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有機食品誠信體系建設論文
時間:2022-08-19 03:44:48
導語:綠色有機食品誠信體系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些年,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認證食品也逐漸受到消費者的喜愛,但食品生產及認證的全過程涉及的流程繁雜,問題較多,存在很多失信行為。本文對這些失信行為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質為基,質以誠為根。食品質量安全的根基在于誠實守信。近年來,食品安全事故頻發,2018年5月6日,央視《焦點訪談》節目曝光有機蔬菜有玄機,重重的打擊了消費者對認證食品的信心。20世紀90年代,我國逐漸開展了綠色食品、有機產品的認證工作,發展到目前,我國綠色、有機食品已占據了食品行業的半壁江山,在消費者眼中,綠色、有機即代表著安全、放心。此次曝光中生產經營者的違規行為,極大的損害了食品認證的權威性,也傷害了誠信為本的生產經營者的信譽度,同時也向我國食品行業誠信體系發起了挑戰。食品行業誠信體系建設迫在眉睫。
1綠色、有機食品生產過程中的失信行為及原因
食品源頭的失信行為。農戶是食品生產過程的最小單元,也是食品生產的源頭,探討食品生產誠信問題不得不從根源上分析。農戶的失信行為主要表現為三點:一是不按照標準生產。綠色、有機食品認證有著各自的標準,農戶與生產經營者多以收購合同的形式聯結,合同中雖要求農戶按照相應的標準進行生產,但往往農戶對標準掌握不準確,甚至對標準一無所知。比如在綠色基地使用違禁農藥,有機地塊與常規地塊之間沒有有效的緩沖帶等。筆者在綠色食品現場檢查時,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詢問農戶使用什么農藥防治病蟲害,答曰:我們不使用任何農藥,我們的產品絕對純天然的,有機的,然而在其地塊中有使用農藥的痕跡,說明農戶缺少最基本的誠信意識,而且根本不了解綠色、有機的標準;二是生產記錄不規范。綠色、有機食品生產要求全程記錄,投入品的使用更是記錄重點,在我們現場檢查中發現,現在農民年齡偏大,普遍在50歲以上,這個年齡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在填寫生產記錄時,難度較大,關鍵點往往填寫不到位,導致生產記錄參差不齊,五花八門;三是為自身利益摻假,近年來,農戶生存壓力加大,純務農的收入很難支付高昂的生活成本,為了自身利益,在產品收購時以次充好,質量不達標等現象時有發生,屢禁不止。生產過程的失信行為。生產經營者是食品生產的主體,是食品質量安全的主要負責人,生產經營者的失信行為主要表現為:一是功利主義,缺乏社會責任感,比如有些生產經營者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與正規工廠簽訂委托加工協議后,實際加工卻在一些無證小作坊中進行,雖然降低了成本,但卻增加了質量安全風險。二是做表面功夫,在進行綠色有機認證過程中全部按照標準和規范進行生產,一旦證書到手后,開始降低生產標準,或者無視各種規范。由于目前市場上人才外流嚴重,企業人員流動性大,生產經營者難以找到有能力又穩定的人才專人負責食品認證工作,在我們實際工作中,企業質量管理人員換人是常事,而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又是一個龐雜的體系,從培養人才到真正管理好這項工作往往也需要至少半年的時間,對于生產經營者來說,成本較大。認證過程中的失信行為。綠色食品的頒證機構是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有機食品的頒證機構目前市場上有六十多家,頒證機構眾多,另外在綠色、有機的認證過程中,又涉及到千千萬萬的檢查員,所以在認證過程中就存在檢查員或機構標準不一或把關不嚴導致的失信行為。如某些有機認證機構許諾花錢拿證行為,個別檢查員檢查不夠規范等行為。銷售中的失信行為。由于信息不對等,消費者對生產過程不了解,對認證體系不明白,單純的認為有認證的產品就優于沒有認證的產品,“買有機的目的肯定是為了健康”這是大多數消費者的想法,而有機、綠色食品的利潤可觀,很多生產經營者會在包裝上隨意使用認證標識(超范圍用標或假冒用標來誤導消費)。筆者身邊出現過在大米的包裝袋上印制“中國綠色材料標志”,并以此作為宣傳賣點,而中國綠色材料標志是由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中國木材流通協會、中國化工輕工物資流通協會聯合頒發的,頒證對象是并不是農產品,消費者對此并不了解,容易上當受騙。
2誠信體系建設意見
2.1加強農戶與生產企業的聯結程度。農戶作為一個原料供應者,當收購合約終止后,產品的質量就與其無關了,要將農戶從產品質量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將土地以租賃或流轉的形式流向生產經營者,再雇傭農戶進行生產,加強對農戶的培訓,統一地塊管理,并建立合適的獎懲制度和溯源制度,讓農戶最大化的參與到生產經營中來。2.2提高生產經營者自律性。生產經營者是食品生產中最重要的主體,一端連著農戶,一端連著消費者,要強化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1)建立真實有效的質量追溯體系,生產全過程透明化,讓消費者買的放心;2)誠信品牌建設,主動接收社會各界人士監督,積極配合監管部門管理,打造誠信品牌,讓消費者買的安心。2.3提高政府監管強度。由“重認證,輕監管”的思路轉變到重質不重量上來,政府的監管對象主要有兩個部分,1)加強對已有認證主體的監管,通過安排市場監督抽檢,無通知檢查,建立失信黑名單等手段,讓其不敢觸碰法律及道德底線,保證認證產品“真綠色”“真有機”;2)加強對認證機構的監管,嚴格懲罰認證機構失信造假行為,維護綠色食品、有機產品的權威性,讓消費者對認證產品重拾信心。2.4提高各項法律法規的約束力。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誠信體系建設缺少不了法律法規的保障,我國針對食品行業的立法雖多,但知法卻少,筆者在從事綠色食品現場檢查時發現認證主體的法人本身對相關法律法規知之甚少,從事生產的員工就更不了解了,要提高法律的約束力,就要加大法律法規的普及性,要先懂法后守法。
3結語
綠色有機食品的生產涉及到眾多流程,種植、加工、流通、銷售、認證各個環節缺一不可,任何環節的失信行為都會導致產品的質量問題,誠實守信歸根結底取決于道德水平,是個人自發的行為,管教、監督、懲罰只是一種輔助手段,最重要的還是提高國民的誠信教育,強化誠信意識,樹立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
參考文獻
[1]王運浩.推進我國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品牌發展的思路與對策[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5(2):10-13.
[2]高鵬.我國有機食品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食品安全導刊,2017(9):28.
[3]李鋼,韓玉龍.有機食品發展模式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8(3):44-48.
作者:劉思瑩 張國慶 王威 單位: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綠色食品發展中心
- 上一篇: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建設分析
- 下一篇:油氣礦業權信息公示制度建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