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維權中心剖析高校法制教育創(chuàng)新
時間:2022-04-03 04:19:00
導語:運用維權中心剖析高校法制教育創(chuàng)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在建立健全法制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加強高職學生的法制教育,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推進高職院校依法治校進程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培養(yǎng)新世紀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戰(zhàn)略任務,其中加強對高職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伴隨高校的對外開放度的增加,各類社會不良信息對青少年的侵蝕日益彰顯,學生的社會性特點越來越突出,但同時學校對學生的法制教育仍然停留在單純的、淺層次的、直接以法律條文為主要教育模式,或者僅僅是片面的追求減少和預防青少年犯罪,往往以案例、圖片、專家講座等形式為主進行封閉式、灌輸式、說教式的教育,卻忽略了被教育者的真實需求和自身特點,從而導致在目前的普法教育中依然出現部分高職學生中法律意識淡薄,法律基本知識缺乏,守法用法習慣缺失,甚至違法犯罪現象時有發(fā)生。目前,本領域研究學者主要圍繞大學生法律意識缺失的原因,高校培養(yǎng)模式的缺陷等方面展開研究與探討,研究范圍涉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法律素質提升對策、大學生維權與依法治校的聯(lián)系、校園傷害事故的界定、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法律關系等等方面,但是對于目前高職學生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同時在研究過程中過多停留于理論研究,提出應對策略都落實到課程改革、加強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積極開展校外實踐活動等,大多比較理論化,缺少具體的培養(yǎng)模式,缺少依托平臺,往往忽略了受教育方即高職學生本身的需求,法制教育與高職教育、學生成才、學生成長規(guī)律匹配度不夠,體現出的研究更多的是單向的研究與教育模式,僅僅依托學校或者某些法制單位進行,由于方向單一、工作模式比較簡單,效果不是太明顯,缺少符合實際發(fā)展規(guī)律、閉環(huán)式、立體化的教育研究模式。
筆者的研究主要在系統(tǒng)分析研究高職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現狀,影響高職學生法律素質形成因素,學生成長、成才的規(guī)律及實際需求,課程教育規(guī)律的基礎上,結合高職學生在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依托系部與武進區(qū)工商所、消費者協(xié)會共同建立的“12315”維權中心、法律援助社團,以及檢察院和律師事務所,發(fā)揮各類宣傳陣地、課題教育陣地、社會活動陣地的作用,以法學專業(yè)輔導員隊伍為骨干,法律咨詢員為實施主體,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高職法制教育的新模式——“3333”模式。
通過“3333”的法律素質教育模式,培養(yǎng)出一批具備基礎法律知識和法制意識的高職院校法律梯隊,制定出實用有效的培養(yǎng)制度,讓法律走進學生,拓寬渠道,讓學生全面接觸與自己緊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以課程、講座、模擬法庭、角色扮演和社會實踐基地等多種方式、多條途徑將課本和理論知識融入學生的日常教育中去,結合貼近學生的具體案例,增加學生真實的參與感,對其行為規(guī)范進行訓練,提高學生法律判斷能力和預知行為后果能力,幫助學生將學得的法律知識與法律能力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加強法律修養(yǎng),積極參加法律實踐,培養(yǎng)法治觀念,提高法律素質,牢固樹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
二、法制教育以三大規(guī)律為基礎
1.法制教育必須符合青年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
高職學生正處于青少年發(fā)展時期,是一個從年齡上講橫跨少年和成年的群體,既有青年人的朝氣,又有少年的稚氣;一方面思維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滿青春的躁動和思想的波動;他們渴望了解和認識世界,也渴望融入社會并得到社會的理解;他們對世界因好奇而不免有時盲從、盲動。外界隱藏在美麗外表下的誘惑,社會轉型時期產生的各種陰暗現象,常常使他們在困惑、迷惑中隨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傷害。高職學生的法制教育要正視這一現狀,制定符合青年時期時代特征和社會現實狀況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內容,選擇法制教育內容強調基礎性和實用性,比如所選的法律需具有實用性,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合同法等,盡可能讓青少年學習的法律知識與日常生活相關,從而為他們的法律實踐提供前提,在用法的實踐中,逐漸提高學習法律的興趣,增強他們學法的主動性,并培養(yǎng)守法的行為習慣。法制教育必須符合青年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促進青少年普法教育的成功,否則往往會適得其反,導致學生的厭惡甚至抵制,失去了法制教育的基本目的和作用。
2.法制教育必須符合高職學生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
