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幼兒教育突破對近現代教育的作用論文
時間:2022-10-16 09:16:00
導語:中國幼兒教育突破對近現代教育的作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這是一篇幼兒教育論文范文,本論文主題是就教會幼兒教育的歷史影響進行探討,主要論述了在華的外國教會幼兒教育作為特定的歷史產物,在新中國成立后結束了它的歷史命運。考察教會幼兒教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分析其在中國幼兒教育近代化的過程中所起到的推動作用以及阻礙問題,探討中國幼兒教育在近代化進程中對教會幼兒教育的突破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教會幼兒教育,中國幼兒教育;幼兒教育觀念,幼兒團課程;幼兒教師
幼兒教育近代化是指由傳統家庭幼兒教育向公共幼兒教育的整體演變的歷史過程。由于近代公共幼兒教育在中國的出現是一個舶來品,因此。中國幼兒教育近代化過程,既是一個古今的轉化過程,又是一個外國的思想、制度等本土化的過程。因此,世俗性、實用性、民主性、科學性、開放性(普及性)和本土化等特征,是中國幼兒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內涵。
教會幼兒教育是指西方宗教團體在中國土地上所開展的自成體系的全方位的幼兒教育活動,伴隨著西方殖民者的腳步于19世紀下中后期開始在中國出現。它包括幼兒教育機構的辦理,幼兒教師的培養、幼兒教育思想的傳播,以及幼兒讀物的翻譯出版等。其出現早于中國的近代幼兒教育近半個世紀。
從時間上看,教會幼兒教育機構早于中國幼兒教育機構出現;在數量上,20世紀前20余年,教會幼兒教育機構曾一度遠遠多于中國自辦的幼兒教育機構,1925年中國政府收回教育權后,教會幼兒教育機構演變為中國私立幼兒教育機構的主體。20世紀上半期是中國幼兒教育近代化的關鍵階段。那么,在中國幼兒教育的近代化過程中,教會幼兒教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一、教會幼兒教育在中國的歷史演進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后,外國傳教士便開始在中國設教堂、辦醫院、開學校,并創設孤兒院開展慈幼事業。教會幼兒教育正是在前期慈幼事業的基礎上創設的。1855年,法國主教耶穌會巴黎耶穌會南格祿、艾方濟等在上海創辦圣母院,下設一所育嬰堂。19世紀70年代后,該院又創辦一所幼稚園。此后,美國、英國、德國傳教士等相繼辦理幼兒教育機構。19世紀下半期,外國教會稱其設立的幼兒教育機構為“小孩察物學堂”,以區別于小學校。美國傳教士林樂知在1905年編纂出版的《全地五大洲女塾通考》一書中,就統計有“小孩察物學堂”6所,學生數194人,其中女生97人。這些早期教會幼兒教育機構的創立,其目的在于使中國兒童皈依基督教,所以教學內容,則極為重視宗教意識的灌輸。
1902年,教會教育的聯合組織——”中華教育會“發出號召,要大力加強教會教育工作,積極控制和影響中國教育。1905年,林樂知發表《中國亟須設立幼兒園》一文,強調傳教之士,應以發展幼兒園為先務。此后,教會幼兒教育得到了進一步地發展。
據1922年刊印的《中國基督教教育事業》一書的統計,上年的基督教幼兒園達139所,學生4324人。1924年,南京第一女子師范調查統計,上年全國共有幼兒園190所。其中由教會辦理156所。占幼兒園總數的80%以上。
20世紀后,教會幼兒教育不再只是一味的灌輸宗教的理念,而是逐漸注意到幼兒教育的科學性以及“世俗化”、“中國化”問題。引入西方幼兒園先進的課程、教材和教法,如福祿倍爾制度和蒙特梭利教學法思想等。教會小學和女子學校,一般都要附沒幼兒園,作為有關學生教育實驗、實習的場所。在教學中,采用中國語言施教,課程內容上,表現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尊重。
為發展幼兒教育機構,外國教會還大力建立幼兒教師培訓機構。1892年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海淑德在七海,1898年美國衛理公會在蘇州等都創辦了幼稚園教師訓練班。1898年,英國長老會在廈門創辦幼稚園師資班,1912年,發展成為懷德幼稚師范學校,是教會在我國最早設立的一所獨立的幼兒師范。稍后蘇州景海女學幼稚師范科、浙江杭州私立弘道女學幼師科等也相繼成立。一些教會大學也開始培養幼教師資。如基督教教會于1905年在北京開辦了華北教育協會和女書院,內設兩年制的幼師科。至1911年并人燕京大學,成為教育學系的幼稚師范專修科。以后,金陵、復旦、齊魯、滬江、華西、嶺南等教會大學、女子大學也都分別設立過幼稚教育系科或專業組,培養高層次的學前教育人才。1913年基督教會傘國大會議案明確提出,教會要設立幼稚園,同時也要設立養成幼稚人才的學校,要求收教外學生,以供官立幼稚園任用。
