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傳遞效應對結構調整的透析

時間:2022-02-21 10:42:00

導語:匯率傳遞效應對結構調整的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匯率傳遞效應對結構調整的透析

摘要:通過構建不完全競爭市場下的中國匯率傳遞的理論分析框架,探索人民幣匯率傳遞對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差異產生的影響。選取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作為樣本區間,通過VAR模型對傳遞效應的分析,發現勞動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價格受人民幣匯率升值產生的負面影響要大于資本密集型商品,本幣升值客觀上促進了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存在不完全傳遞,傳遞程度的差異對我國出口商品和相關產業的結構調整具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匯率傳遞效應;出口價格;結構調整

一國經濟在開放環境下發展,本幣匯率作為重要的價格變量,其變動會通過對進出口貿易品相對價格的影響而作用于該國內部經濟,對內外部經濟均衡加以調節。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幣值累計升值幅度巨大,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國出口產品相對價格的提升對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產生了不利影響。到底出口企業會在多大程度上將匯率變動的影響反映到貿易品價格上,這需要用出口商品的匯率傳遞彈性來衡量。不同類型商品的出口價格匯率彈性存在差異,研究行業特性與傳遞彈性大小的關系,對研究人民幣升值背景下我國產業競爭力變化和產業結構調整有著重要意義。

一、匯率傳遞的結構調整效應:理論分析

一般來講,匯率傳遞是指由匯率變動所導致的其他一系列相關經濟變量變動的過程。單純就出口貿易品而言,匯率完全傳遞是指名義匯率升值(貶值)會導致出口產品相對價格同比例上升(下降),匯率的變動1:1地反映到商品的價格中去。而匯率傳遞彈性則被定義為本國出口商品的進口國市場貨幣價格變動與匯率變動的比率㈣。

我們首先建立簡單的分析框架來進行理論闡述,首先設置三個前提條件:(1)存在兩國經濟體,c為出口國,A為進口國,C出口的產品分別為x和Y,兩種產品的價格需求彈性不同,X產品富于需求彈性,這意味著當產品價格上升時,居民對X產品的需求將會以一個更大的比例下降。而當價格下降時,需求也會有更大比例的上升。Y產品缺乏需求彈性,說明價格變動對Y產品的需求影響有限。假設影響產品價格需求彈性的其他因素(如居民的偏好結構等)不變,意味著價格變動是影響需求的惟一變量。(2)C國勞動要素豐富,勞動供給富有彈性。C國同時生產兩種產品,但國內市場資源配置側重于Y產業,c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優勢產品是Y。(3)C國與A國短期內貨幣供給量保持不變。

產品的價格需求彈性與產品特征密切相關。從產品要素角度講:商品的創新性和資本、科技要素含量越高,其產品的價格需求彈性越高,同時產品的差異性也就越強。商品的資源、勞動要素含量越高,產品的價格需求彈性越低,而其產品的同質性越強。所以,可以假設X產品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Y產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

(一)假設存在匯率的完全傳遞

如果C國貨幣對世界主要貨幣的當前名義匯率為e(直接標價法),當C國貨幣出現升值,即e下降時,在匯率傳遞效應下,C國出口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上升。在匯率完全傳遞的情況下,出口商品價格用進口國貨幣表示時,表現為產品價格上漲幅度與匯率變動幅度相同。因為x產品富于價格需求彈性,A國居民對x產品的需求會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需求曲線向左下方大幅移動,而Y產品缺乏價格需求彈性,對Y產品的需求只有小幅降低。整體而言,c國貨幣升值,會降低其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從而帶來出口額的削減,出口額變動幅度與本幣升值幅度成負相關關系。

在A國,在一般物價水平不變的假設條件下,兩種進口品的需求量會降低,但需求下降幅度不同,x產品受到的需求下降的牽制力量要大于Y產品。這表明,在進口成本價預設的情況下,x產品因需求推動的價格上漲幅度要小于Y產品,也就是說,兩種產品的相對價格在A國會發生變化,x產品對于Y產品來說變得相對便宜了。因為資源總是流向產品價格相對提升的產業,所以Y產品相對于x產品來說,將面對更多的來自A國國內替代產品和A國從其他國家進口產品的競爭。

(二)假設存在匯率的不完全傳遞

1.由于X產品價格需求彈性大,其需求量變動對成本加成②的減少較敏感,廠商犧牲少量利潤即可帶來需求量的擴大。而Y產品價格需求彈性小,需求量變動對價格降低不敏感,在這樣的情況下,生產廠商需要犧牲較多利潤空間,才能帶來需求量的擴大。這樣,x產品的廠商在本幣升值時,為維持銷量,目標市場貨幣的價格上漲幅度不大,因此匯率的傳遞彈性??;Y產品廠商無力維持目標市場貨幣價格的穩定性,匯率傳遞的彈性大。因此,本幣升值將使Y廠商在銷量或利潤方面蒙受較大的損失。

