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寶雞農業可持續發展詮釋
時間:2022-04-19 10:48:00
導語:小議寶雞農業可持續發展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發展生態農業,降低生態赤字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著手,提出了寶雞市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用科技武裝農業,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關鍵詞】生態赤字農業可持續發展
生態赤字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可持續發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生態可持續發展水平由生態承載力和生態足跡二者共同決定.生態承載力反映一個地區生態系統資源的豐富程度,生態足跡反映人類活動的強度,二者的差值即為生態盈余(赤字),反映該地區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脆弱性).如果一個地區生態承載力小于生態足跡,就出現生態赤字,表明該地區的人類負荷超過了其生態容量,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發展模式處于相對不可持續狀態
《中國21世紀議程》中指出,農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領先領域,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使農業具有長期持續發展的能力.農業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把農業發展、農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資源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盡可能減少農業發展對農業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和污染,采取措施降低生態赤字,使農業發展于良性循環之中
1降低生態赤字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1.1降低生態赤字是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約束條件
可持續發展要求發展的可持續性,農業發展必須維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能力范圍內,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發展的可持續性.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可以用生態赤字來衡量,故降低生態赤字是可持續發展的約束條件.可持續發展除了需要保持經濟、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外還必須以降低生態赤字為基礎,可持續發展的整個理念,就是經濟系統的增長規模絕對不能超出生態系統可以永久持續或支撐的容納范圍
農業想要持續發展下去,就必須有持續的資源供給,同時又必須有足夠的環境容量容納農業生產所產生的廢棄物.而資源是有限的,環境容量也是有限的,這就要求可持續發展不會進一步消耗世界自然資源的絕對量和涵容能力,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不會因為過度的對地球承載能力和繁榮能力的開發而導致生態債務(朗克和哈尼
可見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約束條件就是降低生態赤字,擴大生態承載力,保證農業生態系統自我維持、自我調節能力,資源的供給能力和環境的容納能力持續健康發展
1.2降低生態赤字是實現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條件是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一旦出現了生態赤字,就表明農業賴以發展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農業發展就會失掉后勁和依托.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降低生態赤字,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對于農業來說,既不能引入,也不能借貸,只能靠自身系統內部的修復與養殖.所以我們應當像重視財政赤字一樣關注生態赤字,從保護環境入手,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合理利用資源,保持生態平衡,促進農業生態系統內部能流物流通暢,保證高效運轉,實現農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1.3降低生態赤字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成倍增長,產生了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非理性行為.農業是生物的自然再生產和人類的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產業,農業的經濟增長,不僅取決于資本、勞力和技術的貢獻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資源的影響.如果不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保護生態環境,降低生態赤字,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護和增殖自然資源,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農業生產才能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為社會創造數量多、質量好的農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
1.4降低生態赤字是實現農業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手段
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提高農業產品的產出率、產品質量和農業經濟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把社會進步和資源環境保護放在首位,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降低生態赤字,保護生態環境,能夠滿足人們對勞動環境、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質量的生態需求,可以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生活與生存質量,使人、社會與自然保持協調關系和良性循環,從而使社會發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與經濟共同繁榮
2實現寶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分析
資源環境是人類農業經濟活動的物質基礎,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人類在農業開發的過程中必須遵從客觀規律,不能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然而寶雞市本身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遏制,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1993-2004年寶雞市出現生態赤字且有上升趨勢,2004年人均生態赤字達1.426hm2表明寶雞市生態發展不可持續.那么,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2.1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指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把現代科技成果與農業技術相結合,使之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并良心循環的一種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它強調建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協調平衡的大生態農業結構把糧食生產與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種植與農林牧漁相結合,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相結合,生物、工程和農業這三大措施相結合,實行綜合治理.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推廣生態農業是落實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
第一,寶雞應當依托我國唯一農科城-楊凌農科城這樣得天獨厚的優勢,致力與孵化和傳播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為發展生態農業提供技術支撐.開發關鍵鏈接技術,發展生態無害化技術,努力實現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積極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支持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污染防治等重大關鍵技術的攻關提高農業投入品利用效率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推廣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以及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技術
第二,發揮政府在發展生態中的主導作用.由于農業生產面臨的生態環境比較惡劣,生態環境建設的多數項目在短期內沒有直接的利潤產出,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對生態農業的投入,建立生態農業的核算機制,重視生態環境效益,并將其納入統計體系和考核體系.同時綜合運用財政、投資、信貸、稅收、價格等手段,調節和影響市場主體行為,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第三,加大發展生態農業的宣傳力度,尤其加強對無公害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宣傳力度,向農民公布當前環境污染的嚴重危害,讓廣大民眾真正意識到發展生態農業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使生態農業的理念深入人心
