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成癮的成因機制芻議論文
時間:2022-12-08 02:50:00
導語:網絡成癮的成因機制芻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網絡成癮癥又稱為病理性網絡使用,是指因過度使用網絡所導致的一種明顯的病態行為和認知適應不良的心理行為障礙。網絡成癮者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功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引發了研究者對網絡成癮的成因機制的探索。縱觀網絡成癮成因機制的研究,其最早關注的是網絡自身的特性,隨后開始關心網絡成癮者的生理、心理特征;接下來,人們開始從網絡和網絡使用者的互動關系中探尋網絡成癮的成因,時至今日,研究者開始將個體、家庭、社會等多種因素綜合起來研究網絡成癮的成因機制。網絡成癮的成因機制的研究脈絡一方面反映出研究者對網絡成癮的本質理解越來越深刻,另一方面,這也為網絡成癮的干預和預防提供了更為明確的方向。
關鍵詞:網絡成癮網絡特性網絡成癮者特征
網絡成癮癥(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IAD)[1]也稱為病理性網絡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PIU)[2],是指因過度使用網絡所導致的一種明顯的病態行為和認知適應不良的心理行為障礙。網絡成癮者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功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一時間,網絡成癮成為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醫學等領域所共同關注的問題。關于網絡成癮的研究也如雪片般紛紛而至,使得人們對于網絡成癮的成因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本文將就網絡成癮的成因機制研究脈絡加以綜述,以供參考。
1網絡的特性(thenatureoftheinternet)
早期對于網絡成癮的成因的討論集中于網絡自身的特點上,即研究者關心是否由于網絡的某些特殊屬性導致了網絡成癮。例如,Young[3]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網絡成癮的ACE模型,該模型中的A、C、E分別指代anonymity(匿名)、convenience(便利)、escape(逃避現實)。該模型認為,正是網絡的這些特點導致了網絡成癮。人們在網上可以隱藏自己的職業、經歷,甚至性別,用虛擬的、想象的甚至是多種多樣的身份遨游于網絡時空,這就使得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準則和社會規范對個體的約束力削弱或者失效。網絡世界中浩如煙海的信息以及多種多樣的服務,可以滿足個體多種需要,使個體流連忘返。網絡還可以使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的壓力或潛意識的個性得到釋放,起到逃避現實的作用。
Chou[4]的研究訪談了83位重度網絡成癮者,要求他們報告網絡中的哪些特點吸引他們沉溺其中。他們的報告涉及網絡的互動性(interactivity)、易得性(availability)和信息的海量性(breadthofinformation)等方面。其中網絡的互動性包括兩類,一為人機互動,二為人際互動,如聊天室或是電郵等使得人際之間的互動跨越了時空的限制。易得性指的是網絡的操作十分簡單而且價格低廉。最后網絡充斥大量的信息,而且信息還在不斷的即時更新。
漆文燁,葛明貴[5]總結了網絡游戲與傳統游戲相比的特別之處:1)顛覆虛擬與現實的角色扮演;2)賦予挑戰感的等級層次;3)史詩般的故事情節;4)虛擬社區中的歸屬感與友誼。他們認為這些能給青少年不同形式的強化,滿足他們不同層面的心理需求,這導致了青少年的沉迷。這種強化機制包括正強化和負強化。其中,在網絡游戲中,玩家可獲得高的得分,得到某種形式的獎勵,行為后果體現于直接的物質利益,并因而使自己的自尊、自信、權力和能力得到象征性的滿足,這是正強化。而在真實生活,老師、父母的責備、批評,所有這些現實中的苦惱、無助、失去控制和無價值感在網絡游戲中都能一掃而光,這就是負強化。
2網絡使用者的特性(thenatureoftheinternetusers)
隨著網絡成癮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網絡不過是一個工具,網絡的某些特點固然對眾人產生了吸引力,但是唯有人對網絡的病態使用才產生了網絡成癮癥。因此,對網絡成癮的成因機制研究關注的重點從網絡轉移到了網絡使用者。研究者們主要從網絡成癮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兩個方面加以探究。
2.1網絡成癮者的生理特征
研究成癮行為的生理因素的科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多巴胺和易感性這兩個方面[6]。研究顯示長時間上網會使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升高,這種化學物質令個體呈現短時間的高度興奮,從而渴望得到更多。這被認為是造成網絡成癮的重要神經生化事件。
