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內涵
時間:2022-07-28 03:07:10
導語: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并稱為教育的三大支柱,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它對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思維模式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主要是由于文化根源不同造成的,尤其是核心價值觀的不同。這些差異對我國的教育改進有諸多啟示,有利于我們在家庭教育中避免一些陳舊的觀念誤區(qū),適應時展的需要,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一、當代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較
(一)當代中國家庭教育的特點
1.注重“智育”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當代教育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但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尤其重視孩子的學習情況,以分數來評判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從而忽視孩子在生活交際中存在的問題。但這使得中國孩子基礎知識課程扎實牢固。
2.培養(yǎng)孩子“成才”
中國父母都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這樣的目的促使父母對子女的唯一要求就是可以集中精力學習,忽視了孩子的生活能力,使孩子缺乏適應社會的能力。父母還會把自己的理想加在子女身上,這樣的目標往往較高且具功利性。
3.封閉式教育
中國的家長提倡封閉式教育。一是父母注重說教,對孩子的要求就是讀書。所有與學習無關的事情父母都包攬了,使得孩子缺乏社會適應能力。二是因為家庭作業(yè)負擔過重,孩子缺乏戶外運動,給孩子動手實踐的機會很少。
4.父母“主宰”
中國的父母大多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財產,父母往往以權威的姿態(tài)出現。父母的家庭地位要高于孩子,要求孩子順從、聽話,使孩子很少有屬于自己的見解。部分父母還會干涉子女的隱私權,比如,翻看、檢查孩子的書包,日記等等。
5.重視“集體”
中國父母在子女小的時候便會引導孩子遵從集體利益的需要和要求。強調集體主義,追求奉獻于集體的人生價值。例如,在生活中父母怕孩子掉隊,希望子女能夠跟著大部隊走;不愛冒險,不喜歡自由活動也是一點。
(二)當代美國家庭教育的特點
1.注重“技能”
美國父母注重子女創(chuàng)造意識的訓練,大部分家長都會對孩子的種種探索行為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不僅僅是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有自己個人的見解,而且鼓勵孩子對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從實踐中得到答案。
2.培養(yǎng)孩子成為“社會人”
美國的家庭教育希望能夠使孩子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處理各種事情,成為一個社會人。父母善于讓孩子發(fā)現自我的價值,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培養(yǎng)了孩子的獨立能力。但如果放手不當,也會造成一些不利,甚至沾染上一些惡習。
3.開放式教育
美國父母倡導開放式教育。第一,父母重視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孩子,而不只是說教;其次,父母尤其重視戶外運動,鼓勵子女參加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但也容易造成孩子基礎知識相對零散不扎實,孩子學習水平不一致。
4.家長與子女“平等”
美國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平等的。家長尊重子女的個性和權力,孩子有自己的個性和意愿,子女擁有個人權利。父母與子女之間相互尊重,父母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例如未經子女同意,父母甚至不會擅自踏進孩子的私人空間。
5.重視“個人”
美國人重視個人,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家長鼓勵孩子有個性,有自我,追求個人自由發(fā)展與自我實現。而美國大片中塑造的一個又一個英雄個人主義,成為當代人崇拜和模仿的對象,也是典型的重視個人主義的體現。
二、中、美兩國的文化內涵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質文化
1.仁愛原則
儒家思想中的仁愛原則是整個思想的內在核心。要求“仁者愛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愛人”是仁最基本的內涵,是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要關愛他人、尊重他人、有同情心。仁愛原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
2.禮仁一體
“禮仁一體”是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構架,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倫常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按照一定的高低順序、親疏遠近所形成的人際關系,便是儒家中集體的有等級的人倫關系。儒家思想的“禮”很重要的一點便是為了維持社會等級存在的。
