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民族藝術發展藝術教育探索

時間:2022-03-28 11:30:00

導語:發揚民族藝術發展藝術教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揚民族藝術發展藝術教育探索

為交流藝術教育領域研究成果,推動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2005杭州•藝術教育高峰論壇”由浙江藝術職業學院主辦,于11月6日—7日在杭州舉行。本次論壇以“交流全球化語境下藝術教育經驗、探索藝術教育的新發展”為主題,匯聚了國內外四十余所藝術院校專家、學者。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在論壇開幕致辭中說:“浙江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2500年前,古越先民‘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就把教育放在國策的地位。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尊師重教成為浙江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重教興學的優良傳統和發達的教育事業使得浙江成為人杰地靈、人文薈萃之地。千百年來,浙江不僅大家碩儒輩出,而且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包括藝術領域都是代有才人,獨領風騷,對于燦爛的中華文化的創造與傳承做出了重大貢獻。在近現代浙江教育史上,最具影響的當推藝術教育。由蔡元培先生于1928年創辦的國立藝術院,開創了中國現代藝術教育的先河,成為當時杭州西湖邊最亮麗的風景線。”楊建新在致辭中提到,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的藝術教育和整體教育事業一樣,搭上了浙江文化發展的快車,進入了全面繁榮的新時期。近年來,幾乎浙江所有的本科院校都先后創辦了藝術教育專業。特別是2005年國家學科的劃分,將藝術學從文學類中剝離出,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更進一步促進了藝術教育的發展。而近期浙江省委做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快浙江文化大省建設的決定”,則給浙江文化藝術事業的全面繁榮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在經濟全球化的語境下,弘揚民族文化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原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文藝理論家李準在“經濟全球化與民族文化的選擇”專題講座中,言簡意賅地介紹了經濟全球化的概念。經濟全球化是指伴隨著跨國貿易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經濟生產諸要素包括勞動力、設備和市場,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配置。

他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各國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個客觀的情況是“全球化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其中美國有著無可比擬的實力優勢和資源強勢,儼然是歷史上自羅馬帝國以來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因此,也有人認為“全球化就是美國化”。經濟全球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中國政府清醒地把握當代世界發展的新形勢,勇于和善于與時俱進地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最近幾年,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迅速,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顯著貢獻。提到“文化”這一概念,李準認為文化是一種獨特的商業形式,不只是一個經濟事件或經濟學概念。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出現了“信息強權”。綜觀當代文化世界格局的變化,美國正在倚仗其綜合實力向全世界文化市場大舉擴張和覆蓋,并憑借著語言優勢,通過電影、電視節目等媒介迅速向其他文化滲透。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應該主張文化多元化,維護民族文化。文化多樣性的價值不僅在于豐富了我們的社會生活,而且在于為社會的更新和適應變化提供了根源,有益于人類的當代和未來。隨著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呼聲更加高漲,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努力越來越有聲勢。回顧十多年來世界范圍內的反對霸權主義、維護文化多樣性和民族文化的努力,國際上參與這項事業的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此類活動逐步趨于日程化、組織化、經常化,并往往以公約的形式對活動成果加以確認,在大聲呼吁、制造輿論的同時,這種努力是趨于理性和建設性的。

李準說,近年來,我國的電影在國際上頻頻獲獎,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民族文化競爭力的提升。但與世界文化強國相比,無論是舞臺劇還是國產電影均存在較大差距。在人類文化發展史的歷史長河中,我們要進一步審視、確認、鑄造我們的文化優勢。我國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從未間斷,豐厚的文化積淀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吸引力。最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設立了“孔子教育獎”。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我們要“像重視經濟建設一樣注重文化建設”,及時更新傳統文化觀念及思維方式,提高我們民族的整體原創能力,提高民族文化的核心競爭力,努力搶占當代科技理念、理論思維和審美方式發展的制高點。中國音樂學院杜亞雄教授通過對19世紀以來歐洲各國與我國民族音樂發展的比較,認為“弘揚民族藝術是新世紀藝術教育的中心任務”。我們生活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時期,由于經濟的全球化,帶來了文化方面的危機,這是21世紀所有的國家和所有的民族都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由于經濟全球化,人們的衣食住行似乎已經“全球一體化”了,這種全球一體化的文化對民族文化構成了威脅,因為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是建立在共同文化的基礎之上,如果全球文化一體化,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一個民族還能不能存在下去,便是問題了。許多有識之士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提出了“文化多元化”的口號,指出經濟可以全球化,但是文化不能變成一體化,如果全世界都只有一種文化;只穿一樣的衣服;只看同一種圖畫;只聽同一種音樂;只跳同一種舞蹈;只唱同樣的歌劇……這不是人類的進步,而是人類的倒退和不幸。