同時,張智君等對網絡游戲過度使用者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發現,游戲圖片對網絡游戲過度使用者誘發的P2的振幅小于一般使用者且網絡游戲過度使用者對游戲圖片位置上出現的探測點的加工(P1)較早。這提示網絡游戲過度使用者的注意偏向存在特定的腦電模式。他們對信息的深加工能力較差[7]。網絡成癮腦功能成像研究發現,在完成沖動控制任務時,對照組的額葉、邊緣葉激活較集中;而網絡成癮組額葉、邊緣葉激活區域大于對照組,還可見其他多處區域被廣泛激活(如頂葉、顳葉、小腦前葉等)。這說明正常情況下,完成沖動控制任務時不需要更多的腦區參與,就能高效率地完成沖動控制任務,而網絡成癮者可能存在腦功能障礙,作為腦組織的一種代償機制,需要增加更多的腦區才可能保持腦功能的相對正常[8]。
2.2網絡成癮者的心理特征
人格是指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頻繁過度的網絡使用者比沒有使用、減少使用和適度使用的人似乎具有特殊的人格類型。國內專家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病態人格是網絡成癮的本質原因,是病態人格選擇了網絡成癮[9]。
Young對因特網使用者進行了16PF問卷的網上調查,發現成癮者表現出高獨立性、敏感性、反應性、支配性、懷疑性和低自我揭露。他們似乎是抽象的思想家,但觀點卻很少符合社會習俗,容易對他人產生更多的情感反應。[10]
唐志紅,周世杰等采用艾森克的人格問卷EPQ對所有被試進行人格測驗,結果發現網絡成癮組在精神質和神經質上的得分顯著高于正常組,說明網絡成癮青少年情緒不穩,更容易焦慮、緊張、易怒和抑郁,同時又表現出冷漠、缺乏同情心、好進攻等特點。而且網絡成癮組在掩飾性上的得分顯著低于正常組,這可能是因為網絡的隱蔽性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有效的交流平臺,有助于青少年真實地表現自我。[11]
研究發現一些與抑郁相關的人格特征,如低自尊、孤獨、社交焦慮、缺乏成就動機、害怕被拒絕等都可能是促成病態使用互聯網的原因[12]。此外,劉連龍等人的研究表明抑郁質和膽汁質這兩種氣質類型與網絡成癮關系密切,特別是抑郁質與網絡成癮的關系密切,即抑郁質心理特征越突出者形成網絡成癮癥狀的程度越嚴重;而黏液質和多血質則與無網絡成癮的關系密切,特別是多血質心理特征越突出者越不容易形成網絡成癮。[13]
還有人認為網絡成癮與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危機有關。依據自我同一性理論,青少年身上出現的任何問題包括網絡成癮問題都可以在其自我同一性上找到根源。青少年的網絡成癮者的同一性發展水平落后,不能很好地解決同一性危機,并進而表現出諸多癥狀。[14-15]
2.3網絡與網絡使用者的交互特性(thenatureofuserinteractionsontheinternet)
病理性網絡使用是人與網絡的一個互動,單純的從網絡自身或從網絡使用者本身來探討網絡成癮的成因都是片面的,只有綜合的考慮網絡與網絡使用者的交互特性,才能對網絡成癮的本質有更為深刻的理解。隨后的研究開始討論,什么樣的人更容易產生何種類型的網網絡成癮,或者說,哪種網絡行為對什么類型的人更具有吸引人,使其產生成癮的傾向。公務員之家
Hamburger和Ben-Artzi發現互聯網的使用與人格特征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他們通過因素分析把互聯網服務功能分為三個因子:社會服務(SocialService),包括聊天和加入討論組;信息服務(InformationService),包括搜尋工作或學習;娛樂服務(LeisureService),包括漫游或光顧成人網站。他們發現人格特征與互聯網使用呈顯著相關,并顯示出明顯的性別差異:對于男性使用者,外向型的人傾向于使用娛樂服務,而內向的人更不善于使用信息服務;對于女性使用者,內向型的人明顯傾向于社會服務,而外向型的人卻不容易使用社會服務。[16]
楊文嬌,周治金對396名大學生在網絡游戲、網絡信息下載與網絡人際關系三個網絡使用功能上的使用情況及其感覺尋求、人際信任、孤獨感三個方面的測評結果表明,大學生中存在不同成癮類型的網絡成癮者,并且不同成癮類型者在一些人格特征上存在著顯著性差異。網絡游戲成癮者在感覺尋求量表上存在著顯著性差異。而對于網絡信息下載成癮類型,高分組與低分組被試在孤獨量表得分上存在顯著。[17]
2.4多因素綜合作用理論
網絡成癮雖然是某個特定的個體的問題,但是網絡成癮涉及的主體——網絡使用者,以及客體——網絡都處于動態的發展中。這種發展性引發了網絡成癮的成因的多種可能性:一方面由于網絡的發展,比如由之前的電腦上網到日前逐漸普及的手機上網,網絡的可及性更加廣泛,這使得網絡成癮的概率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網絡使用者的經歷也日新月異,某些生活事件的發生可能成為其網絡成癮的誘因,例如梅林松等人的研究發現對網絡成癮大學生產生重要心理影響的更多的是考試失敗、迷戀上網、形成不良習慣、自我評價發生較大變化、重修或重考等這些負性生活事件。[18]
這些事實使得研究者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網絡成癮的發生受多種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是認知、動機、行為、人格、社會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在實證研究領域中,國內學者開始將多種因素綜合起來研究網絡成癮的成因機制。例如劉樹娟等[19]提出網絡成癮的社會-心理-生理模型,她們認為網絡成癮的社會-心理-生理模型中的各個因素不是彼此獨立的,其影響是交互的。例如,環境中的一些因素可促使網絡新手積極地使用網絡,而這時如果由于某種其他的原因使個體出現認知失調,則他們就很容易出現網絡成癮。張芝通過驗證性因素分析發現網絡使用行為受傾向、促成和強化3類因素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是認知、態度、信念等傾向因素,網絡可用程度等促成因素,以及家庭、社會影響等強化因素綜合相互作用的結果。[20]
