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06-14 17:37: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家庭教育;良好個性
筆者從事幼兒園工作多年,每天來接送孩子、問詢孩子日常、陪著孩子玩耍的家長中,媽媽占到了絕大多數。通過約訪得知,爸爸們比較忙碌,有的加班、有的應酬,還有的在釣魚。男主外、女主內的老思想依然在當今社會實行著。多年來人們不斷的通過書籍、影視、歌曲來歌頌母親的偉大,強調母愛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重要性,事實上,在家庭里父愛也占據極其重要的作用。母愛和父愛就像陽光和空氣,都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需品,不可或缺。雖然爸爸和媽媽對孩子的影響不同,但是爸爸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有著和媽媽同樣的責任。爸爸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將教育資源有機結合。首先父親要明確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擔任的義務和責任,不能一味地注重物質上的需求而忽略了對孩子性格的培養。應該多和孩子交流和談心,參加孩子的活動和娛樂,從多方面了解和觀察孩子,從細節里發現孩子的優缺點。配合老師共同解決孩子的各項學習生活問題,做好家園共建工作。男性的優秀品質在生活中對孩子會造成多方面的啟發和引導,讓孩子擁有更多的堅強、勇敢、忍耐和開拓。反之則會產生許多不良的身心影響,讓孩子的未來生活埋下隱患。托兒所、幼兒園、小學中男老師較少,讓孩子減少了與男性接觸的機會,造成孩子絕大多數時間處在女性的管理和行為方式里,在性格的培養上出現了缺失。長此以往,男孩子會因缺少模仿對象而變得膽小和猶豫;女孩子長大后面對男性時,會顯得羞澀和拘謹。因此,在這種教育現狀下,父親在家庭教育中作用更加凸顯,他將對孩子教育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2父愛讓孩子擁有良好個性
父母性別的特點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響。男性的剛毅、果敢、智慧與女性的穩重、細膩、溫柔形成了互補。在生活中夫妻可以通過雙方性格的互補來解決各種問題。孩子在生活中通過觀察和模仿,不斷地總結經驗,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嘗試,去挑戰,最終將父母最優秀最成功的方式方法融入自己的內心世界,成為一把打開成功大門的鑰匙,這就是父母能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當父親為了物質奔波錯過了孩子的教育,母親只好擔當更多的家庭角色用以彌補,從而產生了角色錯位。這種錯位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性格缺失,隨之產生偏執,對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3父愛讓家庭教育更加豐富
美國著名教育研究專家斯可基•約里昂和中國臺灣教育研究專家史玉梅女士經過近十年的潛心研究,發現由男人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男性在教育孩子上計劃性強,對于發展孩子哪些方面的品質,如何父親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強的目的性,想要培養孩子哪些品質,通過哪些方法來實現,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斷實踐并堅持下去。在這個問題上母親就要弱一些,大多數母親對孩子都有很高的期許,但在教育過程中喜歡多方面嘗試,聽取身邊人的建議,或者不斷報名各種培訓班,所以實際教育過程中,她們往往顯得無計劃性。男性偏好于歷史、地理方面的閱讀與學習,因此,父親給孩子講得更多的是歷史故事、風情民俗和英雄人物等。這些看似平常的講述對孩子的語言和思維拓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母親在拓寬孩子視野,豐富知識面方面要弱于父親。在生活習慣的培養方面,父親作為成年男性崇尚獨立、勇敢、果斷且具有冒險精神。在生活中他們會帶著孩子登山、涉水、騎行等戶外活動。教會孩子基本的求生、簡單的維修和如何應對突發危險。大多數女性從小就在保護中度過,所以母親對孩子的保護欲更強烈。生活中母親會拒絕孩子做危險動作、碰不干凈的東西等等母親內心不能接受的事物。所以筆者在幼兒園總能見到有的孩子不敢快跑,不敢捏泥人,甚至聽到狗叫就趕緊往教室跑。這一點上,父親的作用遠大于母親。
4父愛與孩子情商的關系
隨著社會的發展,情商的重要性經常被人們提及,在幼兒早期教育中,父親對孩子情商的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男性與生俱來的外向性格成為了孩子情商培養最好的模板。雖然有的喜歡夸夸其談,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孩子模仿爸爸,敢于在展示自己和主動與人交流的態度。在幼兒園里善于交流,能夠主動展示自己的幼兒,絕大多數都有一個情商高的父親。父親往往能給孩子更多的競爭意識,讓孩子走出家庭后能夠更快地適應與陌生人交往,并逐漸取得自信。在解決突發問題、情緒控制、成就感等方面,父親是一個重要的榜樣,并極有可能成為孩子解決問題的一個標準,所以父親不僅要教好孩子,更要做好自己,因為對于幼兒來說,他們沒有分辨對錯的能力,更多的模仿。智商的培養需要大量的知識積累和整理,而情商的培養就是性格的培養,需要環境的引導和影響。作為父親,在這一項工作中應該當仁不讓主動承擔,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情緒。
5父親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響
篇2
〔關鍵詞〕父親;子女教育;缺失;重建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0)05-0007-03
父親作為子女親子關系中的“重要他人”,在子女兒童期的人格發展、社會認知等方面乃至在青少年期的社會往能力、獨立性、創造性發展過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父親教育淡出”已經成為家庭教育中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引起很多學者的關注和重視。因此,為扭轉這一現狀,我們更要重視發揮父親的教育作用,父親應和母親共同參與家庭教育,利用各自的優勢和特點協同教育孩子,共同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與和諧發展。
一、父親在子女教育中角色缺失的原因
(一)傳統思想觀念導致父親角色錯位
受“男主外,女主內”這種家庭分工格局和中國傳統角色觀念的影響,一些父親忽視甚至放棄了教育子女的責任。他們認為父親是“一家之主”,是家庭的供養者。因此他們的重心應該是為了維持家庭生計而忙于在外面打拼,努力地賺錢養家。尤其當今社會競爭加劇,男性承擔的壓力較大,因而往往被迫放棄了教育子女的責任,而這一角色很自然落到了工作壓力較小的母親身上,教育子女往往由母親去承擔。可見由于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導致現代家庭更多的生活負擔落在了父親的身上,而面對養家以及職場上的各種壓力,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缺失也是必然的。
(二)錯誤的教學觀念和教育方式導致父親失去了教育權利
在中國很多的家庭中,父母親分別扮演著“嚴父慈母”的角色。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有不少父親以為“嚴父”就是板著面孔訓斥子女,甚至打罵、侮辱孩子的人格。他們無視孩子獨立、自尊的心理需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物,因而導致孩子對父親畏懼疏遠或對立,父子關系緊張、扭曲甚至破裂,致使父親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權威地位。另外在學校里我們也可以看到一種很普遍的現象,那就是男教師的數量永遠少于女教師。仿佛教育孩子是女性的天職而男性只是充當配角。另外在教育手段上,女教師相較之男教師來講,感性多于理性。使孩子在心里形成一種印象,他們更愿意聽女性對自己的教育和勸導,久而久之導致父親這一男性角色對孩子的教育效果也越來越差。
(三)家庭角色結構傾斜,導致父親教育權失落
由于現代家庭中父親承擔的重要角色,有一部分父親們經常不在家。即使回到家時,與孩子交流談心的機會也很少。孩子經常接觸的是母親,常常是從母親那聽到對父親的評價。因此父親的形往往是取決于母親的塑造。而在一些家庭中妻子不尊重丈夫的自立、獨立、平等的人格和共同管理家庭、教育子女的權利,在子女面前常常有意無意地嘮叨丈夫的缺點、毛病,貶損丈夫的形象,降低丈夫的威信,在這種家庭氛圍當中,在缺乏素質教育的情況下,男性的家庭角色被淡化,即使不少父親有意識地加強自己在家教中的分量,也只是擔任保姆、助教的角色。
(四)目前對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欠缺
長期以來,心理學家對家庭與兒童發展關系的研究,多局限于母子關系,父親對兒童的影響的研究較薄弱,這除了片面地認為孩子的發展主要受母親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未能把家庭看成一個整體,一個系統。把家庭看成是一個整體,就必須研究父親和母親的教育角色問題,分析父母各自的教育優勢和相互差異,以便使之相互配合,協同教育子女。
二、父親對子女教育的獨特影響
(一)父親對子女在兒童期的成長有重要作用
