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新教材教學論文
時間:2022-12-03 10:42:00
導語:英語新教材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材(人教版)自93年秋季推廣使用以來已經兩年多了。各地普遍認為該教材貼近生活,圖文并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但也有部分教師說該教材不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容易過早出現分化現象。造成后一種想法的原因何在呢?下面就筆者兩年多來在聽課、座談、參加各級培訓中所了解的情況分析一下新教材教學中務須警惕的三大誤區。
誤區之一:強調聽說教學,忽視讀寫訓練
在規定“教學目的”時,與老大綱相比,最突出的區別是“新大綱”中強調“為交際”三字。交際是雙向性的,既要輸入,亦要輸出。從語言學的角度看,聽、讀是輸入,說、寫是輸出。這表明聽、說、讀、寫都是交際的方式和手段。英語教學中的聽、說、讀、寫既是訓練的手段,也是訓練的目的,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為什么在英語新教材教學中部分教師會走入“強調聽說教學,忽視讀寫訓練”的誤區呢?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教師對“新大綱”的理解不全面
上面提到“新大綱”和“老大綱”的突出區別是“為交際”三字,應該說這是一大進步,是對教師教學的更高要求。關鍵是如何理解“新大綱”中“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這句話。部分教師把中學生學外語和幼兒學母語等同起來,認為只需要學生聽懂英語能說出來就體現了“為交際”的思想。誠然,語言首先是有聲語言。口語是第一性的,書面語是口語的記錄,是第二性的。但針對外語教學而言,只強調聽說,忽視讀寫,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難以真正培養起來,尤其是我國現階段廣大中學生用外語交際主要是閱讀。
2.有些“三新”培訓班、“示范課”的誤導
教師在使用新教材前,都參加了各級各類的“三新”培訓班(新課程計劃、新大綱、新教材),觀摩了一些“示范課”。參加培訓能使教師在較短時間內了解“三新”的主要內容,這對教師的教學無疑會起促進作用,效果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三新”培訓班,由于時間、條件的限制,加上個別主講人和示范課表演者的“個人所見”導致教師走入了“強調聽說教學,忽視讀寫訓練”的誤區。在“三新”培訓班上講到新、老教材時,都認為“新教材”如何如何先進,“老教材”怎樣怎樣落后;“新教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老教材”只能教給學生英語知識,無助于培養能力。其實任何一種教材,都有長處和短處。新教材應該說是一種先進的外語教學理論的產物,有其先進的一面。但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也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些“示范課”由于所選的內容限制,比如選“對話表演”材料,整個教學過程都強調了聽說訓練和表演,未體現“讀寫”,所以聽課的教師誤認為這節課就是“新教材”教學的模式,是“示范課”。殊不知,教學方法的選擇要依據教學內容來確定。
3.教師對新教材編排體系把握不準
新教材最大特點是系列配套,以學生用書為核心,有練習冊、教師教學用書、閱讀訓練、聽力訓練等。單就學生用書而言,每單元4課,詞匯、語法歸納等內容附在書后。教師對這一課或這一單元的重、難點內容把握不準,對有關“讀寫”的要求不夠明確,導致上完一課書或一單元后,學生都能聽懂其內容,說出其中的幾句,但如果讓其單獨寫,便出現無從下筆的局面。
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使得學生的英語學習兩極分化現象出現得更早、面更大。
誤區之二:照搬教師用書,片面理解“五步”
教師教學用書前言部分對這套系列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指導思想、內容及方法作了介紹;分課教學建議部分提供了每課教學的建議、注意的問題及具體的教學步驟。教師教學用書是我們教師教學的好幫手,有人稱之為“金拐杖”,可見其重要性。但部分教師走入了“照搬教師用書,片面理解五步”的誤區。
1.有了教師用書,教師不用備課了