杜亞雄認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高科技的興起,信息技術的革命,資本的跨國、跨地區聯合使世界進入經濟全球化的時期。但是,這一時期在文化方面的特點卻不是全球化,而是多元化。許多歐美國家和亞洲國家文化界提出的口號是:“消解中心,復蘇邊緣,反對同一,追求多元,不屈從權威,不滿足現狀,創造新模式,沖破舊框框。”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和傳統藝術,因為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和藝術都得到發展,才可能創造人類多元文化的未來。在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之上發展我國的音樂文化,不但是時代對我們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國人應當對世界、對全人類負起的一個重要的責任。因為中國的傳統音樂,不僅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他說,中國不是一個在藝術上碌碌無為的國家,古琴、昆曲等都是全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只有把每個民族的文化都發展好,才能建立多元化的音樂文化,才能有中華民族獨特的音樂文化藝術。我們的音樂教育應該為建立多元化的音樂文化服務,應該在繼承我國各民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世界各國的優秀音樂文化,來補充營養,豐富自己。我們應當看清世界音樂文化的發展潮流,認識到保存和發揚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存和發揚中國傳統音樂藝術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每個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上海大學藍凡教授以“談藝術教育的打通問題”為題,提出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環境下,現代藝術的發展問題。文化經歷了第三次轉型,中國以“和”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和世界文化在意識形態等方面存在著差異,這需要我們在比較中尋求發展。傳統造型藝術向攝影等現代藝術發展、現代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客觀上要求藝術各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安徽藝術職業學院院長張居淮教授認為,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下遭受了屈從性、單一性的威脅。文化霸權主義制約了弱國文化的發展,是世界多元化發展的陷阱。各國文化應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在維護文化民族性的前提下,尊重文化多元性,以求“多元共生”。

在全球化語境下,藝術教育必然要適應新形勢,重新定位。許多參加高峰論壇的專家現身說法,以多年的藝術教育實踐經驗探討當前藝術教學模式。

浙江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陳振濂教授以其工作實際為出發點,認為在大學里,需要一種超越于每個單科的,抽象到藝術層面的,既包含又高于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的有具體分類的公共藝術教育形式。當前藝術教育的現實矛盾是,藝術學生接觸的是具體的藝術門類而非抽象的藝術概念,技能行業色彩很濃,這與中文系等從基礎開始的文科教育不同,并由此導致了技能開發與心智開發不成正比。他指出,目前國內的藝術教育過于注重學生的技能開發而忽視了心智的開發,對其心智開發的指標與要求模糊,從而造成學藝術的大學生綜合素質相對較低。新時期的問題是藝術類學生缺失基本素養,這其中有體制的問題。特別是高等學校擴招后,不可避免地出現師資力量、教學質量的滑坡,從而導致學生專業能力、整體文化能力的下降。因為學術積累是相通的,所以藝術教育不能因為專業獨立而狹隘地排斥基礎知識教育。陳振濂認為當代藝術教育的形式可概括為四種類型———“只術不學、只學不術、先術后學、先學后術”。“學”指的是思想、研究;“術”是指制作和實踐。“只術不學”指的是師徒授受的教學模式,例如越劇等藝術門類現今還不可能進行學科化教學;“只學不術”指的是中國藝術研究所等機構所從事的理論、論文著作等;“先術后學”指在各類美術、戲曲、舞蹈藝術學院內所存在的教與學模式,而此類單科藝術學院采用的教學方法是當前中國藝術教育的主流;“先學后術”這種類型主要存在于現今的綜合性大學,此類學校具有很濃的學術氛圍,因此在學生的心智開發方面占有極大優勢。這四種類型構成了藝術教育的基本格局。

針對藝術教育辦學方法單一,缺乏創新的現狀,陳振濂呼吁藝術教育要及時更新觀念,避免辦學的低水平重復,否則將制約今后藝術教育的發展。西安音樂學院副院長羅藝峰教授提倡綜合藝術教育,這是古希臘和我國先秦時期就已有的優良傳統,藝術學院應注重“通才”的培養。蔡元培先生說:“所謂美育者,情育也。”但藝術教育的功能應在智力、情感和感知能力等方面全面發揮。藝術是人的文化符號、身份符號,美育民族化是不變的宗旨。藝術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民族身份的認同上受教育,在喚起民族情感的認同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戲曲學院研究所所長劉堅教授以其學院為例,提出藝術教學應突出辦學特色,凝煉學科內涵。首先,弘揚戲曲藝術的民族文化品格,堅持戲曲藝術的精品教學傳統。其次,精心打造戲曲學科的品牌專業,堅持“出人出戲出成果”的教學標準。最后,要注重藝術實踐的規劃與運作,堅持藝術個性的開掘與發展。辦學特色的內涵是不斷豐富、充實和不斷顯示與時俱進的。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副院長王建軍教授通過排演舞劇《一把酸棗》,探尋高等藝術職業教育模式。