20世紀20年代,中國爆發了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收回教育權運動”。1925年11月16日,北京政府教育部頒發《外人捐資設立學校請求認可辦法》,此后,教會幼兒教育機構納人中國私立教育系統,但由于教會依IH控制著經費來源及使用權,無形地左右著辦學方向,一定程度地保留著宗教和殖民色彩。
新中國成立以后,1950年12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文化救濟機關及宗教團體的方針決定》和《接受外國津貼及外資經營之文化教育機關及宗教團體登記條例》,根據以上規定,我國政府接管處理接受受外國津貼的學校。1951年底。教會幼稚園、幼稚師范學校全部收回國有。
二、教會幼兒教育對中國幼兒教育近代化的影響
(一)教會幼兒教育對中國幼兒教育近代化的促動有學者認為,中國教育近代化是在教會教育的影響和示范下開始的。因為兩方傳教十在他們開辦的教會學校中首先引進了歐美的教育內容和制度,為中國古老的傳統教育帶來了新的血液。幼兒教育也不例外。在中國土地上最早的幼兒教育機構即是外國傳教士開辦的。雖然教會幼兒教育以傳教為目的,宗教色彩濃厚,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嶄新的教育制度、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等為中國自辦幼兒教育提供了一個學習模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幼兒教育近代化的發展。
1、催生了中國近代幼兒教育機構
在近代中國出現的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幼兒教育機構,由傳教士仿照西方幼兒教育制度率先開辦。
但它烙上了“殖民性”、“宗教性”的印記,并不具備真正的“中國性”意義。因為早期教會幼兒教育機構既不是由中國人辦理,又不向中國政府注冊,它事實上只是外國教會的附屬物。所以外國教會初期在華開辦的“小孩察物學堂”,并不能作為中國公共幼兒教育機構的肇端。但是,教會幼兒教育機構在客觀上沖擊了中國的傳統家庭教育,催生了中國公共幼兒教育機構。理由有二:
其一,清末張之洞等創辦的中國第一批公私立幼兒教育機構,雖然在制度形式、課程設置和環境的創設方面都是模仿日本的幼兒園而來。而其創辦是在清末國外教會幼兒教育機構事業方興未艾,近代外國教育觀念的不斷涌入,中國傳統的家庭早期教育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背景下,張之洞等以“中體西用”思想為指導,積極借鑒日本的辦園經驗,興辦了一批幼兒教育機構,與教會幼兒教育機構相抗衡,消解其對中國幼兒教育的宗教性和西化的影響。
二是在中國第一批近代幼兒教育機構中,不乏接受了教會幼兒園的影響者。1904年,清末的《癸卯學制》頒布,確定在初等小學堂前設立幼兒教育機構,定名為“蒙養院”。析中國第一批幼兒教育機構中,仍有以“幼稚園”命名者。如1904年成立的上海務本女塾附設幼稚舍、1908年創辦的曹氏家庭幼稚園、1909年創辦的山西育嬰堂附屬幼稚同等。這說明這些幼兒教育機構無疑都受到教會幼稚園的影響。
2、率先把兩方先進的幼兒教育觀念引人中國
把西方教育思想傳人中國,由幾方面的主體完成。一是回國的留學生以及醉心西學的中國人士,如嚴復、康有為、梁啟超、蔡元培等;二是中國政府派員去西方(包括日本)考察取經。清末和民國初年都曾派員出國學習;三是教會教育機構引入兩方教育思想,并進行了實踐。西方教會不但在中國首先開辦幼兒社會教育機構,而且較早地把西方幼兒教育思想介紹到中國,同時對中國兒童教育的一些問題提出了批評。如美國傳教士林樂知自1860年來華后,十分重視幼兒教育,他曾著文《論中國亟需設立幼兒園》、《重視教育說》等,將西方幼兒教育思想介紹到中國。
這些觀念包括重視兒童心理、強調兒童權利、主張師生關系平等等比較科學民主的觀念,與中國傳統的封建倫理綱常下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完全不同。
