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18:40: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國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英國教育論文

篇1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大和國際化進程步伐的不斷加快以及經濟的飛速發展,英語作為一種在全世界廣泛使用的語言,已在義務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摘要中提出了中國英語教育的弊端,本文接下來闡述如何克服這些弊端。

一、把思想教育與教學結合

眾所周知,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并未完全成熟,還沒有完全擺脫兒童的特點,他們剛剛長大,在思想上剛剛有了一定的獨立性,如同一張白紙有待培養。他們興趣廣泛,缺乏定性,然而具有很大可塑性。由于他們心智上并不成熟,還沒有完全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心理和對老師的崇拜心理,由于初中生初次接觸英語,從積極的角度而言,他們會對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新鮮感。從消極方面而言,他們會由于對漢語甚至方言的習慣性依賴,對英語產生排斥甚至恐懼心態。剛剛提到初中生在思想上還處在半幼稚狀態,比較容易被外界或好或壞的事物影響,缺乏自己的主見,這時老師若能給予積極的引導和適時的鼓勵,用愛心和耐心來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并向他們灌輸英漢雙語同等重要的思想,就一定能有助于學生的學習,例如在學生不能回答出理由時,要面帶微笑鼓勵其再深思深思,如果多加提示之后還是一語不發,則好言勸導其努力學習,不至于讓他們產生消極沮喪心理。

二、加強訓練,讓學生感受英語的實用性

英語是一種廣泛運用于全世界的語言,但在我國,英語的使用還是有待提高的。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工具,必然不是孤立存在的,這就是為什么一個人如果處在一個說英語的國家,他的英語水平甚至會在短時間有大幅度提升。因為英語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故而老師不能單純從語法或是理論的角度來照本宣科,反之,應該運用發散性思維,多把課本上的單詞和句型結合實際來學以致用。

舉個簡單例子,例如今天英語課學習的是關于購物方面的句型,例如“How much”(多少錢)或“Howmany(much)do you want”(你要多少)等句型,在訓練時,可以讓學生到講臺前作對話的表演,為了加深學生的影響并且達到雙語同時提高的效果,可以讓學生先用漢語演練一遍,然后再用英語來進行對話,或以兩人小組為單位,讓同桌之間扮演買家和賣家,互相交替詢問,以共同提高。如果學校具有相應的學習條件和學習設施,可以在周末或周五下午給學生組織英語角活動,讓學生聚集在一起,大膽開口。同時,老師也要興致勃勃參與到其中,與學生一起探討一起進步。

學生大膽練習,當老師發現學生發音方面的錯誤和缺陷時,則可以及時糾正,并予以鼓勵學生大膽練習,當老師發現學生發音方面的錯誤和缺陷時,則可以及時糾正,并予以鼓勵,當學生表現得十分優秀時,則嘗試給予贊揚,讓學生建立自信心,從而增強對英語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這樣還能讓師生關系更加融洽,更加貼心,老師能更好地發現學生的優缺點、現存理由和潛力,并且及時對學生的潛力進行挖掘。并且,在英語角活動中,老師要多鼓勵學生來與自己對話,面帶微笑,語速不宜過快,當學生出現迷茫的表情或無法對答時,老師就應該用中文予以翻譯和解釋。樹立榜樣,并且號召大家向優秀生學習,起到帶頭作用。在英語角活動結束之后,老師可以為大家的表現做出評價和總結,并且總結一周以來學習的知識點,也可采用半中文半英文的模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從而做到溫故而知新。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多與家人、同學或朋友練習口語,讓學生能夠更多地熟悉,并對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此提高學生對于英語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加強自學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

1.授之以“漁”。簡而言之,就是讓學生形成學習的自覺性,從“要我學”轉化成“我要學”,這也是目前新課改下素質教育的提倡重點,在此一筆帶過。要做到授之以“漁”,就必須要教給學生自行整理知識的策略,對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作逐步培養。學生在下課后,腦子里滿滿的都是今天所學的所有知識和句型,想更好更有層次地吸收知識,就必須對所學知識進行有序梳理,這樣不僅讓學生對教材有更一目了然的了解和認識,也能提高他們的總結概括能力,并有利于他們的考前復習。

篇2

通過分析與總結文獻研究,本文作者將國外教法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傳統教學法,包括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全身反應法

語法翻譯法源于16世紀的歐洲人學習希臘語和拉丁語,后來演變成課堂教學方法,此方法重讀寫,輕聽說,教材設置追求以語法詞匯為中心,課文為語法詞匯服務,導致課文趣味性降低,教師講授以翻譯為主,著重語法操練,強調死記硬背,這種方法能提高學生讀寫能力,基本功扎實,較適合做筆試。但此方法忽視聽說交際,學生所學英語多為啞巴式,不能在合適時間地點運用恰當英文進行流暢交流。19世紀末期隨著工業化和國際貿易的發展,以讀寫為主的翻譯法已不能滿足人們需求,直接法應運而生,其含義是直接用外語教外語,課堂上師生只用目的語交流,不注重形式,不過分計較對錯,強調模仿,操練,教材設置也以句型為主。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形成目的語思維模式,英語表達習慣,提高交際能力,但這種方法培養的學生基本功較差,語言再造能力薄弱。與直接法類似的是聽說法,源于20世紀中期,開始主要為軍事目的,強調聽說,課上進行大規模句型操練,練習技巧有問答式,循環式,一條龍式,最小對比對練習等。全身反應法,是由美國加州圣約瑟大學心理學教授JamesAsher于20世紀60,70年代提出的。這種方法倡導把語言和行為聯系在一起,通過身體動作教授外語。全身反應法主要是根據大腦兩半球的不同功能,右腦—形象思維,左腦—邏輯思維,強調要在形象思維基礎上進行抽象思維發展。因此強調要在真正的情景里來進行教學,這種方法強調整句教,整句學,教學氣氛活躍,但局限性太強,它只適合一些年齡較小的群體,那些較難的抽象的詞匯,無法用身體動作表現出來,這種方法就不太令人滿意。這一階段教學法的共同點:(1)教控制學,強調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地位。(2)重語音,詞匯,語法這些基本的語言形式,忽視其意義。(3)所教內容停留在單個句子層面,忽視對整個篇章的理解。(4)所教語言是顯性的,外在的,方法是綜合法。

2.現代教學法,包括社團法,自然法,沉默法,暗示法以及強式交際法

社團語言學習法又稱咨詢法,產生于60年代初期的美國,是由古蘭創立的。突出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教服從學。教師是顧問,學生是“病人”。教師注意的中心是“病人”的需要。另一個突出特點是依靠學生的母語,逐漸由學生母語過渡到外語。教師在課上起支架作用,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講授,學生需要什么教師講什么。這種方法沒有合適的統一的教材。受這種環境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末克拉申提出自然法,源于自然順序假說,指出語言習得與學得不同,習得是在自然環境下無意識的掌握語言,教師應在自然交際情境中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教師在課堂上和學生自然談話,使用基本句型詞匯,完全用外語進行教學,通過外語和實物建立聯系。這種方法課堂上教師話語還是比較多的,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以上不足美國教育家CalebGattegno提出沉默法。他認為外語教師在課堂上應盡量保持沉默,讓學生多開口多說話。在沉默法中教師作用有三:教;測試;不妨礙學生。教,就是教師一次性將某個項目教給學生,一般通過非語言線索解釋其意義;緊跟著是測試,教師無聲地要求學生把所學內容進行復用;最后,教師無聲的監督學生用新學語言項目進行交際。在沉默法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另一種教學法是暗示教學法,也叫啟發式外語教學法。

