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范文

時間:2023-12-05 17:32: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篇1

關鍵詞:英語教學;多媒體教學;現狀;對策

一、英語課堂中應用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

多媒體在平時的教學中有很多優點,比如直觀、形象等。特別是在講述抽象的內容時,用多媒體非常適合。同時,由于它容量大、節奏快、圖片形象生動,容易讓學生產生新鮮感,所以,很多教師在平時英語課堂教學中大量使用多媒體課件。但是,“過猶不及”。當前有很多教師過分強調它的優點,在課堂上不切實際地使用,甚至是“濫用”多媒體,這樣反而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事實上,多媒體只是一種輔手段,它雖然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掌握教學內容,但不能代替教學內容。目前,英語多媒體教學尚處于“初級階段”,不少教師在認識與實踐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

(一)過分強調視聽效果,忽視英語的語言交際功能

由于多媒體課件能把文字、聲音、圖像等多種信息集于一體,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很多教師在課件上大做文章,集中了大量聲音、圖像信息,對之加以充分運用,使得英語課幾乎成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課。而傳統教學中讓學生用英語對話的那種熱烈氣氛也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沖擊下日益減弱。有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現代教學手段,還要不要花費課堂時間讓學生去說英語呢?答案應該是不容置疑的。英語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教師應該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交際的能力。

(二)過分強調多媒體課件的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很多教師課上以多媒體的演示代替了教學,忽視了自身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的作用。誠然,多媒體課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文章理解的難度,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并使之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但是,是否因為多媒體的這些優勢我們就可以完全拋棄傳統教學中的一切東西而完全依賴它呢?我個人認為不是這樣的。在平時的教學公開課上,有的教師過分追求課件的生動、華麗,而脫離了教學需求的實際,過分注重形式,根本達不到很好的效果。而且,他們授課期間只是按部就班地操作課件,根本沒有顧及到學生的感受,沒有根據學生的反應和課堂的實際進行調整,忽視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大大減少了師生在課堂上互動的機會,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三)過分依賴多媒體課件,忽視了對教材的整合

大部分教師由于時間或技術有限,課堂上使用的課件多為直接從網上調取的,在教學中沒有對此進行整合,使得課件缺乏實用性,整個課件的結構和一些問題的“標準答案”按照預先設定的模式、思路進行人機交互時,學生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深入地思考,只能順應設計者的思維方式作一些簡單的應答,課件內容也沒有突出本單元或本節課教學重點、難點。

(四)過分強調多媒體課件“電子板書”,忽視傳統板書的重要性

在學校的公開課上,我發現有的英語教師過分強調課件的重要性,以電子板書代替黑板板書。上課時,教師只需點擊鼠標,通過大屏幕一一顯示,對其他教學手段置之不理,使課堂由“教師灌輸”變成“機器灌輸”,一節課沒有使用過一次黑板。從教學效果角度講,有些知識點(比如語法知識)用傳統教學手段講解得很清楚,教師就沒有必要利用多媒體教學。從學生身體健康的角度講,過多、過濫的電子板書有損學生的視力,容易使學生產生視疲勞,反而會影響學習效果。我個人認為,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欣喜地接受多媒體教學,同時更要發揮傳統教學工具的優點,不能因為多媒體的現代化而把它們完全拋棄。在上課前,我們可讓學生上黑板默寫單詞,這樣既能考查他們單詞掌握的情況,又可加深其對于陌生單詞的記憶。另外,在講解一些生詞時,教師可利用簡筆畫,效果也很好,在吸引了學生眼球的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對教師的欽佩之情,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呢?

二、解決對策

針對上述情況,要讓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從思想上正確認識多媒體教學的作用,正確定位

多媒體技術雖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驕子,但它在課堂教學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應用的目的是“輔助”教學。這是由教學自身的規律性決定的,一切技術手段都必須為教學服務,如果過分夸大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以輔代主,勢必會導致人(教師、學生)為物(現代教學手段)役,從而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改變教學觀念,課件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念,就會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因此,在使用現代教學手段,優化傳統教學效果的過程中,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都必須以人為本。具體來說,在實際操作中,我們要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把自己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融進多媒體手段之中,從而極大地發揮先進手段的教學優勢,改進傳統英語教學中的不足。只有這樣,多媒體手段才不會成為擺設,才能更好地為學生和教師服務。

(三)平時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素質,為多媒體技術的熟練使用提供保證

多媒體教學的普及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在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的基礎上,不斷地學習、掌握多媒體技術,親自設計、編寫適合自己學生的課件,并能在課件中充分體現自己的教學藝術、教學風格。因此,我們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來說,在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術的同時,有必要通過培訓來掌握多媒體課件的編寫、制作技術,將現代教育技術有機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學之中。

總之,當一個新生事物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既要有熱情嘗試的舉動,又要有冷靜審視的頭腦,這樣方能為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使其在良性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出應有的效應。

參考文獻:

1.張紅玲.現代外語教學的發展趨勢和機輔外語教學[J]. 外語電化教學,2000(3) .

2.楊春慧.試論多媒體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的特點[J].外語電化教學,2000(1).

篇2

    論文摘 要: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英美文學課程中的合理運用,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英美文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因此,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授課教師應合理應用各種多媒體教學手段,如幻燈片、視頻、音頻文件及網絡技術,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規定,英美文學課程是針對于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所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旨在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美文學作品的能力,了解并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對英語這一門語言的運用能力,增強對英美文學及文化的了解,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1]英美文學課是一門比較特殊的課程,其中作家、作品及所屬流派跨越了多個時代,所歸屬的政治、歷史時期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異,知識量特別大。在教學中,教師要把語言和文化的學習真正情景化、語境化,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資源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提高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效果顯得頗為重要。[2] 

    一、傳統教學模式下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所遇的障礙 

    課時不夠。近年來,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在“實用主義”、“功利主義”之風的影響下,許多院校注重開設“實用”類課程而刪減英美文學課程或課時。根據統計,目前許多院校的英語專業教學計劃中英美文學課程的比例已很小,一般為二至四門,有的只有一至二門,每周只有兩課時,而且課程設置隨意性大,設置結構單一,選修課少,英美文學史與文學作品選讀課程的關系處理不好。傳統教學模式下對課時量的需求很大,而實際課時偏少以及學生興趣不高的現狀導致教學的效果不佳。 

    教材不精。受到英美文學課程課時量的限制,教師在選擇教材時遇到很大阻力。例如,在文學史方面,教學目的是講述文學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和特征, 因而教材要做到首尾貫通、主次分明、脈絡清楚;在英美文學選讀方面,教材應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傳記等各種題材的作品,注重其可讀性、代表性、時代性和文化內涵,所選的作品應能體現作家的寫作風格,應有作者、作品介紹以及重點、難點注釋和思考題等,以便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鑒賞水平。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應是將文學史與文學選讀結合起來講解學習,但由于受到課時量的限制,采用傳統教學方式,教師很難做到面面俱到,有限的時間內很難使學生窺見整個英美文學史的全貌,更難分析各個時期不同流派的風格特色。 

