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合作組織發展動力分析

時間:2022-03-10 10:08:00

導語:研發合作組織發展動力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發合作組織發展動力分析

【摘要】研發合作組織可以實現聯合技術創新并共同承擔成本和風險,共享技術和知識資源,提高技術進步的速度和效率。本文研究了研發合作組織的共生競合動力、自組織強化合作機制及分工協作機制。

【關鍵詞】研發合作組織競合動力強化機制協作機制

研發合作組織是一種研發模式,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經濟行為主體為了實現技術創新進行優勢和資源整合,共擔成本和風險,共享技術和知識資源,實現提高技術進步效率的目的。狹義上,研發合作就是單純指企業與科研機構進行的臨時性質的項目合作,以實現科研機構創利、企業技術進步的目的。廣義上,研發合作泛指企業為了實現技術進步所參與的各種性質和形式的合作,這種合作既包括企業與科研機構間的項目合作,也包括企業與企業間的開發合作。

一、研發合作組織的共生競合動力

“共生”的概念最早由德國生物學家德貝里于1879年提出,它是指由于生存的需要,兩種或多種生物之間必然按照某種模式相互作用和互相依存地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協同進化的共生關系。研發合作組織實質是一個企業共生組織,是以專業化分工與社會化協作為基礎的共生互補的生態化組織體。研發合作組織作為企業間的一種特殊聯合方式,依靠比較穩定的分工協作,通過能力互補使各方都獲得更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組織作為一個彈性生態系統,組織內企業普遍存在著競爭,這種競爭使企業能保持較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研發合作組織內企業間的競爭并不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競爭,更多的是合作關系,競爭對手在某種程度上是合作伙伴。研發合作組織內形成了一種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競合機制,這種競合機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動互助的集體行動。競合行為是組織個體行為的一個顯著特點,企業對于組織整體競爭優勢的依賴以及尋求自身發展的壓力使得組織內企業處于不斷的競合之中,個體企業在競爭中能夠從中取利,組織整體競爭優勢也在組織內企業的良性競爭中得以提升。組織共生競合機制的存在,對于研發合作組織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如圖1所示。

研發合作組織共生競合機制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有利于組織內企業建立戰略聯盟關系。在當前商業環境不斷動態化與復雜化的情況下,靠單兵作戰的方式已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共生競合機制有利于實現高效的網絡化互動和合作,克服單個成員企業的規模劣勢,形成合縱聯橫的網絡關系,緩和經濟利益的沖突。二是有利于促進企業的科技創新。組織內獨特的競合關系會形成一種獨特的激勵機制,從而成為組織內企業科技創新的動力。如果企業不能提高研發能力,不能持續進行科技創新,那么這類企業就有可能在組織中處于弱勢甚至退出。持續競爭產生了不斷的激勵,使得企業之間在更高的層次上展開技術創新競爭。組織內企業在許多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進行技術開發和推廣,從而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環境中推進科技創新。三是有利于組織內企業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企業的競爭優勢體現在“鏈”的各環節上,通過在“鏈”的優勢環節展開合作,可以充分發揮企業在該環節擁有的競爭優勢,實現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并創造新的價值。四是有利于研發合作組織內部產生協同效應。協同效應有利于企業間實現縱向合作,降低成本,實現生產協同和技術協同。企業間可以互相學習經營管理經驗,促進成功的管理經驗在組織內傳播。五是有利于形成組織持續競爭優勢。由于共生性,組織內企業還可與本地知識生產機構形成共生體,實現組織的良性發展,獲取優先擴散的技術與知識,從而營造優勢。

二、研發合作組織的自組織強化機制

自組織強化理論來源于人類對復雜性適應系統的認識,從宇宙的演化到生命的進化都可以看成復雜性適應系統。復雜性適應系統的重要特征就是自組織性和自強化性,即它具有自我形成、自我發展、自我調整和自我進化的特征。研發合作組織是一個自組織系統,因為研發合作組織不是一個人用自組織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加以設計的技術和計算裝置,它本身就是一個自組織的產物,組織處理復雜性的游戲規則也是自發形成的,并且這些游戲規則在遵循著組織體模式下通過共同學習的動態過程得以更新,而非由更高級的力量預先設定和安排。研發合作組織能借助網絡關系獲得單個企業無法獲得的各種優勢及競爭資源,對外能夠不斷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實現規模報酬遞增,具有局部的正反饋,是一個具有自增強或自催化的動態系統,具有明顯的自強化性。從這些意義上說,研發合作組織之所以具有自組織性和自強化性,原因之一就是內生動力——自組織能力和自強化能力的存在。研發合作組織內部的自我組織強化機制、促進研發合作組織的形成機制如圖2所示。組織強化機制對研發合作組織將產生四方面的效應。

1、組織強化機制有利于組織整合要素資源。研發合作組織一旦形成,就會出現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組織成員擁有的資源和結構方式將影響組織的競爭優勢,在組織結構中形成資源整合的協同效應。相對于單個企業資源的有限性而言,研發合作組織整合資源的能力更強,能夠按照一種近似最佳的方式將各種資源要素有效地組織起來,增強相互之間的關聯,產生整體聚合能動效應。

