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課改有效途徑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7 11:12:00

導語:深化課改有效途徑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化課改有效途徑研究論文

[摘要]課程改革正在深化,遭遇到教師“同質化”和學生“去問題化”的雙重阻抗。教師精心設計,巧妙構思,經營課堂,便顯得格外重要。課堂就是藝術品,需要個性化的設計,更需要創造性地經營。經營課堂的理想境界就是有效課堂、高效課堂和魅力課堂。

[關鍵詞]課程改革;經營課堂;有效途徑

課改在推進,我們在思考。筆者在學科教學研究中旗幟鮮明地提出“經營課堂”的主張,力求張揚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個性,打造有效課堂、高效課堂乃至魅力課堂,這是漸次提升的3個課堂教學境界。瞄準和追求這3個課堂教學境界的過程,其實就是拉動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也是推動課改向縱深發展的過程。課改的深化,對于我們這些最先參加課改的實踐者來說,需要一個抓手,更需要一個載體,“經營課堂”無疑就是行之有效的抓手和載體。

一、經營課堂有利于克服教師的“同質化”,賦予課堂以生機與活力

課改以張揚學生的個性為己任,張揚學生個性的基本前提是教師必須有個性,而教學無個性、千人一面的教師焉能培養出個性鮮明的學生?然而,目前,我們的教師“同質化”傾向十分明顯,思維的雷同,教學的趨同,已經極為普遍。同樣一段教學材料,大家把它演繹得大同小異,如出一轍。究其原因:一是教師成長背景中有著極為深刻、難以抹平的“應試教育”的痕跡;二是教師來源過于單一,一個地方、一所學校、一個教研組的教師多為本地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同出一門”“近親繁殖”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視野的封閉;三是教師工作之后過多地受到“集體備課”的干擾,在急功近利的管理機制下,“集體備課”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于“短、平、快”地提升教師課堂教學技法,卻無論如何不利于教師個性化教學水平的提升,這是一種“缺鈣”的教師生長方式,使得教師職前教育中“同門化”的先天不足雪上加霜,一旦“先天不足”與“后天缺鈣”產生迭加效應,那么,教師個性化教學能力的缺損便不可避免,這是制約教師專業發展的瓶頸,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和重視。筆者以為:一堂課,不同的教師執教,會演繹出完全不一樣的風采,這是對課堂的一種經營;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上得差不多,則是對課堂的一種扭曲。

本來,作為獨立個體的教師,獨立的思考、理解和判斷是最為可貴的一種品質。從西方辭源上追溯,課程之所以與“跑道”同義,就在于“制度課程”往往不及“體驗課程”更接近課程的本質。當人們認識到“體驗課程”的真實含義與科學價值的時候,提倡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個性化的理解與加工,使之更加符合自己、學生、課堂教學環境的需要,便成為應有之義。

在課程改革春風的吹拂下,課程統馭下的教材逐漸走下了“神壇”,不再是被師生頂禮膜拜、神圣不可侵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圣經”了,而是可供加工、處理、改造、使用的課程素材之一,只有與教師、學生和環境交互,才能發揮作用。至于教師自身,不再被課程“奴役”,不再是“制度課程”俯首帖耳的忠實執行者,而是介入、開發、創生課程的主人,擁有課程開發的權力,亦擁有完善課程的機會。課程因為有了教師的實施而得到發展,課程的編制過程因此便延伸到了課堂之中。

“經營課堂”就是教師開發課程、創生課程的途徑。教師已有的緘默知識、獨特的經驗積累和自己的理解感悟等都可以融會貫通于課堂之中,與學生的個體經驗發生碰撞和交匯,一個充滿活力的“學習共同體”便可以呼之欲出。唯其如此,有效課堂、高效課堂和魅力課堂的理想境界離我們就不會遙遠。