    學生興趣不濃。英美文學課程的講授和學習不但對教師有著較高的素質要求,對學生也不例外。首先,學生應具備良好的英語語言的基本功,才能在閱讀和欣賞英美文學作品時減少障礙;其次,學生對英美文化應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了解語言表層技巧所反映的深層社會文化內涵。但很多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程望而生畏,從內心就有著一種抵觸感,覺得自己離英美文學的國度太遙遠,認為英美文學的語言生疏,用詞陌生,難以理解,文學作品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歷史事件更是極為陌生,這就進一步拉遠了他們與文學作品的距離。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反而使學生認為文學課程非常枯燥無味。 

    二、現代多媒體教學模式在英美文學課程中的運用 

    在網絡資源及多媒體技術匱乏的傳統教學模式中,課堂容量小、信息量傳遞不足,學生的知識獲得主要取決于教師的知識儲備,而一個教師即使再博學,也無法達到網絡資源所覆蓋的信息面。[3]面對信息時代的挑戰,教師在教學中只有以變應變,對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進行深入的調查和大膽的改革,在備課時應做好充分準備,根據課程內容的不同合理地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傳統意義上,多媒體一般包括以下幾種媒體:1) 文字和旁白;2) 圖案和插圖;3) 靜態的照片;4) 圖表和圖形;5) 視頻和動畫;6) 音樂和音響;7) 網絡。[4]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可將其分為以下四類: 

    (一)幻燈片的運用 

    自古以來,人類都是通過視、聽、嗅、觸、味五種感官來接受信息的,其中83%的信息是通過視覺從圖像中得到的。[5]英美文學課程中所介紹的許多作家及其作品對于中國學生都很陌生,如何加強學生的印象,使原本空洞的文字變成直觀的圖像展示在學生面前,是大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忽視的。越是陌生的內容,就應該以一種更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方式來講述,以幻燈片的形式將作家的肖像及其代表作的出版物封面展示給學生,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家作品的了解,激發學生閱讀英美文學原著的興趣。PPT課件的制作可以將跨時代的文學作品進行整合對比,可以引入更多的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參考資料,如作者生活的家庭和社會背景,作者作品的羅列,作品中精彩選段的呈現,從而能大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他們在了解文學文本的同時進一步了解不同時代的英美社會文化。

    (二)視頻文件的運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大量根據英美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被引進到國內,學生可以更廣泛地接觸到英語語言文學,聲情并茂的視頻資料拉近了學生與英美文學所體現的西方文化之間的距離,學生們可以更直接地了解英美社會的方方面面。然而,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而言,不應該只是停留在一時的視覺享受上,而應該借助視頻文件這座便橋走入英美文學的國度。英美文學課程所涉及的內容廣泛,課堂時間很難逐一詳細分析單個文學作品中的方方面面,加之學生的閱讀時間有限,在沒有把握作品全貌的情況下分析作品,只會加大學生理解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安排學生觀看由英美文學原著所改編的電影,在學生大致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故事情節及人物后,再利用課堂時間重點分析教材上作品選讀的內容,這時,學生根據自己對作品的了解,可以較輕松的理解原文,也可以在對比影視作品和文學原著時,形成自己的文學觀點,大大提高了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托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觀看影片,讓學生在人物形象和情節方面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就文學選讀教材中的選段進行講解,這時可以請學生自己根據上下文來分析文本選段,討論電影中的苔絲與哈下的苔絲這一人物性格表現有何異同,進而拓展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激發學生對文學文本閱讀的興趣。 

    (三)音頻文件的運用 

    視頻文件可以增強學生對英美小說的了解,而音頻文件則更適合被應用在英美詩歌的教學中。聽覺和想象力是理解詩歌的關鍵,英美詩歌中的格律只通過書面的講解很難被學生所理解,只有當學生直接聽到抑揚頓挫的格律時,才能感受到英詩之美。最古老的英語詩歌形式就是民謠,也稱歌謠,這些民謠就是以聲音的形式被傳載至今,現在,隨著人們對英語語言運用的重視,朗誦英美名詩的音頻文件已經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將這些音頻文件利用到英美文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如在講解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蒲柏的英雄雙行體或華茲華斯的浪漫主義詩歌時,都可以讓學生靜靜地聆聽,一同感受詩歌韻律。除了運用音頻文件來感受詩歌的格律外,教師還可以用它將音樂和文學聯系起來。《友誼地久天長》是世人熟知的歌曲,它被翻譯成了不同的語言,用這首歌作為一個引子來介紹蘇格蘭著名農民詩人彭斯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這樣一來,文學作品就能以音樂的形式來親近聽眾。  (四)網絡的運用 

    閱讀文學作品是學生作為個體從讀物中汲取精神營養的腦力勞動,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在文學教學中,教師是不能代學生理解的,作品意義是學生欣賞作品本身的結果,它不在教師的頭腦里,也不在作品的言語里,而只能由學生自己去感悟、理解。而網絡則是用來作為輔導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工具,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課前利用網絡來了解課堂上所要講解的作家及作品,在課堂上利用幾分鐘的時間來考察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情況,可以以簡單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熟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創作的背景,也可以師生換位,讓學生來介紹他所了解的作家及其作品,提出他們自己的觀點。教師還可以用電子郵件方式,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和寫作予以指導, 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批改作業;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學會上網搜索文學電子書和文學評論資料,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文學學習中。[6] 

篇3

關健詞: 專業課程;多媒體教學;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 A多媒體教學是一種自動化的多媒體教學技術,教學信息由課件的開發者編碼后通過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給學生,并通過人機交互作用完成各種教學任務,實現教學過程與目標的重組優化,多媒體教育為教師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學效果與效率得到極大提高。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發展遠遠低于人們對它的期望,在實際應用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過程中,既存在著廣闊的優越性,也存在著種種問題和誤區,如何克服這些弊端,充分用好多媒體這種輔助工具,從而使得專業課的教學真正地有一個質的飛躍,則是需要認真思索的課題。在工程類課程中,這些問題尤其突出。

