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一流課程建設內涵分析
時間:2022-10-21 03:20:28
導語:地方高校一流課程建設內涵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國家一流課程“雙萬計劃”出臺以后,地方高校積極應對,但在思想認識上對一流課程的建設目的及其內涵“兩性一度”的理解等均存在一定偏差,這將嚴重影響一流課程建設實效。本文立足地方高校,對照國家有關文件精神,嘗試從不同層面對一流課程的本質內涵進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以期引起大家更加深入的思考。
關鍵詞:地方高校;一流課程;內涵建設
為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國家實施了一流課程“雙萬計劃”[1]。地方高校積極應對,對少量建設基礎較好的課程,加大投入,重點培育,力爭在“雙萬計劃”中取得一定份額。這樣,可以在一個相對較短時間內用較少的投入獲得一些省級以上標志成果,這些教學建設成果的確可以彰顯自身的本科教育水平,但對于整體課程建設來說,并沒有什么實質意義的改變。因此,在一流課程“雙萬計劃”的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究竟應該如何準確理解國家一流課程建設指導思想,應該秉持什么樣的課程建設理念去推動實施本校課程建設與改革,這將最終關系到一流課程“雙萬計劃”整體建設成效,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實質提升,關系到高校能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建設一流課程的本質:是高水平建設還是內涵建設
這個討論有助于解決地方高校在一流課程建設上的思想認識問題。地方高校在面對高水平建設時其實內心是充滿矛盾的。從高水平的一般意義上來理解,更多的是指學科建設水平、科學研究層次等,從長遠來看,一些地方高校肯定能實現高水平的發展,但在短期內學科建設水平、學校綜合實力難有跨越式發展。地方高校對高水平建設既期待,同時又信心不足。在國家“雙一流”高校公布以后,很多地方高校并沒有放棄自身追求高水平建設的愿景,而是結合實際,把自己的“雙一流”目標調整為一流學科與一流本科教育。高水平本科教育一定要體現出高質量的人才培養,而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建設一流課程,就是為了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成高水平本科教育。從建設這個角度來說,一流課程是學校走向高水平、建設高水平的重要內容。一流課程從課程建設水平層次以及立項建設門數(雙萬)來看,是高水平建設;從建設目的來看,是要全面解決課程質量低下(“水課”)的問題;從建設標準來看,賦予了課程建設新的內涵即“兩性一度”[2];從改革動機來看,是抓住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推進本科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因此,綜合分析,一流課程建設實質上是一種內涵建設。在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普及化發展進程中,課程同樣經歷了一個量的迅速擴增的過程,由幾十、幾百發展到現在幾千門的規模。大家對課程建設的真正重視,源自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在專業認證真正實施之前,大家對課程的認識是膚淺的,設置是隨意的,管理是松散的,建設是滯后的,質量是低下的,課程已經成為高校當前一個普遍性的短板。因此,國家號召建設一流課程,從根本意義上來講,不僅僅是讓高校建設一批高水平的課程,而是按照一流課程的建設標準,全面提升課程質量。“兩性一度”是一流課程的建設標準,同時亦是治療“水課”的良方,它應該成為新時代所有課程的建設追求,成為無論是高水平大學還是一般地方院校課程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地方高校同樣需要加強一流課程建設,提升自己內涵建設的深度和廣度。
二、一流課程目標:是少量標桿還是整體推進
在推進一流課程建設的管理理念中,地方高校一般理所當然地選擇進行一些標桿建設。所謂標桿,就是把少量的課程建設成榜樣示范課程。主要原因大概有兩方面,一是容易出成果,二是整體推進有難度。而且,多年來大家采取的都是這樣的一個策略,也獲得了一些課程建設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人才培養質量,彰顯了本科教育水平。但整體課程質量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大家現在都認識到課程是高校一個普遍性短板,要想真正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大力提升課程建設質量。幾門甚至幾十門標桿課程,相對于高校總體幾千門課程而言,所占比例極低,對于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支撐是非常有限的。在以人才培養為主要職能的地方高校,一流課程建設不應是重點建設少量課程,不應是幾門或少量“金課”的建設成果,應著眼提高整體課程建設水平。一流課程建設必須樹立整體推進課程的建設理念,我們建設一流課程,是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一流的內涵絕不是少數課程,只有課程整體質量提升了,那才是真正的一流。整體推進課程建設需要轉變高校管理者的課程管理理念,在課程建設指導思想上應摒棄急功近利思想,課程建設是個長期建設和積累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出成果,需要高校長抓不懈。應摒棄一貫以來重點建設思想,只投入建設少量課程,忽視大部分課程的建設。整體推進課程建設首先要在學校管理層形成共識,課程建設從整體來看,一定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推進過程,決策層的課程建設指導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課程建設成效是局部的、少量的還是整體推進的。
三、一流課程實施:是建設目標還是建設理念
