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面對困境的心理特色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24 10:23:00

導語:中學生面對困境的心理特色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生面對困境的心理特色探討論文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特點情緒交往

摘要:中學階段是人的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中學生的情緒、交往、性格等等都會發生微妙的或是急劇的變化。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分析、仔細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導,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長。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由于社會環境和自身的不斷變化,中學生的情緒特點、交往活動、耐挫心理都存在一定的動態性,只有掌握其特點,才能正確把握教育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

一、中學生的情緒特點

1.情緒的豐富性。從自我意識的發展來看,中學生出現較多的自我體驗,自我尊重的需要強烈,易產生自卑、自負等情緒體驗;從社交方面來看,中學生的交往范圍日益擴大,與同學、朋友、師長之間的交往更細膩、更復雜,對“友誼”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有的中學生還開始體驗一種更突出的感情活動——戀愛,而戀愛活動往往又伴隨著深刻的情感體驗,這種特殊的體驗對中學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從社會實踐活動來看,中學生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社會,學習社會道德規范,對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價值等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部分確立了道德感、正義感,同時理智感、美感、集體榮譽感等高級情感也有所發展。

2.情緒的強烈性。心理學家霍爾認為青年期處于“蒙昧時代”向“文明時代”演化的過渡期,其特點是動搖的、起伏的,出現了相互對立的沖突,他把這一時期稱為“狂風暴雨”時期。青年時期的情緒體驗特別強烈,富于激情,而他們意志能力的發展又不夠完善,理智駕馭不了情感。情緒一旦爆發就難以控制。甚至會做出一些過激的事情。

3.情緒的不穩定性。由于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完全定型,認知能力還待提高,他們的情緒活動往往強烈而不能持久。情緒活動隨著其認知標準的改變而改變,情緒易出現不穩定狀態。今天情緒高漲、精神振奮,明天可能情緒低落、萎靡不振;今天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明天可能恨之入骨,容易從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二、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困擾

1.自卑。自卑是自我情緒體驗的一種形式,在心理學上又稱為“自我否定”。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學識、品質等自身因素評價過低。由于學習環境、生活環境的改變,部分中學生很可能由某一時期學習的“佼佼者”變成某一時期學習的“普通一員”.這種“地位”的改變是造成部分學生自卑的重要原因,還有一些學生由于家庭條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有自卑感的學生由于自我評價過低。導致行為畏縮、瞻前顧后、多愁善感,自卑心極強,過于敏感,嚴重影響了各方面的正常發展。

2.焦慮。焦慮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消極情緒現象,是人們對即將發生的某種事件或情境感到擔憂和不安,又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預防和解決時產生的情緒體驗。過分的焦慮使人處于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總是擔心將要發生的事情,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辦事效率低下。引起中學生焦慮的主要原因有:入學適應困難、學習問題等,如:考試焦慮、人際交往、社會恐怖引起的焦慮、高考升學等。

3.抑郁。抑郁也是極為復雜的情緒障礙,是正常人以溫和方式體驗到的、已經作為日常生活一部分、持久的一種情緒狀態。當個體感到無法應付外界壓力時常常會產生這種消極情緒。一部分中學生由于不喜歡所學某一科目,產生偏科現象,嚴重影響了考試成績,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導致情緒抑郁,他們的主要表現是:情緒低落、思維遲緩、郁郁寡歡、悶悶不樂、興趣喪失,體驗不到生活、學習快樂,并伴有食欲減退、失眠等。

4.易怒。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一般情況下,情緒反應都是由大腦皮層決定的。但是美國紐約大學的萊克杜斯通過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情緒的發生都要經過大腦皮層的整合與評估,他認為“情感通道之外,另有一小絡神經元直接自丘腦連接到杏仁核,通過這些狹小通道,杏仁核可直接在大腦皮層尚未作出評估之前搶先作出反應,導致有機體的一時沖動”。處于青年期的中學生內分泌系統處于空前活躍時期,易怒是中學生常見的一種消極激情,有的中學生因一件小事或一句話就激動得暴跳如雷,或出口傷人,或粗暴相向。

三、中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特點人際交往是社會關系的動態形式,它是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本條件,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中學生不愿意再依賴家長、教師.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社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結交朋友有時難免造成人際交往障礙。

1.自我為中心。人際交往是雙方的,在交往過程中雙方都獲得一定的滿足,才有可能繼續維持和發展交往,如果只想自己從交往中獲得好處,而不顧及對方的意愿和利益,這種交往必定要失敗。以自我為中心的交往主要表現為:強調評價標準和自我性,注重自己目的的實現。

2.心理不相容。心理不相容是在人際交往中,當他人不能與自己觀點一致或自己不能引起他人的認同時,而產生苦惱焦慮,導致與社會和他人相隔離,自我封閉。在心理上有不相容障礙的人,總是將自我束縛在一個狹小的交往范圍之內,對他人的一些個性特點往往“看不慣”,因而懶得交往;還有的是由于性格內向,平時不善社會交往,上了中學接觸的人多了起來,為了擺脫與人交往的尷尬,自動與他人和社會隔離。現在許多中學生癡迷網絡,就是為了生活在那個虛擬的世界里,遠離社會人群,所以,心理不相容是中學生交往中一種極為有害的心理障礙。

3.羞怯。中學生普遍具有一種強烈的交往意識,但在實際交往過程中,有的中學生無勇氣。原因有二,一是害羞,一是膽怯。羞怯心理主要表現為:(1)自卑性羞怯。這種人對自己的現狀悲觀,覺得自己不如意,因而害怕與人交往,尤其害怕與有所成就的人進行交往;(2)敏感性羞怯。有的學生一到人群中就黨得不自在,總感到別人在挑剔自己,輕視或敵視自己.以致無法安下心來做事;(3)挫折性羞怯。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反射性羞怯,如在大庭廣眾前受到冷遇,以后遇到類似情況就有羞怯感;另一種是演化性羞怯,如和陌生人交往中碰到過尷尬情況,而后與所有陌生人打交道時就會出現緊張。

4.角色困惑。有些中學生在交往中沒有正確認識自我角色,不能根據所處環境和場合不斷調節、變換自己的社會角色和身份以及沒有根據不同的角色去學習相應的與人交往的行為方式,因此在與人交往中常常碰壁,以致失敗。

四、中學生面對挫折的心理特點

1.個體的生理因素也是產生挫折的原因

產生挫折的生理因素是指個體與生俱來的身體、容貌、健康狀況、生理缺陷等先天素質所帶來的限制。例如,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難以成為優秀運動員;人際交往等社會活動中可能因其貌不揚而處于劣勢,往往無法在社會場合中瀟灑自如、談笑風生、展示自己的才能,甚至使自己陷入孤寂境界等等,都可能給中學生帶來挫折感。

2.自我估計不恰當易引起挫折

中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往往容易過高估計自己,好高騖遠,因達不到目標而引起挫折。一位中學生剛入學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名列前茅,爭當三好學生。主觀盲目地給自己制定了過高的目標,其結果當然是實現不了。而這對這位中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挫折。當然一個人自我估計過低,畏縮不前,就會錯過成功在望的目標,也會造成挫折。公務員之家

3.動機沖突是引起挫折的重要原因

人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同時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機。如果這些同時并存的動機不能同時獲得滿足,并且在性質上又出現彼此相互排斥的情況時,就會產生動機沖突的心理現象。當個體有兩個動機同時存在,并且其強度相當,而這兩個動機相互排斥只能滿足其中一個動機時,另一動機無疑受到了挫折。例如,中學生想多參加社會活動。鍛煉和發展自己的:才能,同時又擔心占用時間太多,影響學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