1.父親在兒童性別角色的形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性別角色是社會規范和他人期望對男女兩性的行為模式的要求。性別角色的發展是兒童社會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兒童性別角色的發展過程是指兒童形成與自己的生理性別相同的社會價值期望的性別認知和性別行為的過程。兒童的性別化發展離不開父母的養育方式和教育態度的影響,在兒童性別化過程中,父親有著比母親更為重要的影響作用。幾乎所有的發展理論都認為父親在兒童的性別角色認同中起關鍵作用。在兒童性別角色的發展過程中,父親在鼓勵子女的性別角色行為發展上與母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男孩通過對父親的性別認同和模仿可以發展出更多的性別角色行為。對于男孩來講,父親的影響更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父親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穿著打扮、氣質風度來表現陽剛之美。女孩也能在與父親的相處和關愛中獲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護性心理,并且從父親身上獲得關于異性品質的參照,對于女孩來講,父親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異性。孩子成人后的性別行為和婚姻關系也更多地受到早期與父親關系的影響。
2.父親是兒童個性品質形成的重要源泉
親子關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兒童社會化和人格發展的核心和主要動因,而父親作為家庭中的核心對兒童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我國學者孟育群(1992)通過測量和分析,認為父親的太過干涉對兒童人格因素的影響極大。如干涉型父親管教下的子女,一般身心發展遲緩、情緒不穩定、忍耐力差、愛推卸責任而且依賴性強、缺乏遠大目標和理想。父親的太過關心和溺愛一方面可能使孩子變得任性、嬌慣、影響情緒發展、易動感情,使兒童人格發展受阻,缺乏自控能力,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表現出較多的過失行為;另一方面會使孩子缺乏對公正的理解,因此可能表現出飛揚跋扈、不能忍受挫折等行為。心理學家麥克?閡尼的研究資料顯示:一天與父親接觸不少于2小時的男孩比起那些一星期內接觸不到6小時者,人際關系更融洽,能從事的活動風格更開放,并具有進取精神甚至冒險性,更富于男子漢氣概。
3.父親對兒童認知發展有促進作用
在家庭中,由于父親性格、能力等的獨特特點,特別是父親與兒童交往的獨特性,兒童從父親和母親處得到的認知上的收獲是不完全相同的。兒童從父親那兒可以學到更豐富更廣闊的知識,并能通過探索各種游戲活動,使兒童逐步培養起動手操作能力,豐富兒童的想象力,培養思考和創新意識,發展求知欲和好奇心,因而對兒童的認知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很多研究表明,父親對男孩智力發展影響更大。耶魯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由父親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有更好的學習成績,在社會上更容易成功。這一研究并不是否定母親對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作用,而是強調對兒童的發展來說,通過改善父親的教養方式和教養行為,將會極大地促進兒童的發展。心理學上的相似研究也表明,父親與兒童的親子關系與兒童的學業成績有關,在家庭教養中,父親更多的是與兒童玩耍,對兒童進行知性教育,父親的傳統性別角色在社會中更多的外向性使他們能在各種各樣的游戲中啟發兒童的理性思維和創造性,誘發兒童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
(二)父親對子女在青少年期的成長有重要作用
1.父親是子女青春期教育期必不可少的角色
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關注社會和自己的理想,常常對媽媽的嘮叨非常反感,父親則在這一時期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所以,父親應該盡早成為孩子可依賴的靠山。以女孩為例,有調查表明:與父親關系特別好的女孩,青春期發育遲于那些與父親關系一般或不太好的女孩。女生對異性的價值判斷,往往是從認識父親開始的,家長務必以身作則,并教給女兒一些與異往的技巧。另外,缺少父愛的孩子在青春期容易產生心理障礙:一是情緒不穩定,容易憂郁、恐懼、緊張、焦慮;二是自卑心理嚴重,安全感很差,膽小怯懦;三是與母親的關系容易緊張,甚至對母親產生反感或敵意;四是意志薄弱,動手能力也較差,做事缺乏毅力。這些事實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中,父親和母親的角色作用是不可互相替代的。
2.父親對子女青少年期的社會化發展有促進作用
社會學研究表明,在兒童時期母親對子女的教育有至關重大的作用。如果失去母親,就會使子女的情緒波動大和不安寧。而到了青少年期,由于子女的社會性有所發展,與父親的關系也顯得十分重要。在此期間,子女若失去父母的任何一方,越軌的行為幾率都較大。另據孟學群和宋學文的研究發現,父親對子女少年期社會化的作用,在一定條件下比母親的作用更顯著。出現這一結果的可能原因如下:第一,青少年隨著社會性的發展,認識水平的提高和自我意識的增強等原因,他們的關注點逐漸轉向社會的存在、發展和人生的意義等一些問題上。他們希望學習社會生活知識、經驗,向往參與社會活動,發展人格的獨立性與自主性。而父親正好符合這一角色的需要。第二,父親對青少年至關重要,他既是教養者又是社會活動的主要參與者,還是家庭重大問題的決策者。在我國當前多數家庭中,一般父親比母親的文化水平、社會地位高,接觸社會廣,在家庭對外活動中擔任主要角色。父親的角色舉足輕重。第三,母親對青少年的教養態度方面的問題比父親相對更嚴重。母親的干涉、嘮叨、溺愛,使強烈要求獨立的青少年期的孩子特別反感。因而,青少年對母親管教態度的意見比父親更大,削弱了母親的教育影響作用,相對增強了父親的教育影響作用。
3.父親在青少年道德發展中的作用
父親作為社會文化的主體,在孩子眼里是社會力量和規則的象征,是家庭和社會聯系的紐帶。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意識到父親的權威和力量,就會對父親產生敬畏的心理,從而去模仿父親的行為,并掌握社會的道德規范。我國兒童教育專家劉建清通過研究指出:父親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誘發違法犯罪行為。西方一項對父親與子女違法犯罪行為關系調查表明,違法犯罪人中有22% ~57%人的無父親,特別是14~17歲的青少年違法犯罪者中,無父親的人居多數。這是因為無父親會對子女的人格、情緒產生不良影響,因而與違法犯罪行為有關。另外,父親的不良行為也會在相當程度上誘發子女的違法犯罪行為。所以他認為,有不好的父親比無父親的情況更糟。由此可見,父親的形象是青少年認識世界的窗口,持續而深刻的父愛和良好的父子關系有助于子女個性的健康發展;而消極的父子關系和父親形象將大大地促使子女在日后的不利情境中產生違法犯罪的動機。父親的存在和父愛及良好的父子(女)關系,是青少年心理發展和個性發展的源泉之一,對子女的性別角色發展尤其是雙性化發展,社會化、青春期的順利渡過以及道德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
三、重建父親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樹立科學意識,提高父親對教育子女重要性的認識
觀念是指導行為的依據。要從根本上扭轉父親“淡出”家庭教育的不良局面,必須轉變思想意識。作為父親,首先應提高認識,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系統的教育子女的理論知識,沖破傳統思想觀念的誤區,把教育兒童作為自己的責任;其次,父親應提高自己對教育子女重要性的認識,認識到自己具有的獨特作用,努力提高文化素質,主動發揮自身優勢,與母親配合,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在現行的家庭教育中,父親應當從“男主外,女主內,孩子的事應該女人管”的傳統觀念中擺脫出來,認識到自己不僅是孩子的供養者,更是孩子的教育者。還要認識到早期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兒童時期和少年期,而且還體現在人的整個一生之中。因此,作為父親應該多抽些時間和孩子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潛移默化地用自己的言行指導孩子健康成長。
(二)調整家庭角色,重拾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權利
在傳統家庭角色分工里,男人是給家庭提供安全保護和物質供養的人,女人則擔負著懷孕、生育、撫養、教育子女、履行“相夫教子”的天職,人們也習慣地認為父親是外界事務的參與者,母親則是家務活動的中心。對忙于外界事務的父親來說,對孩子的關注和教育遠遠沒有母親承擔的角色多。長期以來導致的結果是在孩子看來,母親對自己的教育負主要責任,而父親充當的是配角的工作。致使父親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處于劣勢地位,更談不上對孩子的教育發揮重要作用了。因此,為改變這一現狀,就要適時地調整父親對子女教育應該承擔的義務。父親在工作之余,應該多關注孩子的學習和教育問題,在家庭當中充當和母親一樣的教育角色。和母親一起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以及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共同出謀劃策,促進孩子的教育全面發展。
(三)優化家庭氛圍,提升父親教育影響的親和力
盧梭說:“家庭生活的樂趣是抵抗壞風氣的毒害的最好良劑”。良好的家庭氛圍對于教養下一代,抵制和凈化社會不良文化影響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因此,父親應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提高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親和力,使孩子易于接受自己的教育。同時,民主和諧的家庭氣氛,有利于孩子自主意識和責任心的養成,有利于家庭學習氣氛的形成。所以,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必須的,但和諧的家庭氛圍的營造需要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父母應相互尊重,教子觀一致;父親應抽出一定的時間參與家庭的共同活動,父母與孩子平等對話,子女對長輩尊重體諒,雙方之間建立暢通無阻的溝通渠道,營造溫馨、民主的學習氛圍,才能促進父母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子女身心的健康發展。(稿件編號:100316004)
參考文獻:
[1]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435~436.