建設目標分兩種,一種是短期的,一種是長期的。短期的建設目標,就是要實現的目標;長期的建設目標,實際就是一種建設規劃。從理論上來講,似乎所有高校都應該建設一流課程,確立自己在課程建設上的高標準價值取向,把一流課程作為自己的建設目標,但從實際操作層面來看,建設目標不是一種建設愿景,是要對建設情況進行評估、驗收。在地方高校里面能達到一流課程建設標準的肯定是少部分建設基礎較好的課程,國家實施一流課程“雙萬計劃”,目的只是讓高校建設幾門或者少量一流課程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地方高校對課程建設,從表面看,似乎很重視,每年都投入建設少部分課程,或評選少部分優質課程,倡導開展課程改革與建設,但這些投入建設的課程平均到每個專業,有多少呢?可能不到1-2門,相比每個專業40-50門課程而言,大部分的課程自設置以來,缺少主動或有意識建設,學校也較少開展整體課程評估。從改革動作看,似乎緊跟形勢,從精品課程、精品開放課程、在線開放課程到“金課”,高校都積極參與,但實質上,我們可以看到在課程改革與建設的理念上,只是一種對上級精神的簡單跟從,開展一波接著一波的建設,看似忙碌不停,實際是少量課程的重復建設,因為有建設基礎的課程不多,這種情況在地方高校尤其常見。那么,高校教師的課程建設理念改變了嗎?高校課程教學模式發生一些根本性變化了嗎?高校的課程建設水平尤其是整體水平提升了嗎?應該說,有一些變化,但沒有根本性變化;有一些提升,但沒有整體水平的提升。原因在于高校缺少長期可以堅持的核心課程建設理念。高校應該把一流課程作為自己的長期建設目標,把一流課程的建設標準作為自己長期堅持的核心課程建設理念。一流課程標準就是“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這既是一種建設標準,同時也是一種建設要求,高校所有的課程都應該以此作為建設方向,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才能解決當前課程建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
四、一流課程管理:是投入驅動還是制度驅動
投入在這里主要指課程建設所需要的經費支持。高校上下從管理者到教師現在都多多少少有這樣一種思想觀念,即教學建設必須要有經費支持,否則就推動或者建設不下去。課程建設肯定是需要一定經費投入的,但投入不能解決課程建設的質量問題、整體課程推進建設的問題以及課程建設動力的問題。通過這么多年項目建設實踐證明,單純投入導向的項目建設,其建設成效遠遠沒有預期所想那么高,教育主管部門現在也逐步改變了立項就給經費的做法,強調產出導向,對建設好的項目進行追加性獎勵。地方高校相對資源不多,一般只能采取重點立項、經費資助的辦法對少量課程開展建設,如果堅持投入建設的管理理念,勢必無法全面推進課程建設。同時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影響課程建設、導致課程建設質量不高主要是因為投入方面不足嗎?投入只是給予了課程建設本身的一個資源支持,課程建設主體(教師)并不能從學校對課程建設的投入當中獲取到利益,激發他們投身課程建設的內驅力,因此,投入不能完全解決課程建設的動力問題。高校無法通過增加資源、單純依靠投入來整體推進課程建設、提高課程質量[3],真正影響高校課程建設的核心或者關鍵是課程建設的動力問題,即課程建設主體(教師)的投入度、積極性問題,而導致課程建設主體內動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有關激勵制度。制度的作用是無形的,且能長期發揮作用,好的制度堅持下去就會逐漸成為一種大家共同遵守的文化,它對人的精神層面產生深遠影響,能激發人的內在動力。從機制層面去推動課程建設尤其是更大層面課程建設遠比經費投入效果要好。但最能影響課程建設的機制不是那些課程制度本身,而是教學科研激勵機制和教師考核評價機制。毋庸諱言,很多高校就是一種科研導向的激勵機制和項目、論文的評價機制,教師把很多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勢必造成對教學投入不夠,對教學建設的忽視。為此,建議從三方面著手改革,一是必須調整科研過度高于教學的獎勵機制,使科研與教學的獎勵額度處于大致相等的水平;二是建立一定級別的教學工作成果等同科研成果和相應科研分值的認定機制,使教師能真正丟下包袱,投入教學;三是加大教師職稱、職務晉升中教學所占比重,構建取得教學工作成果的教師獲得加分或直升高一級職稱激勵機制。
五、一流課程改革:是模式改革還是綜合改革
眾所周知,國家建設一流課程,主要評選五類“金課”。如果我們再把它細分一下,可以分為線上、線下、線上與線下混合等三類理論“金課”,虛擬仿真和社會實踐等二類實踐“金課”。所有的“金課”都強調產出導向,倡導實行探究式、自主式、項目式學習,意味著要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構建起學生能夠深度學習、培養運用高階思維解決復雜問題的新型教學模式。無論是從一流課程改革導向還是從當前高校課程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以及課程評價強調師生互動來看,似乎教學模式改革應該成為一流課程建設的核心和關鍵。很多高校和教師會認同這樣一種思想和認識,可能還基于在國家一流課程實施意見未之前,國家已經開展了幾批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評選,其中,教學模式改革成為很重要的觀測點,占有較大比重。改什么?這個問題其實很關鍵,它關系到我們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否正確,關系到課程改革與建設的成效。教學模式改革確實是我們當前課程改革與建設的一個難點和重點,但一流課程建設指向不僅僅是教學模式改革這一方面,而是要重塑整個課程教學體系。首先,從目標上要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涵蓋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培養運用高階思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其次,要破除教學內容的陳舊性問題,與時俱進,注重前沿性與時代性,要革新傳統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加強師生互動,倡導探究性、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最后,教學設計要體現一定的挑戰度,學生的學習要有一定的難度。不僅如此,要真正有效推進一流課程深入建設,還必須系統改革課程有關評價機制,如對課程進行質量評估,加強學生過程性評價,開展對試卷命題的分析評估,實行課程教學目標達成評價,等等。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19年線下、線上線下混合式、社會實踐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工作的通知[EB/OL].[2019-11-22].
[2]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3]葉信治.高校“金課”建設:從資源驅動轉向制度驅動[J].中國高教研究,2019(10):99-103.
作者:覃業飛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
- 上一篇:高校團支部建設質量提升路徑探究
- 下一篇:建筑施工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