這些觀念通過教會幼兒園的中國學生及其家長以及教會師范學校的畢業生任教中國學校進行的實踐而向中國幼兒教育機構、社會和家庭傳播,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國幼兒教育觀的轉向。
3、促進西方科學化幼兒園課程教法在中國實施
一般認為,英國歐文于1816年創辦的“幼兒學校”開創了社會公共幼兒教育機構的先河,1840年,福祿倍爾根據裴斯泰洛齊的要素教育和教學心理化的思想進行“幼兒園”教育教學實驗,奠定了幼兒教育科學化的基礎。20世紀初,在意大利以“兒童之家”實驗為基礎而形成的蒙臺梭利教學法,以及在美國以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實驗為基礎而形成的杜威實用主義幼兒教育理論,大大地推進了幼兒教育的科學化。
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其中專辟《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該章程規定蒙養院的保教內容包括游戲、歌謠、談話、手技。
這四項保教內容基本來自日本的1899年頒布的《幼兒園保育設備規程》,是“中體兩用”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幼兒教育課程。還存在一定的封建性和保守性。
而早于此前出現的教會幼稚園與時俱迸,不斷引進西方先進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等,為中國自辦幼兒園提供了科學的教育模版。教會幼稚園的課程除了宗教課外,一般還有外語課、音樂課、游戲課、故事課、談話課、圖畫課、手工課、自然常識課等,課程內容豐富有趣,考慮到了兒童需要,比較貼合兒童心理。在教學方法上,教會幼兒園不同于日本式幼兒園。它強調的是兒童自然表現、自我活動,反對成人過多的干涉。民國時期,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后,中國幼兒教育在改革的過程中,擺脫了清末日本模式的控制,糾正了自清末以來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傾向。借鑒吸收了大量教會幼兒園的辦學經驗。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法方面,與教會幼稚園日益接近。
4、培育了中國第一批專業化幼兒教師隊伍
至清朝末年,中國尚未有專門的師范教育機構。中國第一批幼兒教師,是由訓練敬節堂的節婦和育嬰堂的乳媼而來,不僅文化低,而且缺乏幼兒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和民主科學的觀念。中國較早的幼兒教師培養機構有1905年嚴修在天津創辦的嚴氏女塾保姆講習所,1907年上海務本女塾附沒的保姆傳習所。1920年張雪門創辦的寧波幼兒師范學校等。
上述機構一是規模小,招收學生少,二是存在時間不長,其影響和實效遠不能與教會在中國興辦幼兒教師培養機構相比。
19世紀末開始,西方教會在中國興辦幼兒教育機構的同時,也在中國創辦了最早的幼兒教師培養機構。這些幼兒教師培養機構有附設于教會女學的,也有獨立設置的;有初級、中等教育性質的,也有高等教育性質的。其師資力量強、環境設備好,管理嚴格,培養出來的學生素質一般比較高。教會幼兒教師培養機構的畢業生不僅供教會幼稚園使用,很大一部分在中國公私立幼稚園里任教,形成了中國幼兒教育機構中最早的一批專業師資隊伍。對于這一情況,有學者指出:在20世紀頭20年,教會幼兒師范教育控制了整個幼兒教育界。師資是發展幼兒教育事業的關鍵。教會幼兒教師培養機構為清末民初中國幼兒教育機構提供了相當部分的師資,緩解了當時幼兒師資短缺的壓力。同時,這些畢業生在教學中也將教會幼稚園的課程、教材、教法等帶到了中國自辦的幼兒園教學中,在實踐中影響和培養出一批中國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幫助中國幼兒教育機構完成了最初的師資隊伍的轉型換代。
(二)教會幼兒教育對中國幼兒教育近代化的消極影響
以上可見,教會幼兒教育在多個方面對中國的幼兒教育產生積極影響。帶動了初創時期的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客觀上推動了中國幼兒教育的近代化。然而,至民國中后期。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要求,教會幼兒教育的消極影響便不斷凸現出來。
