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評估遇到的難題及策略剖析

時間:2022-10-18 03:29:00

導語:中國高等教育評估遇到的難題及策略剖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高等教育評估遇到的難題及策略剖析

摘要:高等教育評估是對質和量進行價值判斷,是高校的質量得到保障的手段。隨著時代的變化,高等教育評估也具有了時代性,在進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接踵而至,直接影響到高等教育的發展。本文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以及提出相關對策,旨在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更好地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高等教育評估問題對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逐步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為促進高等教育的穩步發展,不僅在教育規模上下功夫,而且主要在質的提高上努力。我國開展了高等教育評估工作,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高等教育評估作為現代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手段。評估對高校發展產生的積極作用不容忽視,它使高校的教學基本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評估中也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我們反思、總結并采取相應措施改正。下面就我國高等教育評估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的對策。

一、我國高等教育評估的發展歷程

(一)高等教育評估的含義

高等教育評估是指以高等教育為評估對象,依據教育目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評價技術和手段,系統地收集信息并對其教育效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為作出決策、優化教育提供依據的過程。從本質上說,高等教育評估是對高等學校已有表現或成就的判斷,促進方法上的改進和優化決策過程;判斷教育的無形價值,對其效果進行多視角的綜合評判,最終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在評估中,高校重新審視現有成就的發展,認清自身的優劣勢,進而采取更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學生重新認識自身的發展能力,在自我評價中全面提高綜合能力,從而更好的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二)高等教育評估的發展歷程

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工作大體上經歷了研究階段(1985年以前)、試點評估階段(1985年~1990年)、擴大試點和推廣階段(1990年以后)。1994年底開始進行試點的高等教育評估,先后采用了合格評估、優秀評估和隨機性水平評估等三種不同的形式;從2002年開始,教育部將三類評估合成一類,即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從2003年開始全面啟動5年一輪的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工作,到2008年,第一輪評估完成。這是我國開展高等教育評估工作的基本概況,取得一定的成效,比如學校基本設施的完善、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管理隊伍和管理規章制度的進一步建設等。但新一輪評估的開始,將會面臨一系列新問題,善于從根本問題出發,掌握解決方法,完善下一輪評估。

二、高等教育評估面臨的問題

(一)腐敗現象嚴重

很多高校為在評估中取得一定的效益,出現造假、賄賂、欺詐等腐敗現象。這些高校利用造假,把沒有達到評估所要求的一樣樣的造出來,包括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的學術成果、教學的改革成果、規章制度等都能經過一番加工順手拈來,把學校包裝得在“冠冕堂皇”的表面下,“逃”過教育評估。而評估賄賂是指在評估腐敗關系中的給予或接受(現金或其他好處)。高校負責人注意在評估中打好人際關系,給評估人員送錢送物或提供一種娛樂的享受,為能博得評估人員的好感,希望他們能夠高抬貴手。評估欺詐是指在評估中用虛偽的言行掩蓋真相,騙取他人的信任。這種欺詐包括在虛偽的言行中把高校說得很玄乎,即用光鮮的外表把丑陋的一面附加言語的誘導把評估給“忽悠”過去,而評估人員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把原本不符合要求的高校通過評估。這就導致了很多負面影響,尤其是給沒有參與這些行為的高校重重的一擊,打擊了他們辦校的積極性、服務的有效性以及辦學的創造性。

(二)評估制度不完善

在對高校的評估中出現腐敗現象,歸根還是教育評估制度的不完善,給不懷好意的人鉆了制度的空子。一般而言,行政化管理是我國管理高校的主要方式,并且評估制度也要遵循行政化方式,不能違背從上而下的管理原則,否則就會受到處罰。處于這種評估心態,高校在“迎評”的態度中,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評個‘差’以后,上級對你印象不好,影響校領導的官運;社會對你印象不好,影響你的招生;也影響你的經費來源。于是就找捷徑,想把教育部要的這些指標都達到。”而高校的評估除了自身評估外還有專業人士的評估,但現在高校評估完全由政府對大學內部的測評了,缺少高校對自身的評估。這多少導致評估的質量不高、出現層層包庇現象,缺失評估的本真。再者,評估制度的實施上具有缺陷,評估人員沒能按照固有的標準或“千篇一律”地對高校進行評估,在其過程中帶有感情色彩,注重對帶有特殊條件的高校“網開一面”,使其順利通過評估。而實施后果幾乎不用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不會牽連到法律的底線,使得實施過程中更帶有不負責任的態度。這種“彈性”評估使得結果摻雜太多的不公平,導致評估的意義缺乏價值性。

