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通”工程在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
時間:2022-05-19 03:31:59
導語:“村村通”工程在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通過對大冶市農村幾所鄉鎮的“村村通”交通發展現狀進行了實地調查:“村村通”工程實施的效果以及群眾的基礎比較良好,促進了當地資源的開發和經濟的增長;但,工程建設方面仍然不平衡,相關部門監管不到位,鄉村間的經濟差距限制了村村通發展的可持續性。基于此,應該進一步完善村村通的基礎建設,做到科學管理;加強政府管理職能,保障村村通良好運行;更重要的是要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保證村村通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公共服務理論;經濟學理論;村村通;農村經濟發展
一、研究背景
公共服務(publicservice)是能滿足公民直接需求的服務活動,基本公共服務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內容。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制度的號召下,農村公共交通建設愈來愈受到重視。農村公交是城鄉交通的主力軍,是農村交通的主要形式。鄉村公路作為黃石市經濟發展的載體,其建設尤為迅速,成為了城鄉交通建設的首選方向,在城鄉發展一體化與城市化轉型過程中的重要性與優越性日益凸顯。“村村通客車”工作的開展將有利于拉動消費,促進黃石大冶進行轉型,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推動城市經濟結構的轉型與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二、調查結果及問題分析
(一)“村村通”效果初顯,群眾基礎良好。通過調查,大冶市農村公路大部分技術標準比較高,為實現“村村通”項目奠定了基礎,且“村村通”工程的開展從此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也帶來了良好的影響。
1.民眾出行明顯多樣化、便捷化。根據調查,民眾的平時外出活動更加多樣。“村村通”開通之前,當地村民除外出正常工作外,其他大部分村民很少去鎮上或者市內,但自從道路“村村通”再到交通“村村通”,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種閉門格局,村村聯系更加方便,外出城鎮也非以前那樣無所謂,和其他盈利性交通工具相比,選擇村村通客車的乘客數量和比重已經超過當地的“黑車”。之前,盈利性交通工具如私人機動三輪、摩托、客車幾乎壟斷了線路,家里沒有出行工具的住戶外出只能選擇這些工具,其安全性以及價格等都是不合理的,管理的缺乏和長時間的占據使得村民出行存在不利現象。村村通客車的出現,打破了這樣壟斷的局面。
2.“村村通”促進了當地資源開發和經濟增長。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更加豐富健康,對于精神的需求遠遠大于供給,所以旅游或者娛樂行業如今非常火熱,目前比較出名的村鎮有“九古奇村”上馮村、茗山鄉等,分別憑借著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遠名在外,游客逐年增長,不但促進了當地村民就業,更是促進了經濟的迅速增長。
(二)“村村通”工程建設不平衡,存在較大考驗,通過調查,雖然“村村通”交通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果,一定程度上方便和改善了人們的出行,但是同時了解到民眾不選擇村村通客車的原因。一是仍然有群眾不了解村村通客車或者村村通工程,或許是不清楚平時乘坐的客車究竟屬于哪一公司,是否屬于“村村通”。二是不少人反映候車時間長、班次少,路線不合理、車票貴、距離近、沒有固定發車點,存在供需不平衡以及規章制度不完善等問題,線路的設置沒有充分考慮當地實際情況。三是有民眾乘坐其他交通工具,這其中就包括所謂的“黑車”,所以它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
1.車輛不統一以及交通設施不完善。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大部分線路較為普遍的是“村村通”統一小型黃色客車,但是仍然有某些線路客車不統一,降低了群眾對于村村通客車的辨識度,易于“黑車”混淆以及管理上的不方便。另外,各線路的基礎設施完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存在政策未完全落實情況,除某些線路相關設施建設較為完善外,部分線路缺少站臺、交通標示等等,盡管有的線路有停靠點,但也已經破敗不堪。
2.線路設置不合理,某些線路虧損。按照人文地理的角度,線路設置是較為科學的,但實地調查發現還是存在線路設置不合理的狀況。以馬叫—上馮線路為例,經過實地考察和訪問當地金湖街道的相關負責人,了解到馬叫—畈城線路年年虧損,政府年年補貼,究其原因是客流量太少,但是為了落實“村村通”工程,方便村民出行,不得不每年補貼該條線路將近二十多萬元,不僅僅是這條線路,據了解還有其他類似線路也存在客流量少導致線路虧損的問題。
3.部門監管不到位,存在安全隱患。現存的其他盈利性交通工具超載超速現象非常常見,另外隨意停車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尤其是街口,交通堵塞現象嚴重,治安問題復雜,交通規章制度如同虛設,擾亂正常交通秩序。在走訪期間注意到,類似于村鎮連接點這樣的中心地帶,私人客車最為集中,而且隨意停放在馬路邊,給交通帶來了巨大壓力,并且存在安全隱患,這一部分原因在于當地部門對此的忽視和疏于管理,沒有很好地將村村通交通統一管理起來,沒有貫入嚴肅的態度認真維護村村通的開展。
4.經濟發展不平衡,限制了“村村通”可持續發展。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鄉差距逐漸顯現,由于自然及歷史等因素的不同,發展的差異化是理所當然的。此次調查帶給調查員最大的感受就是農村的發展非常不平衡,主要為地區與地區的發展明顯差異化嚴重,另外市場化導致普遍的農村人口流失嚴重,這是導致某些村村通線路無法長久開通下去的根本原因,也是線路虧損、政府補貼的原因。經濟發展好的鄉村,比較有特色的鄉村客流量明顯多于經濟較為落后的普通鄉村,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人口的增長才是村村通能長久進行下去的關鍵。
三、推進“村村通”工程順利發展的建議與措施
(一)完善村村通交通的基礎,科學管理村村通線路。
1.保證村村通的規范化、基礎化。一是要做到村村通客車的統一,實現線路的統一管理,完善車內設施,做到人性化、合理化,盡量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逐漸取消并取締私人客車,招收專業客車司機,制定崗位工資制而非自營自虧制。二是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村村平等待遇,將沒有站臺、交通標志等的修建好,將破敗的、雜亂的重新整治好。另外,加強司機和相關人員的思想教育,做到以人為本,人性化工作。
