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零基礎”教學實效分析

時間:2022-11-11 10:44:55

導語:美術“零基礎”教學實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零基礎”教學實效分析

摘要:由于美術教育專業的學科重新劃分,美術學院對其招生方式的改變致使生源有了根本性變化,我國高等美術院校的基礎教學出現了美術“零基礎”的新狀況。面對本科一年級的美術“零基礎”學生,其基礎教學模式既無法繞行,也無法照搬傳統的模式,因此亟待新的教學研究與實踐探索。本文以零基礎教學兩年來的實效為依據,梳理了西安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針對美術“零基礎”學生的專業基礎教學改革實踐。一方面總結經驗,希望以此為新的出發點繼續深化教學研究,另一方面則希望通過這個探索方向提供其他的教學改革進行比對與參照。

關鍵詞:高等美術教育;學科建設;零基礎;基礎教學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學科建設逐步向體系化邁進,高等美術學院的教學伴隨學科發展不斷深入,基于學科視域的教學研究實踐成為新的探索方向。在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藝術學是位列第13位的獨立學科門類,美術教育作為一個老牌的專業歸屬在藝術學科的二級美術學科目錄下。近年來依據學科調整,將原來在藝術學科門下屬于1304美術學類的專業被劃分至教育學科門下0401教育學類的藝術教育專業下。這樣的劃分使該專業的招生不再以美術專業考核為主進行錄取,因而全國高等美術院校出現了部分美術“零基礎”的學生,即所謂進了美術學院才正式從零開始進行美術專業培訓的學生。這無疑為美術學院本科一年級的專業基礎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成為從學院的頂層設計到一線教師都面臨的新課題。近年來,西安美術學院的藝術教育學院因勢利導順應國家對高校規范與發展的同時,依托西安美術學院傳統學科與專業的優勢平臺,結合實際打造出多學科與專業交叉融合、特色發展,符合藝術教育發展規律的新教學模式。經過被動調整與主動適應,逐步明確了藝術教育學院教學的目標定位,形成兩大學科三個專業的基本構架,以教育學科的藝術教育專業、學前教育專業和藝術門類的音樂學專業交互組合、共建發展。更以自身的美術專業課程優勢進行共享與優化,不斷發掘出新的教學效益,使美術“零基礎”的專業基礎教學成為新的教學研究亮點。

教學要有的放矢,只有建立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才能找到精準實施的辦法。調研發現美術“零基礎”學生的優勢在于:較高的文化素質——相對以前以專業為主錄取的學生,此類學生以全國二本的文化分數線錄取,高分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較好的文化素質,包括學習能力較強,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領悟能力及可塑性也較高,利于對專業知識學習的理解及專業技能的掌握,是人才素質提升的關鍵因素。而其不足在于:缺乏最基本的專業訓練——專業學習起步較晚,訓練得少;缺乏對于美術概念的整體認知;對知識原理、技能掌握不足;審美賞析、動手實踐能力等方面較傳統生源有明顯的落差。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發揮其優勢,轉化不足成為西美藝術教育學院教學研究的聚焦點。這兩年學院以調動學生的優勢而凝練出具有引導性質的專業課程,有效開展教學,通過精心研發的課程讓學生獲得高品質的“第一口奶”,為其專業學習提供優質養分,為專業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下面結合藝術教育專業2019級秋季第一學期專業基礎核心課程的設置,來具體了解突破“零”的教研思考及探索軌跡。首先開出具有引導性質的專業第一課《速寫日記》。課程設計的初衷以“零基礎”學生的文化課優勢為基底,結合容易上手學習的速寫方法,將文字記錄和視覺表達融合為一,讓學生以興趣為突破口找到其表現方式。課程的具體內容為:1、對生活進行敏銳的觀察并從中提取視覺形象進行圖文并茂的記錄。2、根據速寫日記轉化為創作訓練,并書寫500字以上創作文本。通過興趣的導引使學生體驗到生活與藝術的關聯,建立了對于藝術世界的理解。教學開啟了學生藝術觀察、思考與表達的意識,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該課程主要的教學目的在于通過速寫和創作關系的把握,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借助文字發現與判斷學生的特點,并因材施教使其從自己的角度形成對自然物象主動的視覺建構。正如阿恩海姆在《視覺思維》一書中所說的:“藝術乃是一種視覺形式,而視覺形式又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媒介。”

