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分段能力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24 06:16:00

導語:學生分段能力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分段能力培養論文

一、良好的閱讀習慣是發展閱讀能力的基礎。

閱讀能力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四年級學生處在向高年級過渡的階段。《大綱》對四年級學生的閱讀要求中有這樣兩條:

“能按要求默讀課文,理解主要內容,有一定的速度。”

“能初步了解段與段、段與篇的關系,學習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四年級學生從學習分析自然段、歸納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接觸到邏輯段和主要內容,繼而進入四下學習給課文分段和歸納主要內容。實際上,學生拿到一篇文章,像抓一個刺猬一樣不知從何下手,有的干脆就亂猜,分段能力難以提高。我覺得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及方法,沒有真正讀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內容。

《大綱》指出閱讀文章要“有一定的速度”。實際是四年級學生的閱讀速度仍不快,平時學生一般在不加限制的時間內對一篇文章反復閱讀,逐詞逐句接受信息,從而影響了速度的提高,不能迅速有效地掌握主要內容,常見的現象有:

①指讀。即所謂為了集中注意力,學生常常在閱讀時用指頭或筆尖指著文章逐詞逐行閱讀,一遇到生詞,馬上停下來查字典或翻看參考書,無法在通篇理解的基礎上繼續進行閱讀。

②回讀。即在閱讀中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地方返回到句首、段首重讀,遇到長句且難以理解時,常常反復多次。

③粗讀。即學生自以為遇到了特別容易的文章時,粗粗地讀一遍,表現為斷章取意,跳躍式地讀,而不是全面地讀,好像讀懂了,其實沒有。

此外,有些學生在閱讀時,手、頭動來動去,有些則喜歡念出聲。要知道這里的閱讀是指默讀,是要提高對內容的理解能力。朗讀才是要大聲地正確地讀出字音和語調。這些閱讀習慣都不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掌握。

為此我要求學生整篇連貫閱讀,不拘泥于個別詞句的理解,力求融匯貫通,掌握全篇的主要內容甚至中心,只有這樣,理解的準確率才會提高。

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結合教學實際,我注意訓練學生快讀,查讀和細讀。

在一篇文章的閱讀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先用“快讀”的方法,就是快速瀏覽全文,不要求去記憶一些細節,而要留心文中難以理解的地方,注意文章的開始段和結束段以及每一段的首句和尾句,以便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對文章的結構有個初步印象。再用“查讀”的方法查到有關問題的范圍,然后用“細讀”的方法在相應的范圍內逐句閱讀,對沒有學過的生詞,可以根據上下文或自己獲得的有關知識來推測其意思。對關鍵句的理解,所遵行的原則是:關鍵詞義→句義→含義。不僅要理解其字面意思,而且還要結合上下文弄清在字里行間所隱含的意思。最后可再快讀一遍全文,檢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

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幫助我們迅速、準確地掌握內容,只有在了解內容的基礎上,理解的準確率才會提高,才能掌握文章的結構,正確地分段,閱讀能力得以提高。

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掌握一些分段的技巧是正確分段的關鍵。

正確的分段能幫助小學生在閱讀文章中加深對短文內容的理解。因此,教會學生如何針對不同的文章來正確地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內容,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也是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關鍵所在。常見的分段方法主要有:1、按事情發展順序。2、按時間順序。3、按地點順序。4、圍繞一個中心從幾個不同的側面來進行分段。還有按人物出現的先后順序分段,按事情的性質歸類分段。但光知道這些順序是不夠的,因為有的文章看不出這些明顯的順序,如果又無明顯的提示,該怎么辦?因此,還是要從文章的內容入手。讀寫例話《如何讀懂一篇課文》告訴我們:①理解字詞。②讀懂每一句話。③能給課文分段和概括段意。④抓住主要內容。從這個順序理解內容是正確的,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但實際運用中,如果完全照搬上述順序,尤其是在讀一篇從沒有見過的文章時,對整篇文章內容不了解,就很難準確、迅速地把握文章的結構內容。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讀書習慣,同時掌握分段的一些技巧,閱讀能力才可提高。所以下列方法還是要指導學生掌握。

1、從文章的題目入手,用快讀的方法獲取各種信息。

小學課本里所選的課文一般說來都比較典型,而課題又與文章的主要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①提示了文章的重點;②人物;③事情;④時間;⑤地點。對文章進行分段的時候,不可忽視課題提供給我們的這些信息。

例如《今天我喂雞》課題可以向我們提供:人物:我;文章是寫“我喂雞”這件事;重點寫喂雞部分;時間:今天。

那么,文章所寫的事情是按時間順序來安排的,即使不看課文也能大致作出判斷:從這一天的某一時間到某一時間。結合課文一看,很容易找出課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在第1節里有“早上”,第9節里有“中午放學”,再一讀第9節,知道寫的是“中午放學撿蛋登記”的事,這里是一段,顯然不會錯。其余的暫且算作一個部分,待細讀后再分,不必要求一步到位。

