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變動下的結構升級思索

時間:2022-08-09 11:04:00

導語:匯率變動下的結構升級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匯率變動下的結構升級思索

一、匯率變動與產業結構的關系。

一般而言,匯率變動與產業結構有下列傳導關系:匯率變動直接影響貿易結構,而對貿易結構的影響最終將反映到產業結構的變化上來。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各個國家的經濟置于國際化大分工的背景之下,各國的產業結構受到世界經濟變動的影響,受到世界上其他國家經濟結構變動的影響,因此貿易結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產業結構。

二、匯率變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途徑。

1.通過對外貿易影響產業升級。從貿易的結構效應角度來看,如果匯率非中性,匯率變動引起了國內各種貿易產品的競爭力發生下列的變化。由于各種貿易產品的國外需求彈性不同,當出口需求彈性為單位彈性時,匯率變動引起的價格變動幅度與出口變動幅度相等;當出口需求彈性大于1時,匯率變動對其出口貿易的影響大;當出口需求彈性小于1時,匯率變動的影響較小。由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商品的需求彈性較小,實際匯率升值時引起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國外需求量變化較小,而勞動密集型的國外需求量大幅減少。

當該產業的生產要素完全由國內提供時,匯率變動對產品的國內價格沒有影響,而僅作用于出口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當該產業的生產要素較大部分來自國外時,匯率變動不僅僅影響其國際市場價格,同樣也對進口生產要素價格產生影響。

因此,實際匯率的升值最終將導致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相對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量增加,從而表現出貿易結構的升級。

2.通過FDI影響產業結構升級。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而言,它們在我國的直接投資更注重市場的開拓與占有,其主要目的是通過FDI減少外貿成本或者獲得東道國市場準入,主要考慮因素包括經濟規模、開發政策等因素。而對香港這樣的亞洲新興市場以及其它非發達國家而言,它們在我國的直接投資主要尋求低成本的投資機會,以充分利用各國的生產要素察賦不同,優勢建立國際產業鏈,其產品主要用于出口銷往本國或者發達國家市場。因此匯率變動對這些國家的FDI的影響更為顯著。

因此,人民幣匯率升值雖然對FDI的投資總量具有負的影響,但有利于改善FDI的投資結構,增加對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投資力度,減少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投資,從而鼓勵外資參與國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三、匯率改革對產業升級的意義。

1.改變過分依賴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有利于擴大內需。從宏觀經濟發展看,在拉動經濟增長的這“三駕馬車”中,內需的健康發展將是未來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應該利用匯率改革的有利條件,將我國目前過分依賴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逐步調整為內需主導型模式。

2.富于彈性的匯率機制能夠自發地配置資源,有利于調整產業的結構。有彈性的匯率形成機制將通過市場價格手段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變資源過度向出口行業聚集的局面,促進服務業等第三產業成長,逐步改善我國產業和貿易結構。

3.有利于改善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使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提升科技水平。長期以來,我國依靠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數量擴張實行出口導向型戰略,企業大多都是以低價取勝,缺乏品牌長遠規劃。

當匯率調整時,出口產品價格升高將給我國處于這一階段的企業帶來巨大的震動,迫使他們去加速產品的升級,走差異化、品牌化的發展道路,通過提高技術競爭力來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相應地也將改善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四、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識到,調整匯率形成機制一方面有助于中國適應全球化、適應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另一方面,通過匯率政策等手段,有助于把現在中國依靠外需和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改變為內需推動、以內部為導向的增長方式,達到內部經濟平衡。根據以上的分析,筆者對匯率政策的改革及其背景下的產業結構升級提出以下看法:

1.保持匯率升值的主動性和小幅漸進原則。經濟結構轉型的緩慢性和保持我國宏觀經濟的穩定性決定了匯率升值應保持小幅漸進原則。因為,人民幣小幅升值既有利于維持貿易的比較優勢,又有助于國內資源要素從勞動密集型產業流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從而促使國內產業結構向高度化方向演進。

2.加大高技術出口的政策扶持力度。從匯率理論和己有的研究來看,實際匯率上升將會對我國的出口產生重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通過在出口優惠政策上對高技術出口進行扶持,積極引導出口產業結構升級,全面推動出口產業的創新,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進而引導國內整體產業結構的高度化。

3.通過改善高技術進口機制來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高技術進口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而目前我國的高技術產業還處于需求彈性不足的情況。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匯改后人民幣實際匯率提高的有利條件,通過進口高技術產品來滿足國內需求;此外高技術進口,還可使國內廠商通過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與國外制造商競爭而達到獲得、提高技術產業生產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