3.內圣外王所謂
“內圣”是指主體內在修養(yǎng)仁的境界;“外王”指對外實行要求,以實行王道。孟子從性善出發(fā),在內圣上強調“修身”、“立命”,涵養(yǎng)“浩然之氣”;在外王上,倡導實行王道政治的理想。儒家強調“修身”的價值,不僅將本體道德的完善看成社會的根本,而且將個體修養(yǎng)和他對國家社會的責任義務聯系在一起。
4.致中和
中庸理論被孔子稱為“至德”,它以中和觀念為理論基礎的,所謂“和”即是事物的和諧狀態(tài),是最理想狀態(tài)。“和”最重要的是指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而“中”,指的是事物的“度”,不偏不倚,它是實現和諧的根本途徑。“和”與“中”相互聯系在一起,即中庸之道的核心觀念。
(二)清教徒文化的基本特質
1.個人自由主義
美國的個人自由主義是美國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強調個人的創(chuàng)造 性、獨立性,以及個人自由發(fā)展以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精神。體現在:第一,個人權利。美國人對自己的權利十分重視,任何人非法剝奪侵犯他人權利的行為都是不允許的;第二,自立。在美國,獨立的個人是社會的基礎,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第三,自由。美國的自由觀不僅是身體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
2.民主意識
美國人崇尚民主自由、人人生而平等,這也成為當今美國人最重要的價值觀念之一。早期清教徒認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繼而在社會實踐中也提倡民主與平等,反對特殊地位的不平等。
3.領導使命精神
新大陸的清教徒們堅信自己是上帝安排他們來到這塊荒地,讓他們建立一個烏托邦。這樣的思想使人們富有強烈的使命感,認為自己能夠成為后世榜樣并領導民眾獲得成功。在民眾身上的表現,更為普遍的可能是自信與競爭意識。
4.重視教育
清教徒要求每個人都能閱讀《圣經》,這樣才能與上帝直接地聯系并理解上帝的旨意。因此,他們大力提倡文字教育,在殖民地建立了一系列學院,例如,于1636年建立了哈佛學院。
5.開拓精神
清教徒們離開祖國來到北美的這片荒蕪之地,他們勇于開拓荒地,征服自然,追求財富,養(yǎng)成了敢于冒險、不斷進取的精神。美國人繼承并發(fā)揚了先輩的那種無所畏懼、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在科技創(chuàng)新、藝術創(chuàng)作、日常交往以及住所的流動性等方面都得到體現。
三、中、美家庭教育差異文化內涵的比較
(一)中、美文化內涵對家庭教育的影響
(1)提倡人倫價值。在人倫關系中,儒家特別重視直系親緣關系。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孝”被稱為一切道德的根本。而孝的體現,便是敬養(yǎng)父母,即尊敬父母和贍養(yǎng)父母。因此有“父母在,不遠游”的說法,子女一般會與父母同住,在成家后也會和父母一起或是住的很近,方便照顧父母。但由于傳統(tǒng)文化中等級觀念,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并不平等。生活中父母常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來強加給孩子一些東西,例如為子女挑選工作、對象等。(2)強調整體精神。中華民族強調整體精神的內化內涵源于儒家思想中的“和”思想,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加上與家庭和社會緊緊交織的人倫關系,便形成了一種強調整體的精神。這種集體觀念也影響著人們的義利觀,人們會從整體的利益出發(fā),強調“先義后利”。正是因為這樣的傳統(tǒng),以家長為代表的家族利益便往往高于個人利益,有些父母甚至不允許子女有自己獨立的意志、財產等。這也間接地抹殺了個人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3)尊重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中以“中和”觀念為核心的中庸之道,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原則,使得中華民族形成了為人做事不偏不倚的價值觀念。家庭教育中也講求為人做事恰如其分,不能“不足”,也不能“過分”。父母會直接制止子女的“過分”的行為,孩子的探索、冒險活動等都會被視為“胡鬧”,甚至于“離經叛道”。
2.清教徒文化對當代美國家庭教育的影響
(1)注重個人權利。與中國強調整體精神不同,美國人對自己的權利十分重視。家庭教育十分注重個人權利,如未得到主人的允許不能跨進別人的家門或房間;子女的信件不能隨意拆閱。追求個人權利的同時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自立能力,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例如,個人選擇、獨立思考、自力更生等。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小到家庭會議的投票,大到自己支持的總統(tǒng)候選人等,都是個人自由主義的一種表現。但如果“自由過度”也會帶來了吸毒、暴力等。(2)追求民主。“人人生而平等”作為美國人一項重要價值觀念,人們追求平等與民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也是民主平等的。家長認為,孩子從出生起便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是自己的主人,其他人不能替孩子做決定。孩子尊重父母,父母也對孩子表示尊重。在生活中,父母尊重、不干涉孩子的隱私;孩子可以參與家庭決策計劃等事情,發(fā)表自己的意見。(3)注重競爭意識的培養(yǎng)。