[2]龐麗娟,李輝.嬰兒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326.
[3]鄧李薇.親子依戀中父親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及其角色建構[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7,(1).
[4]仝召燕.試論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獨特影響及其優化[J].宜春學院學報,2008,(6).
[5]朱啟勝.家庭教育方法探斷[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l).67~68.
[6]王俊燕.淺議父親在青少年成長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09,(6).
篇3
關鍵詞: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響
一、家庭教育意義
家庭教育,通常情況下是指在家庭生活里父母對孩子實施的引導教育,以及行為上的榜樣力量。一個孩子的成長狀況是多方面因素影響的結果,而家庭教育更是學校教育的延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堅強后盾。
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不僅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更是學校教育的補充。盡管學校的功能就是專門培養人,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及全面發展起著主導的作用。但是任何教育形式都不是萬能的,學校教育也不例外,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家庭教育則可以彌補學校教育中的某些缺陷。比如學校教育是群體教育,家庭教育是個體教育。父母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個體教育更有利,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分類
“缺失的意思是:缺陷、缺點和失誤。對于家庭教育缺失這個問題,實質是規范家長的教育行為。
1.主體缺失
家庭教育的主體缺失,完整地說是“父親教育行為的缺失”。有一種誤解,認為家庭教育是母親的事,與父親關系不大。實則不然,人們常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水”,那這座“山”的作用有多大呢?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在美國,72%的少年兇殺犯,90%離家出走的孩子以及75%的吸毒孩子來自無父親的家庭。沒有父親的孩子缺乏紀律教育和監督機會,所以犯錯的幾率就比較大。
中國的諺語里我們耳熟能詳的“龍生龍,鳳生鳳”“知子莫若父”等等,包括《三字經》里說的“養不教,父之過”,這都告訴我們家庭教育中父親不可缺失。
2.追求缺失
家庭教育的追求缺失,是指家庭教育中“精神追求的不足”。
當下,有些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質的富裕,忽視了精神的富有。對孩子的物質裝備,砸鍋賣鐵也心甘情愿,而對精神文化內涵的充實卻很少過問。學習對孩子來講很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
3.觀念缺失
家庭教育的觀念缺失,具體反映是“過度教育”和“過度的愛”。
有一句口號誤導父母,甚至誤導教育界。這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造成父母,甚至整個教育界,在教育上“拔苗助長”。
教育也有特殊性,若將特殊性視作普遍性推廣的話,那只會招來更大的災難。天才總是極個別的,天才適用的,并不意味著人人都適用。
4.任務缺失
家庭教育的“任務缺失”,主要反映在“品德養成”、“溝通交流”。
品德養成,通俗地說就是教孩子做人,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品德養成,極為重要的一環是家長的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家庭中,有比學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細節,恰恰就是這些生活細節塑造了孩子的個性、人格、文化品位和價值觀。
四、家庭教育缺失對孩子的影響
案例一:洪偉,二年級時父母離異,他則判歸父親撫養。父親常年在外跑車,一兩個月才能見上一面。就算見面父親只是隨口問一句有沒有做作業之類的話。洪偉在家里由72歲的奶奶照顧,常此以往,他養成了自由散漫、愛說假話、不愛學習的壞毛病。在學校里收保護費,搶錢,打架,約同學翻窗進教室偷東西,去超市偷東西等等。上四年級,校長發現問題大了,把他奶奶叫到學校陪讀,但是一語不合就踢他奶奶的肚子,還揚起撮箕要砸他奶奶,幸好被老師制止了。后來校長只得請派出所的民警來幫忙教育。大家費了不知多少心血,雖有所改變但有時還是反復無常。
案例二:王成,父親第一次婚姻沒有孩子,第二次婚姻才有這兒子,所以過分溺愛。這孩子在學校搶錢,打人,收保護費。經常違反校紀校規,其母不但不能積極配合學校反而對孩子百般依從,使該同學對學校的管理制度產生了抵觸情緒,品行和學習都日見下滑。
分析以上案例,不難發現家庭教育的缺失對孩子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響。最常見的有以下兩種:
1.單親家庭,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以及對孩子過分的嬌慣、寵愛(溺愛)、或者憐憫,往往會使孩子形成各種不同的不良心理和行為傾向。要么像個刺猬誰也碰不得,仇視一切,要么一切都無所謂,對生活缺乏信心或對一切都不負責任。
2.有些家長素質較低,心里想的是孩子的學習,眼里盯著的也是孩子的學習,可自己言談舉止帶給孩子的卻都是些不健康的東西。
五、預防家庭教育缺失注意事項
1.情感投資――讓孩子天天快樂
(1)為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時時以自己飯巰蟶系那樾魅ジ腥競⒆印
(2)父母之間要建立和諧、默契的關系,以便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臉是父母之間關系的晴雨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撫養方式要正確――盡可能親自撫養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與父母在一起的強烈的心理需要,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感情饑餓和被遺棄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給祖輩撫養,孩子很容易受到溺愛,加之他們的文化水平和觀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確的教育。
六、環境的影響――創設良好的情感環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環境,父母對待孩子的正確態度、和諧的家庭氣氛、嚴而適當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樣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個性和行為的必要條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關心和互相愛護。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環境中生活、成長,他們會感到自由、舒暢、溫暖、幸福,從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篇4
【關鍵詞】學前兒童;父母;家庭;親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9-0116-02
一、學前兒童家庭中開展親子活動的重要意義
國內外的家庭教育研究都表明,組織生動、形象且富有成效的親子活動才是開展家庭教育的有效載體和重要途徑。因為只有在家長與子女共同參與并互為影響的有益活動中,家長的教養態度才能端正,良好的親子關系才能形成,家庭教育的預期目標才能達成。
1. 對學前和的意義
在學前兒童家庭中開展親子活動有利于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對培養幼兒自信心、合作意識、開發潛能、增強認知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2. 對學前兒童父母及家庭的意義
在家庭中開展親子活動有利于加強家長與幼兒的聯系,增進親子感情,有利于良好家庭關系的建立。特別是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家庭教育更要與時俱進,多吸收先進元素,更好地融入社會這個大環境。
3. 對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家庭中的親子活動對兒童的行為習慣和個人品性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對于幼兒在園內的學習生活有很大幫助,也有利于幼兒教師的教育,對促進幼兒園的管理具有很大幫助。
