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及效益分析

時間:2022-03-12 10:05:06

導語: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及效益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及效益分析

摘要:文章立足江蘇林下經濟的發展現狀,分析了林糧、林菜、林菌和林藥等江蘇農林復合經營的主要模式類型、特點及其效益狀況,為江蘇及其它省份明確合適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提供信息和方案參考。

關鍵詞:林下經濟;農林復合經營;效益分析;江蘇

林下經濟作為一種以林業為基礎,實現農、林系統復合經營的具有開放性、整體性特征的生產方式,有效地促進了森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改善和區域經濟發展。目前,我國的林下經濟發展迅速,已基本形成了以農林間作方式為主,發展模式多樣、功能效益顯著的農林復合經營體系。江蘇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多樣,對于充分利用區域自然資源、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以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鄉村振興同樣發揮了巨大作用。

一、江蘇林下經濟發展概況

2013年6月,江蘇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林下經濟的實施意見》,要求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林下經濟發展工作,力爭到2020年,全省林下經濟規模達80萬公頃,產值突破600億元。目前,江蘇省林木覆蓋面積224.7萬公頃,林地面積194.3萬公頃,林木覆蓋率21.9%,活立木總蓄積8760萬立方米,全省林業產值達3608億元,占全國林業產值的7.7%。其中,林下經濟發展面積達28.67萬公頃,產值超200億元。楊樹是江蘇栽培面積最大的速生樹種,具有生長速度快、成材時間早、木材產量高等優勢,在發揮固碳釋氧、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生態功能的同時,也為制漿造紙、板材生產等提供了充足原料。基于楊樹行間的“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復合經營,既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又大幅提高了林地的利用效率,顯著增加了林農收入,因而得到地方政府和林農的一致認可。

二、江蘇林下經濟的典型模式及特點

(一)江蘇林下經濟的典型模式。根據經營對象和經營方式的不同,蘇典型的林下經濟經營模式主要包括林糧、林菜、林菌和林藥四種,見表1。(二)江蘇典型林下經濟模式的特點。1.林-糧復合模式。林-糧復合模式是指在經濟林造林初期,選擇密度為3米×4米的行間進行林糧間作。林下可種植小麥、棉花、花生、大豆等作物。林糧間作期于植樹的前l~3年進行,前2年林下利用率可達90%,之后根據不同的楊樹栽植株行距,林下利用率逐年減少,第4年樹木郁閉后不再進行間作。同時,也可在第1年和第3年種大豆,隔年種一茬甘薯倒茬,但林農間作嚴禁種植玉米等高稈作物。該模式可以為林地增綠肥,同時提高土地利用率,還有助于達到以耕代撫的目的。林農間作模式技術簡單,且當年就有效益,容易被種植戶接受。2.林-菜復合模式。林-菜復合經營,就是在幼、中齡的楊樹林內,種植季節性或反季節性(大棚)蔬菜或瓜果。這種結構可以實現“物料”的循環利用,即楊樹落葉和土壤微生物所形成的腐生質可以減少使用土壤肥料,而腐變菜葉等又能夠為林木生長提供有效養分。另外,該模式有助于利用林間的光照資源,提高林地的生物量,使傳統的單純營林向林地綜合開發利用轉變,延長了林業產業的鏈條,提高了林業的綜合效益。3.林-菌復合模式。林-菌復合經營是蘇北地區重點推廣的林下經濟模式之一。首先,楊樹林樹冠在4~7年郁閉后,林內的光照、溫度、濕度、營養等培養條件更加適合喜蔭的菌類作物生長;其次,菌糠殘渣成為促進林木生長的有機氮肥施,而楊樹凋謝物則成為菌類作物的營養源;再者,在人工林下進行反季節(夏季)栽培食用菌,增加菌類產品的輸出,大大增加了單位林地面積的經濟效益。4.林-藥復合模式。林-藥復合模式是在林下培育、經營植物藥材的復合經營形式。根據藥材對氣候、土壤和林下環境的不同需求,在樹木定植3年后,在行距2米以上的林間套種杭白菊、瓜蔞、蒲公英等中藥材;樹木長到3~5年后,樹體比較高大,可種植一些牡丹、芍藥等喜陰中藥材,或種天南星、旱半夏等耐陰的品種。例如,多年生的天南星,適宜在郁閉度>0.7的溫暖、濕潤、疏松、肥沃的沙質壤土種植,耐陰、怕強光干旱、忌水淹、抗逆性中等。該品種可塊莖繁殖或種子繁殖,塊莖3月下旬播種,10月上旬收獲,種子8月中下旬播種,2年后收獲。

三、江蘇林下經濟的效益測算

一是提升了各類資源的利用效率。在林下進行適宜經濟作物的復合經營,構建起林農復合經營系統,可以明顯提高林地資源的利用效率、林間光照的利用效率以及單位面積的生物量。例如,1畝速生楊樹林中培育0.5畝的食用菌,林地資源相當于間接增加了50%,而菌糠殘渣、楊樹凋謝物互增林、菌肥料的循環經濟模式,可以使復合系統的光能利用率提高12.1%,生物量增加至對照系統生物量的4倍以上,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二是增加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林下復合經營所形成的“喬木層—灌木層—草本植物和動物—微生物”的林層結構,可以進一步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例如,林草、林桑、林藥的間作種植,會增加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數量,林禽、林菌經營,則增加系統內禽類、微生物等的消費者和分解者數量,由此促進系統內的物種結構、空間結構以及營養結構等更趨合理和穩定。三是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林下經濟一方面促進了林農復合經營中的小物質循環,例如森林撫育、采伐剩余物質可作為菌類作物的培養基,廢棄菌棒、禽畜糞便等處理后又可以成為林木、牧草、飼料桑等的有機肥,促進飼料桑蛋白明顯增加,提高禽蛋產量和質量;另一方面,林下經濟系統為外界提供了食用菌、蛋、肉等大量有機產品,其中的大多數廢棄物可進行資源的再生利用,減少了經營系統中的資源浪費,促進了森林系統與其他生態因素的大物質循環。四是經濟效益明顯。2013年,江蘇省楊樹林蓄積達達5138.2萬立方米。按當地不同徑級楊木收購的平均價格600元/立方米計算,全省2013年的木材直接經濟效益達308.3億元。進一步,以“楊樹-雙季雪菜-花生”復合經營為例,該模式每年前茬產量為5500公斤/畝,后茬產量500公斤/畝,每年合計可獲得產值2.55萬元。而“楊樹-雙孢菇”復合經營,每畝速生林地每年1季投入菌棒l萬只,每畝產值可達2.4萬元;“楊樹-蒲公英”復合經營,每畝一次性收入可達6000~7000元,經濟效益非常顯著。

四、結語

江蘇的林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同時也面臨著資金、技術、市場和林地流轉等因素的制約,存在著小面積示范和零星發展的多、集中連片和規模經營的少、與農林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待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尚需重視等問題。為此,政府部門需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維護農民利益的基礎上,完善土地流轉、生態補償、產業化發展等制度和政策;針對林農復合經營作物進行優化選擇和試點研究,加強與農林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加大林下種植規模化基地的培育與示范工作,提高基地和龍頭企業的輻射功能。此外,應進一步完善林下經濟的“龍頭企業+互聯網平臺+農戶”的一體化營銷平臺,大力推廣線上線下互補的營銷模式,拓寬銷售渠道,為江蘇林下經濟發展開辟新的局面。

作者:楊偲越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