2、組織強化機制有利于組織集聚創新資源。研發合作組織達到一定規模后就會產生一種自我擴張的機制,增加組織效益并產生強大的示范效應、學習效應和競爭效應;組織內正式與非正式的交流也將與日俱增,不僅能有效克服知識貧困的約束,還極大地拓展了技術創新與相關支持的可能空間。這種狀態極易引發主體從創業競賽向創新大戰轉換。隨著組織整體技術能力的增強,適合技術創新環境的完善及組織內企業對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需求增長,將產生一種“馬太效應”,組織內的創新活動不斷,創新實力增長,組織內的知識庫得到豐富。隨著研發合作組織技術能力的增強,生產能力也隨之增強,創新資源將進一步集聚。

3、組織強化機制有利于提高組織抵御風險的能力。由于市場需求變化莫測,競爭程度愈加激烈,企業單憑一己之力來應對這種競爭狀況,無論是從技術、人員的角度還是從資金和經營的角度都難以應付,也難以承受這些風險。研發合作組織將單個企業競爭優勢進行整合,組織內企業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對其層次結構與功能結構進行重組及完善,科技實力得到增強,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組織強化機制有利于組織擴大整體規模。研發合作組織以其特有的競爭優勢較好地實現了生產要素的集中、創新要素的集聚及人力資源的集結。隨著組織的完善,資源吸引效應還會逐步加速,便于企業快捷獲取所需資源并促進自我強化的過程,組織內企業間保持一種充滿活力和靈活性的正式與非正式關系,構成了一種柔性綜合體。

三、研發合作組織的分工協作機制

研發合作組織不是指毫無聯系的企業的單純靠近,而是一種分工明確、具有自組織功能的專業化體系。組織內大量企業集中在一起,企業間形成密切而靈活的專業分工協作,通過這種靈活專業化,組織內的企業共同構成一個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的網絡,從而實現整體優勢。組織內部的分工協作機制不僅是研發合作組織產生的根源及特點之一,還是研發合作組織的競爭優勢所在,對研發合作組織的形成具有較強的作用,其作用機理如圖3所示。分工協作機制的作用機理具體分析如下。

1、分工協作機制可以提高整體效率。研發合作組織構成一個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的研發配套體系,不僅可以減少不確定性、降低信息搜尋和交易成本,不同企業還能根據各自專長做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形成一個密切聯系而又相互獨立的鏈條。研發合作組織將市場競爭機制、激勵機制與分工很好地結合起來,使得這種分工具有主動性且職責明確,降低了因為轉換環節而必須付出的成本,不斷提高研發合作組織的整體生產效率。2、研發合作組織內的分工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分工。組織內企業有細密的分工協作關系,各企業只專注于某一環節,努力做精、做專、做深,促使企業集中力量加大研發投入,讓自己的技術更專、更精。

3、分工協作機制可以構建組織式創新體制。創新是研發合作組織的生命線,分工協作機制鼓勵和促進組織創新。分工協作機制在鼓勵企業單獨創新的同時,也鼓勵鏈上的企業進行密切交流,促進鏈條的各個環節創新,實行組織式創新,以提高整個組織的創新能力,促進新技術的快速傳播和擴散,降低創新成本和風險,提高組織持續創新能力。

4、分工協作機制可以強化組織持續競爭力。研發合作組織利用社會資源更快地擴大規模或降低成本,內部分工的外部化可以使更多的功能操作實現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協作效應,從而構成研發合作組織強勁持續競爭力。

四、小結研發合作組織是企業獲得網絡知識并進一步實現知識學習與知識整合的組織形式。知識分工理論強調知識的專門化是提高知識生產率的重要基礎,而在專門知識上每一個實踐主體都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優勢。由于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任何人只能擁有特定的專門知識,而這種專門知識是他人難以模仿的,具有極高的資產專用性。由于知識積累存在規模報酬遞增效應,企業會在某一專門領域持續建構自己的專門知識,并以此構成企業競爭能力的基礎。研發合作組織使企業的原有知識通過與新知識的互動而得到有效的傳遞、整合與衍生。這種知識共享的直接收益是合作各方產生新的專門知識,提升了各自的競爭能力與比較優勢。知識的價值在于知識的商品化,在于知識轉化為有市場價值的商品與服務。知識的可分割性、無限可重復性使得企業在合作網絡中轉讓部分專門知識的資產專用性時不會同時失去核心能力與經營優勢。研發合作組織提供了知識共享與知識傳遞的機制,參與各方的知識通過網絡得到充分的利用與整合并可能產生新的知識。但對于參與各方來說,網絡知識的價值是不確定的,這種價值一方面取決于參與方對網絡知識的識別能力與利用能力,另一方面則取決于參與各方對網絡知識的貢獻程度。

【參考文獻】

[1]Byrne,J.A,.TheVirtualCorporation[J].BusinessWeek.February,1993.

[2]Malone,M,AndDavidow,W.,1992,“VirtualCorporation”[N].Forbes,December7,1992.

[3]Hodge,B.J,Anthony,W.P.andGales,L.,1996,OrganizationTheory:AStrategicApproach,5thed,upperSaddleRiver[M].prentice-hall,1996.

[4]Applegate,L.1996,CorporationInformationSystemManagement:textandcases[Z].LRWIN,1996.

[5]StevenGoldman.AgileCompetitorsandVirtualOrganizations[M].NewYork:VanNostrandReinhold,1995.

[6]NickyHayes.SuccessfulTeamManagement,InternationalTbomsonPublishingIncChristopherBartlett&SumatraGhoshal,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