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尋求內陸加工貿易新路徑

時間:2022-04-13 04:20:00

導語:重慶尋求內陸加工貿易新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重慶尋求內陸加工貿易新路徑

近年來,重慶加工貿易努力克服遠離沿海、物流成本高,制約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瓶頸因素,通過創新發展模式,以引進龍頭企業做大產業集群為抓手,以依托建立特殊監管區功能平臺為載體,以發揮區縣加工貿易示范園作用為支撐,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大力發展內陸加工貿易,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取得了良好進展和顯著成效。主要作法是:抓住轉變發展方式的機遇創新內陸型加工貿易新模式重慶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產業門類齊全,配套能力強,要素成本低,發展外向型經濟潛力巨大。加工貿易企業具有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特點,往往更加看重物流成本因素。

相比之下,在內陸從事加工貿易,若以水運方式走遠洋航線至歐洲,物流成本要比沿海高30%以上;產品銷往日韓走近洋航線更要高出70%以上。因此,重慶要擴大開放,發展加工貿易,必須在模式創新上求突破,才能適應與沿海的競爭,實現更大跨越。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產業轉移加劇。重慶搶抓機遇,轉變發展方式,充分發揮本地配套能力強的優勢,延長產業鏈,大力發展“就地配套、內外兼銷、快捷運輸”為主的內陸型加工貿易,逐步實現四個80%,即零部件80%本地化、產成品80%外銷出口、物流組織80%航空運輸、電子產品占比80%。具體做法是:改變整機和零部件分離的水平分工模式,落實配套服務,通過零部件本地造,使整機與零部件生產在重慶實現一體化、生產環節“零距離”。以筆記本電腦加工為例,如果所需的各種零部件原材料大部份都能在重慶生產,那么物流成本必然大幅降低。同時對于主要依靠航空運輸的電子信息產品來說,從重慶至歐美的運距及成本與沿海基本持平。實踐證明,這種“一頭在外、一頭在內”垂直整合縱向一體的模式,改變了加工貿易零部件全球采購運輸,極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促進了內陸加工貿易快速發展,也徹底顛覆了加工貿易兩頭在外的世界水平分工傳統模式。通過創新模式,充分發揮商務部授予重慶為“國家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的影響力和政策優勢,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提升內陸加工貿易發展水平,實現了產品加工由低向高轉變,產業鏈由短向長轉變,經營主體由單一向多元化轉變,增量由區外向區內轉變,最終形成布局合理、輻射能力強、科技含量高、支撐作用大、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內陸加工貿易格局。

引進龍頭企業求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促轉型內陸貿易加工新模式使重慶加工貿易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大力引進龍頭企業,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漸形成加工貿易產業集群,是推動加工貿易快速發展,上規模、上水平、做大做強的根本性舉措。2008年,重慶依據專家分析的市場變化特點和產業轉移趨勢,瞄準全球筆記本電腦加工貿易,逆勢而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了惠普、富士康、廣達、英業達等一批世界級筆記本電腦龍頭企業落戶重慶。目前,惠普系在重慶西永綜合保稅區核心功能區及周邊10個配套園區幾十平方公里所涉及的整機及零部件企業已集聚近百家,使電子信息產品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推動了全市產業結構調整。與此同時,爭取國家支持開展離岸金融試點,使惠普亞太結算中心也放到了重慶,最終形成了“整機+配套”、“制造+研發”、“生產+結算”一條龍發展的電子信息產業集聚,產生了巨大輻射帶動效應。今年1—5月,富士康在渝生產出口電腦液晶顯示屏2100多萬美元,預計全年將達到1.5億美元。到2015年,惠普系在重慶的筆記本電腦將達到年產8000萬臺,出口上1000億美元。加上思科等國際知名企業跟進來渝,電子信息產業將成為重慶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為重慶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打造亞洲最大筆記本電腦基地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此外,還借助“渝洽會”等會展平臺,連續三年舉辦了“加工貿易重慶行”活動,進行加工貿易及產業轉移專題推介,先后從沿海地區引進了深圳桑德科技、康迪電子塑膠、金田鞋業,臺灣光容國際、品岱建材科技,香港凱盈制衣、中利投資和新加坡密勝電子等各類加工貿易龍頭企業,有力地推動了重慶承接產業梯度轉移進程,進一步優化了重慶產業結構。搭建功能平臺筑巢引鳳發揮載體作用做大做強內陸加工貿易發展除了要有模式創新和龍頭企業帶動,還必須擁有良好的功能平臺作保障,以突破內陸發展加工貿易的物流瓶頸。對于成本控制、交貨時間非常敏感的電子信息產品,能否擁有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功能,以及方便快捷的物流通道是吸引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關鍵。因此,我們結合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加工貿易新模式,創新供應鏈服務,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運輸效率,完善和強化內陸加工貿易發展的功能平臺,使內陸“梧桐”真正引來了“鳳凰”。

