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北民族聚集區持續發展綜述
時間:2022-04-10 10:18:00
導語:中國西北民族聚集區持續發展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西北民族聚集區概況
1•西北民族聚集區概況
西北民族聚集區指甘肅、新疆、寧夏、青海和陜西等省區,土地面積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34.5%。西北五省區除陜西省的少數民族人口較少以外,其他省區都屬于典型的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新疆、寧夏、青海、甘肅、陜西五省區內的少數民族人口達1,768.2萬,約占西北總人口的32.1%。
(1)經濟發展相對滯后
西北民族聚集區深居我國西北內陸,生態環境較為惡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區域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限制。經濟結構不合理,產品深加工能力差,生產設備老化,生產技術的科技含量低,導致了聚集區經濟發展的相對滯后。人均GDP除新疆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以外,陜、甘、青、寧四省區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6.6%、55.19%、76.03%、70.79%。2004年統計數據顯示,除新疆自治區社會勞動生產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31萬元/人以外,其余四省區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業機械動力遠低于全國1,779.75萬kw的平均水平,勞動生產率也普遍較低,進出口貿易總額與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人民生活水平低
西北民族聚集區由于受歷史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低(見表1)。人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除新疆外,陜、甘、青、寧四省區人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只能達到全國水平的80%、78.53%、85.40%、80.88%。以農民人均純收入和人均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評價指標,西北民族聚集區也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
(3)自然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嚴重
西北民族聚集區人口生活在環境嚴重污染地區的比重較大。在我國西北民族聚集區,生活在水環境嚴重污染地區與中度污染地區的人口比例已經達到了總人口的79.1%。嚴重污染的地區包括黃河干流、渭河干流、石羊河流域、疏勒河流域以及伊犁河流域的21個城市(地區)所在的主要河段,有的水質狀況已屬于Ⅴ類或劣于Ⅴ類,不能達到農業灌溉用水的一般標準,有的河段已經變成了黑臭狀態。河段嚴重污染的流域面積雖然僅占西北地區總面積的13%,但這些地區往往屬于城鎮工礦集中、人口稠密的地區,因此嚴重污染影響的人口比例已經達到了總人口的55.2%。中度污染的地區主要有新疆自治區的運用模糊隸屬度函數方法對西北民族聚集區的經濟與環境評價指標進行量化,求得西北民族聚集區各評價指標的隸屬度(見表3):2.西北民族聚集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度分析根據對協調及協調度的定義,設正數x1、x2、x3、…、xm為描述某區域經濟特征的m各指標,正數y1、y2、y3、…、yn為描述該區域環境特征的n各指標,則分別稱函數f(X)=Σmi=1aiXi與g(Y)=Σnj=1bjYj為區域綜合經濟效益函數與綜合環境效益函數。其中,ai和bj分別為區域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各評價指標在系統中的權重值,Xi和Yj分別為該區域經濟指標與環境指標的隸屬度值。經濟與環境協調度的計算公式,如下所示:C=f(X)•g(Y)f(X)+g(Y)22k其中,C為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協調度,k為調節系數,k≥2,為了更好地反映區域協調度的區分度,將k取為2。不難證明,協調度0≤C≤1,最大值亦即最佳協調狀態,反之,協調度C越小則越不協調。將求出的西北民族聚集區各經濟、環境評價指標的權重值和隸屬度帶入函數公式,可分別求出西北民族聚集區的綜合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評價指數、協調度及協調發展度(見表4)。3.西北民族聚集區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分區研究根據上述協調度等級劃分標準,結合區域經濟與環境綜合效益f(X)和g(Y)的對比關系,劃分出30種基本類型(見表6)。根據表6中的分類體系和判斷標準,運用ARCVIEW軟件,得到西北民族聚集區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狀況分區圖:西北民族聚集區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狀況分區圖分析結果,西北民族聚集區的五個省區中,新疆和青海屬中級協調發展類環境滯后型,甘肅屬瀕臨失調衰退類環境損益型,陜西屬勉強協調發展類環境滯后型,寧夏則屬嚴重失調衰退類環境損益型。對西北民族聚集區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狀況的整體評價是:處于非可持續發展狀態,急需采取有力措施進行調整和治理。
二、西北民族聚集區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西北民族聚集區的發展進入了千載難逢的歷史發展階段,尤其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加快了西北民族聚集區經濟建設的步伐。國家在新疆部署了西氣東輸、水利開發、流域治理、退耕還林、交通建設、商品棉基地建設、優勢資源勘探等一批重點項目。在青海和寧夏加大了投資力度,促使其經濟快速增長。但從總體上來看,西北民族聚集區經濟發展呈現如下特征:一是發展很不平衡,仍然大大落后于全國的一般發展水平;二是民族地區貧困比例仍然很大;三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西北民族聚集區的經濟發展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長期以來,西北民族聚集區以經濟優先增長為發展戰略,重視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卻忽視生態環境的合理建設與保護,重視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卻忽視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由于西北民族聚集區大多為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如果沿用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那么只會給區域自然環境帶來更加嚴重的生態破壞,并導致農林牧業生產的全面衰退。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災害頻率增大、污染加劇等一系列生態災難的發生,阻礙了民族聚集區區域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循環經濟是國際社會在追求從工業可持續發展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關于發展模式的新理念,它的運作機制是在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下,通過清潔生產、生態工業、持續農業、綠色消費、廢物處理五個環節,使物質和能量在整個社會內循環流動,從而達到能量的平衡。西北民族聚集區所處的獨特的生態地理區位及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決定其發展路徑應由傳統的依賴資源凈消耗的線性增加的發展模式,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型,應發展一條以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特征而有別于傳統經濟模型的西北民族聚集區新型經濟。
