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運動員繼續教育思路
時間:2022-05-12 11:39:30
導語:退役運動員繼續教育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繼續教育概念的界定
繼續教育是指已經脫離正規教育,已參加工作和負有成人責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種各樣的教育.是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知識更新、補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種高層次的追加教育.所謂退役運動員繼續教育是指運動員在退役或結束自己的運動生涯后,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普通高等院校或職業院校學習,以彌補自己在運動生涯中缺失的文化知識,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和社會競爭力的學習過程[1].本文中繼續教育途徑包括普通高校教育及職業教育兩類.
2中國女性退役運動員繼續教育現狀
2.1普通高校本科(少數研究生)教育
退役運動員通過保送途徑或普通高校及體育院校的單招考試進入高校學習.許多女性優秀運動員在退役后選擇進入高等學府進行深造,在取得學歷后選擇合適的領域實現再就業.縱觀在第25屆至第28屆奧運會中奪冠的女性運動員退役后發展途徑選擇,超過半數人選擇進入高校進行繼續教育.但是高校就讀的選擇只提供給少數高層次優秀運動員,大部分女性運動員在退役后或因個人能力不足無法考取理想的院校、或因名額不足得不到入學資格而無法實現高校進修的繼續教育途徑.
2.2職業教育
所謂職業教育是指在普通教育的基礎上,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廣大勞動者,所進行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操作能力的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使其成為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嚴明的職業紀律、熟練的專業技能的勞動者,從而適應就業的個人要求和客觀的崗位需求,推動生產力的發展[2].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同于普通學歷教育,其主要目標是面向就業市場培養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應用知識較寬、技術能力強、具有誠信的職業道德的勞動者.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到2007年全國已有遼寧、湖南、浙江、福建、內蒙古、安徽、廣東、廣州、云南、南京、西安、寧夏等12個省、市的體育運動學校(中專)升格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江西、北京、上海、四川、湖北等省、市也在積極地籌建[3].2006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頒發的《關于進一步推動體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發展體育職業教育是解決退役運動員再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2007年對21個省、市體育局人事部門進行的調查表明,全國各地均不同程度地組織過教練員上崗證、裁判員等級證、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級證、教師資格證、計算機技能證、駕駛證等職業培訓.這些經過培訓的退役運動員就業率達90%以上,占全部退役運動員的75%[3].越來越多的女性運動員參與到職業教育的行列之中,通過學習若干項專業技能為退役后的職業發展爭取更多的主動權.職業教育機會相對更多,涵蓋范圍及受眾群體更廣闊,正在積極廣泛的開展過程中.
3女性運動員選擇繼續教育的作用分析
女性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難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素質較低,專業技能單一,較之男性更多的受到家庭因素的牽絆.只有接受繼續教育,才能全面提高自己、提升就業能力,鼓勵退役運動員繼續教育是減少待就業的重要途徑之一[4].
3.1個體作用
對知識與技能的不斷學習與探求可以促進個體的發展與綜合素質的提升,對于女性在當今社會綜合競爭力的提升有助力作用,更能保障婦女的權益并提升女性在社會與家庭中的獨立地位.女運動員在離開運動隊后,未來的再就業問題需要進行長遠規劃,繼續教育作為穩妥且必要的途徑,可以為女性彌補文化知識的欠缺,同時提供就業時所需的學歷與能力的雙重保障.例如我國乒壇名將鄧亞萍,在英國獲得博士學位后,曾擔任國際奧委會委員,現任人民搜索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她以自身對知識的不懈追索和不斷實現自我的價值觀向世界詮釋了我國女運動員自立、自強、自信的個人形象,是繼續教育發展途徑的成功女性典范.
3.2社會作用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現狀,女性在就業競爭過程中相對處于弱勢,而女性運動員更是其中需要的到特別關注的群體.繼續教育為女性運動員提供了退役后過渡期的良好學習平臺,作為向社會融入過程中的緩沖器,繼續教育發揮了巨大作用.對于社會整體而言,幾年的學校學習過程不僅可以暫時緩解嚴峻的就業壓力,更能從整體上提升女性運動員退役后的整體素質,有助于塑造她們專項技能突出、文化知識并重的均衡形象,提升良好的社會影響力.
4女性退役運動員繼續教育面臨的問題
4.1高校教育資源有限
運動員上大學雖然有一定的優惠政策,但運動員感到:一方面入學標準太高,另一方面,即使獲得的運動成績達到了免試的條件,有些高校也拒絕接收運動員[2].自1986年原國家教委、國家體委聯合頒發《關于著名優秀運動員上大學有關事宜的通知》以來,一些退役優秀運動員通過免試的渠道進入高等學校學習.為了進一步做好優秀運動員免試進入全國高等院校學習的工作,1999年又頒發了《關于國家體育總局直屬體育院校免試招收退役優秀運動員學習有關問題的通知》(體人字〔1999〕420號),進一步擴大了招收范圍與名額.但是,國家關于退役運動員免試上大學的政策和措施只在一定程度上為一小部分成績優秀的遠動員,以及層次高、影響大的國家隊隊員提供了機會,大部分女性退役運動員得不到推免入學的名額,憑借自身文化水平又難以考取.可見,高校教育的名額有限,不能滿足廣大女性運動員退役后的深造需求.
4.2職業教育有待完善
職業教育的開展正在不斷推進,相關政策也在不斷出臺并修改,這一契機為女性運動員提供了更全面實用的學習機會,在寬泛的環境下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為今后的“二次就業”夯實基礎.職業教育雖然涵蓋范圍廣,但社會對于職業教育的認可程度仍有待提高,獲得職業教育證書或相關技能證書的退役運動員并不能獲得完全的就業保障,職業教育仍需面對學歷認可問題、教學質量保障問題、資格證書權威性問題等辦學瓶頸.對于女性退役運動員來說,如何兼顧家庭與學業的同時實現理想的就業,如何在擇業與就業過程中開發女性的優勢與長項,這使得職業教育在針對女性運動員群體時的功能目標與教學要求大大提升.職業教育體系需要不斷完善,才能經受社會各方對其教育成果的檢驗以及各類挑戰.
