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自我調節心理素質培養論文
時間:2022-11-10 11:47:00
導語:學生自我調節心理素質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健康不僅是需要強壯體魄,還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中學德育大綱》明確指出,必須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教育。中學生處于生長發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對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劇變化而產生豐富而深刻的感受和體驗,有諸多成長的煩惱;另一方面,則要面對沉重的學習、升學壓力;同時開放的社會環境也帶來的各種刺激和誘惑、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因此,教育并培養學生會自我調節,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以適應艱巨的學習、紛繁復雜的生活,就顯得十分必要。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具有自我調節心理素質呢?筆者作了以下探索。
(一)
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引導學生觀察世界,認識自我。
1、一分為二看社會,認清時代主流。
我們的社會正處在一個迅猛發展、瞬息萬變的時代,科技的日新月異、社會新舊觀念的猛烈碰撞,產生許多新的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然而,傳統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嚴重脫節,往往使中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面關感到疑惑不解、無所適從。他們對社會的看法常常受消極面的影響,表現為懷疑、偏激、悲觀的情緒,久而久之,其中的少數人就有可能形成的反社會的人格,給社會和自身帶來嚴重的危害。教育學生正確觀察社會、認識社會。一分為二看社會,認清社會發展的主流是使學生保持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品質的關鍵,也是實現自我調節的重要基礎之一。
2、認識曲高和寡的道理,善待他人。
無論現代科學技術如何迅猛發展,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多大的變化,都不充許,也不可能使任何一個正常人封閉自己,孤立于他人存在。經驗表明,不少具有心理缺陷、人格障礙或行為非常的學生,起始都是由于沒有能夠正確認識他人,對待他人,正確處理與他人之間關系而造成的。如學生***,曾一度十分苦惱,對班主任說:“老師,這個社會到底要不要實話實說,我說真話,但同學們總不喜歡,甚至連家長也這樣”。他舉了兩個例子:一次是一位女生,對著一份英語試卷說:“倒霉,都是因為粗心白白掉了幾分,不然也可以得九十分以上”。結果那位女生狠狠瞪了他一眼,從此互不訕。另一次是父母說,奶奶不懂得使用電飯煲,給燒壞了,被他知道了。于是等奶奶回家,他就對奶奶說:“你以后使用電飯煲小心點,剛買來的又弄壞了,幾十元錢白花了”。結果,奶奶生氣,父母也生氣,還被痛罵了一頓。這位的同學實話實說卻討人嫌。顯然,學生***不被他們接納的原因,不是在于“實話實說”,而是由于言語不恰當,常有居高臨下,教訓他人的口吻,而使他人產生反感和疏遠。善待他人就應該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
善待他人,首先應有助人為樂、先人后己的優秀品質。
善待他人,應該懂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應該懂得“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的人生哲理,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善待他人,應該牢記祖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是能夠實施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3、創設融洽的集體環境,營造健康、名主、和諧、寬松、進取的氛圍。
如果我們必須為學生提供一個自我調節的土壤的話,那么除了溫馨的家庭之外,便是需要一個團結、積極
、向上的班級。否則,不良的社會集體,低劣、庸俗的網吧,就必然誘惑著意志薄弱,而又急需尋求心理“平衡”的青少年。
班級體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基本環境,班主任應有意識地通過管理、教導,包括表揚、批評、討論、獎勵、懲罰等評價手段,以及自身的楷模作用,引導集體輿論;開展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會實踐,如勞動、科技活動、文體活動,社會調查;同時規范并強化各項行為訓練,習慣養成,心理素質培訓,促進良好思想品質的形成。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成長中的青少年直接影響最大的不是老師,不是家長,而是他們的同伴。當我們對單親家庭、離異家庭在教育子女問題上責難有加的時候,專家研究表明,問題家庭對子女的影響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么嚴重,影響最大的是同伴。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著黑”就十分通俗而深刻地揭示了這一道理。一個融洽的集體,宛如一個溫馨的家庭,會創造出健康、名主、和諧、寬松、進取的氣氛,從而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如同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港彎,施展才華的舞臺,自我調節的方向盤,孕育著青少年健全的人格,這種教育力量常常是可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實在不可小視。
4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是自我調節的關鍵。
魯迅先生曾言,我的確時常在解剖別人,但卻更嚴格的解剖自己。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處于成長時期的青少年,他們的獨立性和自覺性迅速發展,并開始深入到自己內心世界。但是,他們對自己的認識還比較膚淺,不夠清晰、全面,甚至認識中的自己,卻是哈哈鏡中被扭曲變形的自己還不以為然,或者根本不想去認識自己。然而,人之與社會,宛如一艘船之與大海。如若不知自己處在什么位置,需要駛往那個目的地,其危險當不言自明。
因此,認識自我即要首先知道,“我是誰?”、“我是干什么的?”、“我應該怎么辦?”,一個人生說到底就是這三個簡單的問題,在不斷地認識和調節中,時時糾正自己的偏差,逐步地發展自我,完善自我。
認識自我,它包括了個人對自己的價值、目標、動機,計劃,希望、要求的認識,他包括了個人對自己的知識、能力、地位、人際關系、交往水平的認識。它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人際交往中起到行為的指導和調節作用。因此,教師應該把指導和培養學生認識自我、評價自我作為德育工作的關鍵,使學生全面、科學、正確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從而達到內化為學生心理需求和行為養成的自覺要求。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謂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來衡量自己”。德育工作只有轉變為學生內在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我教育時,才能說取得了真正、積極的效果。