三、西北民族聚集區循環經濟發展思路
西北民族聚集區應將區域比較優勢與循環經濟技術優勢結合起來,積極研究適應西北民族聚集區要素結構的發展思路,實現區域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相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從而避免走以環境破壞和生態退化為巨大代價的“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實施以發展循環經濟為導向的跨越式產業發展戰略。
1.大力推進西北民族聚集區環保產業的發展。第一,發展環保產業需要得到西北民族聚集區各級政府的充分重視。環保消費主要是一種公共消費的行為,政府消費和政府預算投資對環保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要逐步加大西北民族聚集區政府預算投資所占的比例。第二,運用現代金融工具,建立全新的西北民族聚集區投融資機制。通過設立環保產業基金、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發行環保彩票、優惠貸款、引進外資、風險投資等多渠道,籌集環保產業發展資金。第三,民族聚集區企業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運用財稅、金融等手段,加大對環保產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特別是支持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技術和產品。第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聚集區環保企業,通過上市、兼并、重組、聯合等形式培育、扶持環保優勢企業和骨干企業,組建大型環保企業集團,增強環保企業的競爭力。
2.倡導民族聚集區綠色消費方式。建立以循環利用為基礎的新型民族聚集區消費方式,既要滿足西北民族聚集區人們日益提高的合理物質消費的需要,又要注重民族聚集區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綠色消費觀和綠色消費行為將導致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革,消費結構的改變必將導致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形成綠色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良性循環,從而推動西北民族聚集區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強化西北民族聚集區的技術支撐。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開發建立綠色技術體系。綠色技術體系包括環境工程技術、資源化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要發展主要環境污染物監測技術、煙氣脫硫技術、機動車污染控制技術、城市污水處理成套技術、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技術、低能耗高性能環境友好材料開發技術、生態環境監測技術、水土保持技術、防沙治沙技術等。西北民族聚集區要積極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全面推行清潔生產。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生物技術、電子技術和通訊技術都應在循環經濟中加以應用。同時加強信息技術,通過互聯網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有效地提供環境信息,傳播知識,為西北民族聚集區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4.建立西北民族聚集區共同參與的循環經濟體系。循環經濟的參與主體包括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和居民等。西北民族聚集區各級政府要通過利益的驅動和精神的號召,使社會各界都參與到循環經濟發展當中。循環經濟政府應側重采取行政、法律措施進行宏觀調節,逐步在大中型企業推行清潔生產的模式;加大企業改革特別是產權制度改革力度,使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根據東部地區的經驗,組建專門回收處理包裝廢棄物的非贏利性的社會中介組織,發揮其在循環經濟中的特有作用。同時,通過輿論、宣傳教育等,讓循環經濟的公眾了解循環經濟的原理和理念,盡可能減少垃圾排放,實現公眾監督和倡導下的循環經濟生態文明。
5.完善法律制度,建立民族聚集區循環經濟的政策體系。借鑒日本的做法,通過立法要求廠家必須對其生產的特定家用電器在廢棄后進行回收和再循環利用,并在產品的設計和開發階段就考慮再循環利用問題。民族聚集區可以依據《民族區域自治法》制定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依法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一方面,要通過政策調整,使循環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有利可圖,使企業和個人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內部化;另一方面,在西北民族聚集區的開發過程中,要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建立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補償機制。在增加生態、環境、資源使用稅的同時,可對企業用于環境保護的投資進行稅收抵扣。對污染治理、廢舊物品回收處理和再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等公用性事業,政府應加大投資力度。設立西部生態環境技術專門基金,重點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進行環保適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
總之,西北民族聚集區在推進循環經濟的進程中,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根本指導方針,探索適應民族聚集區區域資源環境特點的循環經濟模式,積極創建循環經濟省區、循環經濟市縣、循環經濟鄉鎮、循環經濟社區和循環經濟家庭,從而實現經濟—社會—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整體可持續發展。
- 上一篇:疾控中心學習教育實施方案
- 下一篇:推進鄉鎮衛生清潔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