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多元智力理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啟發
時間:2022-04-12 10:06:00
導語:小議多元智力理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啟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多元文化對大學生思想觀念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沖擊,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成了新的挑戰。研究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確面對多元文化社會,有效防止多元文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這是一個我們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一、多元文化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一元主導與多元并存的文化多元化格局已在我國形成,多元文化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當代中國社會,在堅持社會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多種文化交織、兼容、發展,存在著主流文化與亞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甚至反主流文化的并存與碰撞,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東方和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沖突,大眾文化、精英文化之間鴻溝的加深與填平。
(一)多元文化給學生的思想帶來了深刻影響
多元文化對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深刻影響。在促進文化、社會和人本身發展的同時,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一是多元文化導致多元價值觀,使學生無所適從,缺乏分析、判斷和選擇的統一標準,從而引起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混亂和錯位。二是多元文化給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樹立了多種價值標準,增加了價值選擇和價值比較的機會,使學生們失去了明確的文化權威和價值評判標準。
(二)多元文化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復雜性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復雜的,工作內容和過程也是復雜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據社會要求與學生需求,提升和發展學生的道德水平,為社會主義社會服務。從內容上看,它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傳播,是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教育和灌輸,是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從過程看,它是一個科學的過程,又是一個文化過程。作為一門“科學”,必須遵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規律和教育的一般規律;作為“人文”,其主客體是文化的存在物,是由文化所塑造的,必須遵循文化的邏輯并與之相契合。教育者把教育內容傳輸給學生,學生通過思考、鑒別形成認識,相信并接受教育者的觀點這一過程是非常復雜的,完全在思想領域內進行,通過思維發生作用,由外化到內化,由他律到自律。這為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握和解決他們的思想認識問題加大了難度,也為我們及時、準確地把握和引導這些變化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增強的個體選擇性強化了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評價的意識,導致他們對來自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產生懷疑和批判的態度,必然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性和主導性。多元文化并存,使學生價值取向的選擇空間非常廣闊,思想道德狀況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參差不齊,相互差別不斷擴大,認識問題的起點、角度和標準也多種多樣,甚至大相徑庭。
在單一文化社會中,思想政治教育圍繞著主流文化來組織,成為傳承單一主流文化的工具。而在多元文化社會,多種文化和道德價值觀都是合理性存在,若繼續進行單一主流文化的傳承,既不符合多元文化社會的要求,也沒有滿足受教育者的需要,那么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難以取得真正的實效。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是堅持只傳承單一主流文化和道德價值觀,將其他文化和價值觀剔除在外,還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提倡多樣化,取代“統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感到無所適從。
二、多元智力理論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多元文化對學生智力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學生因對文化的選擇不同而造成智力特點不同,不同智力模式的學生其認知模式不同,都以自己的方式來認識事物、理解事物并發展自我,因而對思想教育內容、方法、途徑的自覺選擇和認可的特點不同,并進而影響其正確思想政治觀念的形成。1999年在《智力的重構》(IntelligenceReframed,1999)一書中,加德納提出智力是“在一種文化環境中個體處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可以被文化環境激活以解決實際問題和創造該文化所珍視的產品”。文化被提升到了討論智力問題的核心要素:文化不僅是人類多元智力發展的背景和源泉,而且不同文化珍視不同的智力模式并促進不同智力的發展——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其智力組成和智力特色不盡相同,其智力模式和智力發展方向有著鮮明的區別。指出了智力的實質是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從而將“智力”從無形的東西發展成為有形的東西,并將“智力”從學校教育的領域拉回到了現實生活中,避免了學校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脫節;發現了個體身上的與特定的認知領域和知識范疇相聯系的多元智力,在個體的生活中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了多種選擇;發現了不同個體智力結構的差異性,對教育過程中的因材施教具有啟發意義。
三、多元智力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多元智力理論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啟示意義,有利于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途徑的改進和創新,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重視對教育對象的研究,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重視對教育對象的研究,深刻認識不同文化對他們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影響,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學生群體的共性和個體的差異性,把握學生的思想變化和成長規律,避免“一刀切”和一味地強化“灌輸”,增強教育的科學性、預見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為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以人為本打下基礎。以人為本,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學生的主體作用與地位,堅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為了人和塑造人的價值取向,堅持以歷史的角度、從大學生的客觀實際出發去分析、思考和解決一切問題。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社會價值和個性價值,尊重人的獨立人格、需求、能力差異、人格平等、創造個性和權利,尊重人性發展的要求;解放人,就是不斷沖破一切束縛人的潛能和能力充分發揮的體制和機制;塑造人,就是既要把人塑造成權利的主體,也要把人塑造成責任的主體。簡而言之,以人為本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滿足他們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需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構建和諧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重視對文化的選擇,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傳播、一個文化過程、一種人文力,必須遵循文化的邏輯,進行正確的文化選擇,以有利于教育目的實現。所謂文化選擇,是對某種或某部分文化的擷取與吸收或排斥與舍棄。思想政治教育對文化的選擇必須按照一定的社會、政治的需求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性進行,正確的合理的文化選擇,將使受教育者迅速而有效地吸收思想政治文化,內化為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作為文化的活的載體,始終處于主導地位,作為教育內容的凝固的文化,只有通過教育者的活動,才能很好地把教育內容化為受教育者的東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又是一種互動的關系,作為文化存在的人類個體或群體在文化互動過程中,通過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或群體與群體的文化互化,使一方或雙方都發生思想品德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對不同文化的學習研究,努力提高文化素質,形成合理的文化價值觀,提高文化統攝力,發揮文化選擇的積極性,對教育內容進行有效的過濾、更組、變通。在文化選擇時,必須旗幟鮮明地倡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華,抵御西方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必須嚴格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進行文化選擇;必須加強亞文化建設,引導學生的文化選擇。處理好意識形態一元與多元的關系、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價值觀念上共產主義信仰和宗教關懷的關系,科學認識和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形成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努力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
(三)重視對方法、途徑的選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采用適合不同智力特點和認知方式的教育方法。教育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生個體身上的多種智力分別與特定的認知領域和知識范疇相聯系,在個體的生活中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這使教師的教育工作具有了多種選擇。不同文化背景下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邏輯判斷與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在學習方法和策略上有一定的特殊性,與此對應的教育方法也應該因學生的不同而不同。多元智力理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應拓寬思路和視野,在教育中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智力發展特點出發,靈活采用各種教育方法,使教育方法與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相結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以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學習。
2.重視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發揮教師和學生的聰明才智,創設體現不同文化特色的學校育人環境。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是和諧校園、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校園文化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是大學生學習、工作和生活和諧相融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潛移默化的重要的育人功能,是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要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促使學生對人類文化的差異與多樣性有正確、全面的了解,就必須既要高揚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樣化,體現各種不同的文化特色,使大學校園成為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的基地,引進外來文明的窗口,成為先進文化、健康文化、高雅文化最有市場最有人氣的地方。創設活動需要教師、學生平等地參與,在豐富的差異與多樣性中進行合作,這樣的創設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進行認識和鑒別多元文化的契機,而這樣創設出來的學校環境也必然是一個體現多元文化的環境。
- 上一篇:正禮儀風俗詔的教化思想及意義
- 下一篇:信用社警示教育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