一、多媒體教學的積極作用

1.充分反映學科前沿的新思想、新成果,體現專業課特色。專業課教學與基礎課教學相比有著時代性、應用性、創新性強,涉及知識面廣,知識易變、更新快等特點,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專業課對任課教師的要求比較高,它與時展緊密結合,反映著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和趨勢,講授的知識和闡述的理論具有科技前沿性和創新性。而一般來講,教師所使用或參考的教材都具有滯后性,教師在授課時,如若借助多媒體課件,除了展示教材中的重點內容,還能隨時將網絡中的與教材相關的最新專業知識添加到課件中,及時傳遞給學生,這樣就會更好地反映學科動態,跟上時展步伐,真正體現出專業課的特色。多媒體教學工具的使用,為新成果的引進提供了最為便捷的載體,從而優化了課程體系,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2.增加單位時間內獲取信息的密度,切實提高專業課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采用了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手段.教學內容通過計算機和大屏幕投影儀放映出來聽,避免了教師大量而繁雜的板書,使教師更多地注意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和講授,從而在有效的時間內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增加信息傳授量。在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在減少專業課理論學時,增加實驗和實踐環節。由于專業課的內容往往比較龐雜,制定的課時數也常常與實際需要的課時數存在著矛盾,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完成教學大綱規定內容,而多媒體教學則很好地解決了這種矛盾,彌補了某些專業知識無法向學生講解的缺憾,從而迅速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也可以實現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使課堂教學更加緊湊、豐富。

3.提供直觀形象的教學,吸引力強,充分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熱情。多媒體課件以其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形象地傳遞教學內容,把涉及到知識、現象及過程全部再現于學生面前,讓學生耳聞目睹,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激發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有了學習熱情,學生就會自覺地調動主觀能動性去探索知識,了解事物的發展規律,達到掌握科學知識的目的。

4.增強了教與學的互動性,使得專業教學更具特色,更有適應性。

多媒體計算機有獨特的交互性,通過人機交互與對話,讓學生按實際情況,以適應自己學習的最佳方式、最佳速度,從而真正作到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交互式、個性化的教學將改變傳統課堂“被動式聽課”的現狀,而實現“主動式學習”,為不同水平和基礎的學生提供一個可由自己選擇的理想學習環境。因此,利用多媒體計算機這一“綜合媒體”可構成一全新的優良的多媒體學習環境。利用多媒體信息組織方式,可以從多角度表現教學內容,較徹底地分解知識,減少信息的加工轉換過程,從而大大豐富和增強教學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教師也能方便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檢索、增加、刪減等編輯操作,容易調整其先后順序、出現頻數、節奏快慢、動作效果等,更有利于教學。

二、當前專業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普遍存在的問題和誤區

多媒體教學對教學質量的提高,無疑起到了推進作用。但是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用于教學,如果使用不當,不但起不到應起的作用,甚至會幫倒忙,影響教學效果。這些主要表現以下方面:

1.播放流水課、照本宣科。在目前運用多媒體教學的課堂上普遍存在一種現象“眼隨屏幕走”,把電腦顯示屏當成了最合適的講稿,使多媒體教學變成現代的“照本宣科”的教學。上課時只需按一鍵,課件順序走,而教師還總是想方設法將學生的思路引到電腦的既定流程上來,這樣上出的課便是“流水課”,而這種方法究其根源,實質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演變成了“電腦+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它只不過更強化了教師的主動性和學生的被動性。

2.課堂教學虛設、獨尊“多媒體”教學。不少教師,受“唯媒體論””和“唯新媒體論”思想的影響,在感受到多媒體的方便快捷后,于是在一些課上從頭至尾都用多媒體,對其他常規教學手段不屑一顧。認為計算機多媒體是最“時髦”的輔助教學工具,視多媒體為教學的刺激源,有的甚至不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不同,而一味強調使用多媒體,夸大了多媒件的作用和效果。

3.忽視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多媒體課件應該是對教學內容的最扼要提示和概括,同時在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闡述中,力求借助于多媒體豐富的表現手段將教學重點和難點講透,使學生記憶深刻。然而現實中許多專業課教師的課件做得像記流水賬,沒有深度和廣度的變化,有的教師在搜集前沿知識時,覺得每一個材料都有特色,于是這個想用,那個也想用,結果導致一節課的補充內容成了重點,而沖淡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內容,這樣反而使整個一堂課變得雜亂無章,學生如墜霧中。

4.隨波逐流、盲目效仿。目前高職院校所開設的課程,并非所有的課程都適合用多媒體組織教學。對于這些不適合使用多媒體教學的課程,卻盲目效仿他人過多使用多媒體。則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既不能達到促進學生抽象思維和分析能力的目的,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幾點建議

如何用好多媒體教學課件,充分發揮出多媒體教學的技術優勢和效能,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在教學中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 二度消化,搞好多媒體教學設計

多媒體數學設計要應用系統科學的觀點與方法,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對象的不同特點,合理地選擇和設計媒體信息,將多種媒體有機地結臺,形成優化的教學系統結構。多媒體教學的教學設計,首先分析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根據課程的特點,將教學內容分解為事實、概念、技能、問題解決等類別,并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需要,把教學目標確定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等不同層次,分層確定教學目標。其次,合理選擇與設計教學多媒體課件。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分析的結果,把握課堂講授與多媒體課件各自的特點,選擇針對性強的教學媒體資源(如文本、圖形等),并把它作為要素,分別安排在不同的環節。再次.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科學設計多媒體課件的系統功能.如電子提綱型、綜合演示型、實驗操作型、考試測驗型、資料工具型、網絡教學型,充分發揮各種功能的優長.做到媒體優勢與效益的有機結合。

2.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教師的課堂角色

課堂授課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把握好主導對主體的關系,是授課質量的關鍵。多媒體教學手段再先進,也無法取代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課堂的靈魂,教師的人格魅力、講課的藝術、語言的幽默感對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師身上,教師在課堂上的儀表、精神面貌、態勢語言都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多媒體教學中,要隨時觀察學生的表情,了解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及響應程度,了解學生對信息的掌握和認知程度,及時地對難點和疑點予以解釋和說明,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因此只有加強師生問的交流和溝通,教師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正確處理好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的關系,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強大優勢。

3.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合理控制教學流程

在專業課的教學中,對于何時利用多媒體、多媒體呈現哪些內容、教師在操作中學生將有一個什么樣的狀態、學生要按教師的要求做哪些事情、學生對接受的知識將有哪些反饋、教師要做何種調整等一系列教學環節教師都應提前考慮到。因此,在每一堂課上,教師都應對全部內容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數,在內容的安排和速度的控制上,應遵循計劃性和靈活性相互兼顧的原則。只有這樣,課堂教學中教師才會游刃有余,才會真正做到利用多媒體教學而不是受控于多媒體,從而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

4.運用啟發式教學、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的任務在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因此,設置問題情景,讓學生分析、摸索、質疑,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反應提供方法上的引導,使學生再進一步探索,如此反復,直到問題解決。因此運用啟發式教學、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對提高授課質量至關重要。

5.把握好重點和難點講解的時機,營造完美的教學效果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重點和難點處把學生的求知心理調整到興奮狀態,從而激發他們的認知積極性。

除以上問題外,在運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適度運用。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要適度運用,要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理解、思考、交流、激發創新思想,否則便有過濫之嫌。信息適量。多媒體教學課信息量太大的現象普遍存在。如信息量太大,會使學生囫圇吞棗,應接不暇,產生“電灌效應”,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有機結合。“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教學媒體的采用也要根據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來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可選擇不同的教學媒體,不同教學媒體有機結合,可以優勢互補。選用恰當的表現媒體和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之,只有在多媒體教學中積極探索教學規律和教學方式,切實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運用多媒體時做到符合實際,講求實效,發揮優勢,避免誤區,營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起好引導作用,才能切實有效的提高專業課課堂授課效率和授課質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多媒體教學”。

參考文獻:

[1]周立夏.使用多媒體授課優化課堂教學探討[J].現代教育技術,2004 (1).

