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網絡化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性

時間:2022-01-24 04:04:00

導語:剖析網絡化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網絡化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性

摘要:21世紀,“知識經濟”、“網絡經濟”成為我們日常生活最搶眼的詞匯,而互聯網正像一個不斷生長和擴展的大網,伸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形成了一種無處不在的網絡文化。教育工作者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技術結合起來,才能面對新世紀的大學生,解決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網絡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技術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我國得到使用,并迅速發展起來。網絡就像一把“雙刃劍”,對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廣大網民的價值觀念、思想品德等都產生了重要影響。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同時也有消極的一面。

一、網絡化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1.1網絡化改變了大學生被動受教育的地位,強化了其主體意識

大學生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被動地位有所改變,變被動為主動參與。在網絡條件下,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興趣和安排,隨時上網瀏覽、學習、娛樂,這大大改變了以往以教師、課堂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增強了大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當他們遇到挫折或麻煩時,可能很少找老師,而是選擇在網上聊天、閱讀等形式來達到解決或解脫的目的。因為網絡中虛擬的人際關系,使任何交往主體都不用屈服于權威,無須看他人臉色行事,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們的思想顧慮和心理戒備,這也使得傳統的“教師-學生”的信息機制逐漸弱化,“網絡—學生”的信息機制逐漸形成。這種新的信息交流機制,可以使大學生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相互溝通思想、交流情感,有利于其個性品質的培養。

1.2網絡化有利于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把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看成是人類的全面發展和達到自由王國的前提,一直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反復強調的重要思想,而網絡為大學生個性的多樣化與全面發展創造了新的條件。(1)網絡有利于大學生獨立意識的發展。網絡的雙向或多向信息傳遞方式,使學生可以獨立、自由地參與討論,通過對不同角度信息資源的判斷整合,形成自己的觀點。(2)網絡有利于大學生開放精神的樹立。開放的網絡給現代人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使大學生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接觸到多元的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拓寬了他們的視野,有利于他們開放觀念和多維思維方式的形成,使其順利地參與社會生活,學會不盲從以及如何根據社會和自身的需要理性地選擇。

1.3網絡化使大學生逐漸接受終身教育理念

隨著互聯網與學習化社會的發展,社會對教育的內涵提出了新的闡釋,終身學習與教育的要求呼之欲出,順應了現代社會發展的規律。在網絡化條件下,無論是知識的生產還是傳播,都呈現出大爆炸的態勢,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而且互聯網使人們選擇職業的自由度不斷擴大,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掌握新技術的人員與需要這種人員的崗位在不斷地重新組合,一勞永逸的就業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能。因此,大學生要清醒地認識到:只精通本專業的書呆子已難有用武之地;要適應社會發展變化,不被淘汰,必須不斷充電,活到老學到老。

二、網絡化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2.1沉溺網絡對大學生身體健康及學業產生不良影響

調查表明,絕大多數大學生上網是為了聊天、玩游戲,而網上聊天和網絡游戲是互動性非常強的活動,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網上停留時間過長,會使大腦處于亢奮狀態,導致下網后精神倦怠,睡眠質量下降,食欲不振等,更有甚者,幾天幾夜不眠不休,最終導致死亡,可見其對身體造成的極大危害。

同時,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往往會導致大學生樂不“思書”,上課無精打采,甚至逃課,對他們的學業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失去在校學習的寶貴機會。

2.2網絡的虛擬性導致大學生處世態度更消極,人際情感更疏遠

由于個性上的不成熟,部分大學生在現實中受到挫折時,不是努力在現實中尋求辦法,而是采取逃避的方式,這使得網絡這個虛擬的空間成為他們逃避現實、尋求解脫的渠道。在網上,他們可以拋開世俗、拋開學校的種種限制、規定,通過按鍵來確定自己想要的身份、目標、職業等等,還可以得到在現實中難以得到的關懷。殊不知,網絡的交流是流于表面化的,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淹沒在數字符號之中,一些人沉迷其中,會導致處世態度的消極化,甚至對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產生抗拒心理,而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真實情感的交流,最終深陷到不會處理現實中人際關系的惡性循環里。

2.3網絡化淡化了大學生的道德意識

傳統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由于“熟人”的監督,青少年們的道德意識比較強烈,而在網絡化條件下,由于其開放性和匿名性,傳統道德規范的約束力和導向功能明顯減弱。所以,他們一旦進入互聯網這個“自由空間”,就會拋開“熟人”的目光,沖破輿論和感情的防線,在網上不負責任地傳遞信息,發表意見,容易造成他們道德人格的缺失。

三、網絡化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身處信息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自身素質等方面改革的速度遠遠跟不上網絡技術的發展步伐。如何吸收和借鑒網絡文化的積極因素,搶占網絡思想陣地;如何保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機和活力,我認為在網絡化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3.1弘揚東方文化,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建立專業特色網站

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網絡傳播中,要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堅持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宣傳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堅決打破西方在網絡世界的“信息霸權”。當前,我們尤其要在學生中大力弘揚和實踐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針對一些事關大局,事關穩定的敏感性問題,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出來,利用多媒體以聲、色、光、畫等多種現代化手段體現出來,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興趣,給涉世不深的學生以政治上的引導,切忌生硬地說教和簡單的貼政治標簽。同時,高校網站應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具有可讀性、服務性,可以充分利用強項專業和優勢專業向網絡成員展示有關內容的深層次文化內涵,充分體現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強高校網站的文化含量,這也是高校網站區別于商業網站的優勢。

3.2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隊伍建設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決不是單純的技術性教育,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網絡技術于一身的新型教育。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轉變教育理念,學會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技術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面對新世紀的大學生,解決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

3.3加強網絡教育,創建和諧網絡

面對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高校必須重視信息化條件下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我們必須對大學生開展網絡安全教育、網絡道德倫理教育和網絡法制教育,以確保網絡正常運行:加強校園網絡監控;加強網絡道德倫理教育;加強網絡法制教育。

綜上所述,網絡的出現大大開闊了高校師生的眼界,活躍了他們的思想,那些落后、封閉、保守的觀念被他們拋棄,創新、實效、競爭的觀念被他們普遍認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應因網絡的出現,由簡單、生硬、低效向靈活、生動和針對性、時效性、前瞻性轉變。高校可以利用網絡特點,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搞得多種多樣,生動活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輻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把網絡的負面影響降至最小。

總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利用好網絡這把“雙刃劍”,既要繼承以往的優良傳統,又要適應信息技術發展要求,與時俱進,而且我們也相信,在網絡化的今天,高校一定能利用好網絡這個強大的工具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更實際和健康的內容,使網絡為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服務。

參考文獻:

張大鈞:《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謝海光:《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呂寶云:《網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陣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