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學如何應對植物盲問題

時間:2022-01-19 10:26:05

導語:生物教學如何應對植物盲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物教學如何應對植物盲問題

植物是陸地生態系統的基礎,在人類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學者甚至提出“植物等于生命”(PlantsEqualLife)的觀點,以強調植物的重要性。由于人類活動的干擾,全球有超過1/5的植物物種正面臨滅絕危險,植物多樣性正面臨極大挑戰。然而,一直以來由于缺乏關注和重視,人類未能對植物進行足夠的保護行動。青少年階段是學生培養良好植物態度的關鍵時期,學校中的生物課堂是學生學習植物知識的重要場所,而目前的學校生物課中,“植物盲”現象普遍存在。在揭示“植物盲”現象的同時,本文著重討論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消除“植物盲”。

“植物盲”概念及教育中“植物盲”現象

人類很早就意識到相對于動物而言,自身對植物表現出的淡漠傾向。早在1919年生物學課程被開發時,教育者們就注意到“生物學”與“動物學”被賦予的含義似乎是等同的,“植物學”在生物學中的地位非常低。早前有學者使用“動物沙文主義”(Zoochauvinism)和“動物中心主義”(Zoocentrism)形容人類對動物的偏向性,后來這些詞被Wandersee和Schussler于1999年提出的“植物盲”(PlantBlindness)所取代?!爸参锩ぁ北欢x為“不能在自己的環境中看到或注意到植物,導致:①不能認識到植物在生物圈和人類事務中的重要性;②不能認識到植物的美學和生物學特征;③以人類為中心,將植物地位置于動物之后,導致錯誤地認為它們不值得被人類考慮”。這一概念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承認和使用,許多研究者據此開展了相關的深入研究。“植物盲”的現象廣泛存在于學校中的各個群體。不僅學生普遍對植物缺乏認知、情感淡漠,很多教育者也具有“植物盲”的問題,并在生物教學實踐中表現出了該傾向。此外,教材編制等其他教育環節也體現出這一問題。學生群體存在的“植物盲”現狀很多學生不認為植物是具有生命的,于是普遍對動物更感興趣。當他們有機會選擇和動物或是植物共同相處時,多數孩子會選擇動物。有研究者在英國和美國4~10歲的兒童中展開調查,要求兒童自由列出所知道的植物和動物名稱。結果顯示,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在日常生活環境中注意到動物并對它們命名,卻很難說出身邊植物的名字。這樣的問題并未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而有所好轉。當研究者將相似難度、相同數量的動物與植物照片呈現給大學生時,發現在分散注意力一段時間后,大學生能夠回憶起的動物數量多于植物。教師群體存在的“植物盲”問題學校教師本應對學生的“植物盲”傾向加以引導和糾正,但現實上很多教育者本身就存在“植物盲”問題。研究顯示,不僅學生識別和命名常見野花的能力非常差,生物專業師范生的表現也相差無幾,在接受測試的師范生中,有將近1/3的學生只能說出3種及以下的野花。在教學活動中,這樣的教師不可避免地帶有忽視植物的傾向,如在授課過程中分配給植物的時間較少,或是傾向于使用更熟悉的動物而非植物的實例來解釋普遍的生物學概念。為避免教育者將“植物盲”的屬性代代相傳,有必要在職前生物教師培養體系中強化植物學的地位,同時加強在職生物教師的相關培訓,以促進教師對植物的積極關注,提升教師的植物學知識,使生物教師合理地進行植物教學。科學教科書中存在的“植物盲”現象一些教材編寫者本身很可能就有“植物盲”,因為研究者們在不同國家的生物教科書中都發現了“植物盲”現象。基于這樣的教學材料,生物課程無法為學生的植物學習提供強大的知識和技能基礎,也無法促進學生發展積極的植物態度和價值觀。美國研究者率先對兩套K-12科學教材中的生物部分進行了分析,發現其中動物內容多于植物,動物實例甚至達到植物實例的2倍之多;另一組研究者對教材中動植物圖片數量及其標簽開展研究,發現動物照片數量更多、多樣性更廣,而且有詳細命名標簽的照片約是植物的3倍。南非研究者在開展類似研究后發現,與動物和人類中心的內容相比,以植物為重點的內容只占據了很少一部分,這一情況在基礎教育階段尤為明顯。因此,教師在使用生物學教材時,需要注意其是否在植物內容的占比上有所欠缺,并及時進行植物教學材料的補充。