篇4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教學輔助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已紅快速的滲透到教育教學領域。采用多媒體技術的教學在呈現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功能,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直觀化、形象化、生動化,起到了事半功位的作用。為此,一部分教師對多媒體手段推崇備至,甚至將使用多媒體教學視為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到評課標準之一。以積極的態度看待一新生事物是無可厚非的,但如不顧教學的實際要求,一味“推崇”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勢必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在各個學科的教育教學中,多媒體手段運用的現狀或多或少的都有著不容樂觀的現象存在,簡述如下:

一、為用課件而進行授課

為完成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很多老師在課堂上都選用了多媒體課件。特別是在一些匯報課和優質課上,教師往往抱著“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強拉硬扯,將多媒體這一新式武器拖進課堂。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表格信息加工》時,為了呈現課堂的完整性和高超的課件制作水平,將要講授的例題全程用課件展示,或用屏幕錄像錄制完成后重復使用,盡管這樣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就省事了,似乎也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但是對學生來說,學生在機械的學習中很難通過課件演示領會操作的要點和出現突發狀況后不知如何解決,所以不能很好的過到教學目標的要求。事實上《表格信息加工》是一節操作性要求極高的內容,需要同學們反復練習,舉一反三達到會設計表格,會制作表格,會對表格的處理進行處理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帶領學生應用表格來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從而進行數據的處理,這需要學生親自去動手操作,感受數據變化的規律,和處理數據的方式,在實踐操作中學習,能體會的成功的喜悅,也能更進一步加深學習的興趣和印象。在實際教學中,這樣的例子很多,教師往往出于功利性,以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來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義泥淖的評課標準,而全然不顧所選媒體是否與教學的主題合拍,所用圖片、聲音、視頻是否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這種生拉硬拽的方式,只能使課堂徒增無效信息,干擾了學生的注意力,不僅不能輔助教學,反而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盲目的使用多媒體

由于因特網的發展,許多課件都可以在網絡上找到現成的。在這種情形下,教師想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就 “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下載就使用”。關鍵是有些教師對現成課件缺乏必要的認識,一個成功的課件是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分析當前學生情況的基礎上,結合自已教學理念、設計學生適用的合理的教學環節制作而成。因此,它凝聚著制作者的教學習慣、教學思想、教學風格、以及他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認識等主觀因素,所以課件是個別的,不可移植的。教學中由于所教對象不同、所處學校不同、教師的認識理解不同,課件的內容、流程是有差異性的。如果忽視了這一點,盲目引進的結果只能是造成授課的機械化、缺乏個性。

三、以輔助教學代替主導教學

多媒體技術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主要是為了彌補教師授課時“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不足,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輔助手段,而不能替代教師的教學活動。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把一堂課的所有環節、所有內容統統納入課件中,甚至一個小小的提問,以及本應由教師對學生活動作出的反應也由電腦代勞了,從而造成多媒體獨霸課堂,教師成為多媒體技術的奴隸,學生由一個學習的主體者,變為一個觀望者。

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的東西最不容易忘記。因此,課件的展示千萬不可剝奪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權力。如:曾見一位教師用幾何畫板制作了一個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的課件,展示了五、六種將梯形轉化成其它已學過的圖形,方法很多,形式很新。讓學生讓充分體會學習的樂趣,,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只有主動接受接受知識,他才有主動參與的意識,有成就感才能促使他對學習形成濃厚的興趣。

教學過程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時常會出現一些不可預見的問題。教師如果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把所有的教學環節全部使用多媒體手段再現出來,那么在課堂上就是按部就班,對課堂上出現的不在教學設計中預設范圍內的問題,就很難掌控,也很難去拓展,就會壓制教師和學生的一些突發靈感和創造,限制教師的臨場發揮,使教師不能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及時靈活地調整教學程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四、新的教學形式,舊的教學理念

篇5

一、中學思想政治學科中多媒體手段的作用

首先,一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過文字的、圖片的、音像的資料引用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認識客觀事物,幫助學生理解原理。我們可以很方便地在教學過程中大量穿插事例,機動靈活地處理材料,一些在課件里未預先安排的資料,只要你對自己電腦里貯存的資料熟悉,就可以隨時通過第二種軟件調出來向學生演示。其次,可以很方便地制作一些圖片、影片以配合教學。

二、多媒體教學手段多樣化

傳統的多媒體教學主要指使用投影儀,通過手工制作的幻燈片輔助教學,現在主要指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使用電腦,通過使用Authorware、PowerPoint等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來制作和演示課件。

實際上可供進行多媒體教學的應用軟件還有很多,比如flash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課件制作軟件,還可使用FrontPage制作Web頁或者從網上下載網頁資料利用Internet Explorer來演示,利用電腦多窗口使用的特點,可根據授課的需要同時開通若干個窗口。可以調用其他軟件展示資料,比如我們平時一般使用word編輯和保存文檔,如果我們熟悉自己電腦里的資料,就可以另開窗口直接調用word文檔資料于教學中。

三、多媒體教學中互聯網的應用

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作用,要求教師不要滿堂灌,不能搞包辦,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尋找材料來證明原理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而讓學生到互聯網上找材料,則能得非常有時效性的新材料。

我在上“市場經濟的四個基本特征”的時候,讓學生操作電腦上網查找資料,學生很快找到有關美國鋼鐵關稅案例、農業法案例、DVD大戰案例,在講“市場的概念”的時候,讓學生到網上“網易商城”等若干個市場上去感受一下,模擬購物,在不費過多口舌的情況下很容易地就讓學生掌握了知識要領。

四、對教師備課的新要求

篇6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多媒體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令人始料未及的速度滲透到教育領域。這一新技術在呈現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功能,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直觀、形象、生動方面有其獨到的作用。為此,一些地區、一些學校、一些教師對多媒體手段推崇備至,甚至將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列為評課標準之一。應該說,以積極的姿態看待一新生事物是無可厚非的,但如不顧實際,任意“拔高”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勢必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觀諸現實,在語文學科中,多媒體手段運用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簡述如下:

一、為用而用。在這種課堂上,教師往往抱著“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強拉硬扯,將多媒體這一新式武器拖進課堂。有位教師在教學《致橡樹》時,將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了課堂。盡管《化蝶》與《致橡樹》都涉及愛情這一相同的題材,但《致橡樹》重在表現一種現代愛情觀,即木棉(女性)在橡樹(男性)面前的獨立和自尊;而纏綿悱惻的一曲《化蝶》則表現了古人在追求自由愛情而不得那種無奈和傷感,細細比較,兩者相去甚遠。再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我的空中樓閣》時,請美術教師畫了大量意在表現“空中樓閣”獨特意境的圖片。然而圖片有限的表現力與文字提供給讀者的無限想象空間的強烈反差只能引起學生的不滿。教學實際中,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教師往往出于狹隘的功利主義,以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來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義泥淖的評課標準,而全然不顧所選樂曲是否與課文的主題合拍,所用圖片否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這種拉郎配式的硬用,只能使課堂徒增無效信息,干擾了學生的注意力,不僅不能輔助教學,反而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盲目“拿來”。目前,真正能利用計算機制作課件上課的語文老師并不多。在這種情形下,教師想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怎么辦?當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現在市場上、互聯網上課件頗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來。平心而論,在多媒體輔助教學起步的初級階段,能主動拿來,總歸是值得肯定的。問題的關鍵是有些教師對課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認識。我們應該認識到一個成功的課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分析學生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其教學理念、教學環節安排等諸多因素設計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著制作者的教學習慣、教學思想、教學風格、以及他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認識等主觀因素,就這個角度而言,課件是個別的,不可移植的。教學中對象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教師不同,甚至班級不同,課件的內容、流程也應不同。如果忽視了這一點,盲目引進的結果只能是造成機械、僵化、缺乏個性。

三、以輔代主。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彌補教師授課時“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不足,只能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輔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師的教學活動。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把一堂課的所有環節、所有內容統統納入課件中,甚至一個小小的提問,以及本應由教師對學生活動作出的反應也由電腦代勞了,從而造成多媒體獨霸課堂,教師成為多媒體技術的奴隸的局面。

曾聽過一堂高三復習課,內容是病句的辨析與修改。教師在課件制作時,將掌聲與嘆息聲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每當學生改對或改錯一個病句,電腦即出示掌聲或嘆息聲。且不論如此周密的設計是否必要,單就面對的高三學生而言,這樣的設計是否顯得有點矯揉造作、嘩眾取寵。多媒體教學手段只能是一種輔助手段,即使電腦有極強的智能性,即使是面對交互性極強的網絡教學,機械僵硬和冷冰冰的人機對話也不能取代師生交流。因為,教學過程是個十分復雜、微妙的過程,教師的一個手勢、一次微笑、一句贊語對學生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體態語,對提高教學效果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再說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時常會產生一些不可預見的情況。教師如果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把所有的教學環節全部使用多媒體手段再現出來,那么也就少了粉筆的隨心所欲、得心應手(有的教師已沒有板書了),也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壓制教師和學生的一些突發靈感和創造,限制教師的臨場發揮,使教師不能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及時靈活地調整教學程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副作用。還是以上面那堂高三復習課為例,有的病句可以有多種修改法,(由于種種原因,教師備課時出現一些疏漏也是難免的),所以一旦學生回答正確但與教師的答案不相吻合時,給他掌聲本在情理之中,然而機械的電腦無法“隨機應變”,偏要在出示教師的答案之后才能提供掌聲。這種情況,多少會給師生帶來些許尷尬。

四、忽視文本。當前一些語文課件講究視聽沖擊(圖片、影視片段往往是課件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忽視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比如上《祝福》,不是讓學生去閱讀課文,而是放了一段電影剪輯,看畢即讓學生討論祥林嫂的形象;上朱自清先生的《春》,不是讓學生透過文字去體味“小草從土里偷偷地鉆出來”的情態,而是用動畫設計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眾所周知,語文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其媒介是語言,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語言去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離不開對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視替代學生的文本的閱讀,用圖片代替學生的想像,顯然是與語文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的。語學習需要對文本進行品味,對情感進行體驗,這是無法用一兩個或一組畫面來固定的,如果忽略語文學科的特殊性,而試圖將有著豐富想象空間的語文直觀化,圖像化,那就把語文課上死了。如一味以直觀形象的畫面代替文本閱讀,必然會弱化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閱讀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學生思維水平的停滯不前。

五、新瓶舊酒。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活動的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任何教學手段的應用,都應以此為準則,作為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的多媒體技術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課堂出現了將教師的講解改為多媒體的演示,一些所謂的課件也沒能擺脫“書本搬家”、“板書搬家”、“習題集搬家”的窠臼。課堂上,教師手按鼠標只管一路點來,學生則隨著屏幕呈現內容,步步緊跟,失去了積極參與教學和思考問題的時間,學生的主體地位沒能得到充分體現。這種做法,雖然有現代化教學手段包裝,但其實質仍是“滿堂灌”,是背離現代教學理念的,對改進教學沒有多大用處。更有甚者,還會被一些教師當做加大課堂教學容量、增強練習密度的“法寶”,成為他們固守應試教育陣地、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幫兇”,成了禁錮甚至扼殺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現代殺手”。

針對上述情況,要讓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對多媒體教學手段要提高認識,正確定位。多媒體技術雖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驕子,但它在課堂教學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應用的目的是為了"輔助"教學,這是由教學自身的規律性決定的,一切技術手段都必須為教學服務,如果過分夸大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以輔代主,勢必會導致人(教師、學生)為物(現代教學手段)役,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改變陳舊落后的教學觀念,課件制作堅持以人為本。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念,就會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再先進的教學手段一旦掌握在觀念落后的教師手中也會變異,成為“舊”教育的工具。因此,在推廣現代教學手段的過程中,首先要改變教師陳舊的教學觀念,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都必須以人為本。具體言之,在實際操作中,要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師應自己駕馭多媒體手段,將自己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融進多媒體手段之中,從而極大發揮先進手段的教學優勢。只有這樣,多媒體手段才有可能不會成為擺設,不會淪為實行“舊”教育的新式武器。

三、充分考慮學科性質。每一門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也不例外,文字的表現力有時是無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比如宋玉筆下的“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敷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的“東家之子”,我們就很難用文字之外的手段去表現他,而只能讓學生在想象中體味“伊人”風采。

