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論文

時間:2022-04-01 11:20:00

導語:構建社會主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論文

[摘要]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而提出。適應了當前國內國際發展新形勢和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構建和諧社會,在中國既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又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設想,還有堅強的制度保證和前人的艱苦探索及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擁護,只要全黨、全國人民齊心協力不懈奮斗,這一美好建國藍圖是完全有條件變為現實的。

[關鍵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行性

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構建和諧社會,在中國既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又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堅強的制度保證、前人的艱苦探索和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擁護,是完全有條件把美好藍圖變為現實的。

一、和諧社會的核心是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

所謂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總書記把它的實質和內容概括為:“全體公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的社會”,也是一個“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實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意味著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是一個有高度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健康協調發展,蘊含著無限生機和活力的以及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現代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是極其豐富和廣泛的,但筆者認為,其核心則是社會資源如何公平分配的問題。社會資源包括經濟資源、政治資源和文化資源等,相應的社會和諧需要處理的和諧關系也應包括:經濟組織內部的和諧、政治組織內部的和諧、文化組織內部的和諧。除此之外,還應包括,民間組織內部的和諧、社區和諧、家庭和諧以及這些組織之間的和諧等。社會由人構成,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資源。作為社會成員,人與人之間既存在爭奪資源的互斥性,又存在彼此依賴的互補性。每個利益主體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占有更多的資源,但是任何人離開他人也無法生存。用什么辦法解決這些矛盾,公平合理地分配資源,這就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探索解決的問題。

經濟組織內部的和諧要處理好兩方面的關系,一是關于自然資源配置方面。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要求人對自然的索取控制在合理的度之內。何謂合理之度?那就是人因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對自然的破壞程度,務必要低于自然的修復能力,維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二是人的勞動產品分配方面。即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也稱經濟關系,要解決的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環節,如何體現公平合理。而目前中國,起點公平、機遇公平、結果公平都沒能較好的實現,貧富差距已成為不和諧的主題。

政治組織內部的和諧是關于民主與法制問題。社會和諧離不開社會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國。其實質是利益表達的規范化和制度化,要做到這一點,一要注重群眾民主參與,創新民主決策機制,要善于聽取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大力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二要暢通群眾訴求渠道,創新社情民意表達機制。構建和諧社會,既要重視民生,又要重視民權,民生之中有民權。法治以其規范性、強制性和普遍性的特點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和諧社會中法制目標是要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政治,核心是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咎。法治政府的特征是公民基本權力法律保留,權力有限與取權法定,程序行政,責任行政和司法監督。法治社會特征是公民應具備的法治精神,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中介組織享有的權力在法律范圍內行使,社會組織依法對國家權利實行有效監督。

文化和諧是和諧社會的精神基礎。文化是指群體或社會所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是其理想、價值觀、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的總和。它包括教育和科學兩方面的內容。文化作為一種資源分配強調的是全體公民如何合理公平地享有。現在我國享受義務教育、國民教育和科學教育等,其權力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但實際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和農村、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這已成為國人公認的不平等,構成了不和諧的一大安全隱患和突出矛盾,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

社會資源分配不公,不僅影響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危及社會安全引起動亂,將使改革開放多年所取得的成績毀于一旦。因此,要高度重視,從多渠道多層面去分析研究,認真解決。

二、中國傳統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文化根基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深厚的“和諧”理念。有對其研究的學者,將“和諧意識”視為“中國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價值”。其主要特征,是以儒家思想體系普遍和諧的“天人、人際、國際、身心”,四大關系為中心,以佛道教和諧思想為補充,并以此展開,成為各自的思想體系。比如,孔子說過“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他通過傳統的文化宗教乃至政治制度形式的“禮”,表達出在傳統社會中國人對于“和”的追求理想。把代表價值理念的“和”與重視社會規定的“禮”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傳統思想家們有大量論述天、地、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和者,天在之正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篇》)。“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之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天道篇》);在描述社會理想方面,傳統思想家們提出了很多可貴的見解。如《禮記·禮運》中描繪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務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社會。中國古代仁人志士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理想追求,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瑰寶中最閃光的內容之一,雖然這些追求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不可能實現。但卻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穩定奠定了基礎,更為當代的人對和諧社會的追求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三、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和實踐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建立在機器大生產先進生產力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制度取代了封建社會,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巨大進步。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初期通過發展商品經濟和建立民主政治制度,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和擁護,表現出新社會制度的生機與活力。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的,“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①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有社會財富,也提倡和推行民主政治制度,但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導致了資本主義沒能真正實現它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愛、民主”社會目標。正相反,它加劇了各種矛盾的尖銳化,伴隨機器大生產壯大的工人階級,作為物質和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他們深受資本家的殘酷剝削,隨著生產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引起了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一方面是資本家財富的積累,另一方面是工人階級貧困的積累。由此導致了矛盾的尖銳化,促使國內外矛盾激化,社會動蕩不安。有些思想家通過分析批判資本主義的現實社會矛盾,設想用理想的社會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其中一派有代表性的是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比如,空想社會主義學家莫爾寫了《烏托邦》,摩萊里寫了《太陽城》。他們通過文學形式描寫著虛擬人類社會的未來——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民主管理、自由平等、和諧相處。后來,比他們前進了一步其理論被馬克思、恩格斯直接批判地吸收的另一批空想社會主義學家是1803年,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學者,傅立葉發表《全世界和諧》一文,批判了現存資本主義的不合理性,必將被“和諧制度”所取代,1824年,英國空想社會主義學者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進行的共產主義試驗,也以“新和諧”命名。1842年,德國空想社會主義學者魏德林在《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中指出,社會主義是“和諧自由”的社會,而且是“全體和諧”。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關于“提倡社會和諧”,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也分析了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局限性和理論缺陷,認為他們沒有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矛盾,也沒有找到實現社會變革的正確途經,結果只陷入空想。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實現了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歷史性飛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雖然沒有提到和諧社會,更沒有把它作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內容和目標。但是,他們給未來社會的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代替那些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②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未來的社會將是消滅階級和國家機器和消滅私有制,進而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們的思想覺悟極大提高,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這些思想正是和諧社會的內涵和要求。

