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中國元素探析
時間:2022-12-23 02:39:47
導語:期刊封面中國元素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封面是期刊的靈魂,也是展示期刊核心內容的載體,是封面應用性的體現。封面也是一個充滿了時間與空間的生命磁場,一個元素所處的位置不同往往誘發受眾不同的心理反應。封面設計的差異化折射期刊主題和論文作者意向認知的不同,而元素設計與表達的藝術,往往可以讓受眾感受不同的時空流轉,因此,封面成為傳遞獨特文化的途徑??锓饷娌粌H帶有思想性,也富有文化性。思想性具有普適性價值,而文化性則彰顯了一國文化的特殊性價值。研究學術期刊的封面是走進學術思想、體悟文化特質的動態過程。本文以2017.1–2020.4知名化學類期刊封面中的中國元素為研究對象,根據期刊的國際影響力遴選了ChemicalSocietyReviews、AdvancedMaterials、AdvancedFictionalMaterials、SAMLL、AnalyticalChemistry和ChemicalCommunications六種刊物,基于整體性研究視角,試圖發現這些刊物中包含中國元素的封面,借助數個典型案例,剖析作者在闡述相應化學變化過程或機理研究中所呈現的與中國元素融合的一些思路,挖掘中國元素的視覺傳達在化學研究表達中的邏輯與邏輯里隱含的文化之根本。
1中國元素在化學類期刊封面中的體現
化學,是在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構成、性質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1]。中國元素,在幽深久遠的歷史里積淀而成,是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結晶。根植于化學學科特性與中國文化特質的封面設計,可能成為受眾接觸刊物的首要切入點,深刻影響受眾的直覺印象。化學類期刊的封面設計承襲視覺傳達的主渠道,依托文字、圖形與色彩三個核心媒介的巧妙融合,把設計者融文化于化學變化的意圖水過無痕地傳遞給受眾。中國元素在國際知名化學專業刊物封面設計中逐漸凸顯,暗示了中國自然科學研究實力的提升。對封面中國元素的分析不僅包括了具象化的龍、紅燈籠、祥云、院落等元素,也可通過剖析這些具體元素在設計中的變化、活用與融合規律,探索這些意象背后潛藏的中國文化底色與審美意識。何謂“中國元素”,學術界暫無定論,但基本應該包含這樣幾方面:(1)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發展中凝聚而成的傳統文化;(2)含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兩種表現形式;(3)生命力持久,從古至今,生生不息。通過分類梳理世界知名化學類期刊封面中的中國元素,可以看出,物質文化方面如彰顯地域風光的黃山、鼓浪嶼等,又如凸顯中國建筑特色的四合院與長城等;在藝術文化方面,選用國畫、書法和印章等;宗教神話方面采用如龍、鳳、麒麟、祥云、悟空、哪吒、嫦娥奔月、太上老君等內容;民俗文化如太極圖、風箏、新年、十二生肖、煉丹等;精神文化方面含括傳統思想、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宗教信仰等內容。所挑選的六種刊物在2017.1–2020.4期間共出版1001期,其中出現中國傳統元素的封面有66期。依據以上分類,使用頻率由高至低依次為山17次、魚14、龍10、荷花9、太極8、孤舟8、飛鳥8、燈籠6、流水5、古院5、太陽4、梅花4、哪吒4、古人家3、鶴3、鞭炮3、熊貓2、長城1、中草藥1(有些封面是多種元素同時出現)。除此之外,哪吒鬧海、悟空大鬧天宮、太上老君煉仙丹、后羿射日等神話故事,以及大禹治水、鯉魚跳龍門、愚公移山等民間傳說也成為彰顯中國精神文化的載體。科技信息發達,技術與價格透明的現代,“設計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2]。不同的視覺符號在組合后會形成豐富的結構樣式和語義修辭關系[3]。作為優越于文字的優勢載體,圖像話語模式逐漸取代了語言文化話語模式,進而成為把握和理解客觀世界的主要模式[4]。期刊封面中這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中國元素既要凸顯化學變化的知識性,又要彰顯中國元素獨特的文化性,還要展現中國文化融于世界文化的可塑性,其究竟是以怎樣的方式滲透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這是我們要探討的核心問題。