教師在課堂上只是沉默是不夠的,還要為學生提供暗示,給以啟發,這也符合教學的一個原則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就是啟發的含義,學生學習語言是自發的,但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出現困惑,這時迫切需要教師的啟發,這時候的學習及記憶往往是最深刻的。暗示法須遵循三原則:(1)學習者必須處于愉快不緊張的狀態。(2)有意識和無意識統一原則。(3)暗示相互作用原則。要求師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關系。在暗示教學中有兩個步驟:首先是呈現新教學材料,教師借助手勢、表情介紹要教內容,然后,在優美的音樂中,帶著生動的表情和情感朗讀課文,學生看著課文,可以模仿;然后是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聽教師配樂朗誦,這樣可以產生有意和無意的認識能力和超強的記憶力,不知不覺地記憶所學材料。

交際法又稱功能意念法,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歐共體,Hege(2000)提出五種交際能力:語言能力,即基本的語言知識,語音,詞匯,語法等。語用能力,即語言的正確恰當使用能力,換句話說也就是知道什么場合下使用什么樣的語言的能力。語篇能力,語言的連貫性。策略能力,知道使用何種策略(包括語言的或非語言的)能夠進行順暢的交流。語言功能在于表達思想,進行交際,以話語為中心,在實際運用中掌握語音詞匯語法知識,對學生錯誤容忍度較高。交際法有三個原則:交際原則,任務原則,意義原則,這種交際必須是有意義的進行交際。Ellis(1990)提出評價課堂交際的六個準則:(1)是否有交際目的。(2)交際者是否有交際欲望。(3)是否是注重內容而非形式。(4)是否注重語言的多樣性。(5)教師是否參與。(6)交際有沒有教材的干擾。成功地交際必須有交際目的,欲望,重交際內容,語言的多樣性,教師不應該干涉學生交際,包容學生的個別性錯誤,沒有教材的限制。這一階段教學法特點是:(1)注重語言意義。(2)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是起輔助作用。(3)重視整體教學,篇章教學,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4)方法為分析法,隱性教學。(5)強調知識的功能性。

3.當代教學法,包括沉浸法,任務型教學法

沉浸教學法在現代美國最為流行,教師讓學生“浸入”在外語環境中學習各種學科知識,使單一外語學科教學與使用外語進行的各學科知識教學相聯系,強調外語不僅是學習內容還是學習工具,學科知識以外語為承載,外語學習與其他知識相互滲透。任務型教學法是最受歡迎的教學方法,目前我國英語教師也在進行嘗試性應用,任務型教學法是真正體現學習意義的一種教學法,“任務”即做事,以意義為中心,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學以致用,一個任務有四個方面要素:目的,情景,過程,結果(Clark,ScarinoandBrown)。完成結果是評估任務是否成功地標志。這一階段特點是:(1)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教學的人文性。(2)強調整體教學,隱性顯性相結合。(3)強調交際又不忽視語言知識。(4)強調社會性,語言可操作性。

二、國外教學法對我國中小學教育影響

近些年國外涌現出大量英語教學法,為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提供借鑒,比如幼兒和小學英語老師可借鑒全身反應法,能調動孩子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但教師在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時,一定要考慮中國學生的具體學情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不能盲目追風,有了新教學法就認為老教學方法過時了,棄之不用,教學方法有先后,但不能說某種教學法完全沒參考價值,或過時。最早提到的語法翻譯法在現代社會英語教學中也能應用,并且在中國大背景下,語法翻譯法用的比例還很高。另外,教師應該注意,雖讓每種教學法都是單一出現的,但教學方法并不是一元的,任何教學法的使用都離不開其他教學方法的支撐,課堂上,學生眾多,眾口難調,教師應該不斷變換教學方法,多法齊用,注意多元性,才能照顧到更多學生,提高教學質量。最后,每種教學法產生的背后都有強大的語言理論支撐,英語教師應該加強自身語言知識理論的鞏固,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這樣才不會瞎用濫用教學法,只知其名不明其意,必然事倍功半。

三、結語

篇3

1.目前普遍學生的受眾意識相對缺失。隨著我國高校的擴招計劃的實施,大學生在數量上急劇增加,導致相當大一部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較低,學生在大學生活學習理解上存在偏差,現在大學生普遍認為考上了大學就是完成了任務,并不在乎今后的學習,受眾意義相對缺失。

2.現在大學英語教學只教不學的現象已經成為常態。大學英語教學不同于高中教學,大學教師在完成授課內容后就認為已經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在一方面可以提高個別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相對于大部分存在懶惰情緒的學生來說,這一點很難達到。教學分開來講就是教與學,但是往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只教不學的狀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與學生一同體驗大學英語學習的樂趣。

3.大學英語教育滯后于現實和職場。目前大學英語教材里不少課文內容老邁,缺乏時代性,加上語言句式上也缺少創新,學生無法充分的獲取新知識,學校在課堂的設置上缺少分類教學,不能很好的針對學生自身的特點來設計教學內容,大學英語教育滯后于現實和職場,導致學生在畢業后難以適應國際化職場要求。

二、基于國際職場和卓越導向的大學英語創新方案

1.跟隨國際職場信息交流的原則。國際職場信息交流的原則主要包括usability、accessibility、comprehensibility這三個大方面,大學英語教學應該緊跟隨這幾方面原則來確定教學的確定、教學的內容、教學的任務,使得大學英語知識更容易讓學生獲取,大學英語教學更加通俗易懂,大學英語更加廣泛讓學生的使用,這樣才是達到大學英語面向于國際職場發展的最高境界。

2.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學校在實行大學英語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過程中應注重基礎英語和應用英語的相結合,學為所用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不要讓學生單純的停留在“sightword”層面上,英語屬于語言類教育,而語言類的學習并不像其他學科,比如物理學,更注重的是科研以及實驗,在實驗中不斷的獲取真理,從而為生活服務。但是英語并不是科學研究,更多的是為了運用,多掌握一門語言就多了一種溝通手段,因此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高低就是檢驗英語水平的最好方法,應該改變傳統英語教學單純的注重語法教學,注重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3.從學生角度分析大學英語的重要性。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改革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地位。學生大學英語學習的能力不是由英語程度的高低決定的,而是學生對大學英語的學習興趣和自身是否認識大學英語重要性所決定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應當不斷地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對大學英語的興趣,在授課的過程中不斷的讓學生意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增加學生的受眾意識。

4.在教學方式上構建國際職場英語環境。運用多種途徑的教學方法,增添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最大程度的運用高科技教學,在教學方式上為學生構建國際職場英語環境,同時應該對大學英語課程明確的劃分,可以將大學英語分為社會應用型、興趣人文型、英語技能型增加國際職場英語的專業職場用語的培養,啟發學生主動投入到職場英語環境中,積極組織開展小組討論,增加團隊合作精神。在課堂教學注意高中英語和大學英語的銜接,注重多種教學方式的綜合。

5.對學生的全方位職場考察進行評估。對學生的全方位職場考察進行評估就是學校要改變傳統的評估方案,確定新的大學英語教育考核評估方案,深入開展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改革。改革單純以測試的分數作為學生學習能力高低的鑒別方法,從一張試卷中難以判斷學生學習的能力以及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考評的目的是確認學生是否已經掌握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新型改革的考核體系應該具有能逐步體現學生英語的應用能力。

