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高校信息化教學優化研究
時間:2022-06-11 03:26:13
導語:應用型高校信息化教學優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應用型高校的金課建設需與時代性和前沿性結合,運用多樣化的信息手段和工具以推進改革創新,因此在對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師生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探析了當前金課建設下應用型高校教學信息化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提高信息化教學廣度和深度、構建科學與綜合的評價體系和完善實施保障機制等方面促進教學效果提升,以更好地實施一流本科課程建設。
關鍵詞:金課;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教學模式
伴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廣泛運用,社會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日益凸顯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認為“打造中國‘金課’要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2019年10月24日教育部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各高校全面開啟了線上教學,教學地點由實體校園轉向虛擬教室,據艾媒報告,48.6%的高校教育類用戶偏好于選擇網易公開課,23.7%為尚德教育和19.9%為學堂在線[1],因此作為高校教師應該積極探求現代信息技術和教學的深度融合方式,拓展教學時間與空間,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和探究式的學習需求,基于此,本文借助“問卷星”平臺發放調查問卷,學生和教師通過手機端或電腦端填寫與提交問卷,問卷調查對象為大二至大四學生以及安徽和山東高校教師,收回有效問卷394份。
一、金課建設下應用型高校信息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應用型高校為提升教學質量,在課程教學中普遍采用了信息化,截至2020年4月3日,全國1454所的普通高校進行在線開學,95萬余名教師開設94.2萬門、713.3萬門次在線課程,參加在線課程學習的學生累計達11.8億人次,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高校教學回歸傳統教育方式,因金課建設標準為創新性、高階性和挑戰度[2],但通過對應用型高校的問卷調研,發現其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信息技術應用簡單化與形式化,無法滿足學生需求
截至2020年3月,我國99.3%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10~19歲占比19.3%,20~29歲占比最高為21.5%[3]。本次問卷調查的學生中100%擁有智能手機,其中87.06%的學生使用手機端進行學習,88.32%的學生進行過在線視頻學習,81.98%的學生通過在線學習獲取專業知識,在獲取知識的渠道中85.53%的同學選擇了授課教師,82.49%的學生每天在線學習3小時之內,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93.4%為多媒體課件,課件多為對書本內容的簡單復制,其采取的信息化教學活動為講授課程內容(85.28%)、點名(79.7%)和布置作業(68.27%),而翻轉教學(30.46%)、微課(28.93%)等運用較少,尤其是當前大學生多為90后和00后,其學習創新性動機較強,信息獲取渠道拓寬,學習時間和空間突破了嚴格界限,因此簡單與形式性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容易導致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從而影響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和探究式的學習。
(二)學生線上線下學習深度無法衡量,評價體系單一
首先,由于在學習通平臺中每個學生的學習痕跡呈現可視化,學生線上學習下載或查看資源可能是為了獲取經驗值或任務完成率以避免成為教師督學對象,如對教師提供資源的學習完成率為75%及以上的同學占比74.07%,但是知識運用占比僅為49.38%;其次,現行學習評價體系可通過討論、測驗、作業和課堂隨機提問等組成,但仍存在弊端,如學生在參與話題討論時可能出現搭便車現象、面對問題不是獨立思考或者團隊合作,而是借助搜索引擎查找和上傳答案,導致教師無法準確掌握每名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無法進行針對性地指導;最后,教師在進行信息化教學中,由于班級人數較多,如班級授課人數在50人及以上的占比97.53%,導致自控力較差的學生使用手機打游戲、追劇等娛樂現象不能杜絕,而教師無法對其一對一管理,學生學習的專注度下降、興趣度減弱,同時教師在進行評價時往往更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創新精神、團隊合作能及情感態度的價值觀等過程性評價較為缺失,導致無法科學評價學生線上線下學習深度,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實施保障性不強,融合實效有待提升
大學生獲取知識渠道來源多樣化,調查發現其渠道中教師講授85.53%、搜索引擎82.99%和自媒體67.51%等,大學生知識更新和運用在加速,因此需要高校教師實現專業知識更新、教學方法改進和教學手段創新,但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需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進行教學,如課前資源的選擇、課堂教學設計以及課后的總結反饋與分析,教學突破了課堂邊界,外延了空間,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但管理部門核算教師教學業績時未詳細區分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教學,均采用統一標準,且在職稱評定中教學業績所占權重不突出,調查中88.89%的教師指出其所在學校對采用智慧教學無任何獎勵政策,同時教師還面臨校園網絡信號的不穩定性、設備陳舊和專業培訓不足等問題,調查中教師對智慧教學設備的滿意率僅為22.23%、智慧教學環境滿意率僅為20.56%、單位經常開展培訓占比為33.33%,導致教師采用信息化教學熱情不足,提升課程高階性和挑戰度的難度加大,課程改革和創新的主動性不強,信息化教學效果較弱。