2.建立村村通的公交化、秩序化。公交化運行是指道路客運借鑒城市公交模式,實行定時發班、多點停靠、合理票價、統一車型的運行方式。要做到村村通的公交化,一是要統籌推進公交化進程,按照公共交通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的原則,組建農村客運企業實行公司化經營管理,按照公交化改造標準,更新例如CNG環保車型,對符合公交運營條件的農村客運班線進行公交化改造。二是要合理核定公交票價,與物價部門協調,并實際走訪調查當地群眾尋求意見,根據價格定價和調價規定,確定合理的公交客運票價,并建立健全定價和價格調整機制;三是提升公交服務質量,實行“五定六統一”的運營模式,做到所屬車輛車型統一、標識統一、調度統一、管理統一、票價統一、服務標準統一。
3.實現村村通線路的村際化、一體化。要做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創新運營模式,優化路線布局,減少企業的運營成本。對于出行需求旺盛、客流量大、道路條件設施完備、運行距離適中的線路,實行“公交化經營模式”;對于客流量穩定的線路實行“班線客運模式”;對于客流量小,但存在區域性和個性化出行需求的線路,實行早晚班、季節班、趕集班等“區域經營模式”;對于邊遠地區、偏僻山區等客流量需求較低的線路,實行“約租經營模式”。真正實現村村通走進每個村落,惠及每戶人家。
(二)完善政府管理職能,保障村村通的良好運行。政府經濟學中提到,現代政府經濟活動,涉及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生活社會的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是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每個社會成員利益。根據政府經濟學理論,政府的經濟職能,要求在市場起基礎性作用的條件下,發揮政府職能,保障市場行為的正常運營。“村村通”的實施離不開政府的活動與規劃,而這樣的活動過程是一個由若干個階段構成的完整的周期。從這個角度看,當地政府部門要做好對村村通的計劃、組織、協調和監控,全方位監管村村通政策的實行。
(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保證“村村通”可持續發展。產業經濟學理論中產業布局的重要影響因素是人口因素,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作為生產者,人口數量對市場規模以及資源開發程度有較大影響。一般來說,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生產,在產業安排上,通常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而在人口較少地區,一般可以有效利用當地自然資源、自然條件的優勢產業,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彌補開發地區的高投資。作為消費者,人口消費狀況對產業布局有著很明顯的影響。各個地區民族構成、人口數量和消費水平的差異,要求產業布局與人口的消費數量、消費特點相適應。
1.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增強農村自身功能。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應該積極探索新的集體經濟發展實現形式,進一步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積極發展股份合作制經濟,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大力發展新型合作經濟,引導村集體與基層農技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等開展合作;完善政策和措施,扶植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加大對集體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
2.承接城鎮產業轉移,增強農村發展實力。農村承接產業主要對象是本地待業居民和外出打工獲取資本積累后回鄉創業的農民。伴隨著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模式的普及和鄉鎮企業的興起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打工潮”波瀾壯闊,一些農民工在外艱苦奮斗,學到先進的技術、先進的文化并擁有了初步的資金積累,吸引他們回鄉創業勢必能產生更好的融合效應。另外,政府應該根據當地的現有狀況,制定出有利于承接相關產業的政策,并且保證基礎設施建設的穩步進行,利用一切條件進行有效的招商引資,注重實效,不斷為當地農村的生產發展創造更多的機遇。當然,承接地政府應該對產業的承接作出科學合理的規劃,積極引進“健康”產業,因為可持續是生產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充分利用人才,加大培訓力度,不斷加大對骨干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對轉入企業技術溢出效應的吸納能力。
3.充分利用農村特色,創造農村產業經濟。充分發揮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豐富的優勢,打造農村特色產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建造農村集散中心,促進農產品銷售以及商品流入農村,增加勞動力,促進人口流動,建立農村———城鎮兩點一線模式。憑借地域廣闊以及交通便利、土地租金低的特點,建立城市物流中轉站、城市———農村商品集散中心,輻射周圍鄉鎮,分擔城市功能區壓力,另外,開發農村資源,產生經濟資源,利用當地自然風光,打造獨特的旅游風景,創造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形成城市的“后花園”,涌動當地人口流通,在鄉村旅游開發中,要通過完善的系統規劃,將鄉村旅游資源有機整合,認真科學地策劃好旅游開發項目。同時還要以鄉土文化為核心,加強文化內涵建設,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檔次和品位。
作者:張國慶 李濤 單位:湖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珍妮特•V•登哈特,羅伯特•B•登哈特著;方興,丁煌譯.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8
[2]孟濤.關于農村經濟發展的探索[J].新科教,2010,9
[3]曹愛軍,楊平.公共文化服務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4]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曾強等譯.政府經濟學[M].北京:春秋出版社,2009
[5]楊治.產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6]張曉山.中國農村改革發展與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 上一篇:生態經濟發展中農村公路管養探析
- 下一篇:農村經濟形勢分析、預測與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