2中國元素滲透在化學之變中的表達特點
化學變化時往往伴隨著多種多樣的現象,但其不變的基本特征是生成新物質[5],講述化學故事要遵循化學學科的嚴謹性、清晰性、多變性,但是,中國文化故事的講述往往參入了傳統哲學的圓融精神,很多中國元素都帶有極強的貫通性,元素之間交織糾纏,在千絲萬縷里形成復雜的網絡,形成整體性特征。以下依托典型封面案例,基于根植傳統、以變應變、融會貫通三個維度解析中國元素與化學之變的講述邏輯,書寫傳統中國元素如何從單一呈現向多元素組合融匯,形成有機體;如何從直觀向寫意轉化,淋漓盡致地表現中國藝術辯證法中的哲學思維,如何主次分明地彰顯中國元素的張力,讓自然之象與人文之意、客觀的化學變化與主觀的精神世界達致和諧統一。2.1根植傳統組合具象。中國文化重視守護傳統之根,所遴選的期刊封面蘊含的中國傳統元素都具有典型的中國藝術辨證法互滲互轉的特質。體現互滲關系的如荷花與魚、燈籠與古院、龍與祥云等;在對立里互轉的如動與靜、黑與白、顯與隱、濃與淡等。將這些典型的中國文化要素融入化學之變,首選的方式為并構式組合,遵循中國傳統構圖與意境追求,重構組合各中國元素,孕育出極富傳統氣息的氛圍。圖1所示的封面代表了中國傳統社會生活中最典型的社會生態[6],通過中國古風畫的方式展現了一種由硫系銀絲組裝而成的疏水半導體金屬-有機骨架(MOF)AgS-L,宿主骨架中的氟化配體賦予此材料良好的疏水性,同時材料具有明顯的半導體特性。封面將四方體的AgS-LMOF結構巧妙地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孔明燈相結合,豎直的燈骨架上為有序排列的非離散螺旋(―Ag―S―)納米陣列,通過氟化配體的橫向連接形成了孔明燈的四方體結構。從雪地冉冉升起的孔明燈不僅形象地展現了該材料的骨架結構,也體現了該材料良好的疏水性。在古建筑的隱隱綽綽與古文化回廊的延伸里,我們看到了冬日特有的景致:漫天飛舞的孔明燈點亮了黑夜,紅燈籠綿延回廊,文人墨客觀眾生相,梅花綻放月夜,略帶寒意的冬夜,因為月華與燈籠的暖光、小販的煙火而予人祥和寧靜之氣。梅花是歲寒三友之一,總能御寒綻放,老干發新枝,蘊含該研究歷經時間洗練不老不衰愈香愈堅。一位母親抱著孩子觀看夜空里的孔明燈,在溫馨和祥靜謐的氛圍里預示這項研究工作中具有獨特美學結構的新型材料將極大地推動低維電荷輸運通道微孔導電框架的探索,帶來無限的可能性。封面設計主要依托相對靜止的要素組合,所以更強調設計者與受眾之間的交互性,在人與人、人與燈籠、人與月之間的互動里,受眾被自然地帶入畫面融于此情此景中。2.2以變應變形意合一。當然,要將無形的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化學之變,融自然科學與人文氣韻于同一個封面,不僅需要并列組合,還需要更高端的整合,甚至融合,以此突破有形的藩籬,賦予其無形意境帶來的無限想象,讓化學之變的時空觀充盈豐富的內涵。圖2的黑龍之變封面在龍的時隱時現、龍的黑與云的白、龍的剛與水的柔里凸顯了中國藝術辨證哲學中顯與隱、黑與白、剛與柔兼而有之的意蘊[7]。依托相似性聯想,提煉典型性中國元素,將傳統的黃龍改造為黑龍,活用不同元素之間的近似性與關聯性,依托系統把控,將故事內容、符號象征進行優化、創新設計,組合生成內涵更豐富的圖景,形成一個豐富混整的有機體。一直以來,因為酮胺的反應活性很低,導致用于制備天然產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通用支架——α-四取代丙氨酸的構建仍然是一個挑戰;同時,關于銅等金屬催化對映選擇性炔基化酮類化合物的反應較為少見。