二、金課建設下優化高校教學信息化的建議
(一)提升信息化教學廣度和深度,創新教學模式
大數據時代使智能移動應用服務于課程教學普及化,國內外已經研發并運用各種技術工具,如“藍墨云班”“雨課堂”軟件、“一平三端”智慧課堂系統、“Mita”軟件及PRS等。以超星“學習通”為例,宿州學院以爾雅平臺為載體進移動教學,通過構建智慧課堂系統實現教室與空間的無縫對接,學生對此接受度較高,因此高校教師應借助于“互聯網+”,積極參加學習培訓和專業研修,廣泛和深度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教學工具,從形式運用轉變為方法變革、技術輔助轉變為交織交融、簡單結合物理變化轉變為深度融合化學反應[4],創新教與學模式,增強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能力,調動學生興趣和主動性,以契合智能化、移動化、碎片化、游戲化的學習趨勢。
(二)過程評價科學化和綜合性,調動學生積極性
信息化教學下教師對學生評價時可參考信息技術平臺的生成性行為數據,如訪問量、觀看時長和成績等,在對學生進行縱向和橫向評價相結合過程中,注意將學生的自我評價融入教學各環節之中,教師課前使得學生線上學習時更多地關注學習資源、情境和任務,由學生根據其自身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課前資源分析與講解;課中注意教學內容研發的趣味性,形成基于音頻、視頻和文檔的三維教學內容體系,進行評價時注意將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團隊評價和社會評價相結合,綜合評價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程度;課后,通過個性化推送鞏固學生對知識的分析和創新能力,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構建以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結合為目標的自評和互評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增強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理念[5],培養其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習慣。
(三)完善保障機制,增強教學熱情
應用型高校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需教師的參與,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引入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多維教學模式,需要完善以質量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激勵機制[6],因此,首先通過舉辦學校、學院層面的專家講座、課堂展示和教學培訓等,幫助教師解決融合過程中的技術問題,使教師掌握信息化教學的理念、方式以及實踐運用技巧等,避免技術超前、教師跟不上的問題出現,引導教師適應泛在學習環境;其次,建立智慧教學激勵機制。教學工作量計算中應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與否及運用程度包含進去,同時提升教學創新、教學業績的權重在職務評聘中占比,以激勵教師創新信息化教學,增強教師智慧教學的內部驅動力;最后,校園網絡信號的全覆蓋。信息化教學需要智慧校園的支撐,高校要實現校園網絡的全覆蓋、信號質量的提升,為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基礎性支持,避免出現因網絡問題導致信息化教學效果不佳。
三、結語
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推進課程教學改革創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因此應用型高校教師要深化信息化教學,不斷創新教學設計方向,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借助信息化進行個性化教學,打造金課課程,培養學生的個性學習和探究學習,高度融合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實現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艾瑞咨詢.2019-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發展研究報告[EB/OL].
[2]倪麗娟,徐海靜.情境認知視角下的混合式“金課”設計方案研究———以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文書學”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0):48-50.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4]林蕙青.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J].中國大學教學,2018(1):4-9.
[5]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6]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
作者:朱娟 丁和平 單位:宿州學院商學院
- 上一篇:高校電工電子類課程教學改革經驗
- 下一篇:紡織專業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