2.考慮中間投入品。由于出口商品成本中會包含進口投入,在本幣升值的背景下,c國進口品的本幣價格相對下降,這對x產品的廠商來說意味著進口先進設備與技術成本的下降和更多可利用的廉價外資③,這一成本上的削減,最終可體現為出口廠商利潤空間的增大,這為出口廠商自行調整加成份額提供了更大的可操作空間,產品價格的穩定性進一步增強。Y產品成本中勞動要素成本占相當大的比例,進口原材料和技術價格下降對其總成本影響有限。如果C國同時出現本幣升值和國內最低工資標準上升趨勢,廠商為應對沖擊,要么進行技術革新和產品升級,要么將利潤的增加建立在削減工人工資的基礎上,而這一方面由于各種因素的存在而難以操作,另一方面也會帶來國民福利的損失。這樣,在短期內由于成本的變化而導致利潤空間的增減,再結合1的分析,我們也可以得出x產品匯率傳遞彈性小,Y產品匯率傳遞彈性大的結論。從邊際成本的角度分析,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由于國際市場需求疲軟,C國出口動力不足,導致國內出口產業開工不足,規模效應降低甚至不存在,使隨產量增加的產品邊際成本上升,這會抵消掉一部分進口投入價格下降所帶來的收益。3.考慮產品的差異性。x產品差異性的存在,使得c國產品與A國市場上的同類產品存在較大不同,產品的替代性小,使廠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壟斷,生產廠商存在超額利潤,能夠在匯率升值時降低出口商品相對于本國商品的本幣價格。同時,由于一定程度的壟斷,x產品的市場需求對價格的彈性會降低,出口廠商將有能力提價(價格提高后,需求量不會減少,市場份額不會削弱),差異性越大提價能力越強。以上兩種情況有可能導致兩種結果:產品匯率不完全傳遞甚至逆傳遞,或者是產品匯率傳遞彈性增強甚至完全傳遞。不同的結果取決于廠商不同市場策略的選擇:是謀求市場份額還是謀求壟斷利潤。與此相對,Y產品同質性越強,面臨A國替代品和來自其他國家產品的競爭越激烈,產品市場越趨向于完全競爭市場,需求對價格的彈性會越高,出口廠商提價能力降低甚至完全喪失,成為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廠商面臨較大的利潤損失壓力,匯率趨向完全傳遞。

匯率變動實際上會成為出口廠商的一種成本。作為額外附加的成本沖擊,本幣升值會打破原有產品市場的均衡,此時不同產業的出口廠商面臨的壓力是不同的。依據前文的分析,x類產品的出口廠商,由于產品特性,在市場競爭、技術進步和產品差異化的作用下,匯率的不完全傳遞致使產品價格變化不顯著,產品競爭力和廠商利潤得到了很好的保持。而Y類產品匯率傳遞效應顯著,出口廠商在同時面對市場激烈競爭、議價能力下降、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的現狀下,產品競爭力下降,廠商利潤縮減明顯。其最終的結果是C國生產資源得以重新配置,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者破產,或者謀求規模效益以降低邊際成本,或者使經濟資源流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以獲取更好的收益率。

二、產品分類層面對人民幣匯率傳遞的實證檢驗

(一)計量模型及數據處理

本文在估計分類產品的匯率傳遞效應時使用向量自回歸模型(Vectorautoregression,VAR)。該模型包含5個變量:以工業增加值(GY)作為國內外需求的變量,表示需求對價格的沖擊影響;以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NEER)表示匯率變動對出口商品價格的影響;以廣義貨幣供應量(M2)表示貨幣變動對價格的影響;以生產者價格指數(PPI)表示供給對出口產品價格的沖擊;以出口價格指數(LM)來表示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的價格水平;出口價格指數(ZM)表示資本技術密集型出口產品的價格水平。其中,LM變量和ZM變量將分別與其他4個變量構成模型系統,隨后本文將對兩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數據樣本期間為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其中,GY、M2原始數據來自中經統計數據庫,以人民幣表示,統一以2001年1月為指數100的定基CPI進行平減,并利用X12進行季節調整。NEER數據來源于國際清算銀行統計數據庫(BIS)。PPI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LM和ZM出口價格指數,沿用cem與Sax-ena(2002)的數據選取及測算方法計算,首先按照SITC2的一位數商品分類將中國出口商品構成分為10類,依據樣本期間分類出口商品,以出口額(以美元表示)為權重,加權當年的分類商品價格指數進行估算,原始數據均來自海關總署網站。

因模型需要,對VAR模型變量進行排序:(1)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尤其是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國際市場需求對我國出口商品價格影響至關重要。所以將工業增加值排在VAR系統的第一位。(2)由于我們論證的核心是匯率對價格的傳遞作用,同時在近一段時期內,特別是2005年以后,人民幣匯率的升值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出口商品的價格。所以將匯率排在變量的第二位。(3)同期內,貨幣政策對通貨膨脹的預期以及貨幣當局為應對經濟波動所采取的政策,在當前一段時期內對價格影響比較明顯,因此將代表貨幣的變量放在系統變量的第三位。供給的成本沖擊是決定商品價格的重要前提,所以將供給變量放在商品價格之前。

