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拖延心理矯治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6 08:55:00

導語:學生拖延心理矯治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拖延心理矯治管理論文

摘要:中小學生拖延心理論文可分為激勵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兩種類型。長期的拖延行為對學生有許多負面影響。矯治中小學生中存在的拖延心理,應幫助學生制定詳細可行的學習計劃,采用化整為零的學習方法,建立獎懲分明的監督機制和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

關鍵詞:拖延心理;內部動機;后果;矯治

在中小學中,學生的拖延心理及行為比較普遍地存在。這種現象在教育心理學中被稱為“學習拖延”,指的是學生在有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往往把學習任務不斷往后延遲的一種非理性的行為傾向。拖延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專門術語,它與我們一般談及的推遲有著本質的區別:推遲很多時候是作為一種計劃來執行,它有可能是人們處理某些事情時所采取的一種策略;而拖延則不是計劃中的事情,它是一種習慣性的行為延遲傾向,是人們對計劃要做的事情的不斷延期。這種行為傾向不僅表現在學習上,很多學生在生活上也總拖拖拉拉。嚴重的拖延行為在國外心理學界已經被認為是一種心理障礙(Solomon,1994)[1],并引發了較多的研究,但在國內教育心理學界卻還沒有被引起重視,對這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深入了解拖延的內在動機和影響因素,并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就顯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一、拖延的類型分析

拖延可劃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激勵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激勵性拖延是指學生往往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分鐘去做,自稱這種行為所導致的時間壓力能夠喚起他們最高的動機水平,聲稱在面臨截止日期時的時間壓力下學習會更有效率,認為只有到最后時刻才會有創造力,不到最后時刻就沒有想法。而回避性拖延則是指學生為了回避任務完成以后別人對自己成績的負面評價或者為可能導致的失敗尋找一種借口,事實上是為達到保護自己的自尊目的而采取的一種行為策略。因為這樣一來,即使是學習成績較差或是考試沒有考好,他們也會說是因為自己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或是沒有準備充分,以此推脫責任。對于回避性拖延者來說,他們更愿意別人認為他們缺少的是努力這一外部原因,而不是能力這一穩定的內部人格特質。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缺少努力的指責是可以接受的,而能力低下的評價則影響自尊,不可接受。激勵性拖延往往存在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身上,他們喜歡尋求刺激,認為在大量積壓的任務之下進行沖刺才能獲得快感;而回避性拖延則較多地存在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身上。需要指出的一點是:激勵性拖延者聲稱的壓力之下的學習效率會更高的說法并不成立。研究表明,無論是激勵性拖延還是回避性拖延,其作業成績都不如不拖延的學生好,拖延的學生自稱的“有壓力才有動力”只不過是他們的一種自我安慰而已。

二、學習拖延的內部動機

學生拖延行為產生的原因不僅僅是學生或家長認為的自制力差、缺乏學習興趣或是貪玩等那么簡單,那只是表層原因而已。事實上,拖延行為的產生與人們的認知、情感和歸因之間存在密切相關。作為一種外部表現的拖延行為,有著不同于其他行為的內在動機。正確識別學生的拖延動機,才能夠對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矯正措施,促進學生學習成績和人格的發展。

學生學習拖延行為的主要動機為自我設阻。自我設阻是指人們針對可能到來的失敗威脅而事先設計障礙以達到自我保護或自我提升的目的。當學生面臨被評價的威脅時,為了保護或提高自己的自尊會做出一系列對自我成功不利的行動或措施,這就是自我設阻。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遍。比如在學校,我們常常可以發現臨近考試時,有些學生不努力學習而是四處游玩、看電視或聲稱自己緊張焦慮等,其實這時候他們很可能在自我設阻。很多學生會把拖延當做一種行為性自我設阻手段。因為有拖延行為的存在,學生就可以將其失敗歸咎于時間倉促等外部原因而不是他們的能力,借此來保護和提高其自尊。這其實也是一種印象管理策略,它的目的首先是使個體在失敗后不至于太丟臉,其次則是賦予成功更多的光彩,即如果個體存在拖延行為,但是仍在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完成了任務,別人會認為這種成功來之不易,對他倍加贊賞。研究表明,偶爾的自我設阻也許問題不大,甚至還有些益處,如緩解考試前的焦慮等,但習慣性的自我設阻會導致最終的失敗或至少不能充分發揮其才能,以致錯失很多機會。

此外,回避評價、完美主義傾向等也可能會導致拖延行為。尤其是當面臨較為困難的學習任務時,為了逃避可能失敗的風險和來自他人和社會的可能的批評,學習的時候總是磨磨蹭蹭,—拖再拖,把拖延當成了一種暫時的自我保護手段。而有完美主義傾向的拖延動機則較多地存在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身上。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由于脫離實際,給自己制訂了過高的目標或是苛求完美,在沒有完全的把握成功地完成某項任務之前,不愿意動手去做,因為苛求完美,反而不容易制定出可行的行動計劃,從而導致了拖延行為。