二)
我們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另一方面,也必然
尊從著優勝劣汰的法則.社會的不公將長期存在.面對競爭的現實,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無論國際還是國內,“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一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否則,我們沒有必要去做“強國之夢”.同時,面對社會的種種誘惑,心理的里負擔與壓力將越來越頻繁和沉重.青少年所面驪的不只是陽光與鮮花,也會有狂風暴雨,雷鳴閃電,在他們的成長中必然會遇到艱辛與曲折,困難與考驗,情感的沖突與掙扎,心靈的迷惘與困惑.于是,專家認為下個世紀的競爭中,除了科技的競爭外,就是心理承受為適應力的較量.這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即作為學校教育應該如何教會并訓練出一代品質優秀、情感健康、意志堅強、性格完善,這些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同時發展的人,以造福社會、服務國家。
當前,青少年學生心理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危機,應特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警覺,迫切需要教師的關照與疏導。
1、自信心受損或嚴重不足。
霍姆林斯基認為不能允許學生感到自己沒有學好,認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由于科技的迅猛發展,學校教育尚未根本扭轉“應試教育”的狀況,使不少青少年學生產生自卑情緒,嚴懲地阻礙著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教師應當是教會學生全面認識自我、并創造各種條件,滿足這部分學生的成就感。同樣地使他們能夠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逐步地樹立信心,為心理健康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個性發展與傳統教育模式的矛盾沖突。
一個豐富多彩的社會本應該是有豐富多彩的個體組成。人們一直在苦苦思索:中國離諾貝樂獎還有多遠?追根刨底,談到中國的教育是模式化的教育,設置一個模子,大家都往里倒。最終成了一個模子倒出來的“人才”。個性被漸漸地扼殺。在這個沖突過程中,雖然有著抗爭、掙扎,但最終以“順從”而被“招安”。如同鮮活的魚,被絞捏成魚丸一般。這難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嗎?結論固然有點偏激,但卻是我們所應該正視的現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刊行的《學會生存》一書指出:“教育既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壓迫創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這個范圍內有它復雜的任務。這些任務有:保持一個人的首創精神和創造力量而不放棄把他放在真實生活中的需要‘傳遞文化而不用現成的模式壓抑他’鼓勵他發揮他的天才、能力和個人的表達方式,而不助長他的個主義”。
教師還給學生一個明凈而自由的天空吧!若真如是,青少年學生所需調節的心理負擔將少得多。
3、理性思維不足,情緒化傾向嚴重。
青少年學生由于處在向成年發展的過渡階段,但由于相當部分獨生子女所受到的溺愛和嬌寵,他們容易受到外界和臨時因素的影響。情緒反應很容易被激發,以至于“感情用事”造成不良后果。
今年三月十六日,CCTV“法制經緯”節目,披露了這么一個駭人聽聞的事件:河北省宣化縣沙里頭中學一個十七歲,初中生劉志海,開四撞人造成十三人傷亡特大事故。起因只是因懷疑女友與他人好上在行車過程中吵個不停,到鎮所在地時又碰了一位騎摩托車的人,而被砸了一扇車窗。于是他開始了瘋狂地輾壓無故的行人,造成16人傷亡的慘局。在學校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上,一些無緣無故打架斗歐的事件、原因也只是因為“瞧他不順眼”式“他為什么看著我”。青少年時期的情緒表現出敏感、不穩定和傾向于失控的特點。教師應該給予積極的疏導,使他們的不良情緒得得釋放,并教給學生調節情緒的方法。如用腦過度造成緊張,可通過文體活動達到情緒松馳;得了考試綜合癥的學生,除幫他們分析原因外,臨場還可以進行深呼吸活動,緩解緊張和恐懼;控制激情要用內部言語提醒如“妨一妨”、“注意后果”,并有意識地轉移注意;情緒低落時,可聽聽音樂式找知心人、長者傾吐,排郁悶;一段時間感到沉悶,甚至很煩,內心暴躁,幾乎要崩潰時,干脆到曠野、海濱、山林呼喊、發泄等。
4、情感的危機呈現出新的特點。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由于社會的、學校的、家庭的諸多因素,青少年學生的情感世界呈現出五彩斑闌的新特點。這其中一些消極的不健康的情感有著“蔚然成風”的傾向,應當引起密切關注。如:自私、懶惰;固執、任性;虛榮、好強;敵視、懷疑;放縱不羈;意志薄弱、不敢正視困難、面對挫折等。這些情感缺陷會給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帶來障礙,并危害到他們今后的生活。
教師應當掌握學生情感世界,抓住各不同年齡層次、性別差異培養青少年積極的情感,克服消極的情感。道德應提高青少年學生認識能力、分清是非、美丑、優劣、褒貶,使其情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其次,要創設情景,加強實踐,使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行動結合起來,使用權情緒體驗具有實際效果。再次,培養學生學會控制和調節情感的能力,學會自省、自律,逐步地豐富青少年的情感經驗。最后,應該想方設法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培養他們的同情心、羞恥心、自尊心、責任心。國際教育基金會專家湯姆.菲利普斯年前在中國人民大學演講時說,科技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社會需要人格教育,若不能培養出有愛心、有良知的個人及穩定的家庭,就無法期待美好的社會,自私的、極端個人主義和短視的、及時享樂主義,在一些社會成了生活的主流,精神污染的道德,將使人的良知變遲鈍,最終導致人生失敗,并進一步帶來社會的混亂。
我們面臨著一個新的世紀,德育也面臨著新挑戰。有人說:七十年代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八十年代是讓學生學會學習,九十年代是讓學生學會關心,那么進入新的世紀,我們該讓學生學會什么呢?學會挑戰?學會競爭?學會調節?學會共處?......不管需要學會什么,有一點應該是不能支援的,那就是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因此,教會學生認識自我,分析自我,從而達到控制自我、調節自我,其意義是十分現實和長遠的。
- 上一篇:后進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 下一篇:外國共產黨鞏固執政地位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