2.2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第一,保護耕地,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減少非農業占用耕地,促進土地復墾,種植農田防護林帶,積極引導農民使用有機化肥,減少化肥對土地的侵害.保護水資源,控制水環境污染,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適當用污水灌溉農田.合理開發和利用沼氣、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情節能源.保護生物多樣性
第二,,改善農業資源環境.嚴格控制鄉鎮企業的污染源,防止工業三廢直接排入農業環境而造成危害.控制農業自身的污染源,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殘毒農藥的使用,提高農藥化肥的利用率,減少化學產品對土壤、水質、大氣及農產品造成的污染.減少農膜的使用,降低白色污染.無害化處理畜禽糞便,提高糞便還田和綜合利用比例,加強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水平
2.3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產業化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經營體制
首先,龍頭企業是關鍵,它肩負著開拓市場、科技創新、提升管理水平和帶動基地發展的任務.應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牽引作用.實行貿工農一體化經營一種是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種養加銷綜合經營一種是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組織形式.不論哪種形式的龍頭企業,只要能帶動農戶發展生產,就應給予扶持
其次,無論采取哪種形式經營,都必須實行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努力形成當地的主導產品.有了規模,才能造就出產業,種養加工銷售才會配套,龍頭企業才可發育出來公司與農戶和基地才會逐漸組成風險共擔,利益公沾的經濟共同體.壽光的蔬菜、諸城的肉雞就是靠市場和規模發展起來的.寶雞農村也應以培育龍頭企業為切入點,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壯大縣域主導產業,努力在發展特色產業上有新突破
第三,要在培育本地主導產品基礎之上,加快規模化、專業化、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和活力.要抓緊建設一批大型綠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大力推進綠色農產品的開發,突出高附加值產品、精深產品開發,加強特色產品、有機食品和生態食品開發.建立高效的綠色農產品產業政策扶持體系,鼓勵農業企業走出去,拓展農業產業發展的新空間
第四、要加強合作意識,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推進農村經營體制創新.依托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經營能人組建合作社,集中采購原材料并銷售產品依托基層供銷部門組建合作社,發揮場地和經營優勢依托基層農技部門組建合作社,發揮技術和服務優勢加快特色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搞好特色農產品的中介和流通
2.4用科技武裝農業,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
現代農業的實質是發達的科技型農業,科技進步可以全面提高農業生產中要素的利用率,沒有科技進步,就無法深入挖掘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內在潛力,就不能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就很難迅速提高農村各類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無從談起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和經濟結構的合理調整.目前,農村傳統的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經濟增長中仍起決定性作用.但是,地區間競爭的實質是科技的競爭,隨著科技發展,許多新科技在農業中很快得到應用,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有些生物技術和產品已經用于實踐,大大提高農業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貢獻越來越高.改造傳統農業的出路在于向農業領域引入現代科學技術,使農業投資變得有利可圖,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質量和效益
首先,科學技術可以通過改變農業生產要素來推動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農業中的種子、化肥、土壤、工具、飼料等各個要素都需要科學技術的滲透和推動.要實現農作物、牲畜、魚類、林木的良種化,就必須利用現代育種學、遺傳學的科學成就要對中低產田進行改造,就要采用現代改良土壤的先進科學和技術通過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促進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有助于搶農時,提高作業質量通過先進技術和手段的使用,有效地對森林、草原、山地等資源加以綜合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科學技術還通過提高農業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勞動者及其素質來推動農業的發展.通過農業各生產要素的改變,達到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目的
其次,科學技術可以通過改變農業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來推動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在生產環節上,依靠科學技術才能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防止水土流失和干旱沙化,促進農業的良性生態循環,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和生產組織的科學化、社會化在加工環節上,依靠科學技術才能開發出多品種、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在流通環節上,依靠科學技術才能發展先進的交通工具和設施,建立多功能、多渠道的市場信息網絡在服務環節上,依靠科學技術才能為產前、產中、產后的管理工作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通過各個環節的改變,才能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最后,科學技術還可以通過改變農業產業結構來推動農業增長方式法人轉變.一旦農業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上來,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發展多層次、多類型經營,農業就會獲得綜合性開發效益,農林牧、產加銷更加緊密配合,形成一條龍.合理的農業結構能夠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水、氣候和生物資源,提高資源的集約化經營程度,把農業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對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2.5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
中國農村居民平均教育年限只有7年,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低,直接影響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和應用,影響農業產業結構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和應用,影響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緩慢農民技術能力整體地下,影響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市非農業轉移的規模和速度,使農業生產難以實現一定程度的規模經營,束縛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民的農業市場信息和農業經營的知識十分匾乏,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
首先,培養現代農業經營者,需要增加農民急需的一學就會,學了能用的實用技術培訓,幫助農民迅速獲得增加收入和就業基本技能,并組織農民外出務工,為農村富裕勞動力提供更多的農業外的就業機會,使他們了解市場經濟的思維方式,具備一定的風險意識和經營管理能力,成為適應現代產業活動和市場經濟要求的高素質農民
其次,整合各類教育資源,盡快建立起由政府和非政府系統組成的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培訓體系,如各類技校、鄉鎮農技站及非政府類農民培訓結構等,充分發揮各鄉鎮農技人員和鄉土人才的作用,對農民進行素質教育和技能教育,培養農民的創業、就業能力,提高農民的致富本領
第三,加快農村信息工程建設,通過教育、宣傳、示范、引導農民獲取更多市場信息和科技知識,給予他們更多的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改變保守的思想、觀念與習俗,把他們塑造成能夠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的合作式農民
第四,加強對農村基層干部的教育培訓,使其提高文化素養,增強領導能力,真正成為農民利益的忠實代表,用統攬全局的眼光來認識農民增收問題,尋找農民增收途徑,切實以本地的實際情況和農民的實際利益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第五、加強對農民生態、環境知識的教育和普及.要讓農民認識到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及其嚴重的危害,要有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心.幫助他們樹立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在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提倡生態文明
參考文獻
[1]張慶文:《我國生態農業正在順利發展》,《生態農業研究》1998年第六期
[2]高振寧:《發展中的有機食品和有機農業》,《環境保護》2002年第五期
[3]伍世良、鄒桂昌:《論中國生態農業建設的五個基本問題》,《自然資源學報》2001年第四期
[4]劉飛:《歐盟重視發展有機農業》,《全球科技經濟了望》2001年第八期
- 上一篇:中國體驗經濟發展問題詮釋
- 下一篇:個人教研情況小結