篇4

關鍵詞: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現狀

英國作為主要的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之一,是現代高等教育發源地之一,新聞學起步較早,在新聞傳播學教育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優勢,值得我們進行學習、研究與借鑒。

一、中國新聞傳播學發展趨勢

隨著新聞裝備、人們思想觀念、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新聞傳播學得以飛速發展,并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與特點。

(一)、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相互交叉融合。傳統的新聞學研究突出實用性質,淡化理論性。傳播學被引入新聞學界以后,新聞學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研究領域,它包括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多種傳播媒體或形態,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的內容。這種融合不僅是原來兩個學科的融合,而且與傳媒活動相關的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新聞傳播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這就要求必須創新現有的課程設置以及教材內容的劃分方式,重新構建一種適合新的環境條件的新聞傳播理論。

(二)、新聞傳播學的研究領域正在不斷擴張。近年來,中國的傳媒處于大整合的時期,傳播業急速膨脹,傳媒每日每時與社會發生互動,矛盾沖突的頻率上升,新聞官司增加,社會對傳媒職業道德不規范的指責增多。因此,傳媒業自身的法治建設和職業行為的規范化,越來越成為學界關注的問題。傳媒經營、新聞法治與職業道德成為新聞傳播學研究的新領域。

(三)、新聞傳播學的內涵不斷拓展。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廣播電視特別是電視的發展速度和規模空前。從行政、綜合市場、專業市場三個角度看中國電視產業的市場格局,中國電視產業呈現三大發展趨勢:政府導向讓位于市場導向;民營電視業將成為市場上的一支重要力量;電視資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時進行,形成區域性傳播中心。

二、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發展歷史淵源

英國作為主要的西方發達國家之一,在近現代新聞傳媒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聞傳播學教育源遠流長。

(一)、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起步較早。

英國最早的日報《每日新聞》創辦于1702年,是世界上較早采用雙面印刷并分欄、較早形成近代日報形式的報紙;1851年出現在倫敦的路透社,是世界上首批誕生的新聞通訊社之一;1922年以民營形式組建的英國廣播公司于1927年改組為公立(BBC)以來,已成為西方最大的公共廣播電視機構;1936英國廣播公司(BBC)建立的電視臺是世界上第一座電視臺,英國的新聞傳播教育也伴隨著新聞媒介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在英國人的觀念中,掌握實際本領的最好辦法就是實踐,從實際接觸中學習其中的技巧,新聞傳播教育也不例外。這種理念影響著早期的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奠定了英國新聞傳播學的地位。

(二)、傳播學發展先于新聞學。英國的傳播學出現在新聞學之前。早在上世紀30年代,一些社會科學家便開始對媒體效果研究產生興趣,傳播研究與傳媒研究院系應運而生。西方新聞學的研究領域很早就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傳播學,范圍更加寬泛,設計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內容,以及廣告研究,公共關系研究,媒體經營研究等。在英國傳媒教育領域頗具盛名的城市大學新聞系被規劃入該校的藝術學院,而另一所著名的維斯敏斯特大學新聞和大眾傳播卻在同一個學院,還有一些院校的傳播學被劃入英語學院和商學院。

(三)、新聞學專業研究生教育起始較晚。在新聞與傳播學教育方面,倫敦大學曾率先開設新聞學專業本科教育(非學位教育);最早開設新聞學專業研究生教育的是卡迪夫(Cardiff)大學,于1971年開始進行新聞學專業研究生教育;倫敦城市大學于1976年開始辨新聞學專業研究生教育;但本科學位教育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英國的新聞與(大眾)傳播學教育、媒介教育起始較晚,但英國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學教育傳統和發達的傳媒業等基礎,在新聞與傳播教育/媒介教育與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

三、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現狀

英國高校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層面的教育,新聞學教育與傳播學教育區別較明顯,而且整個學科領域的教育總體上也形成了幾種不同類型的學位點,而各校又自有其特色。

(一)、新聞傳播學強調專業實踐性。從新聞學與傳播學教育的區別角度來講,英國新聞學教育領域的學位點,雖然提供寬厚的理論框架,但更加突出的是強化專業新聞實踐。無論是倫敦大學戈德斯密斯學院媒介與傳播系研究生教育中按媒介及其實務細分的專業方向設置,還是威斯敏斯特大學媒介、藝術與設計學院研究生教育中劃分較寬的專業方向設置,均要求學生深入某種媒介領域進行大量練習。而傳播學領域的研究生課程設置,則側重于傳播學、文化學和相關學科的理論視角、爭議點、研究方法等,以便為研究生選擇課題進行研究,奠定寬廣的理論基礎。

(二)、新聞傳播學教學要求嚴格。關于整個學科領域形成不同類型的學位點,英國高校的新聞與傳播學科的研究生教育,不僅有歐美較為常見的研究型、課程(教學)型之分,而且還有研究與課程(教學)型,而且對課程學習的數量要求非常高。就“ResearchDegrees”來說,不但該專業的博士學位點在時間分配上以研究為主,并對開題報告、研究項目和博士學位論文有嚴格的要求,要求博士論文達到8~10萬,并強調博士論文對于專業的獨創性貢獻,而且該專業的哲學碩士點(A型)也要求學生聚焦于選定的研究領域并撰寫4萬詞的學位論文。而該專業屬于教學型(“TaughtProgrammes”)的碩士學位點,則要求研究生修滿4門課,撰寫1萬詞的學位論文。

(三)、社會科學特征明顯。英國站在社會科學的視點上研究新聞和傳播活動的規律,表現出較強的社會科學特點。從理論課授課內容也可以看出其較強的社會科學特點,比如《新聞理論》,涉及戰爭與新聞、新聞業市場結構與新聞實踐、新聞從業者為誰而工作、新聞與政治、國際新聞流與通訊社等專題。與英國相比,中國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尤其是新聞學教育表現出較強的人文學科特點,新聞學更多地“體現出政治與文學雜揉的特點”,“更具人文學科的特點”。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種新聞學教育視角與社會對新聞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

但是,“當新聞活動越來越表現為一種文化消費活動時,以社會科學的態度對待新聞學已是一種必然選擇。”站在社會科學的視點上把握新聞傳播活動的規律,可以讓新聞學教育更貼近現實操作。

(四)、學校教育國際化特色突出。此類學校師資構成較為國際化,不少教師來自國外;其學生結構更呈現出國際化特征,約50%的研究生是外國留學生。這種師、生構成的國際化特點帶來的文化間的相互融合,一方面增加了彼此間了解不同文化的機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以及對于新聞與傳播學領域的重要概念的多元文化理解;但同時也因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帶著其對一些重要概念的不同理解在一起學習而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社會傳播現象和傳播學科的跨學科性質,在當今時代傳媒的傳播活動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這種跨學科、個性特色突出的專業方向,有利于培養寬口徑、復合型的傳媒人才,也有利于對于傳媒實踐的深刻理解。

