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在外語教學的實現途徑
時間:2022-02-18 08:32:47
導語:課程思政在外語教學的實現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外語課程既有重要性,也有必要性。以課程思政引領高校外語教學,要發揮教師育人的主體功能,潛心研究和深入挖掘每門課程中內蘊的隱性思政教育資源,統籌把握外語教學的政治意識和實踐應用,進一步實現課程思政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外語教學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外語課程的重要性、必要性
推進課程思政是高校外語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是新時代高校外語教學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核心路徑。1.課程思政是外語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高校外語教學包括公共外語教學和專業外語教學,公共外語教學作為一種通用技能或者通識類基礎課程,所覆蓋的學生面較廣,對于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來說具有一定獨特優勢。外語教學作為一種語言類教學課程,其深層的含義是文化、價值觀的傳播和教育,為此,在外語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發展要求。由于外語教學主要針對外國文化知識、語言技能進行教育,從客觀和主觀上容易造成學生對外國文化和語言的過度重視,而對本國價值觀和文化教育效果的關注不夠,因而需要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力量,強化外語教學的價值觀教育,將價值塑造寓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外語學習觀念,明確外語學習的真正目的,為未來的就業、社會活動打好思想和實踐基礎。2.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外語教學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核心路徑高校外語教學的內涵式發展,就是要求提升外語教學的質量,而教學質量的核心在于學生的滿意度,其具體實效體現在學生的社會就業成功率上。當前高校外語教學面臨人才培養模式的單一化問題,社會對外語人才的職業化要求越來越高,往往容易出現高校外語教學同學生的社會就業需求無法銜接的問題。為此,外語教學應當抓住課程思政建設的機遇,積極轉變教學模式和育人目標,由單純地注重知識技能的教育,轉變為提升學生用外語從事學習研究和工作實踐的綜合能力,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滿足學生的就業需求,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外語專業的優質復合型人才。高校外語是一門實踐類課程,當前外語教學的培養模式更多的是以開展階段性出國學習交流的方式來進行,但以這樣的方式存在會在學生心理層面產生出國才能學好外語,學好外語就必須在國外的思想。如果高校培養的優質外語人才都留在國外,要深刻反思外語教學中育人目標上是否存在問題。高校需要培養什么樣的外語人才,這個問題只有通過課程思政才能夠得到解決,也必然成為新時代高校外語教學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核心路徑。無論是人才培養的質量問題,還是人才培養的方向問題,都可以結合課程思政的建設來進行思考和改進,從而提升外語人才的職業發展能力,激發外語教學適應新時代、引領新時代的發展活力和能力。3.課程思政為新時代培養服務于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和國際話語權建設的優質外語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當前,高校外語教學在國際國內大環境中發生了深刻變化,對外語課程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時代性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迅速提升,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出口國。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極大提升,未來我國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提升對外開放水平。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和人才交流的主要陣地,外語教學作為一種語言工具性的教學,在人文交流和科技創新方面將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此必須明晰國際國內社會對外語人才需求面轉變的必然趨勢,以課程思政建設為導向,轉變以往外語教學“向外看”的單一路徑,形成“以我為主、面向未來”的嶄新視野,培養服務于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和國際話語權建設的優質外語人才。
高校外語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需要注意的問題
新時代高校外語教學落實立德樹人、實現自身內涵式轉型的新發展內涵和實踐路徑,就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注人文性、思想性,課程設置系統化、應用化,提升外語教育教學的國際化、開放化水平。1.外語人才培養要關注人文性、思想性高校外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或者專業技能類課程,也是一門拓寬視野、了解不同國家歷史文化傳統、政治制度、地理環境的素質教育類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知識性和思想性。在高校全方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要求把外語課程的人才培養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互融合,發揮好外語教學的協同育人作用。外語教學具有其特殊性,語言的教學往往受到學科資源和外部環境的影響,其發展趨勢也往往根據人的生產、生活、交往實踐需要發生變化。當前外語教學應當從自身學科屬性出發,綜合考量外部實際情況和發展局勢,著重把握課程實施的靈活性和人文內核。由此探索課程思政建設,并達到同思政課程相結合、相融合的狀態。在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指引下,公共外語教學要更加注重通識性、人文性,在國際比較中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國歷史發展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國情意識,擴寬不同專業學生的研究視野,提升其人文素養。2.外語課程設置應該系統化、應用化在以往的外語教學課程設置和考核中,主要都以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為主,外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往往也強調語言知識技巧的講授,以學生語言技能的提升作為培養目標。