二、學前兒童家庭中的親子活動現狀及影響因素
1. 現狀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學前兒童的教育更受父母及社會人士的關注,而親子活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也在學前兒童的家庭、幼兒園或者其他機構開展,親子活動的觀念也越來越深入人心。親子游戲、親子閱讀、親子手工制作等活動也越來越被采用,而更多形式的親子活動也逐步出現在教育領域中,家庭中的親子活動開展的頻率較以往也有所提高,這是比較可喜的一面,但學前兒童家庭的親子活動也存在一些問題:①父母掌握活動主導權,孩子缺乏主動性;②父母重視說教,在行為示范方面較為缺失;③雖然家庭中的親子活動越來越受重視,但是父母投入在這一方面的時間還是太少,特別是幼兒的父親;④家庭中的親子活動缺乏與幼兒園的互動。
2. 影響因素
(1)父母因素。①對孩子期望過高;②父母教養方式不當;③父母教育時間有限。
(2)家庭因素。①家庭結構。對于父母是雙職工的孩子來說,孩子往往交由爺爺奶奶教養,親子活動極少開展,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對親子活動的開展也有很大的影響;②家庭經濟生活狀況。經濟狀況雖然不是家庭幸福的唯一條件,但卻是一個重要條件。富裕的經濟條件可以為子女提供多種渠道的教育投資。親子活動的類型也不會僅僅局限在家庭中;③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是親密還是冷漠,是和睦還是矛盾重重,是團結還是四分五裂,是相互平等還是高低貴賤,都影響家庭中親子活動的進行。
(3)幼兒園因素。在幼兒園舉辦的親子活動中,家長不論多忙都會積極參與,或許這是有些家長為了“彌補”沒時間陪孩子的一種做法。親子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家長與孩子的互動,家長畢竟時間精力有限,很少家長會主動去查閱資料、看相關書籍,這就需要幼兒園做好與家長的交流溝通,及時向家長普及教育知識,讓家長也參與到親子活動設計中去,發揮學校與家庭教育的雙重作用。
三、學前兒童家庭中開展親子活動的對策
1. 形成合理的親子觀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在《家庭教育》一書中,闡述了他的親子觀:①父母要尊重子女的獨立人格;②父母應當同孩子做伴侶;③父母的教育要一致。
2. 建立平等民主的親子關系
現如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在學前兒童家庭中缺乏玩伴,父母及其他長輩就自然要幫助他們彌補這一空缺,親子活動成為孩子與他們交往溝通的主要方式。如果父母在親子活動中不與孩子建立平等的親子關系,就無法與孩子成為朋友,親子活動的開展也就存在許多阻力。因此,形成平等互動的親子關系尤為重要,即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同時向子女學習,子女將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經驗、觀念等“反哺”給父母。
3. 重視父親在家庭親子活動中的重要性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家庭生活中,父親應該扮演玩伴、榜樣、保護者、道德規范者、教育者等角色,父親只有成為多種角色的綜合體,才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重要作用。
父親與母親由于性別角色的差異,對兒童的影響也不相同。在家庭的親子游戲中,母親可能會偏向于親子閱讀這類安靜的游戲,而父親則會偏向于比較激烈的打斗游戲。這種比較動感、有較多身體接觸的游戲會讓孩子獲得比其他活動更多的成就感,也會獲得更多的信心與克服困難不怕挫折的勇氣。
激烈的游戲中孩子的情緒往往會比較激動,不易受控制,父親在與孩子進行這類游戲時注意及時幫助兒童了解各種情緒狀態,提高他們對自身激烈情緒的認知與調節,這樣孩子會表現出更少的攻擊,對孩子的發展有很大幫助。
4. 家長要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將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運用到親子活動中去
(1)把握好關鍵期,進行合適的親子活動。關鍵期的概念應用于兒童的心理發展上,是指兒童在某個時期最容易學習某種知識技能或形成某種心理特征,了解各個時期幼兒發展的關鍵是十分重要的。
(2)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兒童在最初的學習都是靠模仿產生的,而父母作為兒童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因此,在親子活動中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將自己的一些壞習慣帶給兒童。
兒童對自己的父母都會有崇拜心理,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榜樣,這就需要父母充分發揮這一作用,為幼兒展示正確的行為。在親子活動時,無須過多解釋規則,父母怎么做孩子就會怎樣學。在家庭中開展親子閱讀活動時,父母先拿一本書安靜地看,不一會孩子也會找到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和家長一起看,在遇到不懂的地方時會要求父母講解,這時就需要父母耐心地為孩子講解,并努力引導他們愛上讀書。
(3)了解和各個階段的人格發展的特點,減少對兒童的傷害。在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中,對于4~5歲的兒童來說,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主動性,這一時期的兒童會有許多問題問家長,如果父母對兒童的問題感到不耐煩或嘲笑兒童的問題,就會使他們產生內疚感,從而不利于主動性的發展。這個時期,就需要家長在親子活動中多一些耐心,將孩子感興趣的問題帶到有趣的親子活動中并幫他們找到答案。
(4)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適時滿足兒童的需要。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5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父母較容易滿足,但安全需要有時會因父母的一些不經意的行為而得不到滿足,幼兒就會出現一些行為上的變化,但父母往往不知原因。因此,安全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對學前兒童來講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窗邊的小豆豆》中就有一個非常好的親子游戲。他們是在巴學園里開展的,由父母與孩子共同參與,先將每位幼兒的家長姓名寫在紙條上,放到抽簽用的箱子里,讓每位幼兒輪流去抽簽,抽到誰就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他,然后一起站在臺前。這樣的游戲會大大改變幼兒對陌生人的態度,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其安全感。
5. 加強與幼兒園的溝通交流
幼兒園作為學前兒童生活學習的又一重要場所,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父母有必要多與幼兒園溝通交流,了解幼兒在園表現,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與幼兒園老師共同幫助幼兒解決。
幼兒園教師作為專門的學前教育工作者,對在家庭中開展親子游戲有比較專業的建議,家長可以多與幼兒教師溝通一下,了解教育方式方法,更新自己的觀念,讓親子活動在家庭中更有效地開展。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家庭教育;投資行為;差異性
一,研究背景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重點選取陜西省農戶進西安市長安區農村行抽樣調查,條件是有子女且子女達到人學年齡的家庭。全區共25 個街道辦事處,671 個行政村、21 個居委會,2013年長安區戶籍總人口為1039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3.62萬人,非農業人口20.35萬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43%。2013年長安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460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為12695元。
1.2 調查取樣
調查取樣堅持以經濟水平為標準,力爭具有代表性。選取經濟水平較高的鄉鎮1個:郭杜街辦。中等的1個:王曲街辦;低等的1個魏寨街辦。每個街辦選取有代表性的一個行政村進行調查。郭杜街辦選定小居安村,地處大學城開發地段,收入來源主要是小本生意和房租。王曲街辦選定棗園村,,曙光村,收入主要是靠進城務工。魏寨街辦選定彭村,侯坪村,此地離市區較遠,收入方式還是主要靠在家務農。此次調查共發放400份問卷,收回345份,有效問卷345份,有效率86%。
1.3問卷設計與填答方式
問卷共設計20道選擇題,3道多選,其余均為單選,1-5題為家庭基本情況,其余題目涉及家庭教育態度、教育目的、教育投入(財力、情感、人力)、失學問題(子女原因、家庭原因)、投資選擇問題(選擇子女、選擇出路)。