根據我國現行的教育考試體制,相當部分高職院校學生都是高考的失意者,文化課成績的不盡如人意才讓他們選擇接受高職教育這條路。對高職教育本質缺少了解,絕大部分學生從心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感覺自己是被高等教育所淘汰的一群人。同時相當部分學生是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獨自來到異地,生活方式上的轉變,周圍人際關系的變化,對新學校的好奇與陌生,均會加劇他們心理上的落寞并產生焦慮、急躁的心理,在學習、與人交流和生活事務等方面明顯缺乏積極性和自信心。因此在進行法制教育工作時必須正視這一問題,充分考慮到高職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應該將法制教育與學生的成長、成才,正確應對現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職業(yè)觀相結合,分年級、分層次、分對象地開展法制教育。比如:在一年級時以學生的基本權利義務教育為主,引導學生樹立基本的法律意識,實現學法、知法、懂法、守法;二年級時以學生的維權教育為主,引導學生能夠正確維權,實現用法;三年級時以學生的勞動保護和職業(yè)法規(guī)、勞動法教育為主,實現學生具備社會人要求具備的基本法律常識和意識為主,確保學生更好地成長為合格的職業(yè)人和社會人。在高職學生法制教育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高職學生自身的特點,教育必須符合其成才規(guī)律,才能確保教育的實效性。
3.法制教育必須符合基本的教學規(guī)律
高職學校中的法律課堂教育是實施法制教育核心途徑,法律基礎課是我國普通高校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它以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為核心,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法律意識的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徑。作為一門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做到符合基本的教學規(guī)律,按照規(guī)律辦事,在鼓勵教師進行課程改革的同時,也要防止部分教師借教學改革為名,往往采用部分違反教學規(guī)律的方式教學,比如借口現代化教學實際就是看錄像,借助實施案例教學為名要求學生探索案例實際是減少課程時間等等,無形中降低自身要求,同時弱化課堂教學效果,否定課堂教學陣地的成效和地位。因此法制教育必須符合基本的教學規(guī)律,要樹立以培養(yǎng)學生法律意識為核心的教學指導思想,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用上應該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貼近生活,應運用多媒體技術和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率,使學過程充滿動感和活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法制教育在符合教學計劃、教學要求、教學特點的基礎上實現教學成果的最大化。
三、法制教育以三大團隊為核心
1.法制教育必須依托校外團隊保障
法律不僅僅是一種意識、一門科學,更是全社會必須普遍遵循的社會規(guī)范。法律不僅體現了社會主體的各種利益關系,同時也規(guī)范了社會主體行為,它具體明確地規(guī)定了法律所保護、鼓勵和抑制、禁止的行為,又深刻反映了法律所倡導和保護的社會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不僅是處理矛盾糾紛和認定刑事犯罪的客觀裁量標準,也是評判公民行為的最具有權威性、公正性和公認性的基本尺度。法律的嚴肅性和規(guī)范性需要專門人才、專門部門來實施,而高職學校目前進行法制教育基本是兩課教師或者輔導員隊伍,專業(yè)背景相對復雜,其中具備法律教育背景的比例非常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嚴重限制了法制教育的專業(yè)性、科學性與高效性。結合目前高職教育的現狀,要確保實現法制教育的專業(yè)化建設,借助外在力量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在實施法制教育過程中必須依托專門人才和專業(yè)部門實現法制教育的保障。我們依托系部與武進區(qū)工商所、消費者協(xié)會共同建立的“12315”維權中心、法律援助社團、工商局和消協(xié),以及檢察院檢察官、律師事務所律師等專業(yè)機構和專業(yè)人士,通過諸如法律講堂、模擬法庭、駐點咨詢、知識培訓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實現法制教育的專業(yè)化。
2.法制教育必須依靠校內團隊實施
結合目前高職教育的現狀,教師隊伍的結構以及目前國家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現狀,要想實現學校法制教育者專業(yè)背景的全面法律化,尤其是高職學校的法制教育課程教師,雖然目前不太現實,但是并不阻礙法律專業(yè)教師人才的引入,應該說目前各高職院校基本都實現了法制課程教師隊伍中部分具有法律教育背景,尤其是年輕的輔導員隊伍。校外專家團隊和專門機構固然是目前法制教育的依托,但是高職院校中實現法制教育的主體依然是校內團隊,不過僅僅依靠部分具有法律背景的教師實現法制教育的高效性難度較大,因此構建校內團隊就顯得非常重要,而其中的主力隊員恰恰是學生:法律委員、法律社團骨干、維權中心工作人員等,如何做好隊員的培訓和教育,以及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法制教育效能是目前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充分發(fā)揮校內團隊作用也是實施法制教育的保障。
3.法制教育必須依賴被教育者團隊實現
