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幼兒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時間:2022-10-25 08:47:46

導語:父親在幼兒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父親在幼兒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摘要:父親幼兒家庭教育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親幫助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建立性別角色的同一性,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以及幼兒的社會交往等能力,父親角色應當在幼兒家庭教育中發揮其獨特價值,然而現實卻是中國幼兒家庭教育中面臨著父親角色在功能實現上的“缺失”,認知觀念上的“誤區”,行為扮演上的“極端”等問題,究其原因,與整個社會、家庭以及父親本身有著必然的聯系,確立父親在幼兒家庭教育中的正確位置,不僅需要社會建立健全親職教育的體系,家庭建立和諧良好的氛圍,還需要父親自身不斷地進行自我學習促進角色成長。

關鍵詞:幼兒家庭教育;角色定位;策略研究

家庭是幼兒出生以后所接觸到的第一個社會“微系統”,父母是家庭中與幼兒接觸時間最長,關系最為親密的兩個角色,對幼兒的成長發展有著最直接、最深遠的影響。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母親的溫情滋養與細心呵護,同樣也不能缺少父親的參與。著名的心理學家格爾曾說:“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殊的力量。”中國的傳統家庭教育中,父親一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三字經》中曰:“養不教,父之過”,可見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父親在教育子女方面便肩負著巨大的責任。縱觀歷史長河,父親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發生著些微變化,從最初作為一家之主的“嚴父”,到權威逐步瓦解的“慈父”,親子之間由“上下級的權威”關系慢慢走向“民主平等”的關系。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當今社會對父親這一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父親的職能也由單純的“精神領袖”或者“養家糊口”走向了全方位、多功能對子女和伴侶有著重要意義和價值的角色。如何正確確立父親這一角色在幼兒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是目前我們所要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一、父親角色在幼兒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長教育的起始階段,尤其對于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早期的家庭教育對未來兒童人格塑造、認知發展以及社會性發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響,父親在幼兒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親能夠幫助孩子確定自己的性別角色。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處在幼兒階段的兒童會產生“戀父情節”和“戀母情節”,基于對父母權威的崇拜,他們逐漸從與自己相同性別的父母身上獲得性別的認同,而模仿是幼兒性別認同的主要方式。男孩子可以在父親身上學習到男性的基本行為模式,有利于培養男孩子堅強剛毅、進取和拼搏之心,女孩子則可以從父親身上了解到異性的特征,獲得與異性交往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父親能夠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父親粗獷的愛,是孩子認識力量的源泉,父親的男人氣質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源泉;父親的廣闊視野、豐富的知識,是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源泉;父親在言談舉止、舉手投足間,含蓄地傳遞著對子女的關愛和影響。”國內外的不少研究也顯示,由男性帶大的孩子在智商水平上會更高,在學校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社會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父親能夠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有一項研究顯示,父親跟子女接觸的時間越多,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就會越強。五個月大的嬰兒跟父親接觸和互動較多,在面對陌生人的時候會表現出更好的適應能力,對陌生人有更多的語音回應。此外,還有研究顯示,跟父親接觸比較多的孩子,會有更強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成人后會表現出更多的同情心,而這些都有利于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幼兒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定位存在的問題

父親在幼兒的成長教育當中具有獨特的貢獻,是幼兒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當代現實生活中,父親的角色定位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在角色功能的實現上存在“缺失”