1.4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獻法,比較法,實證法,問卷調查法 和訪談法等方法。主要以問卷調查法。
二.農村家庭教育投資行為差異性研究
2.1.家庭結構對教育投資行為的影響
在家庭有困難,僅能維持少數或一個孩子的教育時,不同的家庭類型所做出的選擇存在差異性。每個家庭的選擇標準基本上都是首先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其次是選擇年紀小的和男孩,選擇男孩這一點突出的表現在一子一女和多子多女身上。出現一定的性別偏向是與傳統農村思想觀念的形響分不開的,幾千年的重男輕女思想對人們的選擇會又有一定的影響。產生年齡偏向是與農村的實際情況相關,年齡大的孩子在體力上勝過年齡小的孩子。因此,年齡大的孩子往往會過早地成為父輩的家庭勞動的接班人,年齡小的孩子自然獲得繼續接受學校教育的機會,再者,在人們的觀念中,處處遷讓著小的,寵小的觀念,促使家庭在特殊情況下產生偏小的行為。
2.2 家庭結構對教育投資選擇的影響
在畢業后未升上高一級學校的的選擇上,28.6%的多子多女家庭,11.5%的一子多女家庭選擇讓孩子回家務農和務工,由此可以看出,在農村孩子多的家庭可能由于經濟壓力,愿意讓孩子回家務農務工,而且也能看出在農村仍然存在著一定的重男輕女思想。在不惜一切代價為孩子找到學校繼續讀書這一選擇模式上,選擇比率最高的依次為多女38.7%,一子一女35.4%,獨生子30.4%結構的家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們認為,在農村雖然仍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但在家庭子女確定以后,人們也樂意接受事實,反而拋開缺子的遺憾,而更加珍惜現存的人力資源,力圖孩子在學習上可以出人頭地。
2.3家庭收入對教育選擇的影響
家庭經濟狀況1類的,有20%的家庭選擇讓孩子直接務工或務農,而經濟狀況為2類,3類,4類,5類.6類的分別有6.75, 68%,4.8%,0%,0%的家庭選擇讓孩子直接回家務農或務工。相比之下,家長更愿意不惜一切代價為孩子找其學校繼續讀書,而不是想辦法找路子,若辦不成只好回家。在各類所選擇的項目中,按比例排在最高位的是送到職業技術學校學手藝技術學校,不甘心直接將孩子變為勞動力,而是想其經過職業培訓后再謀出路。
總之,我們認為家庭經濟狀況并不對家庭教育投資選擇產生重要影響。面對被教育制度淘汰下來的學生,家庭是否繼續對其進行教育投資,并不是經濟所能解決的問題,大多數家庭的首選模式是送到職業技術學校經過培訓后再謀職業,其次是不惜一切代價為孩子找高一級的學校繼續讀書。由此可見,農村家庭并不會就因為經濟狀況而不重視孩子的教育。
2.4父母性別差異對教育期望的影響
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期望在高中以下,高中或中專,大學本科三個方面的比例高于母親,而母親在研究生和出國以及能上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的這兩方面所占的比例扼要高于父親。這說明,在農村,母親往往對孩子的教育期望更高些,而且母親對子女讀書的選擇民主性比較強,留有空間讓子女自己選擇。
2.5 父母性別對教育投資選擇的影響
在家庭遇到困難的時候,大部分的父母都會選擇成績好的孩子繼續接受教育,而且在這一項上母親所占的比例要遠遠高于父親,說明面教育投資選擇的時候,母親能夠做出更理智的選擇判斷。在不分成績選擇女孩和選擇年齡小的孩子上,父親所站的比例要遠遠高于母親。這說明,在感情上,父親更加喜歡女孩,關照年紀小的孩子。這也與我們的猜測相吻合。
2.6 父母性別對未升上高一級學校的影響
未能升上高級學校的時候,父母的首選都是將孩子送到職業技術學校或者培訓班學習手藝。但在想辦法找路子方面,父親所占的比例要明顯的高于母親,而在不惜一切代價為其找學校繼續讀書方面,母親所占的比例又遠遠高于父親。這說明母親更希望孩子學文化,將來找個好工作。而很多父親則認為只要盡力了就可以了,剩下的就順其自然。
三,結論
經過本次調查研究,筆者發現,思想上,農村家庭普遍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期望子女起碼能讀到大學本科,躍出農門,學到日后生活所需文化;行動上,農村家庭對子女教育投入也投入了大量人力,情感和力所能及的財力。但少數家庭仍存在重男輕女現象。
同時,農村家庭教育投資行為因家庭結構、家庭收入而異,且父母間投資行為存在差異性。
再次,經過筆者討論分析,認為本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
1)本研究屬微觀性的實證分析與研究,數據分析過程中,運用統計百分比多,計量經濟學模型綜合評價少;描述多,深層次推理少;現象和因素剖析多,而措施和對策少。因此,結論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2)調查取樣因對一個縣進行,因此,研究結論適合同類地區,在典型性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黃榮生. 初一學生心理健康與父母管教態度的關系研究.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7)
[2]李百珍,關穎.家長教育觀念研究.天津師大學報,1995,(4)
篇6
關鍵詞:父親;子女教育;缺失和重建
一、父親在子女教育中角色缺失的主要因素
1.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導致父親的角色在幼兒教育中的偏離。
我國傳統的家庭布局就是男主內、女主外,這種家庭角色觀念的影響導致一些父親忽視了他們對于家庭的關心,自然也就忽略了對于孩子們的教育,他們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就是掙錢養家,只要維持家庭的生計就行了,但是這種看法是相當片面的。隨著社會競爭的越來越激烈,男性的就業壓力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孩子們在家庭中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落在了母親們的身上,因此,父親在子女教育上的缺失也就顯而易見了。
2.錯誤的教育觀念導致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角色地位下降。
在很多家庭中,父親負責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教育,而母親則負責對孩子進行表揚,因此,有許多父親總是板著一副面孔面對孩子,更有甚者會在孩子表現不如意時對他們進行責罵,這種做法是欠妥的,這會打擊孩子們的自尊心,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逐漸地疏遠父親,造成父子關系的緊張。另外,學校中的大部分教師都是女性,而男性教師相對于女性教師來說是少數,仿佛女性比男性更適合孩子的教育,這就給社會帶來了一種無形的暗示,那就是女性比男性更適合孩子的教育。
3.家庭角色結構的原因是導致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缺失的主要因素。由于工作負擔比較重,有許多家庭中的父親長時間不在家,當他們回到家時,也都是在忙一些別的事,而對于孩子們的教育談論的很少,因此,孩子們最常接觸的親人就是他們的母親,孩子們對于父親的認識也不全面,往往要通過母親而得到對于父親的全面的認識,其中,有一些妻子對于自己的丈夫有些成見,因此,給孩子們講述他們的父親時就會帶有感彩,降低了孩子父親的形象,從而使父親角色的權威性下降,這種情況反映到孩子們的教育中,就是導致了父親形象在孩子們教育氛圍中的逐漸淡化。
4.年青一代的父親沒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實現角色轉化。這主要是指現階段的幼兒父親主要一部分是80、90后的爸爸,也是獨生子女的一代,對于父親這個角色還未完全接受或適應,將很大一部分屬于父親的責任交付于爺爺奶奶或者直接是孩子媽媽。針對這一問題,很多父親并沒有實現個人的角色轉化,雖然已經為人父,但是并沒有擔當起相應的責任。
二、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性別角色的發展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至關重要的一個過程,而父親在孩子們的性別認知和成長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兒童性別化的發展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和引導,如果一個家庭中的男孩子缺少父親的關愛,那么孩子就會缺少陽剛之氣,只有有了父親的影響,孩子們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模仿大人的穿衣打扮和言談舉止等,從而為孩子們以后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孩子的成長增強應該具備的品質及其特性。