居于封面中心的黑龍代表銅催化劑,在高效、低成本的過渡金屬催化合成反應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通過聚合祥云中蘊含的兩種反應物,產生了N-磺酰酮亞胺的不對稱炔烴基化反應,得到對映體過量值(enantiomericexcess,簡稱ee值)最高達99%的手性α-叔胺,從神龍口中噴涌而出,這一切都借助龍的強大力量而推動,一如黑龍黃色眼睛里的光。祥云紋是典型的裝飾紋,形態有自然圖形也有幾何圖形,云彩自古是古人勞作時判評氣候的元素,故對云彩的崇拜與敬畏隱含人類與自然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愿,祥云在這個化學反應中代表了必不可少的外部要素的參與融合。文章創新地使用銅催化末端炔烴與N-磺?;?酮亞胺酯的不對稱加成,隨后環狀產物簡單開環,高效生成線性α-四取代丙氨酸。封面通過對傳統的黃眼黑身龍形象的改造,以黑眼黃身的巧妙轉變,展現出方法的創新與進步,也隱喻該反應過程的沉穩、效果的強大,且產物具有良好的產率和對映選擇性。封面在中國元素的外殼里不斷注入新意,巨大的黑龍位居封面中心成為生發點,也是其他元素的匯聚點,文字融合在圖形中,圖文有機統一,形成和諧畫面感,再通過龍身顏色、紋理等的巧妙變換與融合,使其成為具有視覺美感的新形象,產生新意象。在黑龍、云與水三個重要元素的交織里,尋找變換規律,把握屬性,獲得對變化過程的深刻理解,也強化對中國廣闊深遠文化的體悟,潛移默化中達致文化審美與認知的趨同。2.3融會貫通形神合一。封面設計要超越中國元素的物化淺層表象,進入深層的精神領域,需要將中國元素蘊含的形式、規律、精神、審美特征與表現形式與化學變化緊密聯結,找到兩者的契合點,將元素的神韻創造性地融入化學變化中,兼收并蓄,融會貫通,讓科學技術的有形變化融匯于中國文化無形的精神之中。圖3所示的研究關鍵點為鈣鈦礦鹵素交換性質、可視化和食用油的檢測。論文封面中青綠與淡紅的分子模型為鹵素交換前后的鈣鈦礦分子[8]。封面設計通過金黃色油品的圓周搖蕩形成圓弧,并在油滴頂部嵌入極具中國元素的中華龍,展示論文作者的所屬。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也是中國文化的象征,是遠古人們認定的與水相關的神物,它主宰著所有動物和天象,龍在幾千年浩瀚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與凝結。但是,封面中龍意象的設計具有更強的包孕性,食用油的油滴匯聚而成金龍,微瞇的龍眼緊盯著油樣,恰似一位嚴謹的食品安全衛士,金龍有龍鱗似無龍鱗,有龍爪似無龍爪,有龍須似無龍須,想象空間之大折射信息隱含之豐富,從而引發了內涵的延伸與外延的拓展。金龍以昂揚的姿態上升,龍身上飄逸的油滴,是對抑揚之法的活用,以動顯靜,以靜襯動,動靜相反相成中將化學的動、龍的動與變化的靜、龍之靜高度關聯契合,構成一個逸氣橫生、圓融完整的藝術境界,寓意這項技術的研究具有無限活力,將不斷深入拓展。五條立體感很強、色系漸變的緞帶,結合油品微滴中的碘離子,展示了新型熒光材料在不同食用油樣品中的傳感顯示,而鈣鈦礦化學結構與顏色曲線的有機結合,更進一步展現了科研與藝術結合的靈動之美。從根植傳統的具象組合到以變應變凸顯形意合一,再到融會貫通、形神合一,上述典型封面案例的中國元素宛如詩意語言,讓冰冷的化學變化有了溫柔的一面,于潛然貫通中表達出各類化學反應中存在的不可言狀之美,盡量將復雜的化學反應狀態以最美的圖式表現出來,在確定中帶有不確定性,在不確定中又蘊含確定的意蘊,帶給閱讀者詩性體驗。這是中國式的傳媒方式與藝術表達方式,將宇宙自然、日常人生、時空之謎與人生感悟融匯于封面中,體悟靜謐中的躍動。
3中國元素在化學類期刊設計中的承載