二、經營課堂有利于解決學生的“去問題化”,賦予課堂更多的探究元素

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體地位同等重要,但實現起來較為困難。課程改革雖然倡導“雙主體”,依然無法改變“一手(教師)硬,一手(學生)軟”的窘況。我們的文化傳統——師道尊嚴根深蒂固,積重難返,我們的社會氛圍——崇尚權威、服從威權的思維定勢和行為習慣由來已久,見怪不怪。況且教師在年齡、學識、經驗諸多方面具有學生無可比擬的優勢,教師在學校文化中享有學生無可比擬的話語權,造成學生主體地位的嚴重弱化。那種畢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倚重一次課程改革就讓學生主體地位徹底復歸的期盼,不過是一種美好的愿景,可望而不可及。我們應該做的,也能夠做的,只能是不斷強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僅此而已。

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需要通過一定的平臺來實現。這個平臺究竟是什么呢?問題場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選擇。如果課堂變成一個問題迭出、探究不斷的問題場,學生置身其間,投入地發現、研究、思考和解決問題,那么,我們期待已久的培養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質、張揚學生個性的目標便有望實現。

問題場不會憑空出現,需要教師創造性地經營課堂,需要教師把課堂當成一件藝術品來精心構思、巧妙設計、精雕細刻。平鋪直敘的課堂永遠是低效的課堂,課堂教學水準的高低取決于問題解決的質量。跌宕起伏的課堂才是有效、高效、魅力的課堂,一環緊扣一環的問題,一浪高過一浪的探究和討論的熱潮,必定會給課堂平添一抹亮色,必定會給課堂增加不少的生命氣息。課堂中,作為平等的主體,教師與學生都是活生生的、富有生命力的,以課程為憑借展開的師生交往和互動,鋪展開來的只能是師生的共同生活。一位哲人說得好:“教學就是師生的共同生活”。假如生活像一潭死水般缺少了漣漪,便不會有質量。同樣的道理,假如課堂沒有了問題,那么,課堂就沒有了以石擊水的波瀾,只能死氣沉沉,了無生機。作為問題場的理想課堂,問題從提出到解決,不應由教師一手包辦,而應該給學生提出和解決問題的空間與時間。相比較而言,讓學生解決問題比讓學生提出問題難度要小得多。讓學生提出問題,難度雖大,但卻極富教育意義。這正像愛因斯坦所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1]對于創造性較高的學生來說,一旦發現了問題,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內驅力,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激起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喚起內心創造的需求與興趣,在強烈的創造動機的驅使下,激勵其進行積極自主的思考和創造,直到問題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講,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質疑和批判定論、挑戰和扣問經典,是教師經營課堂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多少年來,學生的“去問題化”傾向愈演愈烈,十分嚴重。學生提問能力的退化和弱化,會答不會問的現象,一直困擾著教育工作者。千方百計地發掘和培養學生提問、質疑的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如果只有熱鬧的教師提問而沒有熱烈的學生提問的課堂,是殘缺的課堂,是不和諧、不完美的課堂。不會問、光會答的學生,是沒有創造力和競爭力的學生,是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學生。美國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指出:人的認識是一個自主選擇的過程,教學應使學生變得敏銳、開闊而不是被動地適應文化,成為一個遵從者。[2]幫助學生找回失落了的問題意識,是課改深化階段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也是面向未來的課堂文化建設中不容回避的課題。

教師在經營課堂的時候,須臾不能忘卻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一方面,要基于自己對教學素材的理解,在一些容易產生疑問之處,故意“留白”,欲擒故縱,讓學生產生疑問;另一方面,課堂教學容量要有所節制,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擁有一個個性化學習的機會,只有個性化的學習才能將問題釋放出來。

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需要有心理安全機制的保障。課堂上,只有讓學生感受到充分的安全感,學生才會放心大膽地提出問題。這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必須具有教育性、民主性、寬容性和開放性。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所在的課堂是安全的,是不怕出錯、不被譏諷、不遭打擊的場所,是真正可以施展才華、張揚個性、暢所欲言、見仁見智的空間。

總之,經營課堂是一種文化,一種新型的學校文化、教育文化,也是課程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每一個真誠的課程改革實踐者,都應該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性地經營自己的課堂,與學生一道在課堂上經歷幸福的時光,讓課堂成為學生也成為自己成長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愛因斯坦,英費爾德.物理學的進化[M].周肇威,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2:66.

[2]巨瑛梅,劉旭東.當代國外教學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