4.3繼續教育意識欠缺、費用匱乏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個人終身學習意識也越來越得到認同.然而,退役運動員群體對于繼續教育的意識欠缺.許多女性運動員往往在退役后需要兼顧家庭而放棄教育機會,或因個人價值取向、客觀環境、傳統觀點等因素選擇直接就業或回歸家庭,然而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缺失卻會在日后的工作與生活中逐漸顯露,成為女性退役后職業發展道路的“短板”,也就出現了本文前言所提到的“鄒春蘭事件”.如圖2所示,即使在我國優秀運動員群體中,受教育水平仍呈現明顯不足,大部分運動員僅停留在初高中教育階段,這不僅是源于運動員受教育制度與政策保障不完備,更突顯了運動員群體對于繼續教育意識的缺乏.此外,很多女性退役運動員往往因經費不足而選擇放棄.學校在為運動員提供教育機會的同時,其學費的負擔和學習過程的開支往往來自不同途徑.國家為優秀運動員負擔學習費用,保送進入高校求學,然而大部分女性運動員并沒有機會得到公共資源的資助,經濟條件較弱的個體往往選擇盡快就業以賺取生活開支.繼續教育的學費問題是由政府公費資助還是由個人負擔,又或是第三部門的支持,吸取社會、企業的資金注入,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5]
5未來女性退役運動員繼續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5.1政策與資金的專項保障
經過審視和探究,所出臺的退役運動員就業保障“辦法”、“通知”、“意見”僅停留在政策規定的層面,并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政策體系,更沒有上升到法律體系建設的高度.在新時期,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會有更多女性運動員面臨退役和職業轉變問題,該群體的擴大化問題正在逐漸顯現.因此,應當因時制宜,制定具體針對女性運動員這一特殊群體的繼續教育扶持政策,將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在此提出政府和社會共同集資創設女性退役運動員教育保障基金,交由有關部門專人管理,避免她們在選擇繼續教育途徑時不會因為保障政策的空白或客觀經濟條件的制約而放棄繼續學習的機會.
5.2關注女性體育與女性運動員權益
女性體育的發展作為新時代女性主義與婦女運動的產物,由于性別差異的存在,女性體育應當獲得特別的關注,這不僅可以促進女性文化的發展,更能體現時代的進步與價值觀的革新.因此,保護女性運動員的權益則至關重要.女性運動員在退役后處在職業發展的過渡期,繼續教育作為途徑之一應當給予女性公平的教育機會.有能力的高校可開設一些專為女性退役運動員設置的學習機會與研究方向,發揮女性特質與優勢,這正是體現了對于女性的關注和對女性運動員權益的保護.
5.3加快“體教結合”進程
通過整合體育與教育兩個系統的資源,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共同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它是文化教育與運動員訓練和成長全過程的結合[6].目前越來越多的體工隊轉型成為競技體校,實現了運動員的訓練與文化課學習的系統式結合.無論是運動隊與高校的合并,或是高校自辦運動隊,其核心目的是為使運動員將訓練與文化教育相結合,避免在退役后由于文化知識與競技能力的差距拉大而影響職業發展與規劃.在“體教結合”的環境下,女性運動員得以在高校中進行運動訓練,不耽誤課業學習,既可以進行專業化訓練,又可以保障文化知識的教學質量,從而形成體能、技能、智能等多層次均衡發展的健康態勢.5.4大力發展女性職業教育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合頒發的《關予進一步推動體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強調了職業教育對于運動員退役安置的重要意義.目前在職業教育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繼續完善職業教育的體系建設與立法保障是十分必要的.對于女性運動員群體而言,職業教育可以為女性開發更多領域的技能,例如女性體育舞蹈等體育類職業教育或烹飪、園藝、文學等非體育類職業教育.目標女性運動員群體的職業教育可以做到更具針對性,也可優化教學效果,發揮職業教育實用性功能,最終幫助女性實現“二次就業”.
5.4學校教育與就業良性銜接
繼續教育往往可以為運動員退役后提供學歷保障,但學歷的實效卻往往因用人單位情況與標準大打折扣,造成學歷在手卻面臨失業.對此,學校教育與用人單位建立人才輸送通道可嘗試采取“訂單式”培養或對口輸送等模式,學校與用人單位及時進行信息互換與溝通,使學校對運動員的繼續教育成為有質量、有效用、有市場需求的培養過程,面向人才市場的需要和導向.
6結語
我國退役運動員的繼續教育事業正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女性運動員得到了相應的政策保障并根據不同方式接受繼續教育以補充文化知識,獲得再就業的競爭力.高校進修與職業教育為她們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尤其職業教育正在大力推行和開展,緩解了退役運動員二次就業的安置問題,也是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下的繼續教育新趨勢.然而關注女性群體,缺少專屬政策與資源的支持,受家庭和客觀條件限制等因素使她們或得不到及時的受教育資源,或經過繼續教育而仍然面臨安置困難問題.本文針對女性退役運動員面臨的繼續教育問題提出建議與對策,給予專屬性政策與資源支持、對女性體育加大關注度、嘗試開展女性職業教育及教育與就業的有效結合等,旨在更好的解決女性運動員的繼續教育及退役安置問題.
作者:吳彤侯艷伍工作單位: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教師繼續教育制度變遷思考
- 下一篇:教師繼續教育開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