[1]作為藝術專業學習的第一課,課程讓學生擁有了發現之眼,從而看到一個嶄新的藝術世界。第二個是強調動手實踐的課程——《圖形拼貼》。課程的設計匹配新時代視覺多語義環境的發展,選擇美術史脈絡由現代向當代轉折的坐標點,承上啟下為學生打開廣闊而豐富的藝術視野,并鼓勵學生運用和自身關聯的圖像方式進行多元化的表達,這種嘗試對于視覺藝術的認知和拓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義。課程內容為:1、圖形拼貼元素的選取要求介入現實生活形象,提取視覺素材在平面上組合運用,探索拼貼圖形的多語義內涵。2、圖形拼貼元素的創作再造,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表達訴求來提取視覺圖形,主動使用視覺素材進行明確的視覺創作表達,書寫500字以上創作文本。課程在廣闊的歷史人文背景中拓寬了學生的思維認知,理解了審美的多維度;同時通過選取、剪切、拼貼等創造性的實踐,提高了學生對視覺圖形的綜合運用能力,也擴展了圖像的多元意義。可以說課程讓學生在多次的修正與重塑過程中,不斷突破和建構自我,產生了深入藝術腹地去探索的勇氣和力量。第三個是特色賞析課程之一——《書法藝術》。藝術教育既是對人類文明歷史的繼承,又是對人類文明新的續書。[2]課程設計源于對文化自覺的思考及踐行。眾所周知書法藝術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符號,它不僅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輝煌,還蘊含著中國人獨特的審美觀念。課程旨在通過對中國書法書體對賞析、領悟其筆墨法度、審美情志;更是通過“書畫同源”脈絡的梳理發掘中國藝術的精義,并以此弘揚中國文化的價值。課程內容為:1、通過歷史上優秀的書法家及書法作品的賞析,講授書法的理論知識和審美觀念,提升學生對中國書畫乃至文化內涵的認識能力。2、通過對經典碑帖的臨摹,使學生達到對書法品質的領悟、法度的理解并具備一定的書法表達能力。該課程的根本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我們自身文化的認同與熱愛,并讓學習成為參與國家文化建設的一種自覺行為,因為現在的學生作為未來工作在幼教、中小學教育及社會其他藝術教育層面的主力軍,文化自信價值觀的輸出必然始于當下對其的播種與培育。我們知道,教育的終極目的在于使學生成為全面的“人”。人的發展,就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的過程,也即受教育者自身諸因素得到全面提高的過程。[3]因此美術“零基礎”的專業基礎教學的課程設計,都是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目標,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而非簡單的技能提升。課程的設計思路清晰,重點明確,充分反映了教育教學貫穿的理念。首先,不能因為學生繪畫基礎差,就直接“喂魚”來填飽他們,教學應當是“授之以漁”的理念。

雖然美術“零基礎”生源沒有經過專業培訓,頭腦里沒有概念或是概念混亂,但是他們的文化水平高,理解能力較好,因此通過對其認知的提升,讓他們理解“魚”和自身的關系,并掌握“漁”的方法,靠自己去收獲更多的“魚”才更重要。“授之以漁”的過程其實就是提升學生認識能力的過程,即“由理入道”——強調從理論認知出發,從學術高度去理解藝術的本質,從而充分指導學習實踐。提倡由理入道的學習正是基于美術“零基礎”學生的特點,比較符合他們的學習習慣。新課程設計強調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發掘自我認知,激發自信心與學習熱情,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從而更主動、自覺地學習,使教學發揮出更多的效益。從以上三個課程分析中不難發現,西美藝術教育學院針對“零基礎”的教學研究雖然是在新領域的探索,但它仍秉持了西安美術學院基礎教學“博觀約取”的學統建構理念。因為一個學院的學統建構與課程的學理研究兼具認識的高度和知識的廣度,故而確保了“博觀約取”的內涵品質。學生經過這些經典的熏習,轉化成為自身素質的內核,成為促進其進步與提升的驅動力。因此,西美藝術教育學院面對學科建設中專業基礎教學的改革研究不是空投的,它既有以承繼優秀傳統的借古開今,也有結合時代需求的與時俱進。他們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設計優化的課程,把“零”視為一個具有生命力的生長點,實現對美術“零基礎”專業基礎教學的真正突破。

作者:廖宗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