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音樂教學研究

時間:2022-12-22 09:28:54

導語:地方高校音樂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高校音樂教學研究

一、弘揚本土音樂的意義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的古老國家,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保留了大量的、優秀的傳世文化。對于這些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的。然而,隨著世界文明的進程,各國家、各民族的音樂文化走向隨著主流音樂的改變而改變,部分地方傳統音樂文化在與時代文化銜接中脫軌,甚至被遺忘。高校中年輕一代的音樂傳播人喜愛流行音樂更甚于傳統音樂,對于西方音樂的理解更甚于我國本土音樂,這一現象不利于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更不利于學生對本國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建立。在高校中融入地方音樂的教學建設,無論對地方傳統文化的活化發展,還是對高校教學結構建設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第一,地方音樂文化的活化發展。地方音樂文化從萌生到發展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見證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各時期文明。在多元文化交流的時代背景下,部分地方音樂在主流音樂襯托下顯得不合時宜,漸漸淡出音樂文化的視線。這些蘊含古老信息的文化需要新生力量的注入,與當代音樂文化相銜接,與時代相融,與世界相合。地方高校中大量的青年一代為音樂傳播及活化提供可能,地方音樂文化與高校教學的結合是其發展、傳承的新路徑之一。第二,地方高校的教學建設。在21世紀新的時代教育背景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引導,強調自主創新,堅持可持續發展,最大程度地發揮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對地方傳統文化、對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通過教學信息的傳播、文化信息的傳遞,使青年學生接受民間藝術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洗禮,養成開放的文化心態,學習優秀、多元的藝術思想與風格,并倡導其樹立憂患意識,共同擔負起保護傳統民間音樂文化的歷史責任。

二、地方高校本土化音樂教學的優勢

地方高校是教育教學機構中資源較豐富的載體,主要體現在科研、師資、經費、生源等四個方面。第一,地方高校的師資力量較強,集中了當地大部分高學歷、高職稱的科研人員及教學人員。可配備專業基礎扎實、科研能力較強、科研經驗較豐富的專業科研團隊,并有能力源源不斷地充實新成員,使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開展持續的相關科研活動和教學活動。第二,地方高校具備集教學與科研兩者為一體的功能。對于高校學術水平的衡量,除了教書育人外,還包括科研成果的認定。因此,地方高校擁有一系列相關的科研制度和配套經費支持,這是其他組織機構所無法比擬的。第三,地方高校的地理位置方便對地方音樂文化的聚集與開展。在相關科研工作中,需要展開大量的社會調查、實地考察、藝術采訪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順利進行建立在對當地民間藝人的熟悉和當地人文環境了解的基礎上。第四,地方高校聚集了廣泛的音樂文化傳承者———青年學生。從學習精力、創新意識、傳播能力等方面分析,青年學生是地方音樂文化傳承與活化的重要力量之一。以其為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載體,不僅影響一代人的文化思維,而且是可持續文化信息的繼承,是地方音樂文化的重要傳播中介和創新力量。

三、本土化高校音樂教學的原則

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肩負著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大力弘揚優秀的地方音樂文化,不應刻板完全地照搬,而應結合世界文化發展、主流音樂進程和大眾音樂審美等因素,用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探索和研究。具體可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第一,對于地方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應保留原有的文化特色與內在信息,在其基礎上,吸收大眾審美與傳統審美的養分,與多元文化的世界音樂相銜接,吸收當代音樂的文化特色,保持傳統藝術的生機與活力。第二,不同地域的音樂文化受當地民風、民俗、宗教、社會意識等影響,各自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魅力與特色。將其納入到地方高校的教學內容中,應結合實際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展現當地的生活習慣、方言口語、審美傾向、民俗風情、民族性格等文化信息,真正承擔起傳承活化地方音樂文化的責任。例如,湖南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可將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民歌(洞庭漁歌、澧水船工號子、桑植民歌、花瑤嗚哇山歌、嘉禾伴嫁歌、衡山山歌)、戲曲(花鼓戲、侗戲、平江花燈戲、祁劇)、說唱(侗族琵琶歌、絲弦、長沙彈詞)等傳統音樂文化融入到湖南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的內容中。第三,對于地方音樂文化的傳承除了藝術本身的繼承之外,更應包括不同藝術的文化內涵和地域文明。結合教學資源的整合,以適宜青年學生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完善地方音樂文化的相關課程,用創新的角度挖掘地方音樂藝術文化,促進學生對本土文化的建設意識。除了傳統課堂教學外,還可擴展校外的教學活動,如參與民間文化活動等,增進學生對本地區文化和文明的了解,強化其熱愛家鄉的意識。

四、地方高校本土化音樂教學的建設

將地方音樂文化納入高校的本土化教學建設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相關課程的設置。目前,地方高校音樂課程主要分為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公共藝術選修課。前兩者主要針對音樂專業的學生,而第三者則針對全校所有專業的學生。針對不同程度、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不同深度及廣度的教學課程。例如,音樂專業的學生除開設相關的音樂欣賞課程外,還可結合音樂表演課程,使學生能唱、彈、拉、奏一定數量的地方音樂作品,并結合《曲式分析》《和聲分析》等作曲技法的課程提高學生對當地音樂作品的分析研究能力,結合《歌曲創編》《舞蹈創編》等課程創作出具有地方特色、地方風格的音樂曲調和舞蹈作品。除了開設傳統的課堂教學外,還可組織校外的地方文化活動,增強教學的實用性與實效性,在藝術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加地方高校學生的就業能力。第二,相關教材的編著與選用。科學、合理地使用相關教材,可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對于地方音樂文化相關教材的選擇,除了要具有地方音樂特色外,還應與當代主流音樂相結合,用適宜學生的教學內容進行選編與整理。并且,對于此類教材的編著應適用于聲樂、鋼琴、視唱練耳、音樂欣賞、舞蹈等多門音樂相關課程,以系列教材為教學基礎系統地進行地方音樂文化的教育教學活動。第三,相關藝人的聘請。大量地方音樂文化傳承于民間老藝人、民間音樂師和地方藝術團體的表演藝術家中,這些傳承者作為地方文化的“活性資源”,一直以來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遞著我國古老、優秀的地方音樂文化。地方高校結合自身教學建設需求,聘請相關藝人作為客座教師,傳授學生原味的民族藝術,不僅突出了地方高校的辦學特色,而且使高校作為社會文化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機構充分發揮其教育載體的作用。第四,相關教學方法的使用。傳統教學以師為本,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性,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傳承與創新地方音樂文化。可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以生為本,將理論層面的教學轉為實際應用的教學,結合舞臺表演與教學實踐,使學生更真實地體驗傳統音樂的魅力,并自覺地對地方音樂文化進行研究與創新活動。

五、結論

地方音樂文化按地域分類,集合了當地民間智慧和鄉土知識,是特定時代、特定地域民風、民俗、宗教、社會意識等的反映。利用地方高校豐富的教學、科研資源,建立完整、系統的地方音樂文化課程,將其作為地方音樂文化的傳承平臺,實現本土化教學,不僅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而且是對地方高校特色辦學的教育建設。這既是地方音樂文化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地方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需要。

作者:游姣婧 單位:湖南城市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