在當代社會的家庭中,父親角色的缺失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性問題,這種“缺失”主要表現在“身體上的缺失”以及“心理上的缺失”兩種情況,前者主要是指由于離婚分居或者死亡而導致的父親角色在家庭中的缺位,而后者主要是由于父親工作繁忙或是個人意識的欠缺而未盡到父親在家庭中應當盡到的職責。無論是哪種情況,父親角色缺失的家庭孩子會較少或者無法感受到父親的關愛,而父親會表現出不參與或者較少參與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照料。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幼兒家庭中父親參與幼兒的教育程度要遠遠低于母親的參與程度,其中有22.2%的家庭,是父親作為家庭中教育幼兒的主體,而47.5%的家庭是母親擔任教育幼兒的重任,而在生活照料上,父母之間的參與程度懸殊更大,有46.5%的家庭是主要有母親來照顧,只有6.6%的家庭,孩子主要由父親照顧。可見無論在子女的教育方面還是在生活照料方面,父親所承擔的比重都比母親要低很多。在健全的家庭結構中,父親的家庭教育職能和養育職能存在“缺失”,對于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家庭以及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而言,這種“缺失”就更為明顯。近些年,全世界的離婚率呈現上升趨勢,歐美國家的離婚率長期居高不下,如今亞洲的離婚率也有接近歐美國家的趨勢,中國的離婚率連續七年遞增,另一個數據顯示,離婚后的子女撫養權,只有10%交由父親撫養,這也就意味著絕大多數的單親家庭的幼兒面臨著父親“缺位”的現實。

(二)在角色觀念的認知上存在“誤區”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在傳統思想的影響下,父親對家庭角色的分工存在著認識上的偏見和誤區。其一,很多男性家長始終認為教育和撫養子女是母親應當做的事情,而父親更應當扮演“養家糊口”“在外掙錢”的角色,這種傳統角色分工的觀念在廣大農村地區就尤為突出,因此不少留守兒童只能常年在母親或者隔代長輩的陪伴下成長。事實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轉型,傳統的男女分工已經無法滿足當今社會的要求,當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步入職場,也就同時意味著家庭內部的職責包括撫養子女和料理家務應當成為男女雙方共同承擔的責任。其二,大多數的男性家長對于父親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獨特作用缺乏認識,認為父親的職責就是為家庭提供經濟基礎,父親對子女的關愛更多的應當體現在物質上的支持,而不是教育和陪伴。2004年,天津的一項關于父親角色認知的調查顯示,僅有28.3%的父親知道“父親帶大的孩子更加聰明”,25%的父親完全不知道自身對于兒童教育的作用,只有23%父親能夠說出自己的言行是兒童的榜樣。

(三)在角色行為的扮演上存在“極端”

在幼兒家庭教育中,父親的教養方式往往出現兩種極端,要么是“漠不關心”要么是“獨斷專制”,前一類型的父親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之中,奔波于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很少關心子女的情感和心理需求,親子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和交流,對子女也缺乏必要的要求,聽之任之,放任不管。而專制型的父親則常常從自己的主觀意志出發去命令和操縱著子女的一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子女,態度冷漠,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認識,期望高,寬容少,限制多,溫情少。相關研究顯示,父母對子女采用嚴厲、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增多,其子女越可能多地表現出孤獨,不關心他人、難以適應外部環境等特征。而且由于經常遭到拒絕,子女自我接納程度減低,易產生自卑、無助、不安全感。相反,在情感溫暖的家庭中,如果得到父母的關愛和溫情多的子女,成長后會表現出更加穩定的情緒、有較高的安全感、適應能力強,相應的自信心以及自尊感也會比較強,容易形成比較健全的人格。可見父親極端的角色定位和教養行為直接關系到幼兒日后的人格發展。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溫情民主的父親形象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普遍,究其原因,與整個社會的外部經濟和文化大環境有關,同樣也與父親自身的個人素質和教育觀以及兒童觀息息相關。

三、父親角色定位存在問題的根源探析

父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對幼兒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現實社會的背景下,隨著社會的轉型,家庭結構的多元化以及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的顛覆,父親角色的定位存在著功能實現上的“缺位”,認識觀念上的“誤區”,以及行為方式上的“極端”等問題,那么這些問題的根源何在呢?筆者試圖從社會因素方面,家庭因素方面以及個人因素方面尋找原因。

