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思考

時間:2022-12-23 11:28:41

導語:地方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思考

[摘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內在必然,也是地方高校破解改革發展困境的重要方向。地方高校必須圍繞辦人民滿意高等教育這個初心,牢固樹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關鍵環節,不斷強化社會服務基本職能,深刻體現教育公平價值取向。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地方高校;改革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體現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經驗,同樣也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十八大以來,作為人才強國、科技強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支撐,中國高等教育開啟了新一輪改革,應用型轉型、雙一流建設、內涵式發展成為地方高校改革發展面臨的主要任務。地方高校在辦學層次、服務面向、發展路徑等方面與重點院校有著很大差異,“地方性”既是制約地方高校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地方高校發展的潛在動力。結合地方性、彰顯人民性,更加突出人民中心地位,既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內在必然,也是地方高校破解改革發展困境的重要方向。本文著重從根本任務、質量建設、服務職能、價值取向等維度,提出地方高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思考。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牢固樹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大任務。堅持立德樹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滿足學生渴求、社會需求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線。教書育人,立德為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必須弄清楚“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才能在此基礎上解決“如何培養人”的方法論問題。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指明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要求。“姓中”“姓社”“姓黨”的基本原則要求高校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將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改革聚焦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上來、聚焦到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上來、聚焦到黨的執政興邦上來,不斷堅定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使之真正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二是要堅持學生全面發展,不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人才培養,“德”是方向,“才”是保障。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同時,必須著力提升學生能力素質,讓他們在“新長征”路上能為、敢為、有為。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學理必然,也是推動國家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與實現高校自身價值屬性的內在要求。地方高校應該堅持以學生需求和社會需求為導向,明確服務面向、發展路徑和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構建質量標準體系明晰培養目標、搭建模塊化課程體系突出能力要求、完善實踐育人體系對焦社會需求,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專業實踐能力、科研創新水平,強化核心競爭力。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關鍵環節

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先后召開,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成為社會共識。提升本科教育水平,必須牢牢把握課堂教學質量這個關鍵環節。一是完善各類教學標準,確保評價標準“準確性”。質量為王、標準先行。標準建設是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的基礎,有了標準才能有遵循的尺子、衡量的準繩和監管的刻度。在標準建設中,涉及對事前(教學目標)、事中(教學過程)、事后(教學評價)三個環節的分類把控和精準對焦。要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構建基于學校辦學類型定位、發展目標定位、學科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定位、服務面向定位的學校專業質量標準、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及各類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明確專業內涵、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及條件要求,細化培養步驟,推動教育過程從“隱性”向“顯性”轉化,將目標效果的“定性”與“定量”結合,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考。二是優化教學過程管理和教學設計,突出教學過程“有效性”。課堂教學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的落腳點,更是提升教育質量的主渠道。課堂質量和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高校課堂教學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指導意見》《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也一再提出要全面提高課程建設質量、推動課堂教學革命、建設“金課”淘汰“水課”。“向課堂教學要質量”必須在課堂教學研究、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評價改革實踐著手,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要以質量提升為核心,有針對性地開展關于課堂教學模式、課堂管理策略、課堂教學評價及培養機制、質量文化建設等多方面的教學研究和機制體制改革;以能力培養為目標,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在線課程資源和智慧教學工具,積極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廣泛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建設高效課堂;以目標牽引為導向,科學設計課程考核內容和考核形式,強化對學生課堂學習的過程考核,加強對學生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學習的評價,健全能力與知識并重的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增強課堂教學效果。三是暢通質量監控渠道,強化信息反饋“能動性”。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是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理念。持續改進要求不斷完善學生學習過程檢測、評估與反饋機制,加強課堂教學監控,及時收集課堂信息并反饋至教師或相關教學部門,幫助教師及時并有針對性地調整和改進課堂教學,最終形成教-學-教的閉環結構。它強調教學信息的“能動性”及其對教學質量提升的“反作用”。要利用學生信息員、現代信息技術、實時教學測評、聽評課等手段,建立全面信息反饋渠道。同時應結合課堂教學與課程教學,建立長短期兩個層面的持續改進機制:一方面通過課堂的實時監督和測評,直接與授課教師、教學工作支持部門等協調溝通,及時完成課堂教學改進,確保良好的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通過課程的總體監督及效果評價,獲取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圍繞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及時完善課程設置、修訂教學內容,提高課程建設水平。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不斷強化社會服務基本職能

