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時間:2022-05-23 02:44:20
導語:人工智能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的深入發展,很多領域都將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實現智能化,這對面臨畢業求職的大學生來說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據此,主要對人工智能與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挖掘人工智能發展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并對其出現的某些問題提出參考建議和解決方案。
關鍵詞:人工智能;大學生;就業;影響
1現代人工智能的發展背景
1.1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人類智能活動規律,構造具有智能的模擬人工系統,其研究主要目的是使機器能夠勝任一些以往需要人類智慧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是一門新的技術科學。2016年是人工智能進入快速發現的一年:AlphaGo以3∶0的比分擊敗了世界圍棋冠軍柯潔;人工智能成功診斷疑難雜癥;無人機、富士康無人工廠、自助銀行等的出現,人工智能發展的速度超過了人們的想象。
1.2國家層面自人工智能1956年被提出以來,已經過了60多個年頭,成為21世紀最為前沿的科技之一。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的深入發展,人工智能不但形成了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并且還廣泛影響著社會各大行業和領域的發展。全球各國也順應時代紛紛發展人工智能:日本將人工智能列為其核心技術方向之一,順應人工智能發展提出了第四次產業革命戰略;美國頒布《美國國家人工智能研究與發展戰略計劃》、《為未來人工智能做好準備》,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戰略;我國政府也非常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將新增“人工智能2.0(AI2.0)”專項;我國國務院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培育發展人工智能新興產業,此外人工智能已被正式列入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近些年來,人工智能正在從感知階段邁入認知階段,對人類社會的生活產生越來越深入的影響,不少產業和領域都將實現智能化,這對面臨畢業求職的大學生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中國人口老齡化正在加速加深,每年新增100萬高齡老年人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人工智能的發展對改善我國勞動力結構,推動我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預計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在2024年達到峰值,老齡化進程到2040年達到頂峰,并在之后進入減速期。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的報告中指出:“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動化提升的生產力每年可為中國貢獻0.8至1.4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在我國政府對科技領域發展的重視下,我國逐漸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中心之一。
2大學生就業現狀
2.1專業設置專業設置是對大學生進行專業教育的基礎,專業設置的合理性對人才起著重要作用。但部分高校為了吸引生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忽略自身條件紛紛設立熱門專業,如:計算機、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學等。因而造成同專業畢業大學生水平參差不齊且需求過剩,在面臨就業時就會出現更多不可避免的問題。此外,大部分高校專業設置以及教學內容創新能力不足,過于滯后沒有辦法滿足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代需求,沒有辦法提供推動中國人工智能發展所需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學于2018年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積極適應時展,創新我國大學專業設置,對其他高校起到了帶頭示范的作用。
2.2就業結構v近幾年大學生畢業人數不斷增加,就業成為社會各界異常關注的問題:2017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是91.9%,2016屆、2015屆的就業率分別為91.6%和91.7%,這三年的就業率基本相同。其中,2017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2.1%,比2016屆(91.5%)稍高,最近幾年應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平穩增加,2017屆高職高專就業率初次超過本科。2017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1.6%,2016屆的則為91.8%,這兩年大致持平。2012至2017年應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整體穩定。2017屆大學畢業生的未就業人群為7.2%,其中,3.4%還在繼續找工作。7.0%的未就業本科畢業生中,2.6%的人“還在找工作”,1.7%為“待定族”(不求學不求職);7.5%的未就業高職高專畢業生中,4.3%的人“還在找工作”,3.2%為“待定族”。雖然近幾年來就業率基本持平,但就業質量和就業情況并不容樂觀,大學生一定要保持理性的就業觀念順應大環境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3人工智能對大學生就業的消極影響
3.1人工智能的替代效應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對大學生就業產生了替代效應,一方面是人工智能發展必然會提高技術水平,部分企業將實行自動化生產,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在生產規模不變的條件下將直接導致就業崗位的減少與調整;另一方面,因為人工智能使技術得到發展,在相同時間內企業單位資本存量創造的產出增加,提高了投資效率,形成勞動、資本節約型技術進步,進而導致勞動和資本之間的替代。此外資本替代勞動的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更是大勢所趨,因此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通過生產要素替代形成了對崗位需求的破壞效應。
3.2人工智能的破壞機制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替代就業的破壞機制主要包括勞動工具改變、管理效率提升、勞動市場需求破壞機制:(1)勞動工具改變機制。人工智能發展對就業的影響最先表現在勞動方式的變更上。使用先進人工智能技術,不僅提高了人類勞動的效率,而且還大量減少了生產對勞動者體力的需求。(2)管理效率提高機制。人工智能技術進步還創新了管理方式、手段、理念等,優化了企業生產管理方式,提高了管理效率,節省了勞動力,致使就業量下降。(3)勞動市場需求破壞機制。從人工智能技術進步的長期趨勢看,技術進步增加了對高技能勞動力需求,降低了對低技能勞動力需求,從而提高了低技能勞動力就業難度。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技術進步還增加了勞動力的知識積累,提高了勞動者的技能,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勞動生產效率。在生產規模不變的條件下減少了就業崗位。