(一)社會因素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以及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兩地家庭、外地務工家庭以及單親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產生。激烈的社會競爭,物價上漲,高昂的教育成本和生活壓力讓父親這一角色不得不背負著經濟的重擔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養家糊口”當中,此外,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大批的農民改變了以往在家種田的生產模式,進城打工成為了很多農村家庭獲得經濟入手的重要來源,進城務工這部分人群,在城市雖然擁有了一份工作,但相應的醫療、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問題尚未得到相應的解決,巨大的生活壓力常常使一家人分居兩地,養育子女的責任便更多地由母親承擔,“父親”已然成為了家庭中的“隱形人”,成為了電話那頭一個遙遠的“問候者”,成為了一年偶爾回來幾次的“遠方客人”。然而留守在家中的母親或者隔代長輩,受文化素質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局限,也無法很好的意識到自身是父親和子女之間交流和溝通的橋梁。對于城市的家庭而言,由獨生子女構成的核心家庭,家庭模式也由親子關系為軸心向以夫妻關系為軸心轉變,也這就意味著,她們在婚姻上更加注重夫妻雙方的感情和個人的感受而不再為了孩子或者生存而遷就,因此離婚率逐年上升,隨之而來的家庭教育缺位也日益普遍。不完整的家庭結構讓父親難以盡到應有的職責,對于完整的家庭而言,社會大眾的傳統思想和輿論導向也認為父親應當更多地投入到家庭生計當中,而對于父親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認識。

(二)家庭因素

費孝通教授曾經說過親子關系與夫婦關系是相互影響的,“這兩種關系不能分別獨立,夫婦關系以親子關系為前提,親子關系也以夫婦關系為必要條件,這是三角形的三邊,不能短缺的[1]”,另有相關研究發現,母親對父親的支持,會影響到父親家庭教育的實現,那些受到妻子鼓勵的父親會覺得自己更能夠當一名好父親,因此,一個家庭中的夫妻關系直接會影響到父親角色的實現,夫妻關系的質量會影響父親與孩子直接互動。[2]有研究顯示,從兒童出生6個月到18個月,父親的婚姻滿意度呈現下降的趨勢,母親的婚姻滿意度也從懷孕到產后兩年存在下滑趨勢,這也就意味著夫妻間的關系在幼兒剛出生到幼兒出生沒多久這段時間處在比較緊張的時期,這與有了孩子之后父母親所面臨的經濟壓力、照料孩子的壓力、新的家庭責任以及父母親雙方所面臨的角色轉換和角色分工相關。中國目前的幼兒家庭,在角色分工方面,很多母親喜歡大包大攬,主動承擔起家庭教養的責任,對父親參與幼兒照料和教育子女缺乏信心,,對父親的育兒行為不能夠有耐心有意識的加以引導和鼓勵,這種默認的角色分工讓父親不自覺地成為了家里的“甩手掌柜”;另有一部分的家庭,母親除了擔任照顧家庭的責任以外,還忙于職場,奔波于職場和家庭的婦女對父親在家庭中照料和教育子女方面便有了更高的期待,她們希望無論是在外工作還是在家養育子女都應當是兩人所共同承擔的事情,如果父親在家庭職責上無法滿足母親的要求,會直接影響到夫妻之間的關系,進而影響到父親角色的實現。

(三)個人因素

在幼兒家庭中,初為人父人母的夫妻雙方都面臨著角色的轉換問題,女性除了當好妻子之外開始學習如何做一位好母親,對男性而言同樣面臨著要學習如何從一個丈夫的角色轉化成一個父親。如果說十月懷胎和嬰幼兒的哺育能夠讓女性順利的完成母親角色的轉換,那么對于男性而言,如何當好父親是需要學習和培養的。在很多的幼兒家庭中,絕大多數的父親并沒有意識到父親角色對幼兒成長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也沒有樹立起正確的教養觀和親子觀。即使有些父親意識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也會面臨著教育方式不得法等問題,很多父親采用專制甚至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子女,結果使得父親和子女之間的關系更加疏遠,遭受的挫折之后的父親很難能夠繼續投入到家庭教育當中,并默認自己并不擅長照料子女,因此父親面臨著難以確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位置,即便確定的自己的位置也難以實現。