篇5

1.1對詞匯意義的教學:孤立地講解詞義,缺乏語境的創設

詞匯教學應遵循基本的原則,即“先意,后音,再形”,由此可見對詞匯意義的教學尤其重要。學生學習詞匯的最終目的是學會運用,而掌握其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是其前提。脫離了語境的詞匯是靜止的、片面的、孤立的、無實際意義的。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于按照單詞表的順序,逐一地教學單詞,讓學生死記硬別詞匯的意義,而不是將詞匯放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講解。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學生最多只能單純的記住詞匯的含義,而無法真正理解運用詞匯。將詞匯置于一定的語境中時,學生不是根據語境推測詞匯的含義,而是費勁地搜索詞匯有哪些含義,哪個意義適合于這個語境。這一方面違背了學習詞匯的原則,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遇到不認識的詞匯時,不能根據語境進行行之有效的猜測。我們常看到學生一遇到生詞不加任何思考就查字典,這就源于在平時的學習中,教師未將詞匯置于合適的語境中教學,也沒能讓學生養成根據語境進行詞義猜測的習慣和能力。

1.2對詞匯讀音的教學:教師慣于領讀,缺乏對語音規則的講解

傳統的教學存在著一個較大的誤區,即詞匯讀音學習屬于較簡單的環節,只需教會學生讀法,即可將記憶單詞的任務交個學生。教師習慣于領讀新單詞而忽視交給學生拼讀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嘗試拼讀,導致學生在單詞讀音學習上如同小和尚念經一般有口無心,即只動口而不動腦。這種鸚鵡學舌、死記硬背的狀態一方面會影響學生學習記憶單詞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會讓學生在不斷的重復記憶中對英語詞匯學習失去主動性和自信心。學生習慣于跟隨著教師走,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就如同教師在讀音教學上只是給了學生“魚”,而不是“漁”。學生在缺乏方法指導的條件下,機械地死記硬背單詞的發音,機械地記憶單詞,效率極其低下。英語詞匯讀音的學習有其特定的規則和存在一定拼讀的規律,它們是學生學習詞匯有效的方法指導,而缺乏方法指導的片面的讀記的方式只會讓學生成為被動記憶單詞的機器,就其今后長遠的學習而言,其影響必然是不好的。

1.3對詞匯形體的教學:缺乏對構詞法的介紹,忽視音形、形意結合的必要性

學生了解了語意,重視了發音,也不一定能很好地記住單詞。詞匯形體的教學,主要針對于學生有效地記憶和理解詞匯。任何一個詞匯,都是音形互相關聯,形意密不可分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忽視這些關聯性,將單詞的意義、讀音及形體孤立地分開來看。詞匯的形體是詞匯內在含義的外在表達,所以準確無誤地拼寫出詞匯,是表達好其含義的前提。不能將音形結合記憶詞匯,記憶效率大大降低,也影響了之后復習階段的回想。忽視形意結合也會導致在聽拼寫詞匯中問題突出。如未聽清楚某個單詞的發音,又不知根據其在句意中的含義推斷出詞匯的拼法,使得拼寫詞匯困難重重。就詞匯中的單詞而言,其中的很多較長的單詞都有其特定的構成及其規律,如合成詞、前綴、后綴等。短語中也常出現以某個單詞來推測其含義,尤其是對于動詞短語,多以其后的介詞或副詞來決定其特定含義。這些概念的不加重視,易導致學生記憶詞匯困難,易弄混淆相似詞匯等等諸多問題。

1.4對詞匯復習的教學:忽視復習的重要性,缺乏行之有效的幫助恢復記憶的方法

學生在詞匯學習中往往還有這樣的困惑:當時記得清清楚楚的詞匯過不了不久就忘,再記又再忘。這是由于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一個環節,即詞匯的復習。我們都知道,人的記憶是一個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再現的復雜的心理過程。即使學生在識記階段的效果再好,那也只是短時的。大多數教師在英語復習階段都更多側重于語法的復習,句型的鞏固,而詞匯的復習易被削弱甚至忽略。他們錯誤地認為詞匯教了,學生當時會了,詞匯教學的任務就完成了。殊不知,復習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必須在這個階段及時幫助鞏固和檢測學生的詞匯學習。當然,復習方法的選擇也對復習效果影響很大。然而,很多所謂的復習詞匯在方法的選擇上單一枯燥,常見的就是以聽寫或提問的方式檢測對已學單詞是否掌握,或是通過多遍的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抄寫來鞏固記憶。這些方式不但脫離了單詞教學中的語境化原則,也大大降低了復習的效率。讓本應成為鞏固知識的環節失去其該有的意義。英語詞匯教學,只有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積極思考,探索出真正有針對性教學方法,才能教有所長,學有所進。詞匯教學涉及讀音、形體、意義及復習各個方面,都需有益的對策加以改進。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成為第一個去思考的,只有這樣才能引領學生去思考學習。現筆者就談談針對以上四點的建議。

2英語詞匯教學的建議

2.1講解詞匯意義語境化,增強學生理解能力

《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到“教師應做到:引導學生結合語境,采用推測、查閱或詢問等方法進行學習。”所謂Nocontext,Notext就是對這句話最精簡的闡述。為體現在具體語境中學習和使用單詞的理念,課標詞匯表不標注單詞的詞性和中文釋義。我們學習詞匯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詞匯應是從語境中來,再回到特定的語境中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創造語境,賦予詞匯以生命。

2.2加強語音規則教學,培養學生拼讀能力

英語屬于拼音文字,有類似漢語拼音的拼讀規則。因此,看似無規律的字母組合在發音上是有其規律可遵循的。學生學好語音規則,一方面能養成良好的發音習慣,另一方面也為拼寫出單詞打下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重視語音規則教學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時可先在教學中交給學生基本的發音規則,然后在學生基本掌握的基礎之上將其運用于之后的生詞學習中。教學的重點首先放在音素、音標,字母及字母組合的教學上,使學生先過發音關拼讀關。結合教材生詞教學加以舉例說明。如最常見的字母a的發音通常有/a:/,像father、fast、car,/ei/,如cake、lake、take,//像fat、bag、traffic,//如umbrella等。常見字母組合的發音,也有其規律可遵循,如ear通常發//,常見單詞有ear,dear,tear等。學生在初步掌握了拼讀的前提下,就可以逐步進入主動的學習狀態。接下來就是讓學生根據已掌握的規則,去拼讀教材中的詞匯。這一方面可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另一方面也可以鞏固之前所學的關于語音的相應規則。常見的諸如此類的規則還有很多,教師可在平時的教學過程當中通過不斷地積累總結,為學生的語音學習及聽拼寫能力打下好的基礎。學生正確掌握了語音規則,也可以加強其根據所聽能準確拼寫出單詞及相應詞匯的能力。學生只有掌握了良好語音語調,具有單詞拼讀的能力,才能為進一步學習和發展學生的預習能力、自學能力及初步運用英語真實交流的能力打下扎實的基礎。

2.3注重音形結合,強化構詞法的講解,提高學生記憶效率

詞匯教學中,根據音形結合的原則,能引導學生很好地拼寫出詞匯。如學生知道了ar讀[a:]的規則后,可幫助記憶car,arm,art,part,party,dark等詞。再如字母組合ee發[ⅰ:],就可根據讀音輕松拼出see,feet,sheep,sleep等詞,同樣發[ⅰ:]的還有字母組合ea,如pea,tea,peace,beat等。利用音形結合這一規律,一方面在記憶單詞上有規律可遵循,另一方面在聽力拼寫單詞部分也可大大提高拼寫正確率,尤其是在遇到不熟悉的詞匯時,可以根據其讀音判斷出其可能的寫法。詞匯教學中,形意也是相結合的,構詞法就是對形意結合的最好的闡釋。學生在詞匯學習中如能掌握構詞法則,將有助于積極有效地記憶詞匯和理解詞匯。其中構詞法就是詞匯形體中一個很重要的規則。構詞法主要包括前綴、后綴和合成詞等。