(二)實證分析

首先將所有變量都轉化為自然對數值(以小寫字母表示變量的自然對數值),并進行數據的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各變量都是一階單整過程。因差分處理會使變量喪失部分經濟意義,故本文不對非平穩數列進行差分處理,而是直接運用變量建立VAR模型,并進行協整檢驗和模型平穩性檢驗,如果檢驗通過,則可以運用模型做進一步的分析。

對兩組數據的5個變量分別進行協整檢驗后,發現其存在協整關系,表明所選擇變量與出口商品價格變量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同時,兩組數據分別通過了模型平穩性檢驗,即脈沖響應是收斂的(如果脈沖響應是發散的,不符合實際經濟系統,再分析則毫無經濟意義),可做脈沖響應、方差分解等。

本文采用AIC準則,建立5變量的VAR(3)模型來分別分析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勞動密集型出口商品和資本密集型出口商品的傳遞效應。首先,估算出口商品價格對匯率變動反應的時滯和反應程度的強弱,然后使用方差分解技術度量匯率變動對出口商品價格變化的貢獻度。

因數據經過了對數化處理,當變量受到沖擊后的變化值就可以看作是變量的彈性系數。從單位匯率沖擊引起的兩類商品不同時期價格變化的幅度來看,匯率沖擊的反應程度較小,但現實中,商品價格的上漲往往具有累積效應,一段時期內的價格漲幅累積往往會使商品價格差異明顯。從圖1和表1中可以看出,在本期給人民幣匯率一個正向沖擊(即人民幣升值1%)將導致資本密集型出口商品價格在前3個月內出現一定程度的波動,資本密集型出口商品價格對匯率變動的初期反應較敏感且波動幅度較大。可以看出,匯率升值對出口價格的負面影響隨時間推移逐漸擴大,兩類商品分別在第25個月和第23個月后價格累積上漲幅度達到最大值,分別為0.1395%(1m)和0.0977%(zm),隨后負面影響逐步減小,并趨于平緩。我們可以看到,兩類出口商品的價格變動趨勢和時滯基本趨于一致,但最為重要的是,資本密集型出口商品價格上漲幅度明顯小于勞動密集型商品,同時,在匯率影響消退階段,其價格恢復速度也明顯快于后者。

此外,本文還運用方差分解技術,來分析模型系統中各變量對我國出口商品價格影響的相對重要程度。根據表2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不考慮出口商品價格自身波動的貢獻率,匯率變動對出口商品價格變動的貢獻率最大接近40%,有較強的解釋能力,這表明人民幣匯率變化與我國出口商品價格密切相關。其次是工業產品出廠價格,其對出口商品價格變動的解釋程度最大接近20%。而工業增加值和貨幣因素在解釋出口商品價格方面貢獻率較小。我們反觀除匯率外的其他變量,可以得到如下結論:排除短期因素,從長期來看,國內市場需求和貨幣供給對出口商品價格影響相對較弱,而國外市場需求對我國出口商品價格的影響力也較弱,部分原因在于這種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會隨著匯率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三、結論

我國經濟當前已經走到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階段,而調整我國出口貿易品結構進而實現我國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近期我國人民幣匯率變動明顯,這一變動是源自于我國內外部經濟發展現實的客觀結果,勢必對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產生各種影響。本文設置了理論框架,從匯率傳遞角度,對人民幣匯率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調整的作用進行了理論分析,并使用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的月度數據,進行了驗證,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匯率不完全傳遞的存在使人民幣升值對不同資源密集特性的產業產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其中,資本密集型產品在價格需要求彈性、成本和產品差異性方面的特點,使其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保持了一定的價格穩定性,匯率呈現不完全傳遞。而勞動密集性產品價格則有會較大幅度的上漲,匯率傳遞明顯,其產業利潤利潤縮減較大由此導致人民幣升升值通過匯率傳遞,具有了資源重新配置能力和產業結構調整效應。當前,只有改變我國現有的出口結構,大力提高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比重,變我國出口產品的資源、勞動成本優勢為資本、技術竟爭優勢,才能從根本上構建我國出口企業的匯率風險防范體系,而這正契合當前我國政策取向所謀取的對外貿易戰略和經濟增長式的根本性轉變

第二,本文分析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路徑,主要是從企業微觀角度探討兩類出口商品在匯率傳遞作用下所產生的價格差異和利潤率的變化進而依靠市場不同種類企業的優勝劣汰,實證結果顯示,從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對我國出口商品價格的傳遞具有統計顯著性,匯率對兩類出口商品價格的傳遞速度不存在明顯差異,但在傳遞程度上差異明顯。在匯率傳遞同期,特別是從第4個月以后,勞動密集型商品價格上漲更為劇烈,實證結果支持了理論推導,即人民幣匯率存在不完全傳遞且人民幣升值對不同資源密集特性的產品價格存在著不同的影響。

第三,匯率與其他因素相比,在影響我國出口產品價格,進而影響我國產業競爭力方面有重要地位。當前進一步加快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