部分教師拿著教師用書,逐字逐句地照本進行,或為了應付“檢查”,在備課本上一字不漏地抄寫一篇。如果問起來,這些教師會理直氣壯地回答,難道我們的教案能超出專家設計的教案嗎?他們認為既然有了教師用書,就不用浪費時間備課,只需要把“教學建議”部分的內容完成就行了。
2.課堂教學只用五個步驟
教師教學用書中對課堂教學的步驟作了詳細說明:復習(Revision),介紹(Presentation),操練(Drill),練習(Practice)和鞏固(Consolidation)。教師在每一個步驟中的任務有所不同,在每一個步驟中扮演的角色也不盡相同。部分教師片面理解這五個步驟(也稱五步教學法),每一節課中都機械地采用五個步驟,無論是單詞教學、對話教學、課文教學還是聽力教學,也無論這一課內容的多少、篇幅的長短。使用后教師們反映,按五步教學法,我們的內容上不完,特別是一課書中有兩個或三個Part時,Part2或Part3就無法處理了。
誤區之三:運用英語教學,絕對排斥母語
英語教學中教師使用英語是起碼的要求。在新教材教學中,有部分教師觀看了北京109中學姜小寧老師的第一冊第1課的錄像課后,產生這樣的印象:新英語教材,教學中不能使用漢語。為什么有這種印象呢?一是姜小寧老師的這一節課確實未使用漢語,二是用漢語怕背上傳統的“語法翻譯法”的名聲。于是,在教學中絕對排斥漢語。個別教師甚至提出"NoChineseinEnglishclass"的口號,美其名曰為創造英語環境,教師只能采用英語教學,于是出現了使用大量超過學習范圍的詞匯。
怎樣才能避免闖入誤區,全面達到“新大綱”的教學目的呢?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教師的勞動是創造性的,任何教材都得靠教師的再創造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外語教學質量曾經提出:“五個因素,一個公式”。五個因素是:1.國家外語政策2.學生來源與素質3.教材質量
4.學習環境與條件5.教師素質。其中前四項是可變因素,第五項是解決因素。一個公式是:教學質量=【學生(1分)+教材(2分)+社會環境(4分)+教學方法(3分)】×教師。括號內四者相加是10分,而教師的分值越高,乘積越大,教學質量就越高。這表明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做一個優秀的外語教師,要具備較好的政治與道德素質,以便為人師表;還要具備較強的知識與能力素質,以便勝任工作。另外也需要具有較佳的心理及審美素質,以便能全方位地開發學生心智,發現、培養和教育出各種類型的人才。要做一個優秀的外語教師必須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學習政治理論、國家的方針政策,包括我國外語政策,明確自己的責任,認識教師工作的平凡而偉大,認識外語教學是適應我國改革開放政策、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學習教育理論、英語教學法知識,經常閱讀教學大綱。用教育學、心理學、外語教學心理學、美學等理論武裝自己;了解各種英語教學法流派的特點,博采眾家之長,形成自身特色。反復研究教學大綱,全面正確理解每句話的含義,使之真正成為我們教學的依據,測試的依據。
學習英語專業知識,具備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同時還要了解所教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及社會政治等諸多領域的知識。
二、處理四種關系,警惕三大誤區
1.處理好聽說與讀寫的關系
學習外語,聽說讀寫幾方面的訓練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只有通過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才能較好較快地培養學生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我們強調聽說教學是針對過去教學中只注重筆頭作業、出現“聾啞英語”的局面而言的。強調聽說訓練(起始階段尤其如此),但不能忽視讀寫訓練;外語學習不同于幼兒學母語,光靠聽說模仿是遠遠不夠的。我國中學生學英語缺乏良好的社會語言環境、家庭語言環境,這就使得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要正確對待外出學習或培訓會上的講座、示范課,全面了解信息,不被一孔之見蒙住視野。熟悉教材編排體系,了解大綱對基本詞匯、短語、語法等項目的要求,抓住重點。分析在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級聽說讀寫的不同側重點。英籍外語專家BobAdamson所列的比例可供參考。