除此之外,父親對于孩子們的智力發展和對于事物的認知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大多數家庭中,由于父親與兒童交往的特點大大不同于母親與兒童交往的特點,因此,孩子們從父親那里所學習到的知識與從母親那里所學習到的知識是完全不同的,通過長時間地與父親接觸,孩子們可以培養起自己的比較強的動手能力,同時也可以培養創新意識和思考意識,不斷保持對于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有許多科學研究表明,父親在孩子們的智力發展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由父親帶大的孩子的智力要比由母親帶大的孩子的智力要高一部分,這并不是要否定母親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而是強調父親在孩子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地位,父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關鍵的。
三、如何在子女教育中重構父親的作用
1.要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提高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地位和威望。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要想重構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要樹立起合理的家庭教育觀念,也就是轉變傳統的由母親全權負責子女教育的思想觀念。父親作為一家之主,首先要意識到自身的重要作用,父親不僅僅是要主持家庭大局,維持家庭的生計、養家糊口,更要重視孩子們的教育,為孩子們的未來提前做好打算,父親要意識到自己的長處,發揮自身的優勢,配合好母親,共同引導和關愛孩子們的成長,因為早期的教育對于孩子們的意義是相當深遠的,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僅僅體現在幼兒階段,更體現在接下來的青春期發展中和未來的人生之路上。因此,父親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多抽出些時間來多陪陪孩子們,讓孩子們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2.加倍重視父親在子女教育中所應當具有的權利。長期以來,大多數家庭中的男人都是負責捍衛家庭的安全,母親則是教育和撫養兒女,久而久之,人們就把父親當做是主持家庭外部事物的掌權者,而母親則是家庭內部事物的掌權者,由于孩子的教育是屬于家庭內部活動,因此,父親對于孩子教育的關注遠遠沒有母親多,父親在孩子的教育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充當著配角,這種思維方式應當做出改變,父親在工作之余一定要多關注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從而和母親一起共同培養孩子,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
3.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改善父親的親和力程度。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良好的家風對于孩子們性格品質的培養和未來的人生之路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有其父必有其子,父親必須要以身作則,端正自己的行為,同時要多與孩子交流,提高自己的親和力,讓孩子從心里認可自己,做孩子最真誠的朋友。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是教育成功的保證,要想達到最佳效果,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只有父母與孩子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流,互相換位思考,體諒對方,家庭才能變得越來越和睦。
4.培養年輕父親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主要是指年青一代的父親沒有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我們應該強化80、90后父親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認識到自己做父親的重要性,意識到為人父親對孩子成長的關鍵性,從而促進孩子在父愛的教導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雖然許多中國家庭中都面臨著父親教育缺失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認清自我并采取相應到的有效措施,從而提高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參與度,對父親形象在子女教育中進行重構,不斷提高子女家庭教育的質量,為孩子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篇7
一、分層構建家長課程――家長必修課
我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定期、分層進行家長課程,如:一年級的“如何做一名好家長”課程,二年級的“好習慣養成”課程,三年級的“良好親子關系建立”課程,四年級的“情緒管理”課程,五年級的“青春期課程”、六年級的“畢業指導”課程。讓每個年級的家長在每一個階段都有所得。
二、分項目構建項目課程―家長選修課
每一學期,學校邀請根據家長的需要了兒童教育專家、生理衛生、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專業人員授課,或聘請“太平好家長”現生說法等等。通過身邊真實、生動的案例總結出家庭教育的好辦法,讓家長會受益匪淺。學校將根據家長學習情況進行“太平好家長”評價。
三、入戶家訪――家長私人定制課程
家訪是了解學生情況,幫助學生成長,加強家校合作的有效手段,在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家訪仍有其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我校開展“家訪周”活動已經將近10年時間,十年來組織全校教師到近5000名學生家中進行入戶家訪,通過家訪,老師們了解孩子的家庭環境,宣傳學校教育理念,傳播班級育人文化,對家長進行“一對一”的家庭教育指導。肖容平老師在家訪中成為了學生眼里的“媽媽”;謝雅芝老師帶領“小老師”、“好搭檔”走進學生家庭進行“集體家訪”;謝雅芝老師讓孩子走進她的家進行“逆向家訪”。家訪的形式多樣,受到太平家長的一致好評。
案例一:家訪讓他有了“媽媽”
2014年9月年肖容平老師接手了一個新的班級,班上一個叫洋洋的孩子引起了肖老師的注意,衣服總是臟兮兮的,作業常常不完成,最令肖老師擔心的每天孩子的家長要8、9點才能到學校接孩子,孩子每天得餓著肚子在學校里寫作業。當得知孩子的情況以后,肖老師立即跟孩子的父親聯系,到洋洋家進行家訪,在與父親的談話中得知原來洋洋是單親家庭,跟著爸爸生活,父親在外打工,每天工作到很晚,自己也對此無能為力。肖老師馬上意識到:孩子缺乏母愛,父親沒文化不會管教孩子。在了解了情況以后,肖老師便開始像媽媽一樣關心洋洋,教孩子洗澡,洗頭,給孩子買書、買文具。下午總是帶孩子去辦公室輔導作業,遇到洋洋不懂的地方總是耐心地給洋洋講解。每到過節,洋洋也總會得到一份肖老師特意為他準備的禮物,比如:書包、新衣服等。在肖老師的關愛下,洋洋身上悄悄地發生了變化:作業越來越整潔了,衣服也越來越干凈了,以前愛發怒的他也能和同學們快樂相處了。在大家的眼里,洋洋真的變了!
案例二:發現
走進東拐西拐的小巷,來到一間充滿灰塵的廠房里,和波波媽媽的交流中得知:波波姐姐是大學生、聰明。波波懷在肚子的時候為了躲避計劃生育,家人東躲,提心吊膽過日子,波波受到驚嚇,膽子特別小。于是,我找到了:波波――目光呆滯、考試成績不合格的原因。
積水很深的小路,亂搭建的農家小院,堆滿破的房子,昏暗的白熾燈掛著。一個胖胖的女孩,坐在簡陋窄小的灶臺邊,蜷縮著身子,歪歪斜斜地寫著,她就是我的學生――銳銳。
案例三:“ 逆向”家訪
謝雅芝老師在家訪實踐過程中創新出一種全新的家訪模式― “逆向家訪”,她每次去家訪之前都會先確定家訪名單,然后在班級 “招募”家訪小伙伴,暨招募家訪對象的好朋友、好搭檔、小老師一起去家訪,并每人準備一份講話內容作為家訪時的交流。這樣的輕松愉悅的家訪形式消除了老師與家長見面時的生疏與尷尬,同時也能讓家長全方位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情況。不僅如此,她還邀請班級進步大的孩子到她的家里進行家訪,這樣的活動不僅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同時也增進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
案例四:你是上帝的禮物
我們班上有一個特別的孩子,她叫李XX,她天生沒有右手,是個殘疾人。
記得一年級剛進入學校的她,臉上帶著甜甜的笑容,那時,我并沒有發現,這個瘦弱的女孩,竟然是一個殘疾人。直到我讓孩子們收拾東西,準備離開的時候,我驚訝地看到,她的左胳膊以下,沒有手掌。開始我認為像她這樣的孩子會學習很差、性格古怪,生活方面需要大家特別是老師的照顧,我做好了這方面的準備。于是一年級家訪的時候,她出現在我第一批要去家訪的學生名單中。
記得是一個下午,我和副班來到她家。一進屋,一股霉味撲面而來,昏暗的小屋子里,她的父母顯得很拘束。他們熱情地招待我們,但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一個我們可以坐的地方,我趕緊轉移話題,問孩子讀書的地方在哪里,媽媽指著房間里一塊小陽臺說在那里。通過了解,這個孩子天生沒有右手,父母為了她竟然不再要孩子,他們全心全意地愛著這個女兒,他們滿懷希冀的眼神,深深地震撼了我!