知名化學類期刊的封面設計不僅要基于本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傳承中國風格本位,還要主動融入國際發展洪流,提高國際競爭力。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里沉潛著中國傳統思維的特殊性,“中國的傳統思維經歷了不同于西方的發展道路„„保持了宇宙萬物的整體性和完整性,不以形式邏輯來切割肢解,是符合辯證法的原理的”[9]。正因此,中國元素融入化學之變的方式凸顯了與西方設計美學迥然不同的風貌,凸顯了承載歷史、弘揚美學、影射實力三個使命。首先,封面中的中國元素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與博大精深的內蘊。歷史的溫情讓化學故事的講述多了一份源自歷史的溫暖記憶。如太極意象彰顯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暗合大自然化育萬物,生生不息,周而復始的特質。正因其豐富的歷史意蘊,太極成為了化學類刊物封面設計中備受歡迎的元素,成為一個被日益強化的符號,其無可替代的傳統文化闡釋力,其不可言之的文化認知影響力在歷史積淀里日益強大。其次,中國傳統美學設計具有溫和朦朧的特點,與西方刊物封面設計重視視覺真實的原則相比,中國封面設計在空間表現中富有情景交融感,具有情感流動的生命感,遵循對傳統中國元素觀其形、延其意、傳其神的基本表達路徑?!靶巍笔堑谝粚?,為客觀存在,是物化的形態;“意”是第二層,是內在表征,是寓意、是諧意,傳遞思想與情感;“神”是第三層,為無形之意境,為整體的氣韻旋律,傳遞無形的文化積淀。三個層次由淺入深,由外在到內在,既相互獨立又環環相扣,形成一個逐級深入的闡析邏輯。以下以太極意象為例,剖析封面中中國元素負載的傳統文化獨特的審美意識與美學表達。圖4展示的論文封面主體因素是太極,背景因素是中國山水自然境,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太極圖展現了一種由基因工程重組蜘蛛絲蛋白和聚偏氟乙烯(PVDF)壓電薄膜修飾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層組成的“自匹配”摩擦壓電納米發電機(TPNGs),并且在植入式和可穿戴電子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10]。封面中左側白色的帶有蜘蛛網紋理的魚代表著由基因工程重組的蜘蛛絲蛋白,右側黑色的帶有聚合物網狀紋理的魚代表著聚偏氟乙烯(PVDF)壓電薄膜修飾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層。雙魚如太極圖狀旋轉摩擦,背景環繞著電流,暗合摩擦壓電納米發電機中的兩種物質摩擦從而產生電能的機理。太極圓位置居中,帶來集中感、均衡感,魚兒靜謐游戲蓮葉間,含苞欲放的小荷、盛情綻放的荷花,體會到時空流轉的沉靜,內在循環體系的貫通,虛實相生、形神兼備的畫境。太極圖以圖案化手法,借用透視、幾何構圖、光影等設計理念,準確把握化學變化的核心理念,圍繞核心運用其他元素,提煉出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將信息通過藝術的方式展現出來,讓受眾感受到化學變化的氣息與無窮生命力,形成一種直覺性特征。圖案表現與化學變式呈現一致性特點,具有平衡美、節奏美、對比美,不僅達到審美的愉悅,也達到化學變化中求平衡、追穩定的本質,這就使封面設計彰顯了理性與感性完美結合之曼妙。太極封面設計尊崇“道法自然”,此處的自然是遵循萬事萬物自身的發展規律,陰陽二體互生構成渾圓,柔美的S形宛如首尾銜接的雙魚,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在無形玄妙的氣韻里達到對立統一,飽含宇宙生命的動因。墨氣氤氳予人立體感,在渾圓里孕育輻射出萬象之靜美,頗富曲盡幽情的審美意識,在體驗性與感知性中盡藏理性哲思。太極陰陽圖講述立天之道、立地之道,是人類文明的古老根基,也是時代相傳的基因。浸染于太極意向中的封面,具有極強的意蘊再釋性,將化學之變的精微與幽深擴充為整個封面氣韻的無限性,這種獨特藝術的無限性是中國元素的獨特魅力,即在形象創造中闡釋化學變化獨特的生成過程,避免過于簡單、直觀的植入,以守、變與融為原則進行設計創新,將感性體悟融入自然科學的理性感知,達成一種運作高妙的傳遞方式,從而達到比冰冷的理性表達更溫潤人心的效應,可能引導受眾開悟啟慧,感知封面設計中的傳統文化的深厚韻味。中國傳統歷史思想與文化以獨特的中國式表達滲透在期刊封面設計中,其數量的增多與表達的多元性都影射著我國科技實力的日益提升。在化學科技領域,中國力量正釋放出更強大的聲音。