一是申請設立“雙核”驅動的保稅功能平臺。2008年,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這是我國唯一的“水港+空港”一區雙功能的保稅港區,帶動輻射以重慶主城為中心、半徑500公里、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的中西部地區;2010年2月,重慶西永綜合保稅區獲批設立,面積10.03平方公里,成為全國最大的集保稅、出口加工和口岸功能為一體的綜合保稅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依托水港、空港,重點保稅物流,輻射本地及周邊省市;西永綜合保稅區依托惠普、思科為龍頭的電子信息項目集群,主要開展保稅加工,通過快速物流專用通道連接保稅港區和綜合保稅區,錯位布局,相互呼應,為全球電子信息類企業在渝落戶和發展,提供了功能完善、政策優惠的全方位平臺服務。英業達集團副總經理簡錦焰表示,綜合保稅區將為企業節約近三成物流成本,通關時間也將由一般的6小時縮短到2小時以內。

二是打通航空和“鐵海聯運”物流大通道。通過調研測算,對于主要依靠航空運輸的電子信息產品來說,從重慶到歐美的距離及成本與沿海基本持平。為此,市政府專門設立了航空發展專項資金,于2009年7月引進翡翠航空公司,開通了重慶至維也納、布雷西亞、迪拜等地的國際貨運航線,滿足了電子信息企業快進快出的物流需求。同時,爭取鐵道部的支持,開行重慶至深圳鹽田港鐵路集裝箱快速“五定”班列,打通了重慶至歐洲的鐵海聯運快速通道,使重慶至歐洲全程運行時間縮短一半,不僅能夠滿足惠普重慶基地的國際物流需求,也為其他進出口貨物提供了便捷低廉的物流通道。現在重慶至歐洲的鐵海聯運物流通道效率大大高于長三角海運至歐洲,為內陸國際貿易大通道建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到2012年,重慶─蘭州─新疆─莫斯科─鹿特丹鐵路建成后,從重慶到歐洲鐵路貨運只需13天,屆時重慶加工貿易物流成本甚至有可能低于沿海。

三是“一區十園”聯動發展。重慶在西永綜合保稅區特殊監管區周邊區縣布局了的十個零部件產業園區和七個原材料生產基地,其中最近的配套基地與綜合保稅區僅一墻之隔,真正實現了綜合保稅區內的電腦主機廠和配套企業生產環節的“零距離”。正是通過充分發揮強大的本地配套能力,形成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實現了保稅區與配套園區、原料基地加工、物流、監管“三點一線”無縫銜接,物流組織快捷高效。綜上所述,重慶通過創模式、引龍頭、建平臺,實現了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力爭通過3-5年時間,使加工貿易在全市外貿進出口中的比重由現在的10%提升到50%;規模達到500億美元,增長50倍;培育加工貿易企業百億美元級3個、10億美元級10個、1億美元級10個、千萬美元級50個,使之成為內陸開放高地的重要支撐。但仍然面臨很多困難。希望商務部盡快認定重慶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范地”,并制定相關政策支持“示范地”的基礎設施、物流通道及人才培養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內陸加工貿易發展提供更加強大的政策保障,實現西部經濟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