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運用詮釋
時間:2022-04-26 08:32:00
導語:小議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運用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志繼承、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深刻地闡明了新形勢下人的全面發展的新思想。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和高素質人才的搖籃,必須以同志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為理論指導,并貫徹落實到高校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之中。
關健詞:人的全面發展高等院校人才培養
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目標和基本原理。同志在“七一”講話和十六大報告中,從歷史發展規律和時代進步要求的戰略高度,繼承、豐富、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提出了新形勢下人的全面發展的新觀點、新認識,思想深刻,意義重大。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必須以同志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為理論指導,并貫徹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之中。
一、人的全面發展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
馬克思在對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進行設想時,從人的發展的角度作了原則性的描述,他指出,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社會關系的發展,是人的社會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對社會關系的控制程度的發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提高、不斷發展的過程。
同志繼承了馬克思的重要思想,并在深刻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第一次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統一起來,并把它作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著眼點和現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目標之一。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制度是以人為本的制度,人的發展貫穿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同志多次指出:“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這些論述都特別強調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之間,不是簡單的包含關系,而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這就要求在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既要研究人的發展的規律,又要研究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之間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規律。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影響與沖擊是全方位的,既為人才培養工作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市場經濟社會是一個綜合化的社會,這種綜合化的特征也反映在對人才的要求和對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上,進而影響到學科結構的調整、專業與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方式、教育模式等各個方面的改革,人才培養在高等學校的基本職能和根本任務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須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人才培養的切人點,這是由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原則、目標和青年學生的自身特點所決定的。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講,人的全面發展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
二、人的全面發展為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人的全面發展有著豐富的內涵。根據一般的理解,人的全面發展至少包括人在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同步發展、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充分發展和人在社會關系方面的豐富發展。在“七一”講話中明確指出,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論述為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人的自由發展是指人作為主體的自覺、自愿、自主的發展。高校人才培養本身就是一項從各方面“解放人”的工作,解放人的才智和創造力,使其真正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才能促進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極大發揮。目前,確立綜合化教育的思想已漸成共識,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已被廣泛接受。知識經濟時代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同現有人才的差別,不僅在于專業意識的強弱、專業知識的多寡與專業能力的高低,更主要體現在創新意識與綜合能力的優劣。
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校培養的人才首先應該是創造型人才。創造型人才需要高校進行創造性教育,創造性教育是以全面、充分發展學生創造力為核心的教育,它是適應知識化社會發展的新的教育思想。創造性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的提出,旨在克服現今教育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創造力既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同時也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它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諸方面的基本素質。從這個意義上說,創造力是大學生素質構成中的核心成分,是基本素質的綜合體現。
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九十周年大會上,提出了“一流大學應該成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斷為祖國為人民培養出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我們對個人發展的認識不能停留在籠統的、泛指的層面上,原有的單一化培養模式已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多樣性的需求,只有層次、類型結構合理的人才群體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才是高效率的人才隊伍。這不僅迫切要求高等院校應培養和造就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同時也把跨世紀高等院校的使命和作用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反映了高校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三、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理念
教育在任何時候都是時代的產物,新時代的高等教育必須與當今的時代特征相適應。傳統大學被稱之為象牙塔式的大學,它是一座專門從事傳授知識、科研的專業性機構。現代大學不僅要培養高素質人才,還要進行科學研究并直接服務于社會,大學教育在不斷的改革與創新中適應和促進著時代的發展、變遷,二者也正是在這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過程中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共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繁榮。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論述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加快社會進步緊密聯系起來,使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更具現實意義。因此,現代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應有別于傳統的大學,逐步朝綜合化發展,并成為社會所期望的“多元化巨型大學”、“智力城”、“人才庫、思想庫、知識庫”等。
面對時代和市場經濟對我國教育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大學教育如何抓住機遇、回應挑戰?由現代大學與傳統大學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只有用現代大學理念來指導大學的教學實踐、全面提高辦學效應,形成大學自身的特色與風格,大學才能在社會、經濟中發揮出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在制定現代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時,首先須具備以下新思想和新觀念L1)知識觀。傳統的觀點認為,知識就是對已知事物的認識,受教育的過程就是積累知識的過程。新的觀點則認為,知識既是認識的結果,更是探索如何認識的過程,現代大學不僅要給學生必要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掌握正確的方法論;<2)質量觀。在傳統的“倉庫理論”的支配下形成的觀念是儲存的知識越多,質量就越高。然而,在知識經濟時代,面對知識爆炸和知識老化的加快,只有知識、能力、思想和心理都得到全面發展的人,才能較好地適應社會;<3)人才觀。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信息廣泛滲透和高新技術普遍應用的社會,這就要求改變傳統的只注重培養少數精英的人才觀,樹立包括精英在內的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觀。各種人才各有所長,可以相互補充,又能相互轉化;<4)教育觀。傳統的觀念認為教育的任務是通過傳授知識來培養人才,新的教育觀則堅信學生是創新教育的主體以及教育是開發創新潛能的最佳途徑。因此,當代大學教育應將傳統的專業知識技能教育伸展到學生的精神世界,把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創新能力放在首位;<5)學習觀。進人市場經濟社會,人們逐步認識到學習不是外在的、被動的,而是個體生存的迫切需要,是自身發展的重要前提,是市場競爭的致勝法寶。為了適應急劇變遷的社會,學生在學習態度上應具有主動性,學習時間上具有終身性。
高校作為嗣承、傳播、發展和創造知識人才的殿堂,除了上述有關教育理念、辦學思想需要創新之外,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還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優化校園環境,即形成有利于學生成長、全面發展的氛圍,直接使學生領略到自身的責任,激發其研究的興趣和創新的能力。毋庸置疑,高校必須站在時代的前沿,率先成為實踐人的全面發展的主陣地。
在2002年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世界著名大學的校長都十分重視現代大學理念及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如美國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談到大學面臨的挑戰時說,大學要提高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最佳教育,這就是賦予學生較強的專業技能,使他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牛津大學校長盧卡斯說,21世紀大學要走在知識前沿,才能不斷地創造新思想、引導社會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困因此,大學將利用自身的知識和人才優勢,直接參與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為國家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這種趨勢必將使大學成為所在國或所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人的全面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 上一篇:高鐵安保愛崗敬業演說稿
- 下一篇:發展誠信之美演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