封面設計作為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載體,是傳遞中國科技實力的重要支撐,因此,與化學變化主題相關的封面設計不能止步于設計技能,更應該關注講述“CoverStory”的能力。“目前,全球僅有少量影響因子較高的頂級科技期刊編輯部采用封面圖片與“CoverStory”結合的形式,對科學主題進行深層次闡釋”[11]。講好中國化學研究故事,講活中國科技發展故事,至為重要??萍寂c文化的深度融合助益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助益科技依托文化基石,在互補互益里,在深度彌合里提高國家彰顯軟文化實力與硬科技實力的自信。
化學作為自然科學的一個門類源于西方,是西方思維方式的產物?;瘜W學科是具有時空分布的有關物質存在、變化和產生的科學,基于自然辨證法講究邏輯、概念、推理與判斷等理性思考,但是,在化學之變中蘊含創造的無限可能性,動態的化學變化因為獨特的意象時空的賦予具備更強的張力與彈性。“中國具有直觀悟性經驗思維的悠久歷史,形成了得天獨厚、蘊藏豐富的藝術智慧資源”[12]。中國在生活實踐中感悟哲學智慧,西方從哲學的高度俯瞰生活實踐,中國古老審美哲學中的經驗思維方式,在直觀里富含悟性,在塑造形象思維中蘊藏無限的空間,與現代西方的化學實驗美學相輔相成。概言之,本文遴選的世界知名化學類期刊封面,其設計中的中國元素在與化學變化的交織中,從傳承到更新到嬗變,從守到變到融,其演變歷程蘊含東方古老文明與西方文明在碰撞中的滲透,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文化底蘊沉潛其間,從講故事的角度出發,側重情感、意念的滲透,既重視化學變化的科學性、邏輯性,又強調受眾的主觀心靈感受,讓科技力量融匯在自然力中,讓人文精神融匯在科學精神中,從整體關系中去考察每個變化環節,實現中國式封面設計藝術的當代轉化與當代價值。中國元素在世界知名化學類期刊中的展示以辯證藝術為底色,不僅營造了一個功能場域,講清一個具體的化學變化,也創造了一個相對抽象的關系場域,有物有我有自然、有實有虛、有客觀有主觀,其底流就是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神韻。中外碰撞中的中國元素闡幽發微,凝練形成具有典型文化內涵的圖文,歷經歲月洗練后釋放著蓬勃的生命力,讓嚴謹規范的化學變化愈見動感,變化機理愈見深刻,增添了唯美與靈氣,孕育出獨具魅力的跨界融合之美。中國藝術智慧深入藝術設計的真諦,構成對化學本質無限可能的闡發性,創造性地熔接中國元素與科技變化,溝通傳統與現代、中學與西學、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學科,將本土文化中妙不可言的精神徐徐嵌入讀者意念并漸趨默契。本文從中國元素的表現形式著眼,聚焦數個核心典型案例分析其如何巧妙融匯于化學之變中,進而在中國審美哲學的氣勢下洞悉封面表達的文化性巧思。中國元素與化學變化連體出現,中國元素助益化學變化本質的展示,化學之變凸顯中國元素富有彈性的內涵闡釋。要提高封面設計中依托中國元素妙敘化學變化的能力,科學性與藝術性是兩個關鍵詮釋維度,在水過無痕里將民族特質的文化因素雜糅于科技變化過程,傳播中國科技進步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彰顯中國氣質、中國審美、中國張力、中國元素的溫和力量。中國元素的滲透是中國文化自信的表征之一,亦是中國文化輻射的載體之一。基于哲學思辨的視角將中國元素融入自然科學技術的表達過程,逐漸增強中國封面設計領域的話語權,達致兩個學科領域的融會貫通,是塑造中國文明之世界品格的途徑。與歐美規則、秩序、明晰的封面設計主原則相比,中國封面設計主師法自然,天地人融匯一境,宛若天成,這是中國元素在世界知名化學類刊物封面設計中凸顯的中國特質。
作者:胡永紅 朱祎濛 王舒雅 陳曦 單位:廈門華廈學院人文學院
- 上一篇:地方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思考
- 下一篇:薩克斯高等教育實踐授課模式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