但當前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已難以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因此,立足新時代,推進高校外語教學實現新發展,就要進一步完善其外語課程設置的系統化、應用化水平,增強高校外語人才培養的質量,培養出更多優質的專業復合型人才,為展示中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和思想智慧。3.外語教育教學應該提升國際化、開放化水平從高校外語教學在國際國內發展格局中戰略地位的上升來看,必須以外語教學的國際化、開放化為基本立場,使其在實現中外文化交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起到重要引領作用。當前外語教學的國際化、開放化,更多地是強調實現雙方的平等對話,不僅要求學習外國的語言,同時也要用外國的語言來傳播和表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而不能本末倒置,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語言在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和交流。外語教學的課程思政建設,首先要在不同的文化感知和對比思考中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和文化傳播能力,其次要提升外語應用的跨文化意識和交流能力,培養應用型的外語人才。從外語專業廣泛的應用場景和途徑出發,更多注重培養外語人才在不同的、具體的應用場域中的知識轉化能力。
高校外語教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當前外語教學的課程思政要以發揮教師育人的主體功能為關鍵,以提升思政教育的融入構建能力為著眼點,以統籌把握外語教學的政治內涵和實踐應用為目標,為不同類別及特征的高校外語教學實踐注入全新發展活力。1.發揮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體功能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主力軍”,要抓住課程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確保外語教學的課程思政建設扎實落地。一方面,提升教師的政治意識和思想政治素養。以教師的育人情懷和人文素養為基礎,進一步提升高校外語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包括話語轉化能力、場景應用能力、以強化實踐導向為基礎的綜合育人能力。只有教師堅定信仰,認真做好課程思政,外語教學的思政功能才能得到有效發揮,協同育人的作用才能得以彰顯。另一方面,增強高校教師開展外語教學的課程思政能力。外語教學是知識性和價值性相統一的過程,充分發掘外語教學的人文價值需要教師具備豐富的實踐經歷,教師不僅僅停留在對翻譯文本、語言學的研究方面,還要更多的投入到教學實踐中,提升教學科研能力,積極運用網絡和新媒體開發有效的教學資源和組織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教學互動性,創新完善課堂教學模式。2.潛心研究和深入挖掘每門課程中內蘊的具有不同特色的隱性思政教育資源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有力載體,將課程思政融入外語教學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模式和教學管理之中,并參與其創新性構建的全過程,提升課程思政的融入能力,是推動外語教學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著力點。一方面,以課程思政為主線,創新性地構建高校外語課程體系。適應國際國內社會對外語人才的多元化、質量化需求,發掘外語教學中的思政元素作為價值引領,提升外語教學的政治站位。從課程的學科屬性和教學規律出發,結合不同課程所側重的不同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堅持課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的原則優化課程體系設置,潛心研究和深入挖掘每門課程中內蘊的具有不同特色的隱性思政教育資源。從學生需求和專業發展趨勢出發,將其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著力增強新時代外語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外語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促進課程思政與外語教學的有機融合。課程思政的建設不是外語教學和思政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要正確把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統籌外語教學在專業技能和價值引領方面的雙重教學任務和人才培養目標。在充分認識和尊重英語課程與思政課程差異性的基礎上,探索兩類課程的兼容性,找準課程思政實施的切入點,采取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因材施教的方針原則,在保持外語課堂“專業屬性”的同時,突出和強化其“思政功能”,真正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效應。3.把握外語教學的價值引領和實踐應用當前外語教學在高校和國家建設發展中,其學科地位和戰略意義愈加突出,必須以統籌把握外語教學的價值引領和實踐應用為目標,著力提升外語教學的育人育才水平和能力。一方面,以促進中外語言文化平等對話為原則,著力提升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的價值引領和語言能力。當前在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要在外語教學中注重解釋和應用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素材文章,加強主流價值觀的塑造力、滲透力和感染力,強化外語學習的目的灌輸以及應用的場景設置。有效引導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辯證理解中西文化的異同之處,強化對本國民族文化和語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樹立開放的國際文化交流視野,主動學習和不斷提升在國際科技文化交流等具體場域中的文化現象解讀能力和語言轉換能力,在對外交往實踐中提高語言表達的功底和人文素養,增強對本國語言文化的輸出能力。另一方面,搭建多元化的語言交流學習平臺,增強高校學生的語言實踐應用能力。如,通過外語社團活動、留學生志愿者服務、中外文化交流競賽、網絡信息一體化建設、擴寬校企合作等,有效增強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充分發揮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的長效性優勢,引導師生積極拓寬和豐富外語教學的應用視野和交流層面,逐步改革外語考核評價機制,注重對外語實際運用能力的日常考核和階段性考核,取消唯分數論,探索構建和專業課程內容相協調或者相融合的考核評價方式,為高校外語教學實現內涵式發展提供扎實基礎和根本保障。
作者:趙輝輝
- 上一篇:導游沉浸式教學如何提升教師素養
- 下一篇:任務教學法對藥學類專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