創新是藝術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教學上突出“專業適應市場、教師適應專業、教學適應學生、學生適應社會”的方針。特色是藝術職業教育的生命:藝術實踐是體現藝術職業教育特色的出路;藝術作品是體現藝術職業教育特色的基礎;藝術市場是體現藝術職業教育特色的條件。品牌是藝術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保證。產學研一體化是藝術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研究員丁道希探討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藝術教育。藝術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文化的社會意義所在。藝術教育具有獨特的民主性,當代高等藝術教育機構要構建良好的藝術生態環境,營造文化“群落”;具有實用性和互通性,藝術各門類應互相綜合、互相學習;現代的藝術教育帶有一定的商業性,對其利弊都應有清醒認識;藝術教育還有對才能的要求,注重培養突出的尖子人才,充分發揮藝術的社會功能。要以兼收并蓄的態度面對經濟全球化和網絡全球化,堅守民族文化。張居淮認為當前的藝術高職辦學既處于戰略機遇期又遭遇了矛盾突顯期,要在理念上以特色立校,以品牌引路。實踐是保障,市場是檢驗。藝術高職辦學要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

上海戲曲學校副校長田恩榮教授介紹了上海戲曲學校昆曲專業的中高一體化教學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從基本功、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做起,進而學習本專業的較高技能和綜合能力,培養學生自學、創新能力。藝術教學要依托市場,以人為本。湖南藝術職業學院院長易介南教授把藝術教育劃分為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科教育體系和以經驗為中心的專業教育體系。其所在的湖南藝術職業學院以“圍繞舞臺,造就人才”為辦學理念,以此指導專業設置,同時要求教師必須是好演員。教學以“一對一”的口傳心授為主,不以教材而以教師為中心。在教學計劃的設置中把實踐教學提到重要位置,提倡“舞臺即課堂”,文化教學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中國著名芭蕾舞教育家林泱泱先生通過其豐富的芭蕾舞實踐和教學經驗,探討芭蕾舞教學的模式。上海舞蹈學校在成立初排練了一系列舞劇,并到大學禮堂等地作普及演出,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機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堅持練功,保持青春和自信,一方面不斷學習先進方法和經驗,提高教學質量。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王保華著重分析了浙江省音樂表演人才培養模式。藝術教育的功能一為提升全民素質,即美育,一為培養專業人才。針對浙江省藝術教育現狀,我們培養的合格人才應具有健康向上的人格和高超的創作能力,實現自我超越;要有特色定位,弘揚本土文化;課程體系的設置更具價值性,做到教學與實踐相得益彰,市場和導向相結合,藝術性與民眾性相結合。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的交流顯得迫切而必要,藝術教育也不例外。德國考富伯倫音樂學校校長馬丁•柯萊恩簡要介紹了德國的音樂教育現狀。德國的音樂教育與中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兩國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可以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俄羅斯格涅辛音樂學院院長、功勛藝術家米凱爾N.塞亞莫夫介紹了俄羅斯的音樂教育體系。俄羅斯的音樂教育最初是從歐洲引進的,在悠久發展的歷史中出現了柴可夫斯基等優秀的音樂家。音樂教育在培養青少年的綜合素質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俄羅斯政府的大力支持。然而近年來,俄羅斯的音樂教育受到了美國文化的沖擊,青年一代受到雜志、電影等媒介的影響,進而導致了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間的矛盾激化,弘揚本國傳統藝術迫在眉睫。俄中兩國都是有悠久的音樂文化傳統的國度,兩國之間良好的藝術教育交流必定能給我們的下一代帶來積極深遠的影響。

新加坡教育部課程署的莊耿精先生簡要介紹了新加坡的藝術教育情況。新加坡是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其藝術教育設定為課程輔助活動,往往在演出中實現藝術教育的功能。新加坡政府通過設立“藝術教育獎”等獎項鼓勵藝術教育的發展。民間的藝術教育也蓬勃發展,“民眾俱樂部”為學生提供了藝術學校沒有開設的芭蕾舞、聲樂、戲曲等藝術門類教學。新加坡與我國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在民間開展頻繁。

結語

在當前全國的教育事業空前繁榮的大環境下,藝術教育也面臨著百年不遇的機遇。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是每個智者的選擇。在象征收獲的金秋時節,“2005杭州•藝術教育高峰論壇”的成功舉辦為藝術教育界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中外專家學者們通過探討和交流,奉獻的睿智和遠見必將對浙江省乃至全國的藝術教育和文化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2005杭州•藝術教育高峰論壇”的舉辦也為此類活動開了成功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