(三)欠缺對人文精神的評估

教育管理已由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科學管理轉向人文管理,即強調以人為本,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調動人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這說明在人文管理起主導作用的高校,應該注重對人文精神的培養與頌揚,在評估工作中相對向這方面傾斜。然而,很多高校評估工作只針對硬件設施的評估,使得評估只是一些硬綁綁的實物,缺乏人文精神的軟件價值。當今社會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管理活動是一項特殊的活動,它是通過管理人員與教師、學生的雙向互動進行的,管理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表現為一種“人—人—人”的理論,強調人的社會性與情感的作用。[7]這種“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高校在注重教學設施等硬件方面,還要注重教師與學生等軟件設施的提高。有些高校忽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一味地投資大量的資金建設大樓等,對師資與學生能力的提高漠不關心,導致軟硬件措施管理不到位,不利于評估的初衷。

三、改進我國高等教育評估的對策

(一)落實有力地監督

在對高校評估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完善的制度保證和有力地監督,就不會有公平與效率的評估結果出現。在評估工作中出現的腐敗現象,正反映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漏洞,應盡快落實一套有力的監督制度,對評估人員的監督以及參與評估的高校的監督,對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高等教育評估行業制度、高等教育評估機構運行機制的監督,做到從內而外、大小范圍都受到一定的監督。同志曾指出:“領導干部的權力行使到哪里,領導活動延伸到哪里,監督就實行到哪里,對領導干部工作時間以內要監督,工作時間以外也要加強監督.”[8]所以,對評估工作及制度的有力監督,制定一套完整的法律規范,這樣才能遏制腐敗現象的出現,把評估的可信度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調動其他高校辦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終提升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

(二)發展專業的中介機構

高等教育評估不僅涉及教育教學的內容、方法、管理等方面的判斷,還涉及到改革、效果等側面的價值判斷,需要提高高校評估的專業性。“在一個按照國家監督模式的質量評估系統中,政府應該避免試圖完全駕馭高等院校的活動。”[9]改變由政府直接進行高校評估的行政化弊端,改為由獨立的、符合資質的專業組織接受政府委托進行高校評估,即發展專業的中介機構,“以其獨有的中介性和社會性在高等教育質量監控體系中擔負著接受委托、質量鑒定、信息反饋、社會溝通等社會服務職能。”[10]高等教育評估的中介機構包括有實踐經驗的教育學家,也包括教育界、工商界、科技界、法學界、政府官員等社會各行各業的人士以及國內外有一定經驗的高等教育評估專家。他們運用專業化的知識、發展的眼光,不斷對高等教育評估進行改進,把評估的質量鑒定工作提上新的臺階。

(三)加強對人文精神的評估

隨著“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發展,教師與學生的發展逐步受到社會的關注。高校的主體主要是由教師與學生組成,但在我國高等教育的評估中,他們卻沒有參與權,忽視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只有讓廣大師生都參與到評估中,把學校最基本的情況用自己的觀點和改進的措施說出來,才能顯出評估的有效性與公平性,彰顯人文精神的作用。但是師生不是專業的評估人員,他們怎么參與到評估中呢?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需要高等教育評估提供一個平臺。如學生或教師可以通過代表或者直接加入自我評估小組參與評估或者通過問卷、訪談、網絡討論、研討會等擴大參與面,也可以獨立寫出評估報告以供高校內部評估小組參考,還可以通過師生間的研討會發表看法或提出評估意見或建議[11]。師生在這些評估參與方式中可以進一步深入了解高校的運行、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發展前景,進而做一份長期的人生發展規劃,促進學校的發展。所以,我國高等教育評估不僅不能忽視師生參與的評估,而且應更加重視對人文精神的評估,在兩者的相互作用中完善高等教育評估的人文化,推動高校自身評估的自主性、評估的有效性和評估制度的完善。

總之,我國高等教育評估是一項專業化的工作,“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貫穿于其中,要根據時代的發展,運用發展的眼光不斷改進評估的方式,探討出高等教育評估的發展規律。高等教育評估不僅面向高校的硬件設施,而且注重對人文精神的評估,促進學校永恒性價值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