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舞蹈教學論文
時間:2022-04-11 11:16:36
導語:中國戲曲舞蹈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戲曲舞蹈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舞蹈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筆者認為就必須從基礎教育入手。當代青少年在面臨選擇新世界也為新世界所選擇的形勢下,舞蹈教師將如何以舞蹈的行為方式使中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得到健康的發展,改善人的品格意志和實現自我素質的提升與優化等是一個新課題。因此,將中國戲曲舞蹈文化普及到中小學的舞蹈教育中,既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也是當代青少年在成長道路上的助推器,更是對中小學舞蹈教育內容的補充和完善。
【關鍵詞】戲曲舞蹈初中(小學)舞蹈;中國舞;傳承;身韻
一、概述中國戲曲舞蹈的起源及核心要素
中國戲曲起源于上古原始社會的民間舞蹈,一切藝術都源于勞動,歌舞也不例外。戲曲舞蹈的形成有一個多種藝術融合的過程。從奴隸社會以祭神為主的巫舞,發展到春秋戰國時代的徘優,優舞,漢代的角抵百戲,唐代的參軍戲以至歌舞戲,就逐漸有了藝術綜合的趨勢,逐步程度不同的吸收小說,詩歌,舞蹈,講唱,詠語,表演,音樂,武藝,雜技,美術等種種因素,開始以綜合技藝來表現人物故事和情節。如此可見,戲曲舞蹈是在多種藝術融合過程中產生和發展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西漢(漢武帝)時期,在民間出現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百戲”。“百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郁的表演成份,如《拔頭》、《代面》、《踏搖娘》等。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中國戲曲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明清傳奇以及近代影響很廣的京劇和各種地方戲曲,統稱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中國戲曲在12世紀才形成完整形態,走向成熟。經800多年推陳出新、繁榮發展至今,300多個戲曲劇種和數以萬計的劇目至今仍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演,呈現著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藝術感染力。
二、中國戲曲舞蹈的文化歷史背景
中國戲曲舞蹈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各自的個性。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粵劇,川劇,秦腔,評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三、中小學舞蹈教育對中國戲曲舞蹈的傳承
(一)中國舞訓練教學中傳承了戲曲舞蹈的“反律”“律”這個字包含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運動中依循的規律這兩層含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動作只有通過“順”才會有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動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小學(初中)基礎練習組合中的“雙晃手”,當臂向左晃時,身要有向右拉之勢,才能顯示動作的圓潤與韻味。一個動作和動勢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轉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變為向后等等均是。這種“反律”是中國舞蹈基本功訓練里特有的,即“逢沖必靠、欲左先右、逢開必合、欲前先后”的運動規律。(二)中國舞訓練教學中傳承了戲曲舞蹈的運動規律——平圓、八字圓、立圓在中小學的舞蹈訓練中,圓的意識和練習是特別重要的,比如基本功訓練中就借鑒了它的圓。在身體運動路線中以“平圓,立園,八字圓”為主體,產生出“圓,游,變,幻”之美。例如把桿練習的涮腰組合,一個單一的涮腰元素就包含了身體很多部位的圓,頭部、手部、腰部的平圓應用,而組合里的舞姿下腰包含了手部、頭部、腰部、膝蓋的立圓與平圓應用。再如,雙晃手包含了平圓、立圓和八字圓的應用。這些平時練習的基本功組合處處體現了戲曲舞蹈的運動規律,同時體現了我國舞蹈的審美風格與特點,也能更好的促進初中(小學)舞蹈課堂的教學。(三)中國舞訓練教學中傳承了戲曲舞蹈的技術技巧——飛腳、掃堂、虎跳等中國舞基本功訓練一樣,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中吸取了中國傳統戲曲與武術中的常用技巧。經過老師、學者、專家不斷的摸索、借鑒、體驗,在教學中逐步實踐發展成了今天的訓練模式,并與中國古典舞訓練共同存在。舞蹈不能沒有技術技巧的支撐,雖然每個人都可以跳舞,但是想要有美感,想要更專業化,技術技巧是舞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小學(初中)的舞蹈課堂中,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軟度的訓練與力度、速度的訓練是每天必練的項目,這些訓練要循序漸進,第一是為了讓學生在舞蹈課堂上不受傷,第二是為了開發身體的無限可能并增強學生舞蹈的美感。(四)中國舞訓練教學中傳承了戲曲舞蹈的典型步法——丁字步、小八字步等丁字步,小八字步等,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腳位。