1、濃厚的宗教性
毋庸諱言,最初教會幼兒園的目標是讓幼兒了解基本的宗教知識,信奉上帝,同時培養性格恭順、安分守己的未來公民,以便在政治上維護西方列強的在華統治,在精神上扳依基督教。一般教會幼兒園教窒內墻,卜掛著耶穌或圣母瑪麗亞的像,祈禱、聽講圣經是每日必修課,宗教故事和宗教歌曲是日常的教學內容,每逢圣誕節、復活節等宗教節日,便舉行茶話會,贈送禮品、演宗教劇,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教會幼兒園所具有強烈的宗教性是娃而易見的。
1926年,張雪門發表《參觀三十所幼稚園后的感想》一文,他對于其中12所宗教幼兒園的印象是:
“有美麗的教室,小巧的設備,在一時動作以后茶點以前,兒童們一定要閉一會兒眼睛,他們的小嘴一定還要唱一首禱告的歌曲;早晨相見,放學話別,‘上帝祝福’詩一樣的調子,全從舌端跳到恬靜的空中,飄宕在這邊那邊。對此,張雪門深感痛心,在許多著作中都抨擊了這種宗教和洋化的教育。他認為教會幼兒園的教師只是為教會盡職而不是為教育服務,她們關心的是宗教而不是孩子。并尖銳地指出教會幼兒園作為西方列強文化侵略的工具,它所起的作用”消極的是在減弱中國民族的反抗,積極的是在制造各國的洋奴。
教會幼稚師范的宗教味也相當的濃厚。一方面,宗教課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另一方面,宗教活動特別多樣,有宗教儀式、宗教節期、布道會、宗教集會、課外閱讀等。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幾乎都是當時中國幼兒教育機構的骨干老師,有的甚至是幼稚園的創辦人,因而她們所接受的宗教思想,很大程度上以潛在的方式影響著中國幼兒教育的實踐。
2、強烈的移植性
教會幼兒教育移植性表現為其全盤西式的狀況。教會幼兒園的房舍建筑是西洋式,各式外國玩具琳瑯滿目,課程內容也是外國的一套,說外國話,行外國禮,學習外國習慣,講外國故事,唱外國歌曲,玩外國玩具,中國兒童生活在教會幼兒園里,無異置身國外。
教會幼兒教育強烈移植性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幼兒教育。造成了中國早期幼兒教育的外國化傾向和富貴病盛行。中國在最初自辦幼稚園時,以教會幼稚園為藍本,盲目崇洋媚外,效仿它的辦學模式,大多不考慮搬移過來的東西是否符合中國的國情,生搬硬套。張宗麟在調查江浙幼稚教育后曾憤慨地說,“自此次參觀后,始信吾國有民族精神之幼稚教育,方在萌芽,而有數處且完全為外國化”。
嚴重的外國化傾向導致幼兒園富貴病盛行。由于幼兒園玩外國玩具、吃外國點心。甚至房舍建筑也是仿照兩洋式,教師也過于追求專業化等,從而花錢就多,使接收幼稚園教育成了有錢人家孩子的專屬。
1935年,張克勤在調查7大城市189所幼稚園后,曾感慨說:”很難找到一個幼稚園,完全為貧民而沒的,或完全為了工農子女而設屯的,差不多都是為了富人達官的千金、少爺而設的。
深受教會幼兒教育影響的中國早期幼兒教育遠離了困情,脫離了社會的實際需要,拒絕了最需要幼兒教育的廣大勞苫階層,不利于幼兒教育民族化的發展,阻礙了幼兒教育在中國的推廣和普及。
三、中國幼兒教育沖破教會控制的獨立探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中國教育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教育新思潮風起云涌,中國幼兒教育亦乘風逐浪。針對一味模仿抄襲,從而迷失自我,身患外國病、花錢病、富貴病三大頑癥的狀況,在陶行知、陳鶴琴、張雪門等領軍人物的帶動下,以若干教育實驗為先導,掀起了沖破教會控制的幼兒教育近代化探索,取得了中國化和科學化一系列成果。
針對長期以來我國幼兒教育因受教會幼兒園的影響而崇洋媚外,陶行知明確指出應將中國的、省錢的和平民的作為創設幼稚園的基本方針。要求“第一要打破外國的面具;第二要把貴族的架子放開;第三要省錢,不當用的不用”。改革中國幼稚園教育的重心放在“平民化”問題上。因為中國是一個窮國,只有滿足勞苦大眾的需求,才可能“中國化”。為此,他認為幼稚園必須“下鄉和進廠”,視農村工廠為“幼稚園之新大陸”。并于1927年在南京遠郊燕子磯創設了中國第一所鄉村幼稚園。
其后,又進行了“藝友制”幼兒教師培養模式和“教學做合一”的課程實驗。1934年,他還指導孫銘勛、戴自俺等人辦理了中國第一所工廠區幼教設施——上海勞工幼兒團。其辦理的方針是“跳出傳統的托兒所及幼稚園的圈套,而創造出一個富有意義的幼兒工學團”。實行了“托幼小學低年級一體化”,試用“小先生制”。