綜上所述,對網絡成癮的成因研究歷經如下的研究脈絡,從最初的關注網絡的特性到關注網絡使用者的特性,從孤立的看單個網絡使用者與網絡的交互特性到將網絡成癮置于家庭、社會的宏觀背景下加以考慮。這一方面反映出研究者對網絡成癮的本質理解越來越深刻,另一方面這也為網絡成癮的預防和干預指明了更加確切的方向——網絡成癮的預防和干預是一個系統工程,唯有個人-家庭-社會總動員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GoldbergI.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www.cog.brown.edu/brochure/people/duchon/humor/internet.addiction.html,1995
[2]Davis,R.A.Acognitive-behavioralmodelofpathologicalinternetuse[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1,17(2):187-195.
[3]YoungK.S,RodgersR.TherelationshipbetweendepressionusingtheBDIandpathologicalInternetuse[C].The105thAnnualConvention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Chicago,1997.
[4]Chou,C.,InternetabuseandaddictionamongTaiwancollegestudents:Anonlineinterviewstudy.CyberPsychologyandBehaviors,2001,4(5),573-585.
[5]漆文燁,葛明貴.角色扮演類網絡游戲的特點及其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J].中國校醫,2009,(01):109-111.
[6]雷靂,李宏利.病理性使用互聯網的界定與測量.心理科學進展[J].2003,11(1):73-77.
[7]張智君,趙均榜,張鋒,杜凱利,袁旦.網絡游戲過度使用者的注意偏向及其ERP特征[J].應用心理學,2008,14(4):291-296.
[8]曹楓林.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心理機制-腦功能影像學及團體心理干預研究[D].中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9]龐勇.網絡成癮與病態人格的親和性選擇[J].學術交流,2005,140(11):131-134.
[10]YoungKS,RodgersRC.Internetaddictionpersonalitytraitsassociatedwithitsdevelopment.PaperPresentedatthe?AnnualMeetingoftheEaster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Boston,1998.
[11]唐志紅,周世杰.網絡成癮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年,17(2):164-166.
[12]張曉陽,席震芳.初中學生網絡成癮及其與人格關系的研究[J].中國當代醫學,2004,3(14):17-21.
[13]劉連龍,胡明利.大學生網絡成癮與氣質類型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4):295-296.
[14]馮聰,管雷.大學生網絡成癮者自我同一性缺失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3(7):197-199.
[15]陳小普.沉溺網絡交往對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發展的消極影響[J].雞西大學學報,2009,9(1):23-24.
[16]HamburgerYA,Ben-putersinHumanBehavior,2000,16.441~449
[17]楊文嬌,周治金.大學生網絡成癮類型及其人格特征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39-42.
[18]梅松麗,葛魯嘉.寇長貴.張迪.陳艷芬.于雅琴.大學生網絡成癮者的生活事件及適應性[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3):206-209.
[19]劉樹娟,張智君.網絡成癮的社會-心理-生理模型及研究展望[J].應用心理學,2004,10(2):48-52.
[20]張芝.不同成癮狀態下大學生網絡使用者的認知心理特征研究[D].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8.
- 上一篇:乳化瀝青的適應性探究分析論文
- 下一篇:電教多媒體在職業技能教學作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