在中國舞蹈訓練中,這些腳位練習都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在初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如果老師沒有要求芭蕾腳位的時候一般都是以小八字步腳位作為基本站立的姿態。再如,小學群舞里面的《小膠州》,以丁字步㧟腳和腳尖主動帶動向外撇開踝關節為主的腳步舞姿,貫穿于整個舞蹈中,這樣的腳位和三道彎的體態也正是膠州秧歌特有的舞姿風格特點。(五)中國舞訓練教學中傳承了戲曲舞蹈的水袖的用法這個部分適用于初中及高中階段,初中舞蹈教師可對學生進行一些水袖及劍器道具的最基礎的了解與練習。戲曲舞蹈演員所用的長袖,不僅是善舞美姿,更主要的是運用到刻畫人物上去,中國舞就是吸收了其中適用于舞蹈的部分加以完善與傳承。比如說,在戲曲舞蹈《白蛇傳》中,為了表現擴大了白素貞所倚重的水族群體,以水族與眾神將的對峙烘托白素貞爭斗的艱苦,這種為塑造人物而強化場面的處理,更令人感受到白素貞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奮力戰勝邪惡的不屈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以大家都看過的電視劇《白蛇傳》為導入來引起學生的興趣,之后可以讓學生自行挑選喜歡的幾個動作串起來編成一個小組合進行評比展示,老師在學生展示完畢后每組進行講評,在講評的過程中老師可以自然而然的把古典舞里面枯燥無味的理論性知識講解給學生并再次進行修改最后形成學生自己的編創作品,這樣的舞蹈課堂就能達到興趣與效果的高度統一了。
四、中國戲曲舞蹈中的精髓———身韻
所謂“身韻”顧名思義,“身”即身法,指各種舞蹈的外部表現技法;“韻”即韻律,指各種舞蹈的內在氣韻。身韻的產生使各種舞蹈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這些藝術特征直接影響著舞蹈的藝術創作。它是對戲曲中身段的豐富與升華;是從審美的角度來繼承和研究傳統的身法;是根據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時代精神的要求加以發展演變的結果。身韻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動作定式,在發掘人體的表現力上充實和發展了形體表演的功能,最大限度發掘人體藝術語言,展示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藝術魅力。使人體潛在的表現力得到了充分發揮,對于創造更加生動鮮明的中國戲曲舞蹈形象賦予了新的藝術手段。在初中(小學)的舞蹈課堂中可以適當的進入些身韻的練習,大部分小學、初中學生對舞蹈的把控能力還不夠成熟,需要學會怎么用氣,才能更好的駕馭一個舞蹈,“氣”的學習從身韻入手是最為合適的,這是戲曲舞蹈中的精髓。例如,老師可以從最簡單的《提沉》、《沖靠》元素開始給孩子們練習,把這些身韻元素融入在舞蹈游戲里配上一些比較流行的輕音樂,孩子們更易接受。身韻的練習要貫穿在平時每節課的訓練中,老師要把身韻的學習與訓練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高度去看待,身韻學好了,學生學會怎么用“氣”了,舞蹈自然而然會變得有質量有美感。
五、中國戲曲舞蹈在初中舞蹈課堂教學中的課例應
用以筆者親身教學課堂為例(此方法適用于初中):為了融入身韻《提沉》和《沖靠》這四種元素的訓練。老師以展示四季不同的花的圖片,讓學生熟悉認識這些不同花的形象、性格、特點作為課堂導入。接著讓學生按照四個季節分成四個組,每組代表一種花(害羞的花、含苞待放的花、盛開的花、熱情四溢的花)。學生按照自己組內討論的想法進行各性格花朵的造型展示,請有攝影經驗的學生將造型拍攝下來,以便分析時使用或留存檔案。然后請大家分析每組、每人的造型特點。(分析包括:第一、表現了花什么樣的性格?第二、動作有什么特點?)接著讓學生變靜為動,分小組將不同的造型活動起來,挑幾個典型造型進行連接,形成兩個八拍的動作組合。然后進行展示,接著老師對每組進行分析及講評(害羞的花應該表現為頭部和上半身含著或往后靠,由此引出身體和頭部含下去在身韻里叫做“沉”,往后靠叫做“靠”;含苞待放的花是由含變開,而頭部和身體的開則叫做“提”,所以是由“沉”變“提”的一個過程;盛開的花也是舞蹈中“提”的狀態;熱情四溢的花則是“沖”的狀態。學生在理解四個元素的基礎上再次進行深度加工形成各組的編創作品。這樣的課堂不僅能提起孩子的學習興趣,更能讓孩子覺得原來自己也可以編創舞蹈動作以此來增加學習舞蹈的信心,老師的教學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后記中小學的舞蹈教學主要以“中國舞”教學為主心骨,“中國舞”作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是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典范意義的和中國風格特色的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它還大量保持著戲曲的原態。中小學的舞蹈教師們都很系統的對學生進行著訓練,積少成多,對戲曲舞蹈理論和動作口訣的直接借鑒,從而為中小學的舞蹈教育理論框架構建起了一個便捷的平臺。中小學舞蹈教師在不斷探索如何讓中國戲曲舞蹈融入到中小學的舞蹈教育中,達到德育與美育完美結合的效果,筆者正在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并且把它的生命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1]王偉.對中國古典舞的再認識[M].舞蹈.2003
[2]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
[3]羅斌.中國古典舞的新實驗[J].舞蹈.2007
作者:柳春霞 單位:深圳市翠竹外國語實驗學校
- 上一篇:中職舞蹈教學實踐論文
- 下一篇:醫學論文選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