盡管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多重使命,但歸根結底,高校所有活動均是為了推動社會發展、滿足人民需求。地方高校與重點高校在社會服務方面差異明顯。地域特征、學校實力和辦學水平決定了地方高校的發展定位和重心必須下移,要更加注重地方和行業的需求。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精準脫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重大戰略部署為地方高校服務地方(行業)提供了廣闊平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地方高校必須充分發揮社會服務職能,按照國家整體戰略布局和區域社會發展要求提供人才支撐與智庫作用,在人才培養、鄉村振興、城鄉融合、文化引領方面加大服務貢獻力度,實現教育成果人民共享。一是立足教育功能,提升人才培養的適切度和滿意度。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高校作為特殊環節,在“輸出”和“輸入”兩個端口都應當充分考慮人民需求和社會需要。“輸出”即向社會提供培養后的高素質人才;“輸入”即生源吸納,包括全日制招生和繼續教育。一方面,應堅持產出導向,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特色中明確辦學服務定位,建立專業調整機制,完善校地校企合作辦學、聯合培養及定向生培養體系,將學科建設、專業發展、培養要求與社會發展深度結合,為地方發展提供充足優質人才;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社會不平衡不充分發展新形勢下,高校應承當更多社會責任。可以結合精準扶貧進行教育幫扶,在招生方面對建檔立卡、“老少邊山窮”地區等特定生源給予更多政策傾向,通過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利用優勢資源積極開展學歷提升計劃、國培計劃、崗前培訓等繼續教育活動,促進個人能力提升,滿足社會更高需求。二是依托人才優勢,加強教研活動的應用性和針對性。作為區域人才高地與科技高地,高校應該充分發揮優勢資源,加強對地方的幫助指導,強化教研活動的應用性和針對性。要結合地方發展需求進行科研攻關,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在科研項目、社會調查、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中凸顯科技推動力。根據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國家戰略和區域要求,派駐技術特派員、第一書記,加強對地方發展的技術指導;開展“三下鄉”及各類志愿活動,推廣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充分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積極參與決策咨詢,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要深入挖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積極推進文化研究保護和傳承傳播。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深刻體現教育公平價值取向公平是我國教育發展的根本價值取向。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既關系國家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也關系到人心向背和民眾福祉。當前,城鄉、區域、校際、群體之間教育差距依然很大。地方高校往往是滿足區域高等教育需求、解決區域基礎人才缺口的主體。但相比重點院校,地方高校在辦學層次、地域區位、資金投入、辦學設施等方面存在明顯劣勢,優質師資缺口較大,人才流失嚴重,教育教學質量相對較低。人民日益提高的享受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與不平衡不充足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當前地方高校發展面臨的重要難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對更好更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就必須切實踐行共享理念,不斷推進教育公平,深刻展現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下的價值取向。一方面,要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加強優質資源引進和共享。一是平臺引進,通過引入高水平精品在線課程,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2020年,為保障“停課不停學”,教育部組織二十余個在線課程平臺制定了多樣化在線學習方案,2.4萬余門優質在線課程面向廣大地方院校學生免費開放。全國兩億多人次的大學生同時在線學習,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首次。在線教學改變了學生的學,改變了教師的教,改變了教育的傳統形態,它對高等教育的改變是歷史性和革命性的。更為重要的是數千萬計地方高校學生享受到了難得的高水平課程學習,得到了與發達地區、重點院校同樣的學習機會,這對高等教育公平的推進作用是巨大的。但值得反思的是,如何讓這種特殊之舉變成常態化的資源共享還有待解決。二是實施校際學分互認。要不斷深化校校合作育人、合作辦學,推進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開展聯合培養,積極開展高校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創造條件滿足學生對高水平大學優質資源的需求;同時,大力推動學分制改革,完善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制度,為學分互認建立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解決既“有”則“享”的問題,即當擁有優質資源時怎樣保證學生切實能夠享有并充分利用資源。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也是制約教育公平實現的重要因素。重點院校或發達地區院校有著強大的經濟支撐,無論是學校資源建設還是學生家庭經濟基礎都相對更能提供或更容易享有更好更優的教育資源。而地方院校特別是西部地區院校,本身辦學經費有限,且大部分生源來自普通家庭甚至貧困家庭,經濟上的巨大差距也實際上阻礙了教育資源的正常延展。這就要求高校或地方更加注重對困難學生的資助,減輕不公平的心理觀感和實際影響。要在完善獎助學金體系的同時,積極引入社會資源加大資助力度、寬度,實施大數據精準識別,確保資助有效性。同時,應進一步完善教育教學特別是在線學習效果評價、教學監控與質量保障等體系,保障優質教育資源真正發揮優勢作用,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強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9-11(1).

[2].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1).

[3]謝紅星.地方高校如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N].光明日報,2018-6-25(5).

作者:于亮 藍春亮 單位:河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