生物教育應如何應對植物盲”問題

激發學生對植物的關注、培育積極的植物態度,對提升青少年植物保護意識、促進植物保護行為有重要意義。學校應反思目前科學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應對方法糾正學生“植物盲”傾向。在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靈活使用一些方法和手段。通過實驗和活動來豐富植物學課程的教學形式與單調的知識傳遞相比,在實驗和活動中讓學生自行探索植物更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例如,在課堂上建立“種子庫”(SeedBank),組織學生收集植物種子并開展研究調查,使學生增加對當地植物的認識、了解植物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植物在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復雜性中的角色。還有研究者通過開展“植物寵物”(PetPlants)項目,讓學生從種子開始種植、養護一株未知的植物,記錄它的日常生長變化。在參與這個項目后,多數學生對植物的注意有所增加,表示計劃在未來種植自己的植物,并能將植物與課程中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該項目雖然在大學課堂中執行,但思路同樣適用于中小學階段的生物課堂。采用跨學科的教學方法組織植物學課程教學將生物教學與其他學科結合可能是克服學生“植物盲”問題的一個好方法。學生對植物的感知不僅僅來自科學知識,也在于美學等其他方面,而美學和科學之間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在一項研究中,學生參與了一系列納入化學和藝術元素的植物探索活動(如制作油橄欖皂、用紅甘藍提取物檢測酸堿、用天然染料給雞蛋染色),活動后學生在認識植物重要性、欣賞植物多樣性、識別植物標本、提高植物意識四個方面都獲得較大進步。音樂也是一項能與植物教學良好結合的藝術學科。有研究者要求學生圍繞不同類型音樂對種子萌發的影響進行項目式探究學習。研究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表示該活動“有趣”“有挑戰性”,展現出積極的參與態度。項目式探究學習不僅借助學生原有的音樂愛好激發其對植物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和自主探究能力。合理使用移動設備技術以輔助學習當代兒童成長在電子設備環繞的環境中,對移動設備有天然的熟悉感和親切感。目前已有多項研究證明使用移動設備對戶外自然學習的積極影響。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地加入移動設備技術不僅能促進學生的知識學習,還能提升學生對植物的興趣。在斯洛文尼亞的一項研究中,小學4年級學生使用移動設備對海洋生物主題的戶外自然科學課程進行學習,結果顯示使用移動設備的學生在事實性知識、概念理解、推理和分析三個層次上都比由教師帶領的組別更好。技術手段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本人的植物興趣,甚至能夠促使學生將這種興趣傳播至其社交圈中的其他個體。有研究者注意到,在大學一年級的植物學實驗課堂上,學生們會用手機拍下顯微鏡觀察到的圖像,而這些照片不僅被學生用于之后的實驗課考試,還會被分享給他們的朋友和家人。增進學生對植物的直接體驗增加學生對植物的直接經驗被視為改善“植物盲”問題的有效方式。直接觀察植物所帶來的體驗是其他方式不能替代的。早期與自然接觸能幫助兒童構建積極的自然態度。教師可以將植物實體引入課堂,讓學生觀察、觸摸植物,積累關于植物的直接經驗。在付出幾周時間照料一株屬于自己的植物之后,學生們的植物知識與意識都會有所提升。此外,學校應為學生創設植物豐富的物理環境,并在空間設計中優先突出它們,將植物清晰地暴露在人們的視野中。“學校花園”是歐美國家中小學的重要實踐場所。有科學教師利用學?;▓@資源開展豐富多樣的植物教學,幫助學生通過各種實驗活動認識植物的根、莖、花等不同器官,進而構建對于植物的整體概念。這一模式可以為我國的校園所借鑒。

總結與啟示

強化學生的植物意識、培養學生對植物的積極情感是促使他們采取植物保護行動的前提。為了改變學生們的“植物盲”現狀,生物教師應首當其沖地擔當起責任,在教學中充分重視植物,及時補充植物的教學材料,為學生提供直接接觸植物的機會,并靈活使用實驗與活動、跨學科教學、移動設備和技術等方法來協助教學。同時,生物教師的目光不應僅停留于校園和課堂,而應積極探索校外的資源以支持植物教學。研學旅行是學校利用周邊植物資源的重要契機。目前,上海辰山植物園、秦嶺國家植物園、湖南省森林植物園等知名植物園都已成為了周邊中、小學研學旅行的理想選擇。以植物園為場所的研學活動能豐富學生的植物知識、增強學生的自然連接感。同時,植物園也可以提供與學校課程中植物相關內容相配套的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上所學習的植物知識。植物園的科普工作人員不僅可以協助學校建設學校花園、完善學校環境中的植物資源、利用校園中現有的植物設計教學活動,還能夠為學校的在職教師提供戶外植物教學方面的專業培訓。

作者:翟俊卿 陳蘊琦 王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