4人工智能對大學生就業的積極影響
4.1人工智能對大學生就業的替代與創造效應在更為廣闊的經濟體中,對于多數類型的任務,機器相比人類將占據越來越多的優勢。人工智能發展會取代一些職業和工作,但與此同時也會創造一些新的崗位和就業。在2014年華盛頓皮尤研究中心于做了一項“2025年人工智能包括機器人對勞動力市場影響預測”的調查,有將近兩千名專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其中,48%的專家認為未來大量藍領和白領工人將被機器人所取代,即導致“技術性失業”的情況;而剩下的專家則充分相信人工智能無法與人類智慧相匹敵,認為人工智能發展技術取代的崗位不及創造的崗位,人類會像工業革命歷史上那樣創造出更多的工作行業和崗位。在經濟學中,技術性失業是指由于技術進步而導致的失業,這并不是因為人工智能興起或發展才出現,它于資本主義時期(此處的資本主義特指“機械化經濟”,最初形成于1760—1830年,(即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剛興起的階段就產生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紡紗機和織布機的應用使得生產力提高,勞動崗位減少,工人失業,但這只是暫時性的。機器的應用和工人的失業導致勞動力成本的下降,所以棉布的價格下降,從而使人們習慣穿內衣,對棉布的消費需求隨之擴大,繼而對工廠勞動力的需求增加。由此可見,技術進步與創新不僅能夠創造新的財富和服務,還能因此帶來其他領域更多的就業崗位,甚至帶來前所未有的工作行業。此外我們不應該只將注意力集中于職業。在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影響下,只有極少比例的職業可以完全自動化。例如,盡管證券從業人員、導游、秘書的工作被計算機替代的機率高,但這些崗位的工作內容涉及面對面互動和團隊之間的高度配合,這些都是機器人難以做到的。有關媒體報道,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技術類工程師的招聘量將達到2014年的8.8倍;在各大招聘網頁上,10個有關人工智能的職位中,有9個處于空缺的狀態,中國對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需求量巨大,在未來幾年可能猛增至500萬人。綜上所述,不論是從短期還是中期來看,人工智能對大學生就業的創造效應都是極為樂觀的。
4.2人工智能對大學生就業的規模效應從長遠來看,人工智能可以通過規模效應增加就業。根據2017年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普華容道的《人工智能對宏觀經濟影響》報告,稱到2030年,世界經濟的貢獻值將有大約16萬億美元由人工智能行業所提供,超過了目前中國和印度這兩國人口大國GDP總和。不同地區,人工智能對經濟增長推動效果也不同:有望為北歐9.9%GDP增長(1.8萬億美元),南歐11.5%GDP成長(7千億美元)亞洲國家帶來10.4%GDP增長(9千億美元)。人工智能發展最大受益者很有可能是中國和北美,其獲益總額約10.7萬億美元,占全球增長比例近70%。2018年我國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載入了人工智能,由此可見,人工智能已經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2018年9月,在《人工智能對全球經濟影響的模擬計算》的報告(由麥肯錫<MGI>)中,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人工智能有可能對整體經濟生產力的提高有顯著作用,即使考慮到經濟競爭效應和轉型成本,人工智能給世界所帶來的積極影響也比前三次工業革命大得多。并且從長遠角度來看,人工智能的發展和利用不會對凈就業產生重大影響。據統計到2030年,人工智能的額外投資中,將有5%可以貢獻給就業;并且由人工智能創造的額外財富可以通過推動勞動力需求再將就業率提高12%。這就是人工智能對大學生就業產生的規模效應。
4.3人工智能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回顧歷史,技術的每一次革新不僅僅對社會就業的結構和數量產生影響,還對就業質量起到極大的提高與改善作用。人工智能的發展也不例外,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改善工作環境。通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一些危險、繁重、有損人體健康的人力工作被機器取代,從而消除或減少了威脅人們的健康與安全不利因素,保障了勞動者的生命權和健康權。第二,減少工作時間。新技術的使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人們可以在更少的時間內生產相同數量的產品,所以勞動者將有更充足的閑暇時間。第三,提高勞動報酬。從總體角度而言,人工智能的發展將促進勞動報酬的增長。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是勞動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提高,從而為促進勞動報酬的增長提供了有利條件。此外,人工智能行業的薪資情況也極為樂觀。
5總結
5.1學生個人層面首先要明白人工智能的發展并不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作為就業主體的高校大學要強化理論知識學習提高專業素養;注重參與社會實踐,提高實際操作的能力,尤其是學習、創新以及應變能力;其次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將理想和現實結合,正確看待人工智能的發展;最后在專業的選擇方便要結合時展,積極投身人工智能的發展,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
5.2高校層面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化傳承與創新等重要使命。高校應加強教學改革,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可通過高校與相關企業深度合作,共同籌集校企人工智能研發資金,構建共同出資、共享成果、共擔責任的研發資助共同體。此外,人工智能教育的一個重大短板是師資力量不足,高校要加強人工智能師資力量培訓,聘請高端人才參與到開展人工智能教育中。目前人工智能已經滲入到各個行業,高校在培養人工智能人才的過程中,應依托國家重大人才工程,設立并不斷完善高效的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和課程,根據已有布局和發展部署推動學科交叉,構建“人工智能+X”的格局,培養人工智能交叉人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5.3國家層面國家要加強培養人工智能人才,深入了解從業人員的狀況。制訂出合理的研究方法和方案,通過官方數據來反映人工智能人才的就業狀況,并科學預測人工智能人才未來的供給和需求狀況。運用職業培訓和職業資格制度,立足與中長期規劃,鼓勵校企合作,將企業的經驗融入高校中,推進產學研合作的培養模式。并進行相反立法的嘗試,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為構建人工智能的培養體系提供支持和保障。
參考文獻
[1]陳永偉.人工智能與經濟學:關于文獻的綜述[J].經濟評論,2018.
[2]尹苗苗.人工智能給大學生就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文教資料,2017.
[3]薛在興.人工智能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8.
[4]王婷婷.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戰略[J].遠程教育雜志,2018.
[5]劉麗.技術進步偏向對實際工資變化趨勢影響的實證分析[J].軟科學,2008.
作者:楊柳 張玉璩 李永萱 陳羅蘭 葛欣怡 單位:江南大學
- 上一篇: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就業研究
- 下一篇:網絡平臺的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