再如《在炮兵陣地上》一文課題:①重點:在炮兵陣地上發生的事;②地點:炮兵陣地上;③人物:沒有直接點出,但一閱讀,就知道有兩個主要人物--彭總和團長。可以看出,在炮兵陣地上發生的事自然是一個內容,作為一個部分是不會有疑問的,其余的部分講的事是晚上發生在團部,地點發生了變化,內容也發生變化了,自然成為另一個部分。這樣文章的結構就清楚了。

2、從課文后問題入手,用查讀的方法畫出范圍和有關內容。

課文后問題編者或出題者并非只是簡單地羅列,而是由淺入深地安排,抓住課文的各個主要部分提出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能抓住主要內容,同時也加深對主要內容的理解。這些問題同時也顯示了文章的結構和內容的發展順序,提供了分段的信息。

例如《馬背上的小紅軍》一文后的問題:①從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紅軍過草地非常艱苦?②課文是怎樣描寫掉隊的小紅軍的?小紅軍是怎樣說服陳賡騎上馬走的?他為什么要這么做?③為什么陳賡覺得自己對不起這個小紅軍?

這三個問題應該說是課文的三個部分。通過閱讀,第三個問題的答案范圍應該是11-15小節。關鍵是第1、2兩個問題。初看,第2節是寫過草地十分艱苦,3-10節寫小紅軍如何說服陳賡,似乎是兩個部分,而實際是一個部分。因為第2節最后一句連接了這兩個部分,顯然這是一段。

再如《西門豹》課后問題1、2,分明告訴了我們文章的結構。1-9節講西門豹到鄴這個地方,看到鄴這里田地荒蕪,人煙稀少,就向老大爺詢問,弄清了河伯娶媳婦的底細。10-13節講西門豹是怎樣破除河伯娶媳婦的迷信的。

文章各部分內容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正確地答書后問題,可以獲得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文章的結構,對正確地分段是有益的。

3、注意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文章的各段總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這種聯系也為我們提供了分段的信息,因此,我們要掌握這些技巧:

①開始段和結束段。有些文章的開始段是全文的總起,結束段是全文的總結,文章表現為“總一分一總”的結構,例如《頤和園》、《穆老師的眼睛》、《參觀劉家峽水電站》、《富饒的西沙群島》等課文。但不能籠統地認為開始段都是作為一個部分出現的。

②段首句和段尾句。有時段首句或段尾句也是一個段落,甚至是全文的總起或總結,例如《飼養員趙大叔》、《今天我喂雞》第一段的首句都是對全文的總起。有時也是聯系上下兩個部分內容的關鍵句,例如《馬背上的小紅軍》第2節的最后一句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注意到這一句,這部分內容就不會分錯。有時段首句也顯示文章內容的發展順序和過程。例如《今天我喂雞》一課:

讓學生在閱讀后畫出每一段的段首句,連起來讀一讀:能發現什么問題?

其中2,3兩節似乎容易混為一部分,那么看一下第2小節的段尾句:“一會兒雞柵里讓我打掃得干干凈凈的。”可見這里是講打掃雞柵,而后面則講了放雞,這里要斷開。至此課文分四段是顯而易見的。

③過渡段和過渡句。文章在安排幾個內容的時候,當作者思路從一個問題轉向另一問題時,往往需要過渡段、過渡句來連接。過渡段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多數是“啟下”,歸入下一段;也有承上的,歸入上一段,這是少數。

例如《飼養員趙大叔》的第11小節,就是過渡段。承接上文趙大叔最了解每頭牲口的性格特點;啟示下文:在這群牲口中他最關心的是母馬“金皇后”,它的作用主要是啟示下文,所以在分段的時候把它歸入下一部分。

再如《西門豹》的第9節,主要是承接上文,因此我們把它歸入上一段。

文章中過渡句的作用與過渡段相同。

例如《貓》中的第四小節“滿月的小貓更可愛,腿腳還站不穩,可是已經學會淘氣。”這是一個過渡句,連接了上下文,使第一段與第二段成為一個有機體,并點出了文章的中心,使讀者一下子就可以把握住貓的性格特點。

④對話的整一性。文章中人物的對話,有些雖然很長,但它總是圍繞一定的內容展開的,對話清晰地顯示了作者的思路和內容的發展。

例如《西門豹》。西門豹提了四個問題,老大爺分別作了回答,這段對話講了鄴這個地方為什么田地荒蕪,人煙稀少。而下文談的是其他內容,顯然這里是一個部分。

再如《馬背上的小紅軍》。陳賡提了四個問題,都圍繞一個內容:即想幫助小紅軍。而小紅軍也回答了四次,都是想辦法說服了陳賡,拒絕了陳賡的幫助。可見這些應歸為一部分。

以上只是結合個人教學實踐,就四下學生如何分段這個問題歸納的一些看法做法。在實際教學中,不可以只局限其中的一種方法的運用,而要調動多種方法來檢驗自己的分段是否正確。有時即使同一篇文章,也可以按不同的方法分段。但是不管怎樣分,理由要站得住腳。同時,不管什么樣的文章,要想正確分段,必須認真閱讀課文,充分利用文章給我們提供的各種信息,正確地抓住主要內容,掌握文章結構中的一些技巧,分段水平才會提高,這也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