列寧領導蘇維埃俄國取得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變為現實。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就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宏偉的理想藍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整個俄國社會的歷史,決定了社會主義最迫切的任務是反對專制政府,爭取政治自由”。③建立一個“新型的國家”,即“由俄國人民代表立憲會議或由蘇維埃會議統一起來的工兵農等等代表蘇維埃共和國”。④“在自由的國家里,管理人民的只能是人民自己選出來的人”。⑤“一切官員應由選舉產生,并且可以隨時撤換,他們的薪金不得超過熟練工人的平均工資”。⑥新型國家建立后,必須對國民經濟,“能有成效的管理”。“發展國內經濟”。⑦“在任何社會主義革命中,當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任務解決以后,隨著剝奪剝奪者及鎮壓他們的反抗的任務大體上和基本上解決必然把創造高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任務,提到首要地位;這個根本任務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⑧政治上實行廣泛的民主,“民主意味著平等。很明顯,如果把平等正確了解為消滅階級,那末無產階級爭取平等的斗爭以及平等的口號就具有偉大的意義。······從形式上的平等轉到事實上的平等,即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⑨列寧對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指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進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四、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進而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和社會創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從到鄧小平再到,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不懈的探索,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首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建國初期,在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下,如何配置國內有限的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速社會主義建設速度,同志于1956年發表了重要文章《論十大關系》文中提出了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的基本方針。為了正確區分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同志于1957年又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篇重要文章,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理論,要求全黨同志要學會民主的辦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團結黨內外,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共同建設社會主義。雖然后來發生了一些失誤,甚至導致了“”的錯誤,使同志的這些正確思想沒有得到全面貫徹。但是,同志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思想,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以鄧小平同志義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深刻總結了國內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義中心,堅持改革開放。鄧小平同志科學地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強調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要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總結概括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同志強調,發展是執政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通過發展經濟,促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協調發展,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始終把實踐“三個代表”,作為檢驗我們各項工作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重要標準。從鄧小平提出的發展就是硬道理,到把發展作為執政黨的第一要務,使我國的經濟實力邁上了一個大臺階,正是快速發展的經濟實力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沒有足夠的發展,什么社會矛盾也解決不了,和諧只是美麗的空中樓閣。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前黨中央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是在發展基礎上水到渠成順乎其自然的事。

五、以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集大成者

以為首的新一屆黨中央,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上,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這既適應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國際形勢的要求,又適合了我國目前正處在“黃金發展期”與“矛盾凸顯期”,面臨復雜多變的關鍵時期的需要。

黨中央提出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內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一科學發展觀將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實現了四位一體的飛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建國方略的提出,既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設想,又是我們黨對國內外執政黨經驗教訓的總結,也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它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在有著和諧思想文化傳統的社會氛圍里,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只要黨中央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社會道德、國家民主法治、家庭和睦和個人素質提高,四個有機層次上下功夫。推進社會主義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們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社會發展目標是能夠實現的。

注釋:

①②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共產黨宣言.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2.256.273.

③列寧選集[M](第1卷).我們運動的迫切任務.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6.209.

④列寧選集[M](第3卷).無產階級在我國革命中的任務.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6.47.

⑤列寧選集[M](第3卷).革命的教訓.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6.117.

⑥列寧選集[M](第3卷).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6.15.

⑦列寧選集[M](第3卷).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6.496.497.

⑧列寧選集[M](第3卷).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6.509.

⑨列寧選集[M](第1卷).國家與革命.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6.257.

參考文獻:

劉吉.建造社會主義社會宏偉大廈[N].社會科學報,2005.9.29.

.在省部級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朱慶芳.數字里的中國社會和諧度[N].社會科學報,2005.6.28.

胡守鈞.分享資源要提倡社會共生論[N].社會科學報,2005.3.10.

于向陽.和諧社會與民主法制[N].社會科學報,200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