,以運動技術技評與達標為主,以運動素質代替身心素質,基本上脫離了體育教學的主要目標。
3.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目標體系的人文化
3.1積極切實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為了尊重學生的生存權、生命權、發展權,“健康第一”作為教育指導思想理應在體育教學中得到徹底地貫徹。為使“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實處,學校和體育教師應積極了解學生對健康各方面的需要,尊重學生有關健康方面的合理要求。
3.2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教學目標的制定,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課堂結構的安排都必須尊重學生內在的需要。實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雖然社會需要與學生需要常常是矛盾的,但人文教育思想通過滿足個人需要來滿足社會需要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新思路。在體育教學中,從“讓我學”、“讓我練”轉變成“我要學”、“我要練”正是人文教育思想貫徹的具體表現。
3.3加強探究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人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培養人的創造性,發揮人的潛能。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體育教師應制定探究的步驟、創設探究的環境,為學生探究活動提供方便,盡可能使學生達到自主的發現,從而使學生在簡單層次上成為“科學家”。
3.4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指導學生學會合作技巧
加強各種互動,增加學生之間的合作機會,會大大加強自我的理解,使個體更真實、更獨立,以及增加對他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3.5加強體育課程內容結構中人文性的滲透
人文性不僅只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在課堂內容結構上也滲透著人文性。這就要求課程結構的安排除了考慮知識技能的邏輯結構外,還要更多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結構要求。把學生看成是有主動性的人、有創造力的人,學生與課程內容的距離就會縮小,體育課程內容結構的人文性就會體現出來。
4.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目標體系人文目標的弱化
4.1唯科學主義思想在教育中長期占主導地位
教育把科學放在最重要地位上的同時,嚴重忽視、淡化了教育中的人文價值。由于科學主義教育思想已經成為教育發展中的主流,致使教育教學中重物不重人,把學生變成掌握科學知識的“工具人”,認為科學素質、知識水平是衡量學生主要的唯一的標準。為此,以科學知識為中心的理論被教育領域廣泛接納,課程內容關心知識的代表性和邏輯性,課程結構強調知識結構與智能結構,很少注重課程內容的娛樂性、創新性、實用性、普及性。教育過程強調知識的灌輸和能力的培養,忽視對學生的尊重和學生的價值,其結果是書越來越厚,分越來越高,而學生卻成了書呆子,其人文精神越來越匱乏。
4.2認知論成為我國體育教學的主要理論論據
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無論是確定體育教學內容,還是選擇教學方法、手段都主要以認知理論為依據就可見一斑。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認知理論已經成為體育教育過程的決定理論。學生似乎生來就是認知的工具或機器,別無選擇。如:如何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和水平、體育教學科學化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為提高教學傳授知識、掌握技能的效率和提高學生認知、運動能力而進行的,而對現代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提倡的追求自我實現、完善人性、培養創造性等的理論研究還不多。
4.3我國傳統體育教育觀對學校體育教學的影響
長期以來增強體質、傳授“三基”成了學校體育的重要任務,于是以技術水平的高低來論學生的體育成績、體質的強弱成為評價學生身體狀態的主要標準。如果為了掌握“三基”,學生選擇權被剝奪,自主積極性被壓抑,創造潛能得不到發揮,那么,學生厭倦、逃避體育課也就不足為奇了,并且此現象將會愈演愈烈。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語文教師 素質 教學效率
1.人格與效率。人格即指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質的體現。馮友蘭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說:“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境界。”當今社會中處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最多,進入道德境界的人少一些,進入天人境界的更少。合格的語文教師至少應該是道德境界中的人。試想一下,一個語文教師思想道德低劣,在利益面前斤斤計較,在上級面前卑躬屈膝,在有權勢的家長面前唯唯諾諾,在出身低微的家長面前頤指氣使,能不引起學生的反感么?語文教師沒有事業心,不注意尊重學生,即使他的業務水平再高,學生也會對他產生一種排斥力,不愿意上他的語文課。在這種情況下,教學效率從何談起?正如美國教育家林格倫在《課堂教育心理學》中所說:“當他的老師對待所教的學科馬虎了事,毫無熱情并且沒有生氣,那么他的學生也很少和很不會積極熱情學習這門學科。”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在邪惡面前不怯懦、在困難面前不低頭,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關心上進者;永遠擁有一顆火熱、誠摯的童心,永遠保有一雙公正、誠實的眼睛;永遠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語言;永遠想著帶給學生新鮮圣潔的思想,那么學生就會對你產生信賴感、親切感,深深地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學生就會對你所教的語文感興趣。我國古代有“親其師,方能信其道”之說,用人格力量征服學生,我們稱之為“人格效應”。有了“人格效應”,教學效率肯定會提高。
教師的人格美還表現在教師的服飾穿戴一舉一動上,因為教師的服飾也是他的生活觀、審美能力人格化的體現。不修邊幅,拖沓粗俗,或擺闊顯富,珠光寶氣,都不能讓學生賞心悅目,自然影響教學效率。
那么,一個語文教師的高尚人格從哪里來的?它來自教師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來自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來自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理解,來自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和對假惡丑的切齒痛恨,來自深刻的人道主義思想和寬闊博大的胸懷,來自對教材透徹而正確的認識,來自和學生共同奮斗的內在需要。
古人云“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注意教師的人格作用。教師的人格就是教師的一切。由此可見,加強修養,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關鍵一招。
2.思想與效率。語文屬于人文學科,人文學科是反映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的科學,它除了能給人以知識、能力和智力外,還具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感染、培養性格、意志和審美觀念等功能。同時,語文學科又是一門工具性、思想性、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這些性質與特征,便“決定了語文教學目標的多元化,不僅有知識、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標,而且還有認識、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標。”這就是說,語文教育的整體目標,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素養,而且還在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水平。
教師的思想魅力來自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也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經常學習哲學,關心時事,思想敏銳,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具有深邃的哲理。當一名教師擺脫了“匠人”的呆氣,愿意向學生說心里話,愿意與學生交流思想,當學生發現了教師的實事求是的精神,體會到老師的思想活力,教師的點撥彌補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識的缺陷時,他就會不由自主地由迷戀教師的講課而喜歡上這門課,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事實上,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歷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強,容易吸引學生,為什么學生還會感到語文課枯燥無味呢?有些小說,為什么學生課下初讀時興味盎然,而在課堂上經老師講解后反而興味索然呢?除了與教師陳舊的教學模式有關外,還有一點,就是某些教師的思想觀點過于保守,照搬教學參考書,人云亦云,沒有主見。教師缺乏思想的深度,唯上唯書,怎能使學生情緒高漲,提高教學效率呢?
再者,我們必須跟上時展的步伐,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我們所處的歷史時期,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滾滾而來,舊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教育體制正受到猛烈的沖擊,社會變革的范圍之廣泛、內容之深刻、速度之迅猛都是前所未有的;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廣泛運用,科學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我們若思想僵化,這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3.技藝與效率。“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語文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一個業務水平很高的語文教師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甚至成為學生崇拜的偶像。這種崇拜可以變成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職校畢業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