在家訪過程中,老師會給家長推薦一些有關家庭教育方法的優秀經驗的書籍、文章,或者直接告訴家長一些典型的故事、案例等,通過這樣的方式,糾正家長的錯誤觀念,糾正家長簡單粗暴的錯誤教育,使家長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加大對老師的配合力度。
四、親子活動――家庭教育的活動課程
我校以籃球教育為特色,學校以此為契機,每學期進行班級家長籃球聯賽,家長們在賽場上的拼搏向上、不怕困難的的精神,影響著每一個孩子,以身示范的作用遠遠強于說教。
篇8
走進不同的校園,我們都不難發現留著短發、身著男裝、說話粗獷的女生,也不難發現翹著蘭花指、柔弱、膽怯的男生。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青少年中性化等性別角色模糊甚至是混亂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些愈演愈烈的青少年性別角色模糊的現象反映出我國青少年性別教育的缺失。社會的發展需要的是兩性的平衡,追求兩性的平等也并非抹殺性別的差異。由此,加強青少年性別教育,厘清性別教育發展思路顯得尤為重要。
多數人認為性別角色的獲得主要是在幼兒時期,而現在學者們更傾向于認為性別角色的獲得至少要到成人期甚至貫穿人的一生。性別角色的獲得實際上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化的過程,研究資料表明:性別角色社會化在小學、初中時期一直發展,雖然在小學四年級有較大變化,但是穩定的性別角色觀念是在初三才獲得的。因此,青少年時期是個體性別角色發展和定型的關鍵時期。正如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青少年時期是一個真正的男人和女人誕生的時期。”
二、 青少年學生性別教育缺失的原因探究
性別角色是通過后天的學習獲得的,其形成基礎是社會環境而非機體本身,如果環境變化了,行為也可很快發生變化。在青少年成長道路上,有許多因素都可能導致性別教育的缺失:
1.學校男女教師比例失調
有目共睹,從幼兒園到中小學甚至是大學,男性教師都是缺乏的,學校性別生態失衡現象相當嚴重。師范類學校招收男生比較困難,而畢業后選擇教師職業的男生則更少。大家普遍認為當老師工作重復、呆板,沒有太多的挑戰性和成就感,待遇和社會地位也不高。男女教師性別比例失調,對學生性別角色的認知和發展、個性的完善,甚至學生的社會化都會帶來消極的影響。
2.大眾傳媒的誤導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標準都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中性化被錯誤地理解為雙性化,成為性別審美的新取向。近幾年,各大電視臺選秀節目風靡一時,作為娛樂傳媒的主要受眾群——青少年學生,他們在追捧“明星”的同時也在逐漸構建自己的性別意識習慣和行為方式。各種選秀比賽中的獲勝者對于青少年來說就是他們學習的榜樣、模仿的對象。在媒體推波助瀾之下的“中性之風”的盛行導致了青少年性別角色模糊化。中國青年報登載的《中性化傾向威脅中小學男生》一文中也指出目前男生中性化現象極為明顯,其實不僅如此,中性化的女生也不在少數。書刊、電視、廣播、電影等媒體不僅是我們了解社會的媒介,也以特定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態度,對個體性別角色構建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人格結構并未完善的青少年。但是大眾傳媒由于商業利益的驅使也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偏見、歧視或誤導。中小學生認識能力有限,缺乏鑒別能力,極容易受到媒體對其性別意識和行為的負面影響。
3.青春期的反抗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青少年在生理上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這必然給他們的心理帶來巨大影響。一種強烈的成人感進而激發的獨立意識使得他們不愿意順從,不愿意聽取父母的意見。而青春期的學生生理心理都未定型,對性別角色的認識也比較模糊。“中性之風”恰巧迎合了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的青少年,使他們從言談舉止、穿著打扮等方面向異性靠攏。
4.家庭教育中的新困境
父母對孩子性別角色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有力的。正確認識性別,必須是在雙性別的環境中、在孩子和不同性別成員的相互交往中、在孩子與異性的不斷比較中逐步發展成熟起來的。
(1)單親家庭中子女的性別教育缺失
在一個完整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作用是無法互相取代的。但隨著社會結構的多元,各種因素導致單親家庭的出現,其中離婚式的單親家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勢必造成孩子性別教育的缺失。缺少父愛的孩子就容易表現得懦弱、自卑、缺乏毅力、優柔寡斷;而缺少母愛的孩子又容易表現得孤僻、冷漠、缺乏安全感、狹隘等。
(2)完整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邊緣化
由于長期以來“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家庭中的父親認為教育孩子是母親的事,與自己無關。母親在家庭中承擔了絕大多數的教養責任,這樣人為造成了非單親家庭的單親生活狀態。由于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淡出,導致了親情關系向女性群體傾斜。Langlois and Down(1980)提出,在孩子的性別角色及發展中,父親角色遠比母親角色更具有決定性。Mussen(1966)的研究也證明孩子怎樣感知父親的教養方式是性別角色形成的關鍵。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最近做的一項研究也同樣證明了父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由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們在學校里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3)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角色期待
計劃生育政策推行至今,現在的家庭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兒女雙全”的傳統觀念已經無法實現。家庭在結構上的變化可能導致父母產生兩種不同角色期待:一種是生了個男孩兒時便想有個女兒該多好,生個女兒時又想有個兒子該多好啊。這種與孩子生物性別相反的性別期待,很容易把男孩兒培養成女孩兒性格或把女孩兒培養成男孩兒性格;另一種是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家庭的角色期待都是一樣的,男孩沒有當作男孩來養,女孩沒有當作女孩來養,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使性別角色差異模糊化。因此,有人說獨生子女是“被中性化”了。
三、 完善青少年學生性別教育的策略
青少年正確的性別意識和科學的性別知識是不可能自然生成的,需要專門的教育與引導。
1.樹立正確的性別教育觀念
篇9
(1)文化的傳承需要靠父母的言傳。第一則《詠雪》,勾畫了古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畫面,兩代人在富有文化氣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種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傳承,暗含贊賞謝道韞才氣之意。
文章開頭交代詠雪的背景只用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別看這短短的十五個字,涵蓋的內容卻相當多,謝氏家族是全赫赫有名的詩禮簪纓之家,謝太傅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他們在進行的是一次家庭文化教育。召集人兼主持人自然是謝安。聽眾是“兒女”們,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都說到了。可見主人非常重視家庭文化教育。他善于利用家庭教育時機,連“寒雪日”也不放過。自己親自上陣擔任主講傳授文化,教育子女。“子不教,父之過。”謝安認真地履行了自己作為長輩教育子女的職責,擔當了傳承文化的重任。這在當時士人盛行奢靡娛樂之風的東晉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下面接著寫主要事件――詠梅,其實是主講人出題考聽眾。主講人何以有此雅興?原來是天氣發生了變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變成了紛紛飛揚的鵝毛大雪。這使主講人感到很高興,于是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這里主講人聯系實際,就地取材,就雪發問。從講解詩文到應用詩文,足見其教育方式的靈活,講究學以致用。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錄下兩個:一個是謝朗說的“撒鹽空中”;一個是謝道韞說的“柳絮因風起”。我們可以看出,前一個答案只是形似,而后一個答案則神形兼備。答案可因人而異,有劣有優。但主講人對這兩個答案的優劣未作評定,只是“大笑樂”而已,十分耐人尋味。其實主講人的“大笑樂”并不在于答案本身,而在于對家庭教育的效果十分滿意,在于從兒女的回答中看到了兒女的健康成長,看到了兒女的進步,看到了家庭文化教育的希望。從文末暗含贊賞謝道韞之意的語句,可以看出,謝道韞的成才正是在這濃郁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圍熏陶之下的結果。