陳鶴琴對當時幼兒園課程抄襲外國非常不滿,他說:“今日抄襲日本,明日抄襲美國,抄來抄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來。”他提出設計中國幼兒園課程的三條標準:一為“凡是兒童能夠學的東西就有可能作為幼兒圊的教材”,二為“凡教材須以兒童經驗為依據”;三為“凡能使兒童適應社會的,就可取為教材”。為了研究中國的、科學的幼兒教育,陳鶴琴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幼兒教育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兒園,并在1925—1928年進行了以課程組織為中心的多項試驗工作,于1929年制定出《幼稚園課程標準》。在幼兒教師培養上,創辦了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通過“活教育”的方法,培養適合國情要求的幼兒教育師資。
張雪門從青年時代就開始致力于中國化學前教育的探索。1930年,他開始辦理北平幼稚師范學校,決定“自成立一種實驗教法”,將幼兒師范辦成“實驗幼兒新教育之工具”。探索研究面向普及中國幼兒教育的師資培養課程、方法,推出了“行為課程”幼兒同課程理論和“有系統、有組織的實習”的幼兒教師培養模式。1936年在編著《幼稚教育新論》時,他將幼稚教育的目的與“立國精神”及民族的特性聯系在一起,指出:“研究教育的目的,本在于實用。分析過去,捉住現在,改進將來,無一不須從本國里找材料;也正唯從本國材料中找出來的路子,才能解決中國幼稚教育的問題”。公務員之家
中國幼兒教育近代化是在20世紀初拉開帷幕,教會幼兒教育客觀上推動了中國幼兒教育近代化的步伐。而對于教會幼兒教育給我國幼兒教育帶來的種種問題,20世紀20年代以后,我國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對它進行了批判和改造,通過種種實驗,開啟中國化、科學化的發展道路,奠定了中國幼兒教育近代化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易慧清。中國近現代幼兒教育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李楚材。帝國主義侵華教育史賢科——教會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
[3]李楚材。帝國主義侵華教育史資料——教會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
[4]何曉夏。簡明中國學前教育史[M].北京t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5]王忠欣。基督教與我國近現代教育[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6]易慧清。我國近現代學前教育史[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杜。1994.
[7]張雪門。張雪門幼兒教育文集[M].北京t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1994.
[8]張瀘。張宗幼兒教育論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9]唐淑。鐘昭華。中國幼兒教育史[M].北京t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冉行知。冉行知全集(第五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11]陶行知。冉行知全集(第一卷)[MI.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12]冉行知。冉行知全集(第五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13]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陳鶴琴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
- 上一篇:企業內部保密管理制度規定
- 下一篇:企業文化對加強企業管理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