(附圖{圖})
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階段,側重點不同,聽說讀寫應全面訓練。起始階段的教學要從視、聽、說入手,聽說訓練的比重大一些。起始階段以后,在繼續發展聽說能力的同時,要重視培養讀寫能力。
2.處理好教師用書與備課的關系
教師用書分課教學建議部分的編寫是立足于“三個理想要素”,即“理想的教師、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班級”。這三個要素中把學生當成是理想的,那么“教師、班級”的情況又如何呢?就我了解的情況,英語教師(尤其是農村初中教師)素質還不高,班級容量普遍過大(大多數班容量在60人以上)。前面說到過“教師用書”的確很好,但只能作為我們備課的參考。一方面要認真地研究分課建議,吃透它的內容,融會貫通地理解建議所提示的各個教學步驟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抓住基本思路;另一方面備課時必須結合教師自身實際,充分考慮現有的教學條件和班級狀況,尤其是學生的個別差異。對教材進行處理,對建議作必要的調整或增減。新教材應以先單元、后分課備課為好。抓住本單元與前后單元的聯系點,找準每課的重、難點內容,備方法、備學生、備文化背景知識。總之,要聯系教材、學生、班級、條件、自身素質等因素,寫出切實可行的教案來。
3.處理好運用教學法與五個教學步驟的關系
外語教學法的流派很多,大家比較熟悉的有語法翻譯法、視聽說法、直接法、結構法、交際法等。各種教法都有利有弊,曾經流行和正在流行的外語教學法,都不是為說漢語的中國學生設計的,其中有不適應我國實際情況的部分。章兼中先生呼吁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法體系,并進一步指出中國特色應具有五個特點:重視聽說而不唯聽說,閱讀理解作主要目標,洋為中用,博采眾長,并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教學體系。這五點是我國教師教學中運用方法的準則。對于“五個教學步驟”要有正確的理解,它不是指一節課(45分鐘)只能用這五個步驟,而是針對某一個教學內容,比如詞匯教學、對話教學或課文教學,通常采用復習(為呈現新知識作準備)、呈現(引出新的內容)、操練(在教師的控制下,強調準確性)、練習(學生自由活動,強調流利性)、鞏固(歸納總結,學生識記、讀寫)。如果某一課中有兩個Part,就可用兩次“五個教學步驟”。要把五個教學步驟與教學法運用區別開來,在每個步驟中,可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4.處理好英語與母語的關系
初中學生已具備了相當的漢語水平,要想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絕對排斥漢語的影響是不可能的。即使強行這樣做,效果肯定不好。應該發揮學生漢語知識的優勢,盡可能多地產生正遷移,避免負遷移。大家知道,馬承先生的“字母、音素、音標”三位一體教學法中利用了漢語拼音讓學生學音標。漢語在英語教學中既不能過多,也不能絕對排斥。要注意兩個極端,一種是可以用英語時未用英語而用漢語;另一種是應該用漢語的地方不用漢語,而勉強地用英語。新教材教學中運用漢語的地方通常是解釋意義比較抽象的詞匯;解釋語法知識(如果不用漢語,勢必出現一大堆復雜的、平時生活中用不上的語法術語);交代和描述情景、相關文化背景;布置較復雜的練習任務,翻譯某些長句、難句。教學時,教師所使用的英語要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要利用學生已學的英語來解釋或表達新的教學內容。最后要牢記"UseEnglishwheneverpossible;useChineseifnecessary"。什么是“可能”,怎樣為“必需”,這得靠教師自己把握一個“度”。
總而言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相信我們的外語教師經過一段時間實踐和學習后,定會走出誤區,迎來英語教學的又一春天。
主要參考資料: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
《全日制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
《英語教學新概念》劉學惠主編
《堅持辦刊方向,力爭優秀期刊》章兼中
《英語入門教程》主編馬承劉法水
- 上一篇:年輕教師的班主任工作研究論文
- 下一篇:高中英語課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