這則故事體現出來的激勵勤學好學的精神,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勵志勉學”“詩禮傳家”,是中國家庭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要求,它不但在知識分子家庭中,在廣大勞動人民的家庭中,“識書知禮”也是人們追求的一個高尚目標。一個具有勤奮好學風氣的家庭,將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對知識的追求上,使家庭中的每一個人在勤奮好學中不斷得到提高和進步,人格也得到完善和高尚。
篇10
【關鍵字】 家園共育;幼兒發展; 幼兒園保教質量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c)-0000-00
家園共育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家園共育活動不僅能豐富幼兒園教育資源,也使幼兒在其廣闊的家園社區活動中得到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為更好的實現家園共育,我們從創新工作方法入手,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轉換教育角色,在探索實踐中加強研究與探索的力度,通過改進教育工作策略,促進了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1轉變思維方式,重構家園合作模式。
以前我們做家園共育工作,總是習慣性的將家長定位在配合者或者支持者的范圍內,首先想到的總是要求家長跟著幼兒園計劃走,不由自主的將家長擺在了我們對面的位置。意識到這一思維的局限性后,我們將家園共育工作定位為“家庭合作關系”。家長、幼兒園和孩子是一家,共同組合新的家庭。幼兒園的所有成員像父親,家庭的所有成員像母親,共同為了孩子成長而努力完成這一階段的教育目標。并非一方要求另一方應該做什么,而是雙方共同來做什么,怎么做,完成什么目標,一起為孩子新階段的成長擔負起應有的責任。當家長的思維、觀念和幼兒園一致后,以前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難點之家長工作不配合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2轉變工作方式,從點到面,層層推進。
從和孩子接觸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由點到面的將共育理念體現在幼兒園班級活動的每個環節中,讓家長一步步理解、接受這樣的合作共育理念。
家長工作往往會局限在幼兒園工作內容的一個方面:例如以前的家長活動基本是集中在期初階段的家長會活動、期中階段的家長開放活動、期末階段的各項成果展示活動等;或者在幼兒入園和離園環節和家長就幼兒發展進行簡短的交流。現在,我們則從幼兒園所有活動中挖掘家長共育的資源,每個活動從計劃、實施、小結、評析、反思,始終讓所有家長全面了解、跟進、評價。這種工作思路經過一段時間的積淀,最終受益者是全園的每個孩子,而家長因為始終親歷這一過程,所以感受頗深。
幼兒園每個班級的家長志愿者活動就在這一思路的指導下開展的卓有成效。通過幾年的積累完善,成為幼兒園的家長志愿者是每個有條件的家長自覺自愿的一項常態化工作,而家長志愿者也以和幼兒園共同完成教育目標而感到自豪,和孩子共同收獲教育成果。例如每個班級都有根據園本課程設置開展的“家長助教”系列主題活動,家長志愿者的身影就出現在每個節慶教育活動中。婦女節“媽媽真辛苦”之媽媽進課堂;重陽節“爺爺奶奶的故事”之爺爺奶奶進課堂;班級定期舉行的“爸爸教師和我做游戲”之爸爸進課堂活動是所有孩子最喜歡的家長課堂活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中有生龍活虎的體育游戲、生動有趣的科學探究、動手動腦的手工操作等等。各行各業的家長都帶來了和自己職業相關的拿手“絕活”,帶給孩子廣闊、豐富的不同體驗。家長志愿者在活動前和老師共同研課、備課,其執著認真的態度也感染著我們每個教師,其設計的活動案例,經過不斷的實踐研討和修訂,豐富了幼兒園課程資源,提升了幼兒園保教質量。
再如,網絡溝通也成為家園共育的重要方式。我們會經常利用網絡直接與孩子的父母進行交流,通過網絡,父母能十分詳細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在園情況。老師會在固定的時間通過qq群、微信圈針對家長們的困惑進行點評,快速地解決家長們束手無策的難題。這樣的交流溝通,雙方都覺得具體又貼心。而對幼兒而言,在家中能看到老師發來的照片或者視頻 ,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這種既時尚又便捷的方式更好地推動了家長工作的開展。
3多方式傳播科學育兒知識,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傳播科學育兒知識,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是幼兒園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幼兒園家園共育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除了固定的家長學校渠道傳播途徑之外,我們又重點做了有針對性的輔導和培訓。
例如,在活動中,我們發現只有極少數的爸爸參與到幼兒園組織的活動中來,大多數家庭將教育孩子的責任推到媽媽身上,這種現象極易造成孩子智力、心理、性格的不健康,針對此類問題我園及時的開展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專題活動,首先聘請專家向家長們進行專題講座、通過科學的數據和理論一一闡述爸爸在家庭教育當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其次各班級根據自己班級的具體情況聘請重視家庭教育的男家長介紹自己在家中的育兒經驗和小竅門,最后請爸爸們走進幼兒園,親身參與由各班老師精心設計和組織的親子活動中,這樣的專題活動使爸爸們通過親身體驗知道了父親對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提高了育兒觀念、增進了爸爸同幼兒園的聯系。
這樣有針對性的家長培訓深受不同層面家長的喜歡,使條件不同的家長獲益匪淺,家長的成長也使幼兒園獲益,使家長和幼兒園共同成長。
4細心規劃每個活動,突出服務特色。
“一分付出,一分收獲”這句樸實的話體現在家長工作中尤為突出。例如我們每年的新生初入園是家長的焦慮點,怎樣讓寶寶愛入園,家長放心的讓寶寶踏入幼兒園,我們一直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將這項工作做的更加精細并溫情,突出了幼兒園的園本特色。
首先,報名前制定招生工作流程,既能符合招生政策,又能滿足周邊社區家庭的特殊親情;成立招生小組,其中的每個環節都有專門小組長負責制定計劃要求。
其次,充分發揮家長志愿者的作用,提前了解社區內新生資源,進行分類統計;分組入戶調查,了解社區內家長幼兒詳細情況,正式錄取后,通過教師進家門和家長進園門兩種形式對新生完成100%訪談,拉近家園距離。
最后,有計劃開展親子課程。入園前一周,幼兒園舉行兩次主題家長會、一次班會,解決入園前幼兒發展分析、家長困惑、家園配合等問題;入園時通過半個月分批次豐富多彩的主題親子活動,使孩子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教師有效的個案追蹤,幫助入園困難的特殊幼兒順利入園。
家園共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幼兒受益,從而促進幼兒園保教質量的提高。有效的家園共育活動使家長始終伴隨著幼兒共同成長。所以只要我們的家園共育工作創新一點、細致一點、深入一點,樹立家長工作常態化的意識,就能使家園共育收到良好的效果,促進幼兒園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1.教育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2003年9月 2.周紅 家園溝通存在的問題與策略 長沙 學前教育研究 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