2.4復習方法多樣高效化,及時鞏固學生記憶

復習詞匯也是詞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復習是學習之母,系統地進行復習,不僅有鞏固記憶的作用,還能加深對所記憶單詞的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充分準備,根據遺忘規律,有計劃地鞏固詞匯,增強學生對單詞的記憶力。遺忘規律要求教師及時帶領學生復習,而對有效復習方法的選擇則可以引導學生更高效更有意義地復習。結合教學實際,可以運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復習。

3結束語

篇6

 

關鍵詞:英語教學 中國文化 滲透

在跨文化交流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早已引起國內教學者的關注,在英語教學中闡釋文化和語言的關系現已成為其重要的研究引導課題。眾所周知,語言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語言承載著文化,由此可見,英語教學的進行不僅僅是傳授語言知識,還應更加注重在語言這個載體上文化的傳遞。這其中的文化既要包括英語語言文化,同時也要涵蓋漢語語言文化。

一、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現狀

作為國際交往中使用頻率最多、最重要的溝通交流工具,英語的重要性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共識。但是這樣的大環境總會給人錯誤的引導,會產生一些錯誤的觀點——認為英語比漢語還要重要,人們在不自覺中忽視了對漢語尤其是漢文化的學習。新加坡學者研究發現,在新加坡二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造成社會凝聚力低的主要誘因便是母語教育的不完善,而現在中國正面臨著同樣的危機。

縱觀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教材,課程在設置上大多都是突出英語和英美文化。英美文化固然值得學習,但是教材中不可缺少漢文化的滲透,學生只有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下才能對自身環境有正確的認識,進而提升自身的修養。不單單是知識這么簡單,文化底蘊會伴隨學生的一生。對于英語學習者,尤其是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的首要目的是通過英語這門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及對于漢文化的認識。然而大多數的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知識為了通過四六級,《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在英語中該怎樣翻譯。現今的局面就是,在我國各個階段中英語教學大綱的目的都是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但是這似乎只是落實在口頭上。英語教學,是一個學習者通向西方文化的窗口,也是未來學習者向外輸出中國文化的一個潛在的通道。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學習者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開闊視野,走出去,再尋根思源,看回來。這才是英語教學的目的。讓他們在世界文化的長河里找到中國的位置,窺視文化的根源。這往往比單純的講授知識更加有意義,知識只有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散發出引導之光。

二、英語學習者的對自身的認識

每個英語學習者在面對外國人時都充當著文化傳播者的角色。你的一言一行和你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都會影響或改變外國朋友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對中國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我們每個英語學習者都應該深刻的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傳承是自身的任務和使命。英語是一個很好的傳播文化的媒介,通過它可以表達我們的文化,而其中的基礎便是對漢文化很好的認識與感悟,作為中國人,應該理解漢文化獨特的魅力,以及用何種手段傳播自己的文化。中國政法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院長林雪在談到外交官的素質時說:“我認為,第一是要對祖國有深厚的感情。有了這種信念就有了動力,在這種動力下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因為外交工作很有挑戰性。第二就是廣博的知識。一個外交官要認識到在今天這個時代能做的事情很多,但是一定要了解中國,了解外國,然后找出兩者之間的結合點,這樣做起來自己也會感到高興,這種喜悅是高層次的享受。”

三、注重教師的文化意識與教學方法

最近幾年,中國英語教材為了適應不斷發展前行的全球一體化浪潮處于不斷更新發展中。教材內容漸漸充實,但卻極少看到中國文化的經典。我們過多的關注于對學生進行異國文化的教育,卻忽視了自己本土文化的滲透教育,這是英語教育中的硬傷。中國文化滲透在英語教學中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

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重要的引導者,首要職責就是要堅定文化立場。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并欣賞祖國燦爛的文化,應包容地為學習者介紹中西方文化。這樣才能結合把祖國文化和外語教學結合來。

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創新。在語言教學過程中要求學以致用,胸懷寬廣,教書育人,要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面對文化。隨著國際間交流的不斷深化發展,文化事業尤其顯得更加昌盛繁榮,所以外語教學中對于文化的滲透愈發重要。簡單的英語語言教學已無法適應多變的文化環境。這就要求英語教學者能夠站在文化的立場上縱覽本民族文化,站在東西方文化比較的高度上,詮釋英語教學,如若達到這一高度,英語教學定會向更深更廣的境界發展。

篇7

關鍵詞: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國貿專業英語教學模式實踐

隨著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社會各方面對國際貿易人才的培養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職業教育作為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貼近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促進我國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因此,如何發揮高職教育的作用,就成為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而外語既是教學媒體,同時又是教學內容,在國際貿易人才培養中更顯示其重要性。

一、高職國際貿易專業英語教學現狀

自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對外貿易逐年增長。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后,對外貿易迎來了迅猛發展的黃金時期。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得國際商務貿易類專業的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溫。國際貿易人才,尤其是既熟悉國際商貿規則,又能熟練運用英語進行國際商貿交流和商貿業務實踐的高職院校國際貿易人才,在近年的國際商貿人才市場中,受到了普遍的歡迎,其需求量逐年上升。為了解決實用型國際貿易人才短缺的問題,近年來國內各高職院校紛紛開設了國際貿易專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外語能力的商務型實用人才。

然而,由于我國高職國際貿易專業的辦學實踐較短,處于創辦階段,還存在許多問題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尤其突出的是該專業英語教學,英語教學是高職國際貿易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專業學生必須具有堅實的外語語言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而不少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英語教學模式基本是沿用本科學科體系結構,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職模式,培養目標多是以學習研究型為主,使用的是以學習研究為主的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這種國際貿易人才培養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因此,應盡快樹立高職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的戰略目標,在這一目標轉變過程中,反思高職國貿專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社會建構教育思想

出于探索如何將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一些重要理論和思想應用于外語教學的愿望,英國應用語言學家M.威廉姆斯和教育心理學家R.布爾登共同研究并提出了社會建構主義模式。它以維果茨基的理論為基礎,更強調社會文化對于學習的影響。在這種理論中學習者與社會的交互更加受到重視,學習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活動,而是學習者與環境、教師、其他學習者以及學習任務等的交互作用。社會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對我們改變英語教學現狀、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很有啟發,特別是該理論強調語言教學的社會實踐性,強調實踐的情景性及交互性,并充分體現在教學中,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示。

三、社會建構教育思想對國貿專業英語教學的啟示

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課內,課外,實訓基地,并突出情景性及交互性。

1.課堂教學中采用交互式教學,交互式教學法又稱互動教學法或互動合作學習法,起源于2O世紀7O年代的美國,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和策略。簡言之,交互式教學法就是以師生、生生互動為橋梁,使現代課堂教學的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幾大要素之間形成立體的信息交流和傳遞網絡,讓學生主動在情景與對話中進行積極的知識構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和主動性、創造性,激活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各種素質和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交互式教學法改善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和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了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了學生良好的認知能力與人際關系的交往能力,實效顯著,因此備受教育界的關注,成為當代教育的前沿理論和研究熱點。

交互式教學法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為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師生之間良性互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作為參與者而非整體的控制者,以達到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目的。

交互式教學法中,互動是一種教學手段而非目的。如果僅以互動為標準,沒有明確的教學目的與合理的教學安排,那么最終也會事與愿違。為此,該教學模式在實施中要遵循以下原則:

(1)是問題中心原則。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以疑為軸,解惑為線,互動合作地探究英語教材中的疑難點,尋求有效的解決途徑。教師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畫龍點睛式的點撥方式給予指導,并給學生留出進一步思考的余地和創造的空間。(2)是開放性原則。即教學方法和手段公開,教學氛圍寬松,使學生有可以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

(3)是實踐性原則。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通過課堂教學實踐,設置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英語情景,讓學生練習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同時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在有外方人員參與的外事活動中,有效提高其口語和聽力能力。

(4)是層次性原則。鑒于學生之間在知識、能力上存在的差異,教學要層次分明,依據學生不同素質選擇不同目標與合作對象,做到分類施教,全員受益

2.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應充分發揮課外實踐活動的優勢。對于高職英語教學來說,課堂教學是基本的教學形式,起主導作用,但課外活動也不可忽視,它對學生掌握知識、提高實際技能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通過課外指導,可以使課堂教學內容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深化。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如組織英語專題講座、英語辯論賽、演講賽、文藝演出、觀看英文電影,成立英語角、英語俱樂部、英語協會、或英語興趣小組,或讓學生直接參加一些涉外實踐活動,如接待外賓、觀摩涉外業務洽談、擔任口頭翻譯等。課外活動的多樣化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他們嘗試自己能力的范圍,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就業競爭力。

3.學校與相關外貿企業合作,加強學生的階段性實習。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學生進行一定量的崗位階段性實習,使得學生可以親身感觸工作環境.實踐語言知識和工作要求。實習結束后.再鼓勵學生回顧實習經歷.反思實習過程中成功與不成功的具體實例,再充實到語言學習中。因為,這里具有最真實的實踐活動的情景性及交互性,實習是職校生專業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實習期間獲得的知識和能力會對今后的專業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專業英語教師要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和培養。實習過程中讓學生寫實習日志,使學生把在實習崗位中的所思所感,在日常工作中的收獲與不足,語言實踐的困惑等一一記錄。

4.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教師是實踐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踐動手能力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保證。實踐教學在國際貿易專業英語中的貫徹要求指導教師既具有英語專業理論水平,又要有較強的國際貿易經驗,即必須具備“雙師型”素質。沒有高素質的雙師型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實踐教學的任務和目標不可能完成。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教師“持證上崗”,要求進行國際貿易專業英語教學的老師具有相關職業資格證或實踐合格證才能上崗,要其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實踐的指導能力。同時,積極引進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充實到師資隊伍中來。

四、小結

兩年的國貿專業英語教學實踐證明,這種在社會建構思想指導下的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學生聽、說、讀、寫、譯等技能得到綜合的鍛煉,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明顯提高。

雖然我們在國貿英語教學和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為了今后進一步完善教學大綱、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我們還須做更深入、更細致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黃瑞鋒:論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實踐能力的培養[J].中國市場,2008(14):117~118

[2]曹群英肖武云:從社會建構主義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1):222~223

[3]溫江霖:論高職經濟管理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商場現代化,2007(7):393~394

[4]許海蘭:探析高職高專商務英語人才培養中的特色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6(30):100~103

[5]林震:論實踐教學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旅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職業時空,2006,2(8):70~70

[6]李淑榮:職校專業英語教學與實訓相結合之我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3):56~57

[7]雷耘:高職英語教學在涉外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3(4):73~74

[8]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是開放性原則。即教學方法和手段公開,教學氛圍寬松,使學生有可以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

(3)是實踐性原則。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通過課堂教學實踐,設置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英語情景,讓學生練習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同時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在有外方人員參與的外事活動中,有效提高其口語和聽力能力。

(4)是層次性原則。鑒于學生之間在知識、能力上存在的差異,教學要層次分明,依據學生不同素質選擇不同目標與合作對象,做到分類施教,全員受益

2.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應充分發揮課外實踐活動的優勢。對于高職英語教學來說,課堂教學是基本的教學形式,起主導作用,但課外活動也不可忽視,它對學生掌握知識、提高實際技能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通過課外指導,可以使課堂教學內容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深化。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如組織英語專題講座、英語辯論賽、演講賽、文藝演出、觀看英文電影,成立英語角、英語俱樂部、英語協會、或英語興趣小組,或讓學生直接參加一些涉外實踐活動,如接待外賓、觀摩涉外業務洽談、擔任口頭翻譯等。課外活動的多樣化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他們嘗試自己能力的范圍,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就業競爭力。

3.學校與相關外貿企業合作,加強學生的階段性實習。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學生進行一定量的崗位階段性實習,使得學生可以親身感觸工作環境.實踐語言知識和工作要求。實習結束后.再鼓勵學生回顧實習經歷.反思實習過程中成功與不成功的具體實例,再充實到語言學習中。因為,這里具有最真實的實踐活動的情景性及交互性,實習是職校生專業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實習期間獲得的知識和能力會對今后的專業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專業英語教師要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和培養。實習過程中讓學生寫實習日志,使學生把在實習崗位中的所思所感,在日常工作中的收獲與不足,語言實踐的困惑等一一記錄。

4.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教師是實踐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踐動手能力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保證。實踐教學在國際貿易專業英語中的貫徹要求指導教師既具有英語專業理論水平,又要有較強的國際貿易經驗,即必須具備“雙師型”素質。沒有高素質的雙師型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實踐教學的任務和目標不可能完成。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教師“持證上崗”,要求進行國際貿易專業英語教學的老師具有相關職業資格證或實踐合格證才能上崗,要其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實踐的指導能力。同時,積極引進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充實到師資隊伍中來。

四、小結

兩年的國貿專業英語教學實踐證明,這種在社會建構思想指導下的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學生聽、說、讀、寫、譯等技能得到綜合的鍛煉,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明顯提高。

雖然我們在國貿英語教學和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為了今后進一步完善教學大綱、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我們還須做更深入、更細致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黃瑞鋒:論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實踐能力的培養[J].中國市場,2008(14):117~118

[2]曹群英肖武云:從社會建構主義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1):222~223

[3]溫江霖:論高職經濟管理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商場現代化,2007(7):393~394

[4]許海蘭:探析高職高專商務英語人才培養中的特色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6(30):100~103

[5]林震:論實踐教學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旅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職業時空,2006,2(8):70~70

[6]李淑榮:職校專業英語教學與實訓相結合之我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3):56~57

[7]雷耘:高職英語教學在涉外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3(4):73~74

篇8

關鍵詞:《英語國家概況》;合作學習法;任務教學法

0前言

隨著知識經濟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合作不斷加強,現代社會對英語專業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根據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的規定,《英語國家概況》是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其總體目標是:比較系統地介紹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主要英語國家歷史、地理、社會、經濟、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況及其文化傳統,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1傳統的《英語國家概況》課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英語國家概況》課的教學以傳授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作為教學重點,教學方法以知識灌輸法為主,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從教學內容來看,傳統教學模式只注重對文化的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的介紹,忽視了對跨文化交際影響較大的深層文化因素,比如:一個民族的傳統、宗教思想、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儀式、解決問題方式等。其次,從文化本身的特性來看,文化是動態的,文化隨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變換而發生變化。但傳統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的是一成不變的事實性描述,缺乏對某一文化現象的歷史起源及最新動態的描述。最后,從教學方式來看,以知識灌輸法為主的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培養學生對文化詫異的敏感性和識別力,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合作學習法和任務型教學的理論基礎

