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病理學教學困境及模式

時間:2022-11-08 09:57:22

導語:職校病理學教學困境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校病理學教學困境及模式

1病理學學科簡述

病理學(pathology)是一門通過研究人體疾病的病因、發生機制及患病機體的形態結構、功能與代謝的變化來揭示疾病產生的本質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不僅是聯系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還與人體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等基礎學科關系緊密,并為內科學、外科學、兒科學等臨床學科在疾病診斷、治療和預防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據,尤其是臨床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1]。它在當今的醫學研究與臨床實踐中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無可替代。病理學的學科內容比較繁雜,理解起來也比較抽象,學生記憶起來不容易,特別是對于底子比較薄、學習能力不強的中職學生而言,掌握起來尤其困難,甚至會有很多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厭學情緒,嚴重影響其對病理學學科的學習。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對病理學科的專業知識學習,提高課堂效果,努力幫助學生掌握該門課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各種技能。

2當前職校病理學教學困境

2.1學情分析不足。教師在病理學教學中往往只重視課堂教學本身,忽視對學生基本情況的分析:看不到中職衛生學校學生的文化基礎較差,問題學生較多;看到不到這些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叛逆期”,他們心理敏感、目標模糊、自制力較差、缺乏耐心,對書本知識缺乏應有的興趣,對自我缺乏長遠規劃;看不到這些學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在實際講課時,教師在備課時往往不能徹底“備透”學生,做到“知己知彼”,不能僅憑“一廂情愿”的滿堂灌,忽視了學生主體能動性。2.2理論與實踐脫節。實踐是最好的老師,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病理學學科內容特點的限制,教師在教授病理學課程時往往采用以往的授課模式,易導致教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的脫節,出現了“重理論,輕臨床”的一只腳走路的現象,教學效果很差。病理學是一門臨床基礎科學,在平時教學時教師應該盡可能的結合臨床實踐,多選用一些經典的病例有助于學生理解學科中復雜而抽象的理論、原理和基本概念,不能單純的照本宣科,尤其是一些年輕的、缺乏教學經驗和臨床經驗的教師,上課時常常停留在簡單的說教,學生聽的非常吃力,這是導致中職病理學教學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2.3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病理學對學生而言是一門理論性比較強的學科,內容深奧、抽象晦澀,學生學習起來往往容易感覺枯燥乏味、難懂、難學,甚至非常吃力。因此,學生對其學習往往缺乏應有的興趣,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的調動,上課時候非常消極被動,對老師的提問、授課缺乏應有的響應,甚至產生抵觸的心理,作業、考試停留在應付的層面,這些因素嚴重影制約著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

3提高病理學教學效果的模式

3.1精心加工教材,合理組織教學內容。按照大綱規定,中職病理學課時大致50左右學時,面對龐大的病理學內容,需要精簡內容,講重點、難點,所以一個科學合理的內容編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實際,深度加工教材,內容上科學取舍,合理編排[2]。如教師可以把全書的教學重點定在腫瘤、《炎癥》和傳染病等幾部分,這幾章是全書的重點,而且臨床表現上炎癥和腫瘤較為常見。對那些抽象描述的概念(含疾病的發生機制),如檳榔肝、巧克力囊腫、一些常見的疾病的演變和轉歸過程等教師要盡可能的結合臨床,采用案例教學法加深學生的理解,幫助學生掌握重點概念、理論和原理。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編排時候要做到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結構到功能,按部就班展開,將前后交錯互相牽連而引起的混亂盡可能降到最低水平。3.2利用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病理學的內容抽象而復雜,中職學生在學習期來感到非常吃力,長久下去,容易對這門學科產生厭學情緒。常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使人集中注意,產生愉快緊張的心理狀態。對農村醫學專業的學生要突出病理變化及發病機制,嘗試引導學生用病理知識解釋疾病的臨床表現、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對檢驗專業的學生,要充分強調顯微鏡下的病理變化,引導學生注意聯系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因為最早期的病變發生于分子水平,常有生物化學和酶類的改變。3.3堅持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多樣化。首先,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原則,一堂課的學習效果好壞,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第一,啟發式、提問式教學。第二,對比、歸納式教學。這是一種要求前后內容聯系記憶的方法,比如在講到抗體的分類時,提示學生考慮抗原的分類,那么學生就很自然地可以根據抗原的分類列出抗體的分類,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另外,教師要善于運用歸納式教學。第三,討論式教學[3]。病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2-3次小組討論,每組15-20人。小組討論是幫助同學理解難點,理清頭緒,跨出誤區,鍛煉思維的較好的教學形式,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使他們慢慢地養成查閱、收集資料的習慣[4]。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學生對小組討論的學習形式反映很好,認為“經過自己組織過的東西,理解深刻,記得牢固”[5]。為此,教師要精心準備課件,不僅包括教學大綱、教學課件、圖片庫、實驗操作庫、專業動態、專業詞匯庫、病理學成果介紹、交流信箱等內容。這樣方便學生隨時通過網絡瀏覽課件內容和鏈接相關病理學網站,了解病理學新動態,與課堂教學相得益彰。

作者:胡東昊 單位:河南省焦作職工醫學院

參考文獻

[1]姚本先.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姚俊霞,張暉.針對不同專業及層次學生病理學教學的探討[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6,8(4):353-354.

[3]夏啟德,脫中菲.高等教育知識觀的轉變與高校課程改革[J].現代教育科學,2004,(6).

[4]高宏敬,蔣芙蓉.高校病理學教學現狀與對策[J].品牌,2015(06):190-191.

[5]高宏敬,顏淑琴.高校病理學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科技風,2015(15):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