三、拖延導致的后果

很多學生認為拖延行為司空見慣,不以為然,殊不知,拖延不僅僅是無效的時間管理行為這么簡單,它其實是一個已卷入了認知、情感和歸因等比較復雜的心理現象。它與人們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并會對人們的學習生活產生不良影響。一般來說,長期的拖延行為對學生有以下負面影響:

1.降低學習效率

拖延會造成大量的時間被無謂地浪費掉,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很多學生開始的時候雄心萬丈,頭腦中會有很多的想法和打算,但是由于拖延習慣,往往不能立刻持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到最后實在不能再拖時才匆匆忙忙地敷衍了事,晚交甚至不交作業,從而因時間和精力投入太少,而導致成績不佳。

2.引發負面情緒

長期的拖延會使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理想、生活不條理或生活沒有目標,并且習慣性的拖延者總是為了沒有完成某些任務而尋找借口,或者為了自己的學習任務沒有按計劃得到實施而編造理由等。長此以往,會引發他們的焦慮、內疚、自責、抑郁等負面情緒,使學生充滿自我挫敗感,沮喪、悲觀、消極甚至自暴自棄等,對身心健康產生消極影響。

3.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健全人格的養成包括:以辯證的態度對待世界、他人、現在、未來以及困難和挫折,是一個自立、自信、自尊、自強的進取者[2]。而拖延行為所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影響會使學生體驗不到成就感,形成較低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這種認知上的偏差會使得他們總是知難而退,不求進取,喪失斗志。假以時日,就會荒廢學業,虛度年華,最終一事無成。

四、矯正措施

如上所述,拖延行為會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對學生的這種行為習慣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治。可采取以下具體措施來對學生的拖延行為進行矯治:

1.制訂詳細可行的學習計劃

一份詳細可行的學習計劃是讓學習任務得以順利及時完成的重要保障,它能夠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沒有學習計劃,學習便沒有目標和步驟,學生也就常常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心血來潮的時候學一學,沒心情的時候就把書本束之高閣。制訂詳細的學習計劃能有效地提高時間利用率,減少拖延行為。教師和家長應該針對學生的實際幫助他們制訂一份可行的學習計劃,引導學生制訂計劃時應緊密結合學生自身情況,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可從短期計劃入手,按時間和任務制訂雙向計劃,并把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寫清楚。每天能順利地完成計劃可以讓學生隨時地體驗到成就感,對以后的學習活動有積極的暗示作用,從而逐漸減少拖延行為。

2.采用化整為零的學習方法

這主要是針對較為困難或時間跨度較長的學習任務而采取的一種辦法。當面臨一個較為困難或是需要付出較多精力的學習任務時,由于畏難情緒的作怪,學生便遲遲不愿意動手去做。這時,教會學生采用化整為零的學習方法就非常重要。可以幫助他們把一個較大的任務分解為幾個較小的任務,把大目標化解為小目標并把完成的時間詳細規劃好。這樣每天完成一點點,日積月累終會成功地達到目標,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3.建立獎懲分明的監督機制

制定獎懲分明的監督機制能夠有效約束學生的拖延行為。有著拖延習慣的學生的自制力和意志力往往都比較差,學習計劃制訂出來以后,還需要老師和家長的有力監督才能夠保證計劃的順利執行。應該每天檢查他們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如果學生按時或者提前完成任務,應該給予一定的表揚和獎勵,而對由于拖延沒有順利完成計劃的學生,應有一定的懲罰措施,如剝奪其玩耍的時間等以示警戒。

4.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

中小學生由于其特殊的心理特點,他們內心迫切需要得到別人的回應和認同。而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能夠滿足他們的這種心理需求。當一項學習任務布置下去以后,家長和教師要隨時檢查他們的學習進度并給予他們及時明確的反饋。這樣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起到監督作用,能夠有效地防治學生的拖延行為。對于成績較好的激勵性拖延類型的學生來說,獲得榮譽和贊賞是其擺脫拖延心理的重要途徑。而對于成績較差的回避性拖延類型的學生,只認定最終考核結果,有利于消除其自我提前尋找失敗借口的拖延傾向。無論是激勵性拖延還是回避性拖延都屬于不良的行為習慣,應該讓學生明白拖延所造成的時間的浪費和危害,培養其只有努力才能獲得成功的正確歸因觀,這樣,才能真正使他們擺脫拖延習慣,形成正確積極的學習動機。

綜上所述,拖延習慣是成功的大敵,減少和控制學生的拖延行為,對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和積極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未來的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應是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養成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SolomonLJ,RothblumED.Academicprocrastination:frequencyandcognitive-behavioralcorrelates.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1984,31:503~509.

[2]黃希庭.簡明心理學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