《英語國家概況》課應該如何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使課堂教學從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轉向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將合作學習法與任務型教學法結合來加以實現。合作學習法,又稱協作學習,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成績作為評價標準,共同完成教學活動。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以任務或活動為核心單位計劃組織語言教學的途徑,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by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合作學習法與任務型教學法結合是指教師設計學習任務,指導并幫助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合作、協商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過程。

3合作學習法和任務教學法在《英語國家概況》課程中的應用

本研究將合作學習法和任務教學法應用于《英語國家概況》課程,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課堂演示活動。受試班級為華中農業大學外語系2005級商務英語3班和4班,共62名本科學生。具體的教學步驟如下:

3.1教師設計選題

選題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小組活動的進行。一般來說選題既要與課程的性質和內容緊密聯系,還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例如,筆者將整個小組活動命名為“文化萬花筒”,為學生設計了各國民族服飾、特色美食、坐標建筑、傳統節日、著名大學等選題。

3.2學生組建小組

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2-3個選題。教師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基本原則,根據學生的興趣,參考學生的成績和能力,將他們分成5-6人的小組。每個小組推選出組長一名,負責組內協調和與教師的溝通。

3.3制作小組名片

由小組長主持,通過小組討論確定本組的組名,口號,風格。每個組的全體成員合影,作為本組的封面照。根據統一的模板,每位組員分別制作自己的幻燈片,展現自我風采。小組長將組員的幻燈片匯總,制作成一個文件。制作小組名片有利于教師在短時間內熟悉、了解學生,同時可以激發學生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比如“當喬丹遇上庫爾尼科娃”,“Fistival”,“AT”等組名都極具個性。同時各小組也有了自己的定位,形成了本組獨特的文化。

3.4小組分工,搜集資料

各小組組長組織討論,縮小各組選題范圍,并進行分工,直至每位組員都有明確的任務。教師參與小組討論,了解各組的進展,并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建議。小組成員在充分了解小組總體任務和自己的具體任務后,通過圖書館和互聯網等途徑廣泛地搜集相關資料,制作幻燈片。此后,小組成員再次聚會,確定演示活動的形式,討論演示活動的整體安排及細節問題。

3.5演示活動排練

在演示活動排練中,要求各組員相互配合,相互幫助。具體而言,每個組員在盡可能完成好自己的那部分演示活動之外,還要對其他組員在演示過程中的語言運用、動作、演示方式等細節問題一一進行評論、建議和改進,力求取得最好的效果。最后,各小組按順序單獨在教師面前進行預演,教師針對演出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

3.6小組課堂演示

各小組按照抽簽順序依次上臺進行演示,其他小組及邀請的教師評委分別根據事先制定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分,最終確定每個小組的總成績。評分標準包括:第一、主題內容(40%);第二、演示形式(20%);第三、現場表現(40%)。

3.7小組自評及組員互評

首先,各小組以討論的形式自評,總結本組及自己在這次活動中的收獲和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為下次的活動積累經驗和方法。然后,組員以書面形式為本組其它成員打分,對他們的表現予以評價。最后,教師對各組的演示活動進行全面、客觀的點評。點評時一要注意多表揚和肯定,讓學生參與小組活動的興趣越加濃厚;二要指出須改進的地方,使學生的課堂演示越做越好。

4結束語

合作學習法和任務教學法在《英語國家概況》課程中的應用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學生們對這門課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提高的同時,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更為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進一步了解了學習者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在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對于什么是“學習”以及可以“怎樣學習”有了全新的認識。但是這次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受試者只有62名,并不能概括所有的學生,研究結果還需進一步的驗證;此外,還有些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如是否可以由教師與學生共同確定選題?如何更有效地評價每位學生的表現?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最后,影響這門課程教學的其它因素文中尚未考慮周全,因此合作學習法和任務教學法在《英語國家概況》課程中的應用仍需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篇9

1外國文學的定位與教學目標

外國文學選讀課是根據國家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的規定,在此階段開設文學課能更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英語綜合能力,也符合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提出的素質教育的要求。英語課程“必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突出應用,加強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掌握必需的,實用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具有閱讀和翻譯與本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的初步能力,并為進一步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礎”。它能幫助學生了解外國文學、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識,在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同時,該課程還希望幫助學生較流利地運用英語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培養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

《基本要求》強調專科英語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要在整個教學中突出基本語言技能的培養,并最終使學生具備閱讀和翻譯與本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的初步能力。但同時我們也深刻地認識到知識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密不可分的。尤其在當今世界,各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各種形式的交流日益頻繁,不同民族、種族人們的聯系更加密切,某一領域的借鑒和學習勢必影響和滲透到其他領域;單單強調某一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其相關文化的了解是不科學、也是不正確的。因此,給青年學生補充外國文學方面的知識是綜合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專科英語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

語言知識的學習及語言技能的培養也是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灌輸。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習得外語的過程,就是逐步適應一種新的文化的過程。學習者要學好這種語言,就必須了解和適應該語言所表達的思想體系和信仰體系,以及涉及的文化格調,風俗習慣,交際手段等。因此,外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外國文學教育,增強外語文化思想的輸入,盡可能多地讓學生了解該國家的交際習俗、宗教禮儀、社會結構、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而且能使學生將第二語言真正學到了家。所以說外國文學的學習不僅是文化導入的重要渠道,也是專科英語教學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僅從這一點上看,外國文學教育不但不與《基本要求》相矛盾,反而完全符合《基本要求》的宗旨和原則,更有助于語言基本功的訓練和培養,能“為進一步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礎。”此外,《基本要求》也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是多數人吸收語言素材最主要的渠道,是提高英語應用能力的基礎”[4](P11)。從學習規律的角度來看,在一個非英語的語境中學習英語,閱讀能提高學習者的英語應用能力,而在這一過程中,閱讀量的多寡至關重要。很顯然僅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是不夠的,教師勢必要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水平,認真挑選、補充一些有趣的、可讀性強的閱讀材料。其中,外國文學名著是首選的,也是最佳的閱讀文本。它不僅能為日后培養“閱讀和翻譯與本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的初步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能給青年學生補充有關外國文學方面的知識,培養他們的文學鑒賞興趣,提高文學修養,真可謂一舉兩得。

2外國文學教學內容

在一些學校的外國文學課中,往往在講文學作品的同時也講文學史,這樣的效果并不太好。因此我們主要以作品選讀為教學內容。在選擇課本時,考慮到學生的專業背景和實際英語水平以及課時長度,我們找到合適的課本,因此,在充分掌握學生水平和興趣的情況下,授課教師自己編寫了《英語文學選讀》講義。教材并沒有按照一般的文學課本以時間或文學流派為線索編寫,而是分成不同的和學生生活相關的主題,如self identity,spiritual growth,love,family,social changes 等。每篇作品開始部分有作者簡介,文本中附有生詞解釋,文本后有三類思考題,分為理解、闡釋和延伸理解三部分。每單元結束前還有文學術語介紹。當然,為了讓學生擴大文學的知識面,我們也選了一些著名戲劇或長篇小說的片斷,但數量不多。對長篇的文學作品,我們主要列出了閱讀書目,希望學生課后閱讀。此外,我們在選擇作品時雖然以英美作家的作品為主,也兼選了世界其他國家,如俄國、德國、尼日利亞、沙特等國的英語翻譯作品。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在橫向比較中引發較深入的思考。同時,我們還特意選擇了一些中國作家與各個主題相關的作品,旨在引導學生在了解別國文化的同時,通過對比更清楚地了解本國文化,激發批評性思維。總之,外國文學在專科英語教學中的恰當、合理、科學的定位是《基本要求》的必然結果,是提高青年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同時,外國文學的教學內容本來應該涉及“原語文學”,像外語類的國別文學就 是針對某語言專業的原語文學作品,由于新升本科院校缺 少相應的師資,也就沒有這類課程設置。中文專業的“外 國文學”嚴格意義上也包括了“原語文學”,像解放前的 北京大學國文系外國文學課程全由外文系教師擔任,但問 題是苦于語種太多,授課者無師能通,后來多用本系教師 上課,自然“外國文學”也就變成了“譯語文學”。

