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地方工科院校專業結構構建
時間:2022-05-18 06:10:00
導語:剖析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地方工科院校專業結構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社會需求地方工科院校專業結構
[論文摘要]地方X-科院校的總體競爭力較名牌重點大學存在很大差距,唯有充分利用獨特的區位條件和發揮與地方經濟社會緊密相連的優勢,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合理構建自身的專業結構,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專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安徽工程科技學院在構建合理專業結構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直接與經濟建設相關。新中國成立初期和改革開放初期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恢復期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高漲期,經濟社會前所未有的發展使得各行業、各區域工程技術人才極其匾乏,大批地方工科院校應運而生。在當時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相當一段時間內,地方工科院校的專業設置和調整帶有比較強的指令性和行政色彩,學校辦什么專業,設置多少專業,每個專業招多少等,都統一由政府管理和批準,地方院校專業的設置和結構調整直接反映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類型、層次、數量等方面的需求。
安徽工程科技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本科教育開始于我國改革開放之初,當時作為安徽省唯一一所地方性工科高等院校,自覺地承擔起為地方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歷史使命。1978年在安徽省高校中首先設立了工業電氣自動化、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等專業,1980年第一個設置鑄造工藝與設備專業,1982年在全省率先創辦了紡織工程專業和工藝美術專業,1984年最先設置食品工程專業,等等。早在1980年學院就提出:“今后的發展方向應根據安徽需要什么辦什么的原則,向多科性方向發展”,確立了“面向安徽省地方工業的多科性學院”的發展方向。
20世紀80年代初,為服務于建設“輕工大省”的目標,確立了“面向安徽、面向輕紡、面向中小企業、面向地方科研教學單位,為中小企業培養_L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為地方科研機構培養研究人員,為中專和技工學校培養師資”的辦學定位和專業設置思路。80年代后期,又增設了電子信息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工商管理等專業。學院初期設置的專業不少填補了安徽省高校專業的空白,反映了當時安徽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直接需要。
90年代初,學院根據安徽省“八五”規劃、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態勢和產業結構布局,再次明確提出:“要經過十年的努力,把我校建設成為能主動適應安徽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輕紡為主,機、電、化、管相結合的省屬重點的社會主義工業院校。”
二、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設置社會急需專業
大學辦學的目的是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地方工科院校必須主動面向地方經濟建設主戰場,在市場需求與學校自身的發展中尋求平衡點,不斷實現服務地方經濟與學校自身發展的良性互動。在專業設置上,首先,要滿足社會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現實需要,使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其次,要滿足社會發展變化超越的需要,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具有現時性和超越性的特點,而高校培養人才又具有周期性,這就要求高校的專業設置具有預見性,要從社會發展的超越特性來考慮專業設置;最后,要注重社會對專業發展的規模、質量和層次的需求。地方工科院校要密切與地方產業和行業的聯系,以為地方培養高級應用型專業人才為己任,大力發展地方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優勢產業、新興產業急需的專業,培養熟悉國際經濟運行規則和各個行業領域的各類管理人才。在專業設置、層次與規模等方面,根據當地的經濟結構、人才結構的實際需要進行合理布局,加大緊缺人才培養力度,為地方相關行業的發展提供所急需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90年代以來,隨著安徽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學院在以工科專業為主的基礎上,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相關產業和行業對專門人才的實際需求,加強緊缺人才的培養,逐步增加了管理類、理學類和文學類等學科專業。特別是自“十五”以來,學院根據安徽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實際需要,依托機械、電子、紡織、食品、生物工程和設計藝術等優勢學科專業,大力發展面向地方的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的應用性專業。例如,隨著安徽省尤其是蕪湖市汽車工業的迅速發展,學院于2003年設置了車輛工程專業,并與汽車制造企業聯合辦學;隨著安徽省物流業的蓬勃發展,學院于2004年設置了物流管理專業;目前,學院共設有37個本科專業,初步形成了以工為主,工、理、文、管、經、法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專業格局。
- 上一篇:淺思旅游電子商務企業的顧客發展策略
- 下一篇:西方國家港口物流的拓展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