學校法制教育的對象是廣大的青年學生,效能也是在他(她)們身上得以實現,我們在關注教育效果的好壞時,在努力構建各項方法和途徑來實現法制教育效能時,在追求教師隊伍具備更多專業(yè)背景時,在簡單認為可以依托校內外專家、專業(yè)團隊實現法制教育時,往往會忽略掉最大的教育者團隊——被教育者。我們不難發(fā)現作為被教育者在初期是接受知識的主體,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法制教育過程中以法制教育內容為基礎,被教育者需求為基本要求,不同時期的教育內容為核心,確保法制教育的效能,那么必然會打造出以全體青年學生為主要普法者的龐大的法制教育隊伍,也實現了法制教育的最高目標:用法。從被教育者向教育者的轉變帶來的益處不僅僅體現在學校內,更大的益處還在于整個社會,因為青年必將是社會的主體,是社會的未來,法制意識或者法制理念的樹立必將促進現代法制和諧社會的建設。
四、法制教育以三大陣地為依托
1.法制教育必須以課堂陣地為依托
法制教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更多的是以課程體系來體現,以課堂教育為主要實現陣地,但是不能簡單認為課堂陣地僅僅是幾十個課時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它還包含了公選課、社團課、班會課、主題教育等多種形式的課堂教育形式。
2.法制教育必須以宣傳陣地為拓展
法制教育在確保課堂教育效能的同時,還必須依托網絡、教育基地、系刊、講座、板報等多種宣傳陣地為拓展,確保法制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及時性,比如我們依托系刊定期開展法律小講堂工作,結合教學周期和社會法律教育周期,以及現實中的最新案例積極在系部中開展宣傳和學習工作。
3.法制教育必須以社會活動陣地為提升
法制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教導學生能夠真正地實現用法,這就需要學生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學習,還需要積極參與各項實踐活動,積極以各類社會活動陣地提升法制教育的實效性,不僅僅是參加校內普法活動,還包括校外普法活動、特殊節(jié)日活動(3.15維權日等等)、現場觀看法庭審判等,以此實現法制教育的提升,真正實現用法。
五、法制教育以三大控制為保障
1.法制教育必須防止維權過度伴隨法制教育的普及,學生信息量的放大,互聯(lián)網絡、手機信息等現代信息工具的普及化,目前高職學生的維權意識越來越強烈,對自身權益的保護意識也越顯明顯,但結合青少年自身的特點以及目前高職學生法制教育的現狀,往往會出現適得其反的現象,目前最為普遍,最為直接的表現在于往往在自我權益無法得到及時主張時會出現沖動行為:網絡上具有一定攻擊性、誣陷言語的帖子,隨意發(fā)送具有攻擊性、詆毀性等不良信息的手機短信等等行為,導致維權無法實現反而演變成侵權行為。因此在確保學生樹立良好法制意識,產生法制信仰時,務必要防止學生維權過度,而其核心內容即是將學生的自身權利與義務,基本的法律常識等普及化、通俗化、貼近生活化,比如以學生自拍日常違法違紀行為進行現場講解等,促進學生能夠正確用法。
2.法制教育必須防止普法內容知識基礎缺失,功利性(目的性)太強
由于目前高職學校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較大,違紀違法行為的相對增多,受急功近利之影響,目前學校的法制教育工作更多的是以減少和預防學生違法為指導,正是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當前針對高職學生的普法教育內容并未過多地涉及法律意識與法制觀念,內容既單一又統(tǒng)一,對高職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yǎng)與提高作用不大,形成了當前的以校紀校規(guī)和刑法為主要內容的法制教育工作局面,相反對基本的公民權利、義務和民法等方面的基本內容教育缺失很厲害,或者僅僅是課堂有涉及。對于一個高職生而言,不知道國家憲法內容的大有人在。產生結果是法制教育帶給學生更多的是法律、校紀校規(guī)的權威性,尤其是刑罰的震懾力和懲罰性,而不是引導學生產生對法律的忠誠與信仰,對法律的尊重和信賴。因此,法制教育要立足長遠,要以培養(yǎng)高職學生的法制理念,提高學生法律意識為指導去搞法制教育,要通過各種普法教育活動,使法律深入到高職學生的內心,融入他們的生命。
3.法制教育要防止教育主體單一,教育形式化
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是全院師生的全體義務,不僅僅是兩課教師和輔導員、班主任的工作,在學生工作機構、兩課教師主抓的基礎上,應發(fā)動廣大部門廣泛參與,同時發(fā)揮社會功能,利用新聞媒體、網絡平臺、各類課堂等宣傳陣地,努力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實現學生法制教育網絡化的主體格局。調動社會上的一切力量,多角度、多層面地宣傳法律知識,強化社會力量的協(xié)作,突出綜合性,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主體模式,拓寬高職學生法制教育的渠道,為高職學生法制意識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更健康、良好的社會氛圍,確保學生法制教育工作有序進行。綜上所述,高職法制教育構建了依托維權中心,以三大規(guī)律為基礎,三大團隊為核心,三大陣地為依托,三大控制為保證的“3333”教育模式,讓法律走進學生,拓寬渠道,讓學生全面接觸與自己緊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以課程、講座、模擬法庭、角色扮演和社會實踐基地等多種方式、多條途徑將課本和理論知識融入學生的日常教育中去,結合貼近學生的具體案例,增加學生真實的參與感,對其行為規(guī)范進行訓練,提高學生法律判斷能力和預知行為后果能力,幫助學生將學得的法律知識與法律能力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加強法律修養(yǎng),積極參加法律實踐,培養(yǎng)法治觀念,提高法律素質,牢固樹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
- 上一篇:剖析語文教學的法制教育融合
- 下一篇:以法制教育主提升管糧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