美國人崇尚競爭,是由于美國思想中領導使命感的影響。這些體現在家庭教育上便是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和競爭意識。家長鼓勵孩子參加社區(qū)組織的壘球隊、足球隊等。給孩子灌輸“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念,引導孩子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成功。所以,美國孩子一般都勇于自我表現,積極爭取,把握機會。但在社會競爭愈演愈烈的當代,人們面臨的壓力也日益劇增。(4)鼓勵創(chuàng)新。在美國人勇于冒險、開拓精神的影響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一種無畏的創(chuàng)新精神。家長鼓勵孩子去創(chuàng)新,超越前人,為孩子制造有利于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環(huán)境,支持、肯定孩子的探索行為,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受美國開拓精神的影響,人們的住所也常常是流動性的。一方面鍛煉了孩子適應環(huán)境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但也使得孩子流轉于各種環(huán)境間,同學、朋友等沒有穩(wěn)定性。
四、啟示
(一)嚴格要求,學會放手
中國現階段的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愛是一種“有求必應”,造成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差,對父母的依賴性很強。父母需要對孩子嚴格要求,不要一味遷就。知道哪些需要孩子自身去完成的,要讓孩子具備獨立生存生活的能力。
(二)全面發(fā)展,因材施教
結合中、美兩國家庭教育的優(yōu)點,在提倡全面發(fā)展的同時,也要因材施教,家長要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情況來發(fā)現孩子的獨特性,發(fā)現個性,鼓勵孩子創(chuàng)新,讓每個孩子可以實現自我。
(三)注重德育,家庭熏陶
在當代注重“智育”的同時,也要重視道德教育。家長要有意識的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良好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為規(guī)范。
(四)樹立榜樣,正確引導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要重視榜樣對孩子的影響作用,注意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去模仿正面積極的事物,以便從中受到教育。親自給子女樹立榜樣,因為父母的日常行為、為人處世等都會影響到孩子。
(五)實際鍛煉,放眼未來
讓孩子身體力行,參加各種力所能及的實踐活動,從中得到鍛煉。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懂得勇于面對,堅持到底。人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家長不能只看到眼前,還要為孩子的以后做好準備。
(六)正面鼓勵,嚴慈相濟
中國家長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表達感情的方式會比較含蓄,面對孩子的一些優(yōu)點表揚起來也覺得像批評。要給予孩子表揚與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同時還要嚴格要求,掌握正確的方法方式以及分寸。
五、結語
家庭教育作為一種獨立的教育形式,在人的身心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家庭教育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希望通過本文,能夠認識到我國家庭教育的優(yōu)勢以及不足,解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使得我國的家庭教育日臻完善,培養(yǎng)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作者:李佳栩 單位:煙臺大學
參考文獻:
[1]張曉亮.淺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J].大眾文藝,2010(12).
[2]汪柳花.探析中、美家庭教育差異的根源及啟示———以中國儒家文化和美國的個人主義文化為視角[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
[3]瑪麗安娜•卡尼•戴特斯曼,喬安•克蘭德爾,愛德華•N•卡尼.美國文化背景(第三版)[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
[4]朱世達.當代美國文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5]趙忠心.家庭教育[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9.
[6]鐘明善,朱正威.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義[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7.
- 上一篇: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補充
- 下一篇:校外教育在青少年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
精品范文
10中美聯合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