3外國文學的教學方法

鑒于專科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夠用為度和課程設置的實際,英語教學就非常有必要承擔起這項重任,給青年學生補充有關外國文學方面的知識,培養他們的文學鑒賞興趣,提高文學修養。同時,這也意味著專科英語教學在強調外國文學知識學習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的同時,不能忽視語言基本技能的培養。此外,外國文學既是文學,又涉及歷史、哲學、心理學、宗教、藝術、自然科學等,內容十分廣闊,文學思潮形形,藝術流派異彩紛呈,名家大師燦若群星,佳作巨著汗牛充棟。面對這樣浩繁的內容,我們更需要認清外國文學在整個專科英語教學中的比重,把握好文學知識教與學的方法。

首先,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外國文學英文簡本。

外國文學英文簡本是中國文學界、外語界權威根據世界著名小說原著改編而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而且能豐富其文學內涵。鑒于外國文學名家眾多,名著如林,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閱讀一些易讀易懂、適合學生品位的作品,如《飄》、《茶花女》、《紅與黑》等,引發他們的文學興趣; 再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推薦一些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或著名作家的成名作品,如霍桑的《紅字》、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勃朗特的《簡愛》等,提高他們的文學鑒賞力。

其次,指導學生觀看英文錄像片。在學生閱讀一些外國文學作品后,教師應有計劃地再組織學生觀看這些名片或名段,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也加深學生對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并最終達到學生一觸及外國文學著作就愛不釋手的目的。最后,激發學生評說。評說既是語言教學的目的,又是豐富全體學生文學內涵和培養其創造性的手段。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讀就有不同的評論,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五分鐘或十分鐘的會話時間,讓學生主動上臺,簡明扼要地將他們所讀的作品梗概或最精彩的部分向其他同學介紹一下;也可以在每一次課即將結束時,留一點時間,分組讓學生討論他們的看法。這種形式既激發了學生大膽開口說話,又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再次,在外國文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就必須考慮到如何啟發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倫理觀。在西方文學史上,優秀的文學作品無疑都是與倫理、道德緊緊相連的。如筆者在講解普希金的長篇敘事詩《葉莆蓋尼?奧涅金》時,在講到“達吉亞娜的選擇”,是選擇留在自己不愛的、但又沒有什么過錯的丈夫身邊,還是選擇與曾經熱戀現在仍很難割舍的情人私奔時,經常要面對學生們熱烈的討論。有的學生認為“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有的學生則認為“私奔傷害家庭也是不道德的”,更有一批學生認為這樣一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怎么的都可以。之所以存在著這樣多元的探討結果,顯然與現代社會文化過度強調寬容、自由,無普遍而統一的價值標準、無絕對的道德標準有關。

篇10

【關鍵詞】傳統文化 大學英語教學

隨著文化教學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生認識到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重要性,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不僅能促進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能加深學生對文化的認知與了解,更可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引起的文化沖突和失誤。目前,許多大學的英語教材都已經被融入了西方的文化與背景,但對于英語教材里的中國傳統文化卻幾乎見不到,所以,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當中是必然趨勢。

一、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狀

1.只注重英語語言教學。在我國,因為大學英語教學屬于高校教育體系中的必修課程,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夠通過“四六級考試”。所以,教師們在教學環節上往往都是對教材中的詞匯和詞法進行講解,對于教材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比卻是只字不提。這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發展非常不利。

2.只注重西方文化灌輸。經過對150名教師和6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大多數學生認為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大學英語課堂之中是不必要的。而只有少部分的學生和教師認為中國文化融入到外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將傳統文化融入到英語課堂中能夠能顯著的提升傳統文化的傳播能力,如今的大學英語教學過分強調了西方文化,卻完全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應有的作用。這就造成了很多大學生明明英語四六級考試都過了,卻面臨“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尷尬。我們隨便翻開一本大學英語教材,里面的所有英語文章幾乎都是講述西方文化或者和西方文化有關的內容。而在測試和聽力上也都被加入了西方的背景文化。在這種單方面的文化灌輸之下,必然會造成東西方文化的不平衡,使學習英語的大學生意識不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這就會給學生們一種學習英語只是為了了解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卻完全不沾邊的感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中外文化沒有進行比較,也沒讓學生理解到中國文化的內涵與精髓。

3.中國傳統文化被忽視。英語教學所造成的中國文化缺失,使學生們在學習英語時只是以單純的交流為目的,在雙方交流過程中只是非常被動地單方面接收英美文化,卻不會將自己本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反饋給對方,這就造成了“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出現,也是最明顯的暴露了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當中的缺失。

4.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差。英語做為全球通用性語言的唯一工具,就會經常涉及到跨文化交際。而跨文化交際是雙向的,這就需要雙方將本國文化通過英語表達能力和創造力傳遞給對方。學生學習的英語不僅僅要涉及到西方先進文化,還需要將我們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底蘊用英語表達的方式呈現給對方。但在教學當中會發現,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甚少,而且還不知道怎么用英語表達出來,這就成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敗筆。所以,學生們應通過英語這門語言,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

二、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意義

1.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的重要性。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內涵深厚,它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在大學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特色,不僅能夠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抵御西方文化的沖擊,還能夠加深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彌補中國學生本國文化表達能力的饋乏,提高跨文化之間的交際能力。

2.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的必要性。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起到積極作用,經過實踐證明,在大學英語課堂加入一些中國元素的表達方式能使其更加貼近現實生活,課堂氣氛活躍,也綜合的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效率,促進了中國文化的交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使學生更加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與重要性,使學生們產生民族自豪感。

三、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方法

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大學課堂中去,就要結合當前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現狀,對癥下藥。主要方法有三種,其一是通過文化對比教學,在大學課堂中將中西方文化都融入進去,讓學生們能夠清晰的感受到西方文化和傳統文化的不同,加深了解本土文化,有助于提升表達本國文化的能力。其二是詞匯聯想方法,在大學英語課堂上,英語教師可以有意識的挖掘相關背景文化,然后找到切入點,通過聯想方式找到中國文化的外語表達方式聯想翻譯,用來增加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這需要教師做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和較高的文化素養。其三是通過文化拓展方式,在大學英語授課過程中,將一個詞匯有意識的進行擴展,變成屬于本國的文化表達方式,讓更多的學生能通過這些擴展詞語表達出來,教師也要有意識的將中國的實際情r相結合,更好的發揮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有魅力。

四、結語

大學英語不只是傳授知識和技能,它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跨文化間的交流平臺,在跨文化的國際交流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詞匯和內涵既是英語學習中的語言素材,也是學習英語過程中應該探討的核心。若是把中國傳統文化徹底融入到英語教學中來,傳統文化的地位將比西方文化更加成熟,學生在日常表達時,便會更傾向于用傳統文化的思想來闡述觀點,這樣,中國傳統文化的地位將得到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