不可否認,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使知識形象化、直觀化,比如對微觀世界的“再現”,對某些科學實驗的模擬都有著不可替代的獨到的作用,但語文學科卻不同,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換言之,文字所表現的東西不是能用一個有限的畫面或一個活動場景(即多媒體課件)就能解決的。當然,信息時代的到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努力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教育現代化,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教學觀念的更新。就直觀性而言,語言文字雖然遜于其他傳媒,但文字能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思,讓我們插上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在其構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盲目介入(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樣),卻使這個巨大的想象空間縮小了,試想,如果哈姆雷特只剩下影視屏幕或圖片上的一個形象,那么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又從何談起?如果多媒體手段的運用是以犧學生想象為代價的,這對語文教學絕不是好事。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尤其要注意語文學科的特點,千萬不能被潮流趕著,在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上,不妨套用魯迅先生修改文章的原則,“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多媒體課件刪去,毫不可惜。”

篇7

我校在實施語文學科教改過程中,從改革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方法和手段著手,運用教師和專家合作開發的輔助教學軟件,進行了近三年的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的實驗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 計算機輔助識字教學的必要性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要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培養識字的能力,提高對漢字的識字的能力,在識字的過程中又要重視寫字的指導。如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的過程來進行漢字的基本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和間架結構的教學,就顯得死板單調。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扶不放,學生只記不學,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的主體作用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要掌握漢字,還得死記硬背,反復抄寫,且得不到鞏固。識字教學的效率低下。陳舊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不利于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然而,在CAI狀態下的識字教學與傳統的識字教學過程相比較, 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計算機有其特殊的功能,有學寫字練寫字的功能,它替代了教師的全部教學功能。計算機和其他電教媒體的綜合應用,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不足。學生面對計算機實現雙向交互式學習,通過操作演練達到理解、鞏固知識的目的。

2 計算機輔助識字教學的可行性

計算機輔助識字教學的實施,必須要求師生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操作方法和軟件的使用。

從學生生理心理特征來看,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對長時間的枯燥乏味的識字教學缺乏興趣。興趣是求知的先導,它作為一種個性心理特征,在認知過程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在計算機屏幕上看到漢字筆畫、部首的動態顯示、閃爍、重寫等形象實體,并能通過鍵盤操作,顯示出所寫的字,就會產生饒有興趣的感受,他們的注意力就會高度集中,思維就會活躍,記憶也就深刻。他們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求知欲也就大大激發出來。

從現代教學理論觀點來看,學生應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起主導作用,來教會學生獨立獲取知識,減輕了學生過重負擔。教師的課堂教學容量增大,節省了教學時間。

3 計算機輔助識字教學實驗過程

CAI識字教學的實驗研究,我們是分三步進行的:

其一,設計編制的軟件。開展CAI實驗,設立計算機房。

其二,軟件的試用、鑒定。在近兩年的試用中,學校領導和專家親自聽課、評課,發現軟件的缺陷。

其三,制定實驗方案,開展實驗研究。

提高識字教學效益”的CAI實驗研究。實驗的預定目標是:利用《漢字筆順、筆畫和漢字結構教學》四套軟件,進行計算機輔助識字教學,結合多種是教媒體的結合運用,有利于教師創設學字的語言環境,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提高自學能力。使學生牢固掌握漢字識記的基本規律和書寫規則。

4 計算機輔助識字教學的效益分析

我校計算機輔助識字教學實驗從教學實效和初步測試分析,以有下幾方面的優勢:

4.1學習環境和教學模式的根本改變

CAI 識字教學是在微機室進行,學生的學習環境起了變化,外部環境促使學生學習的興趣的提高,有了興趣,學生注意力才集中,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得到發揮。我們根據制定的教學原則,要求教、學、助有結合

教為學服務,教又借助計算機的輔助作用(演示),達到有效服務,這樣課堂教學的模式根本上起了變化,動靜搭配合理,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互相協調。教師不是直接灌輸知識,而是依靠良好的學習環境的理想交互作用,促使識字效率的提高。

4.2現代教學技術的優勢,彌補了一般直觀教學的不足

由于計算機的特定功能,它給識字教學的直觀性方面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先進的直觀教學,使教師實現了圖像、文字和語言的互補,又提高了學生感知、認知、確知和反饋的程度。計算機所顯示出的每個漢字的一筆一畫,筆順規律,筆畫數,每一筆,每一字的書寫方法、位置都是動態的,且有提示、重寫等特點,因此直觀性更強。教師利用直觀材料,指導學生有目的地定向、定位觀察,使學生充分地感知所學的每一個漢字。學生通過操作,再現漢字整體形象和部分筆畫、部首的形象,確認已知、鞏固學字成果,反饋學習效果,確立正確的感知。因此現代直觀教學是對傳統識字直觀教學和其他電教的直觀教學的繼承和發展。當然,它的識字和教學效率是明顯的。

4.3增加教學容量,加快教學節奏,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模式的改變,直觀手段的更新,學生興趣的激發,自學能力的提高,使每節課的教學進程隨之加快,平均一堂課的教學內容比一般的教學進程增加。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學生一節課便可識記全部的生字,既不增加負擔,鞏固率也較高。識字教學的重難點,主要是某些基本筆畫、某些字的筆順及特殊的偏旁部首。由于軟件的明顯特點是筆順筆畫寫錯,屏幕就不顯示這個字,這就保證學后認識和書寫的正確性。對難寫難記的筆畫,通過反復閃爍,可引起學生注意和重視。有些基本筆畫,如“ ”看上去是由幾筆組成,但學生操作時,只需擊一次鍵,就顯示出來,學生就領悟了是一筆寫成的。對于有些字作為部首偏旁時,需改變某一筆畫,這也是教學的重難點,計算機可閃爍提示、重寫,提醒學生注意變化。總之,突破識字教學重難點的力度都比較方法和手段強得多。

5 計算機輔助識字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因素

篇8

一、創設和諧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1.生動形象,激發興趣

多媒體信息,特別是圖像、動畫、影像、聲音使教材更為生動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靜態美升華為動態美。即將教材中蘊含的意境美、音樂美、藝術美充分表現出來,同時刺激學生的生理感觀,激發學生的各種積極心理因素,調動審美主體的心理功能活動,從而產生強烈的美感效應,因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使學生愛學、樂學。如:《建筑藝術欣賞》一課,欣賞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點是必要的一環,但書上圖片不多,又沒有與教材配套的掛圖,欣賞實景更是不可能,這時候多媒體就是最好的輔助工具。我將各處搜來的圖片掃描進電腦,并精心分類。上課時,學生在優美的音樂的伴隨下,一邊欣賞,一邊贊嘆,很快產生了愉悅的學習氛圍。然后,我點出用電腦制作的對比圖,清楚地展示了生動別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氣古樸的北方建筑美,增強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再在個別的細節上,比如對故宮漢白玉的石階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圖案等進行放大和特寫,學生再也不是坐著聽和看了,他們忍不住站起來想看得更清楚。迫不及待地舉手想要跟老師問清楚.并不由自主地和同學討論起來。這種學習是高效的、自主的。