四、父親在幼兒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策略

(一)建立社會父職教育體系

絕大多數的父母在成為父親母親之前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親職教育的培訓,事實上,在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父職教育已經較為成熟并值得我們借鑒,比如美國的全國父親網絡從1985年就逐漸發展起“父方支持方案”,通過“父職課程”的有效實施,來提升父職教育的目標。臺灣地區的“爸爸學校”也旨在通過課程的傳授教導父親如何明確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使命。我國父親缺失現象非常普遍,但是相應的父職教育體系并不完善,針對我國農村和城市地區的父親角色缺失現象,政府首先應當在社區街道以及農村留守兒童聚居地建立父職教育培訓機構,由專業的親職教育專家和培訓人員進行培訓,幫助父母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職責,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與子女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技巧,如何處理親子之間的關系等等。除此之外社區街道和農村村委會還可以聯合當地的幼兒園和小學,多開展親子活動,增進一家人的感情,定期開展父親或者母親交流大會,共同分享育兒經驗。尤其對于單親家庭或者貧困家庭面臨的經濟和情感上的困境,政府要給予幫助。在法律方面,通過完善相應的法律明確父親的職責維護父親的權益,并通過法律的形式來保障親職教育的有效實施。同時,整個社會要樹立起正確的輿論和價值導向,重視父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變以往傳統守舊的觀念,呼吁全社會參與到親職教育中。

(二)發展和諧良好的家庭關系

“父親關系是家庭的根基,親子關系是家庭的枝葉”,家庭是建立在父親、母親和子女三者和諧統一的基礎上才能發揮最佳作用,父親的缺失對母親而言也會造成一定的困擾,對于父親長期在外的家庭,母親會相應的承擔更多照料子女的責任,對于母親而言,她不僅要學會如何盡到一個母親應有的職責,還應當學會如何在父親缺失的狀態下滿足子女對父愛的渴望,正確引導子女健康成長,并協調子女與父親之間的關系,做好兩者的紐帶和橋梁作用。對于離異的家庭而言,母親要幫助子女正確面對離異問題,不要因為夫妻之間的感情而影響到父親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要幫助子女學習如何與父親和諧相處。在父親意識薄弱的家庭中,母親要從懷孕開始就鼓勵父親參與到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并幫助父親增強教養子女的自信心,幫助父親認識到父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夫妻雙方應當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明確彼此的家庭分工,相互協助,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

(三)促進父親角色的自我成長

“所有角色的內涵,都是由特定的時代和具體的生活方式所賦予的”,[3]時代在變,生活方式在變,這也就意味著父親這一角色也要不斷調整來適應社會的要求。促進自身不斷成長,從不勝任到勝任,從不成熟到成熟,無論時代如何發展變化,父親角色是自我成長“為人父”的內在需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外在要求。對于父親而言,他們要不斷的提升自我,在觀念上首先要解構原有的守舊思想,對自我的角色認識不能只停留在賺錢養家,還要意識到教育子女不僅僅是母親的責任,父親是幼兒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發揮父親的教育職能,父親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育兒觀,在子女面前樹立良好的榜樣,幫助子女形式正確的性別角色意識,父親要在尊重子女的基礎上采用民主溫和的教養方式,“自由”而不“放縱”,“威嚴”而不“專制”,通過與子女的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滿足幼兒對父愛的渴望,給予兒童發表自己想法和看法的權利,尊重兒童的意愿并科學的加以引導。即使工作繁忙或是無法與子女一起生活,父親也要盡自己所能,抽出時間積極投入到親子活動和親子互動中,無論是否在子女身邊都要與子女保持良好的溝通,給予充足的關愛。

作者:劉艷珍 宋曉曉 單位:山東英才學院

參考文獻:

[1]費孝通.生育制度.費孝通文集.第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60.

[2]李燕.父親參與及其對兒童發展影響的研究綜述[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0(5)18—20.

[3]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孫元升.父親缺失類型分析及其對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

[5]趙娜.父親角色對兒童發展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