2.打破局限,激活創造思維

有的家長跟我反映,說孩子以前的畫特別“有意思”,天馬行空,想象奇特,可是入了學(或幼兒園)以后,反而越來越膽小。一下筆就是小鳥、房子、太陽,造型都一樣。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在這個時期的模仿性很強,加上老師示范的影響,他們會產生惰性和慣性。實際上他們對這些東西的認識并不僅限于此。為了解放他們的思維,在《海底世界》中我設計了這么一個課件:將搜集的海底的錄像帶剪輯加工,通過控制操作面版,給學生展現出神奇真實的海底世界。有時呈現全景。有時將貝殼定格。有時將有特征的魚放大,有時又反復播放魚群游動,還給潛水員、潛艇等來個局部特寫,讓學生不斷地觀察討論。學生心中固有的形象立刻被嶄新的視覺概念所替代,畫出了色彩斑斕的海底世界。有的學生還畫出了海底的龍宮,自己則開著漂亮的潛水艇去探險。在討論和創作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非常興奮和積極的狀態,爭著和老師、同學討論。在上述狀態下的學習就是一種高品質的自主學習了。如果沒有多媒體的加入,很難想象會有這么好的效果。

3.改變授受局面,增強學生參與性

一般來講,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參與的活動,才會發展為自主學習。如在《有趣的面部表情》一課中,學生一看書上的漫畫人物,都說太難,不會畫。如果這時候要他們去創作,那就是一種機械學習和被動學習,學生的熱情、靈感都處于沉寂狀態。我先設計了一個貼五官的游戲,把眼睛嘴巴簡化成弧形的小段,讓學生自己上臺來操縱鼠標,變化它們的方向角度就能拼出各種表情。拼出一種表情,我就點出相應的漫畫人物,都是他們最喜愛的形象比如柯南、櫻桃小丸子,配出笑聲哭聲等。學生都躍躍欲試,在作畫的時候還互相做表情觀察,效果很好。通過學生自主參與。他們對學習活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積極地參與進去。又能得到及時的反饋,享受成功的喜悅,這樣的學習必定能事半功倍。

4.降低教學難度,增強自信

多媒體恰如其分的聲、形結合。常常能把學生帶人美的氛圍,多媒體在教學上大大強化了美術教學的視聽效果,減少了教學的難度,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下產生不可遏止的創作沖動,激發出創造力。還能節省教學時間。實現精講多練。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如《剪對稱紋樣》一課。應向學生說清設計時要避免的幾個錯誤,我點擊鼠標,出示一種錯誤的設計法,讓學生討論錯在哪,如果這樣剪,會怎樣,并依次出示用此種設計法剪出來的錯誤圖樣。學生看了以后,很快掌握了方法。還有一些常見的方法比如通過“變色”、“閃爍”等手段突出重點,吸引學生注意。多媒體的應用使原來較難講清的問題變得簡單,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激發學生的信心,還能激發學生主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效果自然好。

二、改變教學模式.實現因材施教

1.改變傳授模式

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將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使得以講授為主的傳統的班級教學發展為班級教學、小組教學(小組媒體教學法、微型教學法)、個別化教學和網絡教學(交互式網絡教學、遠程教育)并舉的局面。如可以讓學生在各自的電腦上進行一題多解,獨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一課的作業設計不同難度的題目讓學生自由選擇等。利用計算機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難度和不同量的訓練,讓學生自我控制練習進度,做到每類同學都達到各自的教學目標;利用計算機因材施教,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得到發揮,讓各類學生都能“吃得飽”、“吃得好”。

篇9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信息化產業的提高,多媒體作為現代化教學的一種手段,既能優化教學過程,又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挖掘學生的最大潛能。經過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的實踐探索,數學教學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只有讓學生感興趣,他們才能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學效果才能達到最佳。多媒體課件具有較強的直觀性,能引起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運用多媒體教學,學生感知鮮明,印象深刻,學習積極性高。教學中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向學生展示形形、五彩繽紛的世界,讓學生輕松地學習數學,對于提高課堂效益,優化教學過程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結合教學實際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1.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鈕斯曾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的途徑之一"。因此我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

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在一節數學課中,導入新課是否有趣、有新意,能否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兒童的興趣往往帶積極地心理傾向,一旦他們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產生愉悅的積極情緒。利用多媒體導入新課,使教學內容生動、活潑,充滿童趣,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所以我在設計導入環節時注意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將學生引入到教學情景中去。多媒體以其獨特的感染力,通過聲情并茂的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形式對學生形成刺激,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參與到學中來。

如我在教"拼圖"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這樣的導入情境,隨著火車開動的聲音,一輛有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拼接成的小火車緩緩的開到小朋友的面前。美麗的畫面一下子把小朋友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學生好奇的觀察這這兩會動的小火車,不知不覺地數著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的個數。通過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中,再適時的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維,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為一個教師要上一堂課很容易、很輕松,但如何上好一堂課,提高這一堂課的教學效率是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的一個問題,近年來通過多次運用多媒體我發現,合理、恰當的使用多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功能,可以直觀、生動、形象的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短時間內把最大量知識、信息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我用多媒體課件的圖象、動畫向學生演示了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并運用這種手段,幫助學生掌握了剪開、平移、拼補的轉化方法,明確了這個長方形的長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底高之間的關系,從而直觀清晰的得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接著又用課件出示了一塊近似平行四邊形的田地,讓同學們用學過的知識計算出它的面積。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把學生所學的知識緊密聯系起來,節省了教學時間,豐富了課堂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學效率,盡可能的挖掘了學生的潛能。

3.利用多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每一堂課都有重點和難點,而重點和難點又都是一些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問題,這對直觀感受強,抽象思維能力差的小學生來說,掌握起來就有一定難度。如何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并通過有效的手段加以突破,是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可充分利用多媒體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等優勢,恰當地加以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 輕松解決問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行程問題"歷來就是數學教學中有相當難度的一類應用題,這類應用題既要學生掌握相遇、同向、相向的特點,又要理解路程、相遇時間、和速度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要會應用它們之間的關系解題。為了突破這一難點,使學生較好的理解,以往的教學中盡管教師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語言形象描述,或用畫圖講解;或用滑輪實物與幻燈投影演示;或根據題目與速度、時間的關系等諸多手段進行教學。但由于學生年齡特點的限制和教學知識本身難度的阻礙,學生掌握起來總是很困難、很勉強。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運用多媒體動態的例題教學,為學生創設視聽情境,產生一種化靜為動的效果。其做法是:開機,屏幕上出現了一輛汽車和一輛火車在兩地(指示燈在兩地連閃兩下,強調兩地),接著顯示兩車同時從兩地對面開來(強調同時相向而行),最后顯示兩車同時從兩地對面開來(強調同時相向而行),最后通過一分鐘一分鐘或一小時一小時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兩車碰到一起(強調相遇)。多媒體的動態演示,圖像準確科學、簡潔明了、真實可信,使學生正確、科學地理解了 "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的含義,幫助學生正確地掌握了路程與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順利完成了通過想象而無法解決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較大的創新。

傳統的教學"粉筆+黑板+嘴"給出的信息是平面的圖像和單調的聲音,而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構建立體的教學模式,通過動畫和聲音相結合,迎合學生求新、求美、求樂、求奇的心理特點,喚起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能,提高能力,從而突破重難點。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利用教具比劃總難以說清,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設計了讓讓蝴蝶、蜻蜓、等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并完全重合,并把這個過程保留下來,在此基礎上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特征這樣學生很容易建立起軸對稱的概念。又如,在教"角的認識"一課時,采用常規教學演示"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長短無關,與角兩邊的叉開的大小有關"這一知識點時,既不方便,又講不清,往往演示不好,還會使學生對這一知識產生模糊認識。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的動態效果,把邊的長短不一的兩個角進行重合,利用多媒體的動態光點的閃爍,突出角的大小,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演示過程中加深印象,直觀認識到角的大小與兩邊長短無關。那么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呢?這一問題可采用以上同樣方法進行解決,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的形象性。

4.運用多媒體擴大、深化訓練,發展思維

課堂練習是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多媒體教學既具有鮮明、高效、及時、省時、多變、擴大練習容量,拓寬思路的特點,又可以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也可以一題多變,一題多練,一題多解,既鞏固了新知識,有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這樣既反饋了信息,又能使不同層次地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從中體會成功的喜悅。

篇10

下面談談我在中專化學課堂教學中具體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的一些做法。

無論是無機化學或有機化學等基礎化學課程的緒論課,一般都要介紹學科研究對象、學科發展簡史、學科特點、物質分類、學習方法及本學科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教學目的,不僅應使學生對本學科有一個大致了解,而且要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眾所周知,學生的學習動機,尤其是內部動機,是學習自覺性的強大動力。學習自覺性強的學生,對學習和工作富有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這表現在他們具有克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力求盡善盡美地把事情做好的品質。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即使對這門學科原先不感興趣的同學,也會因認識到掌握這門學科是一種不容推卸的責任,而會運用意志努力自覺地把它學好,并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習興趣。上好緒論課,對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內部動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過去教諸論課,一般由教師滿堂灌,夸夸其談地將自己所教專業作一番描繪,雖然這也能收到一定效果,但終不能改變學生的被動狀態。現在運用電教手段,教學就直觀、生動多了。

例如,為了讓學生深刻認識學習化學的重要性,我便在教學中利用錄像帶,精選了與學生所學專業有關的我國最先進的化學工業、本地區化工工業和化工發展簡史,以及對我國和我地區未來化學工業的展望等系列的內容讓學生觀看,同時教師進行有目有有重點地講解和引導。這樣,學生一般都會被屏幕上豐富的彩色畫面和生動的內容所吸引,也會被未來化工的發展遠景所激勵。在充分直觀的基礎上,最后教師只需化上十幾分鐘,大致介紹本學科的學習內容、學習要求和學習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質性質課,要求學生牢固掌握物質性質、典型反應的基礎知識,從理論上和實驗的角度,全面了解無機物質或有機物質的化學性質、實驗制備等。這種課型可以采用各種直觀、電化手段,如掛圖、幻燈、投影(膠片和演示)、錄相帶、計算機輔助教學,也可將一些反應速度較快,有顏色變化的演示實驗,改試管實驗為培養皿實驗并投影至屏幕上;將一些制備、性質、檢驗等系列實驗,通過制作,利用計算機屏幕表演儀器拆裝過程、實驗方法和觀察現象等。條件不允許的話,則可將系列實驗過程制成活動膠片或幻燈片,其它有關實驗室規則、安全保護措施、實驗注意事項等,則充分運用錄相片進行教學。

化學理論揭示物質及其變化的實質、量的變化。這些都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知識,學生較難理解。對此,教師必須充分采用富有形象性、啟發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化難為易,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此,教學化學基本理論知識、有機化學反應歷程和機理等,多采用掛圖、投影膠片方式。一般將常見的有機物質分子空間立體結構和同分異構體結構,制作成掛圖,讓學生常看常見,漸成習慣,并慢慢建立空間思維方法;還可將系統的軌道理論,制作成系列膠片,讓學生在教師的簡潔,明了的講解過程中,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理論課教學示例(董敬芳主編化工中專無機化學教材)

(一)課題與學時:

第四章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律,第一節原子的組成,第二節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二學時

(二)教學目的:

1.初步掌握原子核的組成,原子的組成。質子、中子、電子的性質,質量關系,電荷關系。2.掌握同位素和原子量的概念。3.了解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

(三)重點:

1.原子的組成。2.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

(四)難點:

用電子云描述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

(五)教學方法:

啟發研究式教學法。

(六)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手段的應用:

通過學生的視覺器官的活動,將微觀世界擴大展示,逐步建立空間立體概念;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達到變抽象為實體,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學習。

1.自制掛圖和掛表:A.原子的組成,構成原子的粒子間關系———掛表。B.原子與分子,元素與同位素概念對比—掛表。C.1~4電子層中各電子層的電子亞層,可能有的軌道式和軌道數———掛圖。

2.自制膠片:A、1S、2S、3S電子云圖B、2PX、2PY、2PZ電子云圖C、自編有關習題:(a)題型:簡答題和選擇題(b)內容:中子數,質子數,質量數和平均原子量計算,1S、2S、3S、2P、3P、3D、4D、4個、5個填電子數,判斷軌道數,中子層最多容納電子數等方面習題。起到鞏固本學時教學內容以及為下一節學習原子核外電子排布打下基礎的作用。

3.自制模型:膠片A、B的模型

4.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與作用:掛表A和掛圖C,是在教師提問、引導、啟發,學生看書,看投影逐步小結出來的,教師加以歸納總結,將總結的結果投影出來。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在教師的設疑、啟發、引導作用下,學生主動研究、解疑,最后探討出系統化、本質化、簡明化的網絡化體系。掛表B是通過對比討論,結合學生初中所學元素概念,深刻理解同位素的概念。克服學生混淆,模糊不清,把握不住等易出現的錯誤。膠片A與模型A,膠片B與模型B同時使用,將微觀世界擴大化,通過視覺展現在學生面前。加強了學生想象能力,為后面深入研究微觀世界,打下堅實基礎。將膠片A、B中各種圖型,表現成活動的圖象,從而幫助學生解決無法想象的1S、2S、3S等之區別和電子層數的真實意義,以及解決2P三個軌道在空間伸展的三種不同方面的空間圖形。膠片C自編習題展示。習題本身作用是加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思維逐步深化,培養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從另一角度來